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艺术论文 > 表演论文

萧芳芳香港电影的文化历程

来源:学术堂 作者:周老师
发布于:2016-07-04 共6965字

    本篇论文目录导航:

【题目】萧芳芳的表演魅力探析 
【第一章】萧芳芳从影经历及其代表作品绪论 
【第二章】萧芳芳香港电影的文化历程 
【第三章】萧芳芳的镜头前表演 
【第四章】萧芳芳在表演中的动作分析 
【第五章】电影演员萧芳芳的魅力 
【结语/参考文献】萧芳芳的表演理论和实践研究结语与参考文献


  2 概 述

  2.1 萧芳芳简介

  萧芳芳,原名萧亮,生在上海。1949 年,萧芳芳全家来到上海,不幸萧父过世,只有她和母亲相依为命,生活相当困苦。身为童星,萧芳芳六岁便开始赚钱养家,在她七岁时接到了第一部戏《小星泪》,这部文艺片受到了大家的欢迎,而后萧芳芳幸运的参演了由功夫巨星李小龙儿时主演的影片《孤星血泪》,1955年,萧芳芳凭借《梅姑》中的出色表现,荣获了东南亚影展的最佳童星奖,之后改艺名“芳芳”,在香港影坛走红,成为炙手可热的童星,当时,萧芳芳被各大制片公司争夺,还闹出了“芳芳争夺案”,萧母最终决定将女儿签给“长城”.

  1958 年,萧芳芳出演了《苦儿流浪记》中的孤女“小梅”,影片中的插曲《世上只有妈妈好》被萧芳芳唱红了半个世纪。萧芳芳在从影期间,拜在京剧武旦粉菊花门下,当时萧芳芳与师妹陈宝珠同台演出,两人在影坛上风生水起不分伯仲。

  1962 年,15 岁的萧芳芳正式出演成人角色,她和陈宝珠也成为了荧幕最佳拍档。60 年代,萧芳芳成为了古装武侠片的代言人,自她拍摄了《青城十九侠》后,便一直和师妹陈宝珠出演侠女和侠士的角色,不过几年时间就出演了 100 多部古装片,成为最佳新派少侠搭档。1966 年,萧芳芳出演了《少女心》,这是 19 岁的萧芳芳第一次拍时装片,她在片中一人分饰三角儿,多次更换美丽的时装,并且能歌善舞的,这部影片的票房几乎是场场爆满。在此之后,萧芳芳不断主演了一系列时装片都备受好评,更为人称快的是她曾在《飞贼红玫瑰》里面一人分饰十角儿,畅快淋漓的展示着她的歌舞之能事,倾倒了无数影迷。《彩色青春》更是萧芳芳新派青春影片的代表作。1967 年,她和冯素波、沈芝华、陈宝珠、薛家燕、王爱明及冯宝宝六个姐妹结伴,并称为“邵氏七公主”.1967 年后,她一面出演《飞女正传》等叛逆少女,一面扮演正义帅气的女“邦德”,在她饰演《窗》中的“盲妹”一角儿时,她自己得到了很多锻炼的机会,开始明白和认清了演员这个职业的意义。

  萧芳芳与陈宝珠合称为“震撼 60 年代粤语片双星”,同时萧芳芳很重视对自己的提升,正因如此,萧芳芳在事业如日中天之际,做出人生中一次重要的选择,1969 年,她拍摄完《妈妈要我嫁》之后,暂别了影坛,远赴美国读书,经过不懈努力,成为了香港第一个女学士明星,为自己也为影迷交出了一份满意是答卷。

  留学归来后,萧芳芳对演戏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领悟,开启的事业的更高峰。1974 年,萧芳芳的《女朋友》与《海韵》两部影片,分别获得了台湾金马奖最佳女配角奖和西班牙第 5 届国际海洋电影节“最佳女主角” 铿鱼奖,之后萧芳芳的演艺事业渐入佳境,不断有奖到手,她还主演了台湾电视剧《秋水长天》,她唯一出演的一部电视剧也获得金钟奖最佳女演员奖。1975 年,她与陈欣建等人合作自编自导自演影片《跳灰》,(左翼电影鼻祖)。70 年代末,萧芳芳在“TVB”剧集《点止咁简单》中,大胆尝试,成功转型,塑造了傻大姐“林亚珍”形象。并三度把林亚珍形象搬上了电影银幕。

  80 年代,萧芳芳再一次前往美国学习,可惜由于身体原因没能如愿。1983 年,萧芳芳回港接演了《不是冤家不聚头》,正式以中年女性形象面世,凭借此片她第一次获得了香港电影金像奖最佳女主角奖。之后她出演了多个喜剧角色,如《方世玉》中,为老不尊的苗翠花、《漫画威龙》中阿牛的姑姑等。

  1992 年,萧芳芳与张曼玉合作,出演了由关锦鹏导演的短片《两个女人,一个靓,一个晤靓》,这部短片是 1993 年柏林影展的参赛影片。两年后,萧芳芳的演艺事业更加辉煌,她与许鞍华导演再度合作,拍摄了影片《女人四十》,凭借这部影片,萧芳芳横扫台湾金马奖、香港金像奖,并站在了柏林国际电影节的领奖台上,片中萧芳芳饰演一个平凡的四十岁女人阿娥,上有老下有小,她将生活在社会低层的中年妇女形象演绎得入木三分,成为第二个摘取柏林影后的华人女演员。其后,她有凭借《虎度门》连续拿到了台湾金马奖最佳女主角奖,她在片中饰演的粤剧大佬,正反映了萧芳芳本人优雅而打不死的精神。

  2000 年后萧芳芳因受耳疾的困扰,不得不暂时“收刀”.虽然演出很少,但是一直心系慈善,1998 年,她创立了护苗基金,积极宣传“保护儿童免受性侵犯”的讯息,多次参加慈善演出,为了善款年过半百的萧芳芳仍然积极登台跳舞。并努力进修,取得了儿童心理学硕士学位。2009 年,62 岁的萧芳芳,获得香港电影金像奖终身成就奖。

  2.2 萧芳芳香港电影的文化历程

  香港的文化复杂,而香港电影在高度商业化的同时其文化发展也是错综复杂。萧芳芳自 1954 年从影至 1996 年“收刀”,在这段期间,萧芳芳共出演的三百多部影片,香港知名影评人罗卡老师曾语重心长的说道:“萧芳芳是与香港文化是同步发展的”,“我们几乎很难确信,在她的身上居然沉淀了四十多年的香港历史。”[3]萧芳芳的电影走过了这样的一条文化之旅呢?

  2.2.1 童年时期--苦难与泪痕

  1950 年代正是国内的内战时期,大量的内地人逃亡到香港,而出生于上海的萧芳芳一家也是在 1949 年的这一时期来到香港。此时的香港人口密度不断加大,短短的五十年间,香港的人口密度在世界城市之中的排名都是十分靠前的,人民生活比较苦难艰苦。正是在这一时期,也有很多的中国大陆艺术家逃到香港生活,这也恰恰为香港的艺术事业做出了不少的贡献。他们把传统粤剧从舞台表演搬上戏院的大银幕,粤剧电影像雨后春荀般百花齐放。五十年代,萧芳芳所塑造的银幕形象大多是失孤、流浪的孤儿、贫苦的小孩子形象。如在《孤星血泪》中,饰演的童年时的贝儿是一个贫民窟里的孩子,虽然天真活泼,能说会唱,但是遭受压迫。在《梅姑》中,饰演的梅洁,是一个孤儿。在《苦儿流浪记》中,她饰演的小梅是一个弃婴,又经历了流浪、卖艺、痛失亲友等困难的尽力,虽然结局比较圆满,但是故事里始终吐露着苦难。这些作品反应了当时香港社会的一些现状,贫困的孩子上不起学,人口增多带来的社会压力。萧芳芳的童星形象成了香港 1950年代的时代化身,代表了忧患与苦难的一代,那个时候的孩子,没有天真浪漫的笑脸,没有无忧无虑的家庭生活,有的只是孩子漂亮的小脸上的苦难和泪痕。萧芳芳回忆起她的童年是痛苦的,除了早年丧父,与母女相依为命的艰辛与痛苦之外,在她拍戏的过程中,为了效率和逼真的效果,演戏时她真的会挨打,那时候的流泪不是演技而是真正的痛苦之泪,这也足以看出,当时的演员地位是极低的,就连孩子也如是。

  2.2.2 侠女与美少女--悲愤的宣泄与对现实的不满

  60 年代,快速的经济起飞使香港成为亚洲四小龙之一,老板姓的生活水平虽然有所提升,但工资却仍然非常的低。1960 年代,香港人口约 300 万上下,因受到了前一代婴儿潮影响,二分之一的人口的年龄小于 25 岁,这些人是战后新一代的成长者,香港社会矛盾的日益激化也正被他们赶上,而变成了躁动的一代。这一时期,香港的文艺言情片数量极增,反应社会和写实的是主要内容,对社会步入城市化的敏感度增加。武侠动作片依然在电影市场中占有很大地位。顺应时代发展,针对年轻人而推出的侦探和时装歌舞片在这个时候涌现,在电影市场中占有颇为重要的地位。

  1960 年,13 岁的萧芳芳正是一个十分尴尬的年纪,因为此时的她已经不能再继续出演某某人家的小孩子了,带着这样的顾虑,萧芳芳开始学习京剧,并在 1960年初期出演了她人生中的第一部武侠片《青城十九侠》,此后便一发不可收拾,短短几年里共拍摄了一百多部古装片。这一期间,萧芳芳在武侠片中所饰演的角色,大多都是寻仇的小侠女,这种为了已故的亲人或恩师报仇的叙事故事,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这种人物形象成为了香港动荡时期,人们内心里不安和焦虑的宣泄通道,是动荡时代中集体意识的缩影。

  1966 年,萧芳芳 19 岁,她在时装片《少女心》当中,一人分饰三角,又唱又跳,票房空前的好。在这个时期,萧芳芳在时装片中所出演的角色,大部分都是家庭较好有爸爸照顾哥哥疼爱的幸福女孩,才华横溢、万人为之着迷的才女,善良柔弱、想让人百般呵护的善良女孩,这些形象无不反应了当时观众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女孩子对美丽爱情的幻想。而在萧芳芳出演的很多时装片中,都会出现一人分饰几角的情况和无限变换的美丽服装的场面,还有极具代表性的女“邦德”形象,这种现象反映了观众对自己现实身份的不满,渴望强大的能力和能随心所欲改变身份的潜意识。

  2.2.3 寻求本土化多元化

  ①萧芳芳自主寻求本土化

  1970 年代,香港经济开始腾飞,电影的票房数字也是逐年的攀升。而位居首榜的影片与其它影片的票房数字拉距越大,说明香港电影文化就越活跃。1976 年由萧芳芳自编自导自演的影片《跳灰》,一上映就有不俗的票房成绩,在当时的票房排行榜中名列第三。“跳灰”两个字是黑社会中的暗语,意思是毒品买卖的零售,从这部片子的片名就能够看出萧芳芳对当时本土化电影的无限开拓精神。

  本片运用 70 年代好莱坞标本式黑帮片如教父,法国防毒网的手法,用相对纪实的手法讲一个孤胆的香港警察大破肥胖毒贩老板的故事。配乐中唢呐声和战鼓一样的鼓点很能表现氛围。萧芳芳在故事文本、拍摄风格,拍摄手法和配音上都做出了新的尝试,这部影片也是香港类型片的开山之作。

  ②萧芳芳与喜剧

  七十年代香港的电影文化不断的在注入着新鲜的血液,对旧的电影文化带来了很大的冲击。在这一时期开始出现了大量的喜剧片,这种喜剧片代表了对香港本位受众身份的确认和一种功利的市井心态的盛行。这一时期,萧芳芳做出了前所未有的大胆尝试,她卸下了观众心目中的玉女形象,以一身肥大衬衫、牛仔裤、蘑菇头和大框眼镜塑造出了傻大姐“林亚珍”的形象。林亚珍这个角色是萧芳芳从自己的生活中感悟来的。萧芳芳在美国留学时,体会到美国的教育方式与中国的不同,外国的教育方式是习惯学生主动发文,因此,萧芳芳塑造了林亚珍这样一个反传统的人物,她直言快语,无所顾忌,所作所为都是一个快意的过程。林亚珍这一人物成为了很多年轻人的发言人,很多青年都想像具有林亚珍的生活态度,但是受到传统思想的束缚,他们都不能鼓起勇气勇敢去尝试。正因如此,林亚珍这个形象在当时大受观众的喜爱。另外,影片中相貌频频的林亚珍的一系列遭遇也反应了香港现实社会以貌取人的风气,这种风气在内地到今天如是。[5]

  从 70 年代中期,香港经济高速增长,旅游业也随之发展起来,这不但繁荣了香港社会,也令香港成为世界瞩目的远东购物天堂。在影片《不是冤家不聚头》中,萧芳芳所饰演的黄梅就是在外国游客人生意的。她同时也是牟议员的助选代表,成为代表并不是因为黄梅多么的关心政治,而是因为中年妇女的情感危机。

  香港人历来对政治冷漠,但从 1987 年 9 月中英签订《关于香港问题的联合声明》之后,“政治参与”开始流行起来,可对于大众来说,他们缺乏对政治时局的认识和了解,他们只希望生活能变得好一点。片中的黄梅先前被牟议员骗得团团转,当他发现牟议员的真面目是,泼了他一身的冷水,大义凛然的走出办公室。当时的香港社会正需要给政治上的坏风气泼冷水的人。[6]

  ③萧芳芳与鬼片

  鬼片从来都没有像武侠片那样辉煌过,也从来没有像后期的黑社会影片那样风靡过,但是在整个香港电影的历史上却一直都有鬼片常存的潜流。进入 1980 年代,喜剧片动作片等各种形态的香港电影都先后经历了改革和更新,鬼片当然也受到了一定的影响,《撞到正》就是一部全新风格涉及鬼文化的影片。在影片中,萧芳芳饰演了一个可爱却又土里土气的乡下戏班的二邦花旦阿芝,这个故事里的阿芝的形象是萧芳芳自己编纂出来的。70 年代正是香港走向经济多元化的阶段,此时的香港经济全面而飞速的发展增强香港人民的自信心,这是一个比较轻松而乐观的时期。《撞到正》这部影片,虽然是一部鬼片,但是具有很多幽默的成分在其中,影片节奏时而紧张恐怖时而轻松明快,对撞鬼的细节描写新颖到位,而阿芝这个天真无邪,不知道鬼是什么东西,会和鬼嬉笑打闹的傻大姐,更得到了广大观众的认同。影片不但取得了不错的票房成绩,而且被列入 1980 年香港十大华语片之一。此片并非现实主义,但也真切而又曲折的反映了时代。

  ④萧芳芳与“新武侠”

  90 年代初,香港这座城市所能提供的资源已经受不起香港电影快速的消耗,而这一时期内地电影体质已经转变,所以众多香港影人选择北上。徐克等人北上在古装武侠片领域的开拓大获成功,获得了旧瓶装新酒的效果。“新武侠电影”的成功,正在淡化了香港人身份的同时强化了人们做为中国人拥有一个共同民族身份和共同历史记忆的情感,同时对于香港回归怀有不安的香港市民起到了一定的安抚作用,由李连杰和萧芳芳主演的《方世玉》就是这一时期的产物。《方世玉》这类影片代表着武侠文化中虚拟的江湖世界的新生,方世玉就像经典动漫中的英雄人物一样,是属于中国的英雄形象,他对友情、亲情、爱情的认同,他没有全力争取的这种思想,符合中国传统文化的儒家思想。这部影片是对传统理论道德的认同,对于国家民族性的肯定。是香港电影寻求文化创新和文化认同所走出的必然之路。萧芳芳在《方世玉》中颠覆性的苗翠花形象,思想开放,个性鲜明,中西合璧,是新社会新时代下开明女性的代表性人物。

  ⑤萧芳芳与“无厘头”

  1990 年代,是香港电影开始走下坡路,而在这段时期里,异军突起的香港电影现象便是周星驰的“无厘头”喜剧了。周星驰的“无厘头”喜剧在当时的香港是一个特殊的存在,它和当时香港的政治气候有着很大的关联。1984 年,中英发表联合声明之后,香港回归的事情就成了每个香港市民心中的计时器,牵动着每个香港市民的惶恐与不安的心灵。而“无厘头”电影的出现就像是一种宣泄焦虑的工具,使人们不愿意去想太多的事情,只愿不费脑筋的沉溺在这种喜剧当中来麻痹自己。萧芳芳看过周星驰的影片之后,认为周星驰是喜剧高手很希望与他合作,之后便有了《漫画威龙》这样一部具有很多夸张噱头的作品。在《漫画威龙》里面,周星驰饰演的是一个从内地到香港的草根刘晶,土里土气却身怀超能力--右臂天生大力。“土”是当时香港人对内地人的一贯定位,这种定位和香港与内地之间的经济差异有关。“超能力”这种在科学上尚难给出解释的现象,却被高度文明的香港市民所接受,这一现象不难看去在香港人的下意识里对内地人的陌生和畏惧,仿佛这种土气的内地人拥有一些荒诞的超能力才合情合理。而萧芳芳饰演的牛牡丹也是一个身怀绝世武功居住在乡村旧屋中的传统村妇,这样的一个不符合香港典型市民形象的人物与刘晶的相遇仿佛是必然的结果,这也再一次说明了真正的香港市民对内地人的排斥,只有把这种开放性和接纳心理放在香港村妇的身上,才会被香港的观众所接受。影片中擂台对决的一场戏中,与刘晶对决的郑横刀本是中国人,但却是一个日本拳师,最后被刘晶荒唐的中国功夫打败,这一剧情的构思令人深思,受到百年殖民统治的香港人,绝大多数有着很强的民族自尊心。香港电影以李小龙的中国功夫和一身正气征服世界,萧芳芳所饰演的牛牡丹也象征了这种品格。

  ⑥萧芳芳的“N 次元”

  90 是年代在萧芳芳的作品中,无不体现这香港的独特文化想象。如《女人,四十》中,在生活压迫之下的时代新女性的艰苦生活的香港本土化体现。《虎度门》中,对香港“移民狂潮”现象的体现。《抢钱夫妻》中,对香港传媒界娱乐至上的现象的谴责和反思。不得不提的还有萧芳芳“收刀”之前的最后一部作品《麻雀飞龙》,虽然大部分的人对此影片评价不高,反响一般,但是这部影片却融汇了很多香港电影文化现象。1980 年代香港的喜剧片、动作片、黑社会影片和赌片被依次革新。《麻雀飞龙》正是融合了多种电影类型在其中,是一部大杂烩的影片。首先,在香港 80 年代末正开始一阵赌片的热潮,而影片正是以“赌”为噱头对故事进行展开的。赌是人类的天性,香港人尤其好毒。像赌马在香港人生活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在影片中,萧芳芳在理发店里教训黑社会小混混时,耳朵里塞着的耳机还一直播放这赌马的讯息,这足以说明“赌”成了香港市民生活中的一部分。其次,90 年代中后期开始,黑社会影片异军突起。黑社会影片是香港文化的结晶,是最具有本土特色的,片中的黑社会不再英雄与罪犯的对抗,而是具有自认为合理性的团队组织。在《麻雀飞龙》中,萧芳芳所教育的流氓小混混便是黑社会的雏形,在影片最后两个团伙的打斗与血拼告诉我们黑社会有其自己解决问题的方式。而在片中,萧芳芳对这群小混混的教育和感召也是在反思当时香港社会的青年思想的浮躁和疯狂。再次,香港影人对于动作片是十分重视的。在处理动作场面时,香港电影有着相当深后的文化。动作片已经不单单是打斗场面的精彩性,更具有了一种意识形态性。在《麻雀飞龙》中,当萧芳芳饰演的女警察展示高超的驾车技术时,当她在水果市场挥着爬梯以一敌十是,观众很自然的会获得一种安全感和满足感。最后,不得不说的是在影片中萧芳芳放荡不羁,欠债累累的女警察形象与以萧芳芳和柯受良这条复线展开的暗恋与被暗恋的小情调,其搞笑的程度也不亚于其它喜剧片的水准。只可惜,可能是因为想顾全的元素太多了,鱼和熊掌不可兼得,该片在上映之后反响频频。

  回顾萧芳芳的电影和她所饰演的角色,如同历经了香港四十多年的沧桑变化,她能够随着时代的变化和香港文化的发展而不断转变自我,紧握时代脉搏反应时代心声,不得不说萧芳芳具有很强的时代敏感度和强大的人生领悟力。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