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艺术论文 > 表演论文

师范生表演素养在教育传播中的必要性

来源:教师教育研究 作者:沈嘉熠
发布于:2018-06-25 共8154字

  摘  要:当前全媒体环境下, 表演性已渗透到社会文化的各场域中, 表演素养也成了教育传播中不可或缺的新素养。然而传统的艺术表演教学体系已无法承载这一通识化的素养的发展趋势。本研究针对这些问题对师范生表演素养作了深入的分析, 归纳总结了培养师范生表演素养的创新思路和策略, 从信念感的建立、节奏的控制、身体表达训练等方面进行有效的教学实践, 并取得良好的效果。

  关键词:师范教育; 表演素养; 身体表达;

  随着全媒体时代的到来, 教育研究对表演性和剧场性的关注越来越多。如孙惠柱指出应在课堂内注入广义的戏剧精神, 即对话———碰撞的精神———引进课堂, 要编写课堂表演的脚本, 要设法把学生变成和教师合演的演员[1]。李政涛也曾指出学生具有表演和观看的本能与需要的生命体[2]。学生与教师的交流如何变成一种精神碰撞的对话, 其间最重要的是教师的呈现。因此当下的师范生教育应有适应全媒体时代职业需要的关键能力培养, 即表演素养的培养。

  如今媒介融合的趋势导致不同形式的表演已渗透到社会各场域, 同时也被大众广泛接受。表演教学也因此突破纯艺术的专业教育藩篱, 进入到师范生培养实践体系中。然而, 由于课程设置和学生专业素养限制等诸多原因, 导致师范类的表演素养发展和人才培养存在诸多问题, 主要体现在:

  1、普遍照搬专业艺术院校的课程, 以表演创作为主, 这与师范生培养的教学条件不匹配, 需要对师范生艺术素养发展策略进行改革。

  2、师范教育中表演素养到底应重理论还是重技能?是专业性艺术技巧的教育?还是综合能力的培养?传统表演类课程注重对创作技巧的训练, 而忽视应用性理论的学习, 但这并不适用于师范教育, 缺乏复合性培养体系, 教学方法也亟待我们构建和实践。
 

教师表演

  一、教师表演素养的必要性

  居伊·德波 (Guy Debord) 曾指出后现代社会的景观文化已渗透到各个层面:“景观已经成为媒介社会的本质……在现代生产条件无所不在的社会, 生活本身展现景观 (Spectacles) 的庞大堆聚。直接存在的一切全都转化为一个表象。”[3]尽管德波批判这种景观化的转变是浅薄的;然而, 现代社会的视觉化进程却不可逆转地、迅猛地野蛮生长。如今, 表演素养在社会各场阈中得以泛化, 不仅渗透于媒体, 更渗透于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如在商业领域, 许多研究成果以及项目方案都需要进行当众演示和阐述, 这需要善于表达、表演等新兴的职业素养。这些素养应该渗透入当下人才培养的教学理念中;又如, 当代基础教育中很多理论型的科目都在尝试用一种生动形象的、戏剧性的教学方式, 如思想品德、语文、英语甚至数学等课程。这更需要当代从事基础教学的老师们有一定的表演素养。这里的表演素养并非指艺术表演, 而是一种能够当众表达的有声语言能力和肢体表达能力。

  1、全媒体社会表演性的泛化

  早在2010年代初期, 美国哈佛、耶鲁等名校的一大批网络公开课得到了许多年轻人的关注, 那些课上师生之间的意识思维层面的、直观的交流和碰撞使熟悉传统教学方式的中国观众们大开眼界。如今大受关注的美国信息传播平台“TED”[4]以及国内的“一席”[5], 更是成为媒体社会传播知识和信息的主要渠道之一。全媒体时代, 随着人们碎片化信息接受习惯的养成和深入阅读的能力弱化, 信息传播的视觉化需求的发展, 表演素养在全媒体社会传播中得以泛化。这就需要我们关注师范教育中表演素养的发展, 把表演从原本艺术性教学辐射和扩大到其他的教育方向。

  戏剧表演带入师范生培养有两种实施趋势:第一是理性教学内容编成剧本, 以表演的方式呈现出来, 这是狭义的层面, 在基础教学中可以适用;第二, 相对更广的是把传统的戏剧表演思维———对话/碰撞的精神引进课堂。[6]教师和学生在相对封闭的课堂产生一个稳固的剧班组合[7], 互为表演者和观看者, 从而产生表演与观众之间的“异音同啸 (Heteroglossia) ”[8]。戏剧表演中的教育意蕴打破了传统的教师主导理念, 而通过艺术的、形象的教学呈现, 使师生交流超越形式成为真正的思维交流。

  中国传统的师范教育特别注重对师范生教学技能的培养, 但很少关注他们当众表达的综合能力;教师在传统课堂上展现的也是理性的教学内容。然而, 思维和意识是不可说的, 教育的过程就是要把不可说的思维变得可述的、可见的。在教学内容相差不多的情况下, 教师教学过程中的表演素养显得至关重要,

  美国电影《死亡诗社》中经典的教师形象正好说明这个问题。智慧的基廷老师刚刚接触威尔顿预科学院时发现那些学生因为传统守旧的教学而思维禁锢。基廷老师为了说明换个视角来创新思维, 请全班学生回身站在课桌上换个角度观察平日熟悉的教室, 这一幕成为电影史上经典段落。基廷老师就是运用表演素养, 利用身体反转调度的方式来让学生解放思想, 发挥他们的创造力。

  当然, 电影是虚构的, 但表演性是社会现实存在的。表演是现场的、未来的、文化的, “是一种用来认识人行动的办法”[9]。随着社会的发展, 表演已在社会各个场域中泛化, 因此师范生培养中表演素养的注入已成为必然趋势。

  2、教育实践中表演的功能性

  师范生表演素养在教育实践中有很多实施功能:一方面如文章开头谈到, 随着社会文化的景观化扩展, 人们对信息的认知习惯发生了改变, 表演成为信息传播的重要手段;另一方面, 随着艺术教育的不断深入, 表演的功能性在我们的基础教育中迅速发展。戏剧表演是综合了表演艺术、语言艺术、场景艺术等全方位的审美活动, 对参与者能产生层次丰富的感官体验, 尤其青少年在初等教育阶段的心智发展和认知教育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从事基础教育的教师就更应该具备表演素养。

  现代教育中, 理性、抽象的知识/信息以形象立体的、戏剧的方式呈现已成为一种趋势。例如有些小学语文课中会选用一些相对简单、故事性较强的课本篇目, 例如《将相和》、《坐井观天》、《小蝌蚪找妈妈》等进行课本剧的排练。在表演过程中, 学生通过体验戏剧和表演, 提升他们对知识、社会和人生哲理等多重认知能力[10];又例如有些英语教学融入戏剧表演进行教学方法的创新, 尤其把英语口语、即兴表演和表演模仿相结合, 使同学们在课堂上全程注意力相对集中, 并且轻松愉快地参与课堂。

  事实上戏剧表演教学还可以融入到思想品德、数学、音乐等传统基础教育科目中, 以表演的方式把抽象、理性的知识用形象的方式呈现, 不仅增加学生学习兴趣, 更能帮助他们理解教学内容。

  笔者曾在上海闵行区明强小学的一年级的四个班级中进行了一周一次的戏剧教育实验, 得到了很好的效果。经过一个学期的戏剧表演学习, 很多小朋友有了很明显的成长, 尤其是有些班上让许多老师头疼的“调皮分子”, 在表演课上表现得收敛有序, 能按照要求认真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有些平日非常腼腆内向的同学在表演课上逐渐开朗起来, 并会主动要求承担主持人工作, 在小组合作时还能表现出一定的统筹和领导力。同学们身上的巨大变化使班主任老师们收获了许多惊喜, 同时也让家长们看到孩子平日没有表现出来的能力。[11]

  因此, 戏剧表演素养的发展可以辅助德育教学, 增强学生的集体观念, 提高他们表达能力, 完善自我, 健全人格, 赋予孩子快乐的能力和审美的情趣。

  二、师范生表演素养的发展策略

  师范生表演素质的培养一定不能全盘以艺术表演教学作为标准, 因为面对的学生群体既没有经过艺术类专业考试, 他们未来的职业也不是影视表演领域。他们的职业舞台在三尺讲台, 在相对封闭的课堂“剧场”。传统表演教学中的艺术形象塑造等环节的训练并不适合师范生的培养。然而有学者认为教师向学生传授知识、律师为委托者辩护、政治家向支持者表达意愿, 都属于表演范畴。[12]因为这些职业都有表演性的特点, 他们面对受众时都必须自信, 身体表达都需要松弛, 都要善于把握内容逻辑性和节奏感, 从而使他们的表演更富有感染力。

  与艺术专业教学相比, 笔者针对师范生特点做了一些必要的修正、突出和创新:在最初阶段, 与传统教学一样, 加强天性解放和当众孤独等内容, 使学生建立表演的信念感和自信感。对于师范生来说, 最重要的是要帮助他们建立信念, 能够自信地当众表达自己, 同时根据师范专业的特点进行必要的修正和创新;在把控节奏感阶段, 笔者特别注重他们有声语言的塑造和控制, 因为这是他们最重要的表演手段;在身体表现力上则特别注重他们肢体的信念感等方面的培养。

  1、当众孤独的信念感

  师范生初入职场面对一群观众/学生时, 容易犹豫, 受受众影响而左右他们的表现。但是教师职业角色又要求师范生们要在学生面前表现自信与坚定。这就需要培养师范生们建立坚定的当众孤独的信念感。

  人类表演学创始人理查·谢克纳 (Richard Schechner) 指出人类本性会有意识地展示自己的行动, 这就在表演。[13]一旦面对观众, 即有被看的意识, 就是孤独的表演者。通常人在这样“孤独地被看”的状态下很难自如地表达。传统表演教学, 当众孤独、解放天性阶段以动物模拟练习为主。这对师范生表演教学并不适用。“身正为师”, 师范生们对自身教师的社会角色预设比较谨慎、严肃, 因此突破自身设定框架比较难, 对上述传统教学不容易适应。

  对师范生“当众孤独”的训练就是为了克服他们初入职场时在学生面前的害羞、紧张、杂念等, 这是成为职业教师的首个台阶。因此本阶段训练对师范生尤为重要。在教学手段上, 考虑到这些学生未来职业特点, 以及他们理性思维强于感性思维的普遍特点, 笔者让学生先从讲自己生活中的小场景、小故事入手。我会用聚光灯打出一个相对独立的光区, 并以舒缓的乐曲作为背景音乐。这样一来, 整个教学空间构成了一个临时剧场。平日学生们习惯坐于光区之外的黑暗中做一个观察者, 而在表演教学空间中他们每一个人都必须讲述一段自己亲历的故事。学生们通常开始时都比较内敛, 仍旧喜欢躲在黑暗里, 这时候教师硬逼他们是起不到很好的效果的。这时教师可以会自己先做一下示范, 在光区中和着音乐讲述一段自己的故事。这段讲述一般以画面感为主, 有时是即兴描述一段个人生活的场景。每到此时, 教师的表演配合音乐、灯光的渲染往往会让学生的情绪放松下来, 然后学生就会一个接着一个主动走到光区表达自我。师范生们在这类练习中经历从观众变为演员的过程, 他们意识得到观众的存在, 但是观众在黑暗中, 因此他们又会忽略观众的存在。在光区中他们可以快速地建立当众孤独的表演信念。

  学生们慢慢释放自己的过程非常令人欣喜, 往往也是迈向成功的第一步。由于是讲述他们自己的故事, 所以都是非常有亲身体验的, 很具象。在讲述的过程中他们会忘记自己“当众孤独”的状态, 忘记有听众的状态 (其实在艺术专业的表演教学中要求演员并非真正的忘记观众存在, 而是进入刹那间的忘我境地) 。很多学生表示在走进光区之前还会想好自己理性的讲述逻辑, 但进入光区之后, 在当时情境的触动下, 往往讲述的东西比之前准备的更感性, 更动人, 更真实。也许是音乐、灯光的渲染, 或者更是这些手段建构的场域的效果, 不管怎样, 他们一旦进入光区, 他们便进入一个自己都未曾料到的松弛的表演状态, 表演的效果不仅打动了别人, 更打动了自己。每次课都有很多当听众的同学被台上同学的讲述感动到流泪的时刻。

  这里的表演素养培育和艺术专业有一定的区别, 艺术专业的表演教学中解放天性是为了训练演员能松弛地进入规定情境, 发现角色中的自我, 实现自我在角色中的转化。然而师范生的表演素养则要致力于培养在教师角色规范中释放自我, 自信自如地表演能力。

  对于师范生来说, 整个当众孤独的练习就是他们当众讲述和交流的初体验, 也是最重要的释放自我的阶段。笔者所用的教学方法和手段起到了激发他们各自潜意识中表达与交流的欲望, 在不知不觉中他们完成了解放自己内心束缚的阶段。

  2、节奏感的控制

  一旦跨越过“当众孤独”阶段, 学生们可以当众流畅地表达, 但如果不会把控节奏, 他们的教学表演流程并不算成功。这就需要师范生从接受美学的角度进行表演节奏的训练。此处的表演节奏主要有两个层面:一是表现在有声语言层面, 另一层表现在表达内容的安排上。因此师范生表演节奏感的培养尤为重要。

  有声语言的节奏感是表演中非常重要的手段。因为节奏中都渗透着表达者的不同感情;同时受众也能通过节奏感受到表达者的情绪感染, 并会产生相应的情感共鸣。人们称之为“情感同构”, 这便是表演的节奏在起沟通的作用。[14]有声语言节奏的表达通过适当的语速、停顿、间隔等才能形成适当的表达速度。怎样的有声语言节奏感能使讲台下的学生容易被吸引和关注是师范生在此层面的培养重点。

  笔者首先着力提升学生的基本语音面貌, 重点在于学生们的语音标准与否, 声音的传送力度大小以及停顿和连贯的基本技巧等。

  对师范生来说, 把他们培养成声如洪钟, 语音表达精准的专业人士, 显然不可能也不必要。但是, 相对得体、连贯贴切的咬字吐音和语言节奏却是必须的。然而, 如果没有接受过表演训练的师范生们, 他们的普通话往往不够精准, 语言表达更是破句连连, 他们“逢逗必停”或“无逗不停”, 往往会产生固有的一种刻意的朗读腔, 节奏比较呆板生硬。

  因此, 师范生必须培养有声语言的停连、断句等节奏感, 从而达到灵活准确地运用语言节奏, 表达所需情感和意境。

  在表达内容层面上, 师范生需要掌握其间的叙述节奏, 什么放在开头讲?什么放在中间讲?什么时候需要加个幽默有趣的小故事来调节受众的情绪?什么时候应该夸张地表达内容来集中受众/学生们的注意力?这些恰恰是表演的重要素养———如何讲好故事, 演绎好剧本。师范生在他们未来的课堂上讲课就如同演员根据剧本表演一样, 教案和笔记是他们的“剧本”, 但如何讲得好却在他们的表演节奏上。

  好的老师是一个非常善于用有声语言表达的演员, 语言的抑扬顿挫和感染力, 内容表达的叙事性和逻辑性都能深深吸引学生的注意。耶鲁大学着名教授谢利·卡根 (Shelly Kagan) 的哲学讲座课《死亡》深受学生们的欢迎。他没有借助其他电子教学设备, 也没有在课堂上故弄玄虚, 他只凭借一副随意的穿着、一盏台灯、一张讲台、一块黑板, 吸引着台下上千名学生的目光。这里他讲课内容的思辨性、趣味性与他抑扬顿挫的语言表达的完美结合是功不可没的。

  中文世界里, 恰当的语言节奏感更能形成良好地教学效果。很多教育研究者都谈到过表演性朗诵对语文基础教育的重要性。老师利用戏剧性表演的方式进行富有感情的诵读能让学生很快建立语言环境。[15]加强师范生们有声语言的表达能力和表演节奏感的训练, 可以使他们在未来的教学中避免固有的、僵化的朗读腔, 形成各自独特的风格, 提高受众/学生们的阅读能力和学习兴趣。

  3、身体表现力的培养

  身体表现力是师范生表演素养建立的另一个难点。大部分人的肢体在意识到有观众时是无法放松自如的。刚开始的教学阶段, 学生面对自己朝夕相处的同学, 肢体都无法放松, 尤其在他们面对观众站立着或者走动着说话时, 很多人双手竟然不知放在哪里, 有的甚至只会双手抱臂, 双腿僵硬。这种情况往往会导致使他们原本很好的内容表述得很糟糕。学生时代, 我们经常说某某老师讲课讲得好, 又很有范儿。那究竟什么是“范儿”?抽象地说来, 有“范儿”的老师是具有一种有良好风格的仪态和行为, 从而展现出优雅潇洒的风度。生活中风度好的老师未必讲课都很好, 但讲课好的老师一定都有好风度, 都很有“范儿”。好风度没有正确与否的标准, 但有适合不适合的区别。有的人认为老师讲课时尽可能站着才能保持风度;但是前文提到的耶鲁大学特别有风度的卡根教授就比较喜欢盘腿坐在讲台上讲课, 依旧被学生们奉为男神教授。

  其实, 对于教师来说, 形成良好的讲课风度就要有良好的身体表达, 这是需要表演教学培训的。教师的身体表达要有信念感, 要自信, 他们可以用适当的手势来增强讲课的感染力, 但他们不能有任何不恰当的肢体动作, 如掏耳朵等。对教师的表演教学应该加强身体表达的能力培养, 从而使未来的教师们都有适合自己的风度, 增强他们讲课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在实践中, 笔者根据学生身体表现力的弱点, 尤其是他们面对观众, 肢体无法放松自如的特点, 给他们特别加强肢体动作的信念感和表现力等训练。对师范生来说, 肢体的表现力是很难建立的, 甚至有些学生还会有肢体协调性方面困难。因此, 笔者会着重帮助他们重新建立自己的身体感, 打破他们原本已经习惯的身体运动方式, 给他们的肢体建立动作任务, 并分解任务, 加强他们四肢、躯干的身体表现力。动作任务的建立应从他们平日熟悉的肢体动作任务入手, 这样学生们会比较容易接受和呈现。当然, 即使是自己平日熟悉的肢体动作, 当他们意识到自己在表演时, 也会变得很艰难。这时学生们动作任务可以添加不同的事件元素, 使任务不断地具体化和复杂化, 促使他们慢慢建立起肢体的信念感和表现力。例如, 笔者要求学生做一串进门、坐下、站起的动作, 并设计不同的简单故事情景, 如一边思考数学题, 一边进门坐下;一边打着电话, 一边进门坐下;小偷撬开门锁, 进门坐下……课堂上学生们互为表演者和观众轮流进行讲评, 交流各自身体呈现效果和自身肢体的感受。随着教学的不断深入, 师范生们对肢体有了控制力和信念感, 从而逐渐形成一定的表演素养。

  结语

  媒介融合的今天, 师范生表演素养的发展和应用是超越课堂的, 是由多种表演方式结合的。教师表演的理想境界是要让教育工作者在面对学生时, 和他们共同进入到直观、平等而感性的对话状态, 在这个交流过程中他们可以相互吸引并而产生精神共鸣, [16]这是表演剧场性的体现, 更是教育的终极目标。教育环境下的表演和观众产生相对闭合的交流关系, 是双方建立的思维交流场阈, 不仅是语言灌输, 更是双方思维的对话、意识的交流。随着全媒体社会的发展, 人们实现需求的层次越来越高, 当人的社交需求成为主要激励源时, 在公众面前展示的形象和人们之间的交流变得尤为重要[17], 这就需要提升教育工作者宏观的表演意识。师范生们的表演素养不是创作角色, 更不是虚情假意, 而是在未来教师职业和个人自我之间、职业规范与行为自由之间愉悦的自我实现。这恰恰符合当下提倡的, 超越单向交流, 培养完整人格素质[18]的师范教育目标。

  参考文献

  [1]孙惠柱着, 《社会表演学》, 商务印书馆, 2009年版, 第334-336页。
  [2]李政涛着, 《在表演和观看中生成的生命——表演视角下的学生观》, 载于《教育科学》, 2004年第2期, 第22页。
  [3][法]居伊·德波着, 王昭凤译, 《景观社会》, 南京大学出版社, 2006年版, 第10页。
  [4]“TED”是Technology, Entertainment, Design的缩写, 是一个信息、创意和知识分享传播机构, 旨在“值得传播的创意”, 它诞生于1984年, 以基金会的形式, 非盈利地运营。自2006年起TED演讲视频被上传至网络, 为全球年轻人追捧。许多各个领域的佼佼者都到过TED, 甚至包括曾经的光盘、第一台苹果电脑等等。TED这种信息表演性的传播方式影响了很多领域的信息传播方式, 例如苹果公司的每次新品发布等。
  [5]“一席”是美国“TED”的中国本土化演讲传播平台, 成立于2012年, 平均每月一次集中数个主题发布, 每一个主题大约30分钟左右, 通过现场演讲及网络视频传播的方式分享知识、信息、观点等, 成为如今诸多年轻人关注的传播平台。
  [6]孙惠柱着, 社会表演学[M], 北京:商务印书馆, 2009:第335-336页.
  [7]沈嘉熠, 《质感的交流:从社会表演学看教育传播特性》, 载于《同济大学学报 (哲社版) 》, 2012年1月, 第62页。
  [8]也译“多音齐鸣”.[苏]巴赫金着, 文艺学中的形式主义方法[M], 李辉凡译, 桂林:漓江出版社, 1989年版, 第165页.
  [9][美]理查·谢克纳着, 孙惠柱译:《人类表演学系列——人类表演与社会科学》「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 2008年9月, 第10页。
  [10]马良玉, 《论戏剧表演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作用》, 载于《赤子》, 2015年第7期, 第322页。
  [11]2017年11月30日, 闵行区明强小学举行的戏剧教育第二次教研会议上, 笔者及主教老师何莹、冷佳、张岩、刘俊尧与明强小学戏剧教育执行人杜鹃和一年级1班、8班、10班等表演教育实验班班主任老师们座谈, 文中观点是综合几位班主任老师发言的概括。
  [12]参见孙惠柱着, 《社会表演学》[M], 北京:商务印书馆, 2009:第335-336页。
  [13]理查·谢克纳着, 孙惠柱译, 《什么是人类表演学》, 载于上海戏剧学院学报《戏剧艺术》, 2004年第5期, 第4页。
  [14]叶涛、张马力着, 《话剧表演艺术概论》, 中国戏剧出版社1990年版, 第192页。
  [15]金昌宾, 《探究小学语文课堂中表演性朗读的作用》, 载于《教学研究》, 2017年第3期, 第29页。
  [16]参见沈嘉熠着, 《质感的交流:从社会表演学看教育传播特性》, 载于《同济大学学报 (哲社版) 》2012年第1期, 第60页。
  [17]孙惠柱着, 《社会表演学》, 商务印书馆, 2009年, 第346-347页。
  [18]陈向明着, 《对通识教育有关概念的辨析》, 载于《高等教育研究》, 2006年第3期, 第65页。

原文出处:]沈嘉熠.师范生表演素养的发展策略研究[J].教师教育研究,2018,30(02):82-87.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