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文学论文 > 儿童文学论文

《中国童话史》多元研究方法构建理论体系

来源:学术堂 作者:周老师
发布于:2014-07-19 共4922字
论文摘要

  “一切理论的探索,归根到底都是方法的探索。”文学史研究的对象和方法是密切相关的,不同学科的研究对象会有不同的研究方法。《中国大百科全书》将方法划分为三大层次,认为,“方法论在不同层次上有哲学方法论、一般科学方法论、具体科学方法论之分”。
  作为一门新兴的学科,儿童文学理论包括童话理论的研究具有心理学、教育学、历史学( 童年史) 人类文化学、生物学、语言学、民间文学、美学艺术等跨学科的内容。因此,在对童话研究中多层次、多学科的研究方法相互交融,成为研究童话理论和童话创作的重要方面。吴其南先生所着的《中国童话史》于 1992 年由河北少年儿童出版社出版,2007 年,更名为《中国童话发展史》,由少年儿童出版社再版。再版时除了最后一章变成两章外,其余基本没有变化。1992 年,除了这本童话史出版外,另外,还有一本由江苏少年儿童出版社出版、金燕玉编着的《中国童话史》。两本书出版时间均为 1992 年,都具有开拓性意义,并且在之后的二十年也一直未有其他中国童话史类着作出现。虽然同为中国童话史,且在同一年出版,但吴其南的《中国童话史》以多元方法为研究视角,既有丰富的史料作为支撑,同时更具问题意识,以论带史,使得该书与金燕玉女士的童话史着作有所不同,彰显出强烈的理论色彩和思辨特点。

  一、历史的研究方法

  作者在再版后记中说到在该书中主要用的还是历史的美学的研究方法。历史的美学的方法是马克思主义文艺学方法,也是具有指导意义的文学史研究方法。这种方法要求运用历史观点和美学观点相统一的方法考察文学活动及其成果的演变。
  作为一本文体史,历史的方法自然是必须使用的。在吴其南的这本《中国童话史》中,历史的研究方法首先表现在历史的童话观上。什么样的童话观是童话史写作一以贯之的文学观。吴其南先生认为中国童话虽然有很长的准备期,但一直以来并未走向自觉( 现代性) 。直到五四时期,借助“复演论”童话才开始向人们宣告: “一种新的文学样式出现了,中国童话的真正历史开始了”。
  由此可见,吴其南是以童话理论研究为中国童话形成的重要成因。在此之前,虽然早至远古时期的神话、传说就已经有童话因素,但直到五四时期自觉的理论研究才真正推动中国童话的形成。金燕玉则认为,中国童话发展经历三个阶段: 口头流传阶段、记载收集整理阶段、改编创作阶段。第三阶段是“童话的成熟阶段,作家自觉地为儿童改编民间童话,进而发挥个人的自由幻想创作出崭新的童话,童话成为独立的儿童文学体裁”。由此可见,金女士是将作家的自觉创造作为中国童话形成的重要原则,因此童话独立的标志是1909 年商务印书馆出版的孙毓修主编的《童话》丛书。可以说,吴其南的童话观认为,创造和理论并驾齐驱才是真正的现代童话; 金燕玉则认为,为童话正名是童话独立的标志。这两种不同的童话观直接影响了两者在童话史写作中所呈现的不同评判标准和写作维度。吴其南在绪论中说到: “研究童话不能以今律古,看不到这一个文体在发展过程中曾呈现出不同的样态; 反过来,如果不站在今天的立场上,用已经成熟的童话标准去透视原始形态的童话、准童话,就会使童话失去统一的、高标准的参照物,最终也无法说明童话的发展过程和推动童话发展的真正原因。”可见,吴其南的童话观是有着强烈的历史感,因此,在书中作者将在童话独立之前的准童话称为有童话因素的文学作品,包括各种形式的民间童话、古代童话,这是真正的历史的文学观。
  但与一般历史研究方法有所不同,吴其南的这本着作中除了在全书中以时间线索为框架外,还穿插许多以问题为要点的历史的论述方法,是一种历时与共时的历史观。书中不仅对某一时期的代表作品和代表人物进行评论,还以问题为线索梳理了中国童话史发展轨迹,探究了童话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一些现象。如在中国童话形成的历史过程中,虽然出现了以神话、传话为代表的具有童话因素的艺术形式,但“在此以后相当长一段时间里,萌芽性的童话既未大量出现,出现了得童话萌芽也未获得长足的进步”。
  在探究这一原因时,作者紧扣童话的本质和特征作为论述主线来挖掘深层童话生成和发展的机制。除此之外,还有关于中国童话迟迟不能自觉的原因、为什么民间童话会成为早期童话的基本形态、中国童话现代化的可能性等,这些问题一方面是中国童话发展中不可忽视的问题; 另一方面,作者对这些问题解答时往往是以童话发展的历史进程来进行论述,从而完成对中国童话史轮廓的一次次描述。
  在第四章的前三节中,为了论述中国现代童话如何走向自觉这一个童话史上重要问题时,作者将此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从鸦片战争前后到 20 世纪初,西方文化对近代中国儿童教育产生的诸多影响; 第二阶段是从 20 世纪初到五四运动前夕,新教育制度的确立,特别是《童话》丛刊的创办使童话作为一种文学类型开始出现,是童话走向自觉的重要过程; 第三阶段是五四前后,随着教育的发展和大量童话作品的出现,从理论上认识、研究童话开始到五四时期达到高潮,借复演论走向自觉。这种论述不仅展示了现代童话走向自觉的历史演变过程,也从论的角度彰显了现代童话进入自觉的逻辑走向。史中有论,论中有史。整本书似乎是一张交错而织的大网,历史的纵线条和问题的横线条,把中国童话史发展过程中的诸多重要结点放置在纵横线条交叉的位置,一一破解。正是这种问题意识让整本书不仅是童话史进程和发展的再现,更具有强烈的理论色彩和思辨特点。

  二、多元研究方法构建理论体系

  在吴其南先生的这本《中国童话史》中主要运用的还是历史的美学的研究方法。这种研究方法在 90 年代也是文学史写作中占主导地位的研究方法。除了这种研究方法外,该书还开始有意识地采用了诸如中西美学比较、人类文化学、儿童心理学的研究方法。虽然作为第一本中国童话史( 吴其南的《中国童话史》成书于 1991 年末,出版发行为 1992 年,金燕玉女士的《中国童话史》成书于 1990 年末,出版发行为 1992 年。从发行时间看,两者均具有开拓性的作用,均为中国童话史的首部着作) ,童话研究不仅面临资料十分匮乏的境地,而且处于文学研究边缘的边缘,因此,书中所用到的中西比较、人类文化学、儿童心理学等研究方法尚未完全展开,或者说只是作者想要努力的一个方向,但这种努力对此后 20 年的儿童文学研究有着重要的启发作用。后来方卫平、朱自强、方可强、彭懿、孙建江、汤锐、柯云路等从中西比较、儿童心理学、文化学、叙事学等诸多视野中对童话进行研究,大大拓展了童话和儿童文学研究的理论视野和学术领域。
  历史的比较方法是史学也是文学研究经常使用的方法。这种比较“主要是指对不同时间、空间条件下的各种文学活动以及对文学文本进行纵向或横向的比较,分析异同,对文学活动及其结果再文学史上的地位和作用做出历史的评价,以便发现文学演变的一般规律或特殊规律”。
  全书自始至终贯穿的都是古今之比较,这种比较既有远古时期童话因素和现代童话的比较,也有童话走向自觉前后的比较,是一种时间维度上的、动态的比较。同时中西比较也是书中出现的一种比较新颖的研究方法。在90 年代,这种比较在儿童文学研究领域中是具有启发意义的。虽然周作人儿童文学研究在初始时期就已经将日本的儿童文学研究移植到中国儿童文学研究中,但这种研究并不具有比较意义,而是中国儿童文学包括童话在初创期时的一种发轫途径,完全是借助日本的儿童文学理论来完成中国儿童文学的自觉,没有可比性。
  中国的童话乃至儿童文学一直以来都是有创作但并未见理论研究,或者说理论研究并未成形,因此这并不是一种比较研究。赵景深于 1927年在《中西童话的比较———〈广东民间文艺集〉付印题记》中,大概是较早运用中西比较方法的童话理论文章。吴其南在书中也运用中西比较的研究方法,虽然在全书中只是星星点点,但却是继承这种童话研究方向的表现,也使这本文学史作更具理论色彩。如在书中用了西方美学中( 如维柯) 在研究早期人类社会时的分期:
  神的时期、英雄的时期和人的时期的理论来解说中国早期英雄传说中的童话因素; 在评论孙毓修编撰的《童话》丛书时认为该丛书“将古今中外童话集在一起,纵向上,沟通了现代童话与古代萌芽性童话、准童话的联系; 横向上,沟通了中国童话与世界童话的联系”。
  人类文化学在童话理论发展以及儿童文学理论发展史中是最早的研究方法之一。人类学( Anthropology) 是世界神话学研究的一个重要学派。它运用进化论的观点来解释神话的各种现象,肯定了神话与原始人生活及思想的关系,并把神话研究领域从神话学派只注意的印欧民族扩展到全世界、全人类,从文明人扩展到未开化的野蛮人,从语言学派只关心的自然神话到社会神话( 泰勒称之为文化神话)。最早深入研究童话理论,并为童话走向现代化做出巨大贡献的是周作人。周作人在其研究童话的系列理论文章包括《童话研究》《童话略论》《丹麦诗人安兑尔然》《古童话释义》《儿童的文学》《童话的讨论》《儿童的书》《读十之久》等,就借鉴了安德鲁·朗格、麦克林冬等人的文化人类学理论。周作人曾说过: “于我影响最多的是神化学类中之《习俗与神话》《神话与宗教》这两本书,因为我由此知道神话的正当解释,传说与同伙的研究,也于是有了门路。”“我们对于儿童学的有些兴趣这问题,差不多可以说是从人类学连续下来的。”
  这种研究方法在中国现代童话走向自觉时期时也是理论家赵景深、张梓生、冯飞、严既澄、郑振铎、茅盾等人共同的研究视角。可以说,人类文化学的研究方法在童话研究中最具历史性。吴其南这本童话史着作同样也意识的运用这种方法。在书中的前三章,特别是在第一章“基本童话因素的最初孕育”中,作者就采用了这种方法。童话基本因素的孕育是和整个文学艺术的最初发生联系在一起的,而文学艺术的起源是从那些孕含文学因素的原始仪式和图腾崇拜开始。因此,作者对神话、传说、寓言等含有童话因素的文学样式都从人类文化学的角度进行了阐释和甄别,从而为童话的准确界定奠定了基础。在吴其南先生的另一篇文章《中国文化和中国儿童文学的发展》中,对此种方法的运用更为明显和突出。
  接受美学的方法在本书中也时有出现。接受美学的逻辑起点是读者的解读和接受,它给我们最重要的启示是“文学作品从根本上讲注定是为这种接收者而创作的”。在童话研究中,童话的对象是儿童,而儿童长期以来要么被完全漠视,要么被认为是缩小的大人。在吴的这本童话史中,作者对五四时期出现的“儿童中心主义”进行了评述,而全书也始终将儿童这一接受对象作为是否是童话一以贯之的甄别标准之一。金燕玉的童话史关注的、或者说对童话的评判标准主要是想象性和叙事性两个因素。虽然在书中,金燕玉也将童话的定义为:
  “供少年儿童阅读的幻想性叙事文学。童话具有叙事性、幻想性和儿童性。”但在实际论述中,不仅将幻想等同于想象,而且常常忽略了儿童这一接受主体。在吴其南的书中则牢牢抓住儿童接受这一标准,将是否适合儿童阅读,是否是自觉为儿童进行创作作为评判童话的一个重要原则。另外,在论述中国童话不能自觉的原因: 作者借助接受美学的方法论证了由于中国少年儿童长期以来“作为一个读者群的期待视野没有被作家意识到,因而不能作为一个群体参与和作家的对话,因而也就无法形成一类适合他们审美经验和能力的童话或儿童文学”。
  文学史写作是宏观审视和微观描述相结合的写作,在童话史的写作中也同样如此。因此,在其研究方法中,应以某种研究方法为主,同时做到多元方法交融、互补,这样才能让着作更为客观、真实地再现童话这一个儿童文学样式在历史的发展中所呈现的面貌。吴其南的这本童话史以历史的研究方法为主,同时兼有中西比较、人类文化学、接受美学等研究方法。多种研究方法互补,不仅开阔了童话和童话史研究的理论视野,更使该书具有了“论”的色彩,对之后的童话研究具有启发意义。

  [参 考 文 献]
  [1]中国大百科全书·哲学Ⅰ[M]. 北京: 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7.
  [2]吴其南. 中国童话史[M]. 石家庄: 河北少年儿童出版社,1992.
  [3]佴荣本. 文学史理论[M]. 北京: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
  [4]李慧. 童话论[D]. 上海师范大学,2010.
  [5]周作人. 苦茶———周作人回想录[M]. 兰州: 敦煌文艺出版社,1995.
  [6]〔德〕姚斯,霍拉勃. 周宁,金元浦. 接受美学与接受理论[M]. 沈阳: 辽宁人民出版社,1987.
  [7]金燕玉. 中国童话史[M]. 南京: 江苏少年儿童出版社,1992.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