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艺术论文 > 表演论文

电影特效背景下演员的表演技巧

来源:学术堂 作者:韩老师
发布于:2015-12-17 共6607字

  搜索全球票房排行榜,有这样一些作品一定不会从名单中落掉,《阿凡达》《哈利·波特》《指环王》《加勒比海盗》《变形金刚》《金刚》《侏罗纪公园》……这些作品无一例外地让我们看到了和正常世界不一样的景观以及形象。我们不仅能在银幕上看到巨大的宇宙战舰、恐龙怪兽,还有《指环王》中的咕噜姆、《金刚》中的大猩猩这些虚拟角色,它们并不是现实中的生物,而是由实实在在活生生的演员去“扮演”的。

  越来越多的观众将注意力放在视觉效果上,这些变化给演员的表演带来了更多的挑战,给表演创作带来了更大的难度。在快速发展的时代里,演员以及表演这门艺术也逐渐地随之改变和发展。演员作为电影中和观众交流的主体地位是否有所撼动?演员在新时代如何面对巨大的挑战?作为演员需要注意什么问题,需要加强哪些素质的修养?这些都是本文试图探讨的问题。

  一、电影特效背景下的表演

  在电影视觉发展的不同阶段,表演在电影制作中的呈现方式和形态也有所不同。在特技时代,演员的表演需要适应特殊的拍摄制作技巧,诸如威亚技术、抠像技术、模型制作技术和化妆术,比如早期被大家熟知的1983 年版电视剧《西游记》用特技帮助演员克服重力实现飞行,完成飞檐走壁等动作效果《;侏罗纪公园》中,霸王龙的头部采用的是模型制作拍摄;1933 年版的《金刚》中,演员需要与一个没有任何生命气息的假猩猩进行互动交流。模型虽然可以在机械控制下做出一些简单的动作和表情变化,但是演员在表演上尤其是在交流互动的时候,则要将眼前面对的模型想象成活生生的角色,在没有情感交流的情况下尤其需要极大的投入和想象力。

  特技时代给表演带来很大的改变,但没有对演员的地位产生动摇。虽然和模型会产生表演互动障碍,但演员依旧可以参照角色的模型和基本的动作进行表演。

  到了电影特效时代,尤其是随着 CG 技术的发展,演员要在绿幕前没有任何实体的情景下完成所有的表演,甚至不再直接出现在银幕上。计算机图形学(ComputerGraphics,简称 CG)是一种使用数学算法将二维或三维图形转化为计算机显示器的栅格形式的科学。简单地说,计算机图形学的主要研究内容就是研究如何在计算机中表示图形、以及利用计算机进行图形的计算、处理和显示。

  (1)在电影中,它可以实现用电脑图形绘制和创造角色、场景,随着技术的革新以及精度的提高,甚至可以做到以假乱真,其中最具时代性和革命性的就是动作捕捉技术。

  动作捕捉技术(Motion Capture/Mocap)是一种用来记录动作,并将其转换为数字模式的技术。这种技术被广泛地应用,但是在这里我们所说的动作捕捉技术都是来自影视。在影视动画中,通过这一技术可以记录到演员在演戏时的肢体语言,然后将所取得的数据转换为数据模型,再通过这些运动信息,赋予创作出来的虚拟角色。过去,只能依靠化妆技术才得以实现的超现实角色,如今在 CG 技术和动作捕捉技术的帮助下,不仅完美地展现了创作者们精妙的想象力和设计,还可以最大限度地保留真实演员在表演中所展示出的细腻和生动感。

  借助先进的动作捕捉技术,演员的现场表演将会实时转化成屏幕上的动画形象。他们都穿着光学式捕捉技术所需的黑色服装,身体关键部位被贴上一种叫做“Marker”的特制发光点,视觉系统将识别和处理这些“Marker”,周围会有很多摄影机把表演者的连续动态图像序列根据“Marker”的记录保存下来,在虚拟摄像机的帮助下,还可以随时监控到演员表演的实时动态,看到一个基本的表演效果。另外也可以让动画师介入,帮助修正那些不完美的表演细节,通过借助其他合成技术和特效技术,可以完成最终的表演效果。

  在拍摄中,演员需要携带很笨重的器械--头盔。

  这些和剧情任务毫无关系的装置在心理上和身体动作的表现上都给演员带来很大的困难,尤其是表情的捕捉。

  演员要在很敏感的脸部皮肤上做标记,虽然不会有疼痛感,然而这些标记很难让演员忽略,而且演员自己还要带着一个针对面部的摄像机,随时记录面部的肌肉动态变化。例如首次将动作捕捉技术从头用到尾的全 CG 动画电影《极地特快》,也是第一次将身体动作捕捉和面部表演捕捉一起完成的动画片,汤姆·汉克斯一人“出演”了八个角色,他穿的动作捕捉记录点,仅仅在面部就被安上了 150 个红外线“Marker”.当时的“Marker”技术刚刚兴起,面部表情捕捉用的“Marker”是和身体动作捕捉一样的“小圆球”,而不是后来很流行的绿色或黑色的“墨水点”.粘在脸上的“小圆球”会使演员在做表情时感到非常的难受和不习惯。他们需要完全排除这些装置的干扰,才能全身心投入到表演中去。这也是接下来要提到的像安迪·瑟金斯这样的优秀动作捕捉演员很难得的原因,导演鲁伯特·瓦耶特曾对他的全心投入大加赞赏。演员安迪·瑟金斯在《指环王》的拍摄中为角色咕噜姆做动作捕捉演员,所有出现咕噜姆的镜头一般要拍摄三遍 :第一遍要实拍安迪·瑟金斯穿着白色衣服和其他演员一起表演 ;第二遍则是后期人员在电脑中,将安迪的位置擦除以便放置虚拟角色咕噜姆 ;第三遍则完全是安迪单独的个人表演,安迪穿着带记录点的动作捕捉衣进行表演,动画师先建立安迪的动作模型,计算机要记录安迪的表演数据,然后再将这个数据转化到咕噜姆的模型身上。这样咕噜姆的模型上就有了相匹配的安迪的表演。但是咕噜姆的表演并不是到此为止,表演的数据最后还是要交给动画师。除了安迪本身的表演之外,咕噜姆的很多动作需要动画师的调整和再创作。通过动作的对比我们可以看出来,安迪的表演和咕噜姆的动作还是有相当大的出入。尤其是安迪真人的造型和咕噜姆的设计造型差距太大,有很多细小的动作,比如手指的关节运动,还需要动画师进行完善和制作。

  这样的表演还是否完全算是演员本身的表演创作,现在面临的争议很大。像安迪对于咕噜姆的表演,演员所做的动作并非是表演的最终呈现,还需要动画师的介入和修正才会成为最终在银幕上的效果,这与当初电影演员的动作直接呈现在银幕上的概念已经相去甚远了(图 2)。我们过去常常说 :演员创作角色的时候,自己是角色的创造者,自身又是创作工具,最后又是创作的作品。这三者的统一称为三位一体。然而现在这项技术剥夺了演员的“出镜”机会,甚至很多表演都不是演员创作的,演员本身用自身形象和形体直接呈现在银幕上的这个固有模式被彻底打破了。这种技术带给演员的也许不仅仅是危机,还是事业上的新开拓。《返老还童》中,演员布拉德·皮特可以在银幕上饰演从几岁的小 baby到临死垂暮的老人,这一切都归功于数字特效技术的革命性发展。

  二、由虚入实,演员依旧是主体

  在 CG 特效刚刚兴起来的时候就有人提出 :电影已经不需要演员,数字特效可以完成一切。当时《最终幻想》(2001)第一次实现了全 CG 电影,尽管最后这部电影无论在票房上还是艺术上都失败了,但是人们第一次意识到 :在银幕上完全依靠 CG 实现和真实人类一样的角色和场景是有可能的。与此同时,另一方面的思虑进入人们的视野 :演员的生存空间还有多少?演员的价值开始面临更多的争议。

  现在很多电影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特效的制作和虚拟角色的创作中,忽略演员的表演,使影片缺乏内涵空有一副华丽视觉的皮囊。观众从《变形金刚》中看到的只是变形金刚之间的打斗,没有细腻的角色情感的展现 ;大量使用 CG 特效的《天机 :富春山居图》却连故事都没有讲清楚,演员表演得不知所以,更谈不上情感的传达。因为影片没有真实的场景,很多演员就开始忽略真实的交流和情感的表达,再加上他们只能从前辈的录像中“汲取经验”,依靠简单的重复和单纯的模仿来表达某种感受。相比之下,有些影片为了使演员的表演真实可信,不惜花费巨资为演员构建真实的道具场景,比如《盗梦空间》中,无论是空间发生倾斜的酒吧、爆炸,还是旋转的楼梯场景等等,都尽可能地采用真实布景和真实的爆炸效果为演员营造真实的表演氛围,为影片的成功奠定了基础。

  演员在电影拍摄中并不是孤立存在的,他们时时刻刻都要和场景中的角色进行交流,这种交流不仅仅限于对话、台词,而是无处不在的,只有真实的交流才能产生真实的感情。很多情况下,演员在特定的空间中会出现特定的人物感觉,这种感觉往往可以反映在演员的表情、声音、身体的各个部分以及演员的情绪上,是演员产生真实情感的过程。观众在观看角色表演的时候会产生“移情”的现象,将自己的情感和影片中演员角色的情感相联系,这种联系让影片最终能够感动观众,从而将影片的内容完整准确地传达给观众。只有在情感上打动了观众,才能让观众热爱这个角色,从而热爱电影这门艺术。影片的最终目的是与观众进行思想的沟通与情感的交流,需要通过演员的表演进行叙事,表现人物关系、表达人物情感、体现人物性格等等。

  技术的发展确实让影像质感越来越真实到足以以假乱真,但是片中的角色和观众的距离感却越来越遥远了,质感“真”了,而情感却“假”了,观众无法融入到角色的情感中去。在《阿凡达》的导演卡梅隆看来,人们对 CG 特效技术有着一个很深的误解,就是当这项技术出现时,很多人认为它将取代演员。任何的技术都只是一种工具,无论是多么耀眼的特技还是神奇的动作捕捉。拍摄过《指环王》《猩球崛起》的安迪·瑟金斯也表示,这项技术其实并不那么值得为之庆祝,无论是多么花哨的技术,归根结底不过是协助影片制作的工具。

  “我们必须要明白,尽管表演捕捉是高科技的玩意儿……但它只是另外一种记录表演的方式,……真人表演永远不会被取代。”(2)CG 技术的发展确实可以对电影创作产生积极作用,但是绝对不能替代影片中人物的情感表达,完成人物的情感传达和交流主要还是依靠演员,演员依旧是电影情感交流塑造人物的主体。更为重要的是,在虚幻的超现实背景中,只有凭借演员真实可信的表演,才能让一切的创造变得让观众信服,才能让观众真正去“相信”电影中的表现。任何能够被大家所记住的形象都来源于人物细腻而生动的表演塑造,来源于真实情感的流露。这些炫酷的视觉特效只是在形式上重建了一个世界,而真正的内在情感以及真实性,终究还是要靠演员来支撑,只有真正打动人心的人物和情感才能为大家所铭记。

  三、数字时代对演员的要求

  (一)培养想象力

  想象力是在已有形象的基础上,在头脑中创造出新形象的能力,是作为一名演员不可缺少的素质。在电影中,演员进行表演创作都是虚构的、假定的。这些银幕上生动的人物和人物关系以及所发生的事情、所处的情境等等都是影片创作者们创作出来的。在虚拟角色和场景面前,演员的想象力就更为重要,演员除了要有对空间的想象力,还要想象出虚拟角色、虚拟道具,以及和这个虚拟角色、虚拟道具进行交流和动作上的互动。

  生活素材的积累只是一个基础,演员还要拥有超越现实的艺术积累,提高自身文化修养和文学素养,从已有文艺作品中寻找想象力的源泉和参照。听音乐时培养自己对于音乐的感觉同时展开想象跟着音乐去表演 ;欣赏美术时也展开自己的想象,想象自己在画中的形象;如果能够有机会观摩剧组拍戏,尤其是绿幕之下的拍摄则是更好的学习机会,对于自身想象力的培养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二)增强信念感

  着名表演艺术家盖叫天先生曾经说过,演戏就是“真中有假,假中有真。真真假假,假假真真,真假难分”.戏都是假的,但是演员是真的,演员就是需要克服周围一切的虚假,在虚假中呈现出最真实的情感。信念就是最终能够让演员表演创作出真实情感和体验感受的最好途径和动力。当演员拥有了信念感,能够像面对生活中真实发生的事情一样面对剧作中所发生的事情,并能够及时且恰当地唤起内心的真实情感。对于在摄影棚需要面对虚拟场景和角色的演员来说,这种信念感,包括对环境的信念,以及对角色的信念,需要去真正地相信角色所处的环境,以及相信所交流的对象都是真实存在的。

  同时,再结合之前所说的想象力,将想象力在头脑中进行不断地确认,从而给演员自己的角色凭空创造出一个表演环境,激发出演员对于剧本角色中所需要的真实情感和感受。

  斯坦尼斯拉夫斯基说过 :“对于现实生活中来说,真实就是确实的存在,人们确定能够看见,而且知道并了解的东西。而在舞台上,是假定的所没有的,但却可能发生的事情称为真实。”

  (3)电影表现的时空和人物是无限的,任何人的人生经验都是有限的,不可能穷尽人类的所有情感。通过不同的方式获得别人的情感经历,帮助自己创作角色,丰富自己的观影观戏经验也是一种间接增强信念感的方法,多借鉴、多学习是非常快速的成长之路。

  (三)良好的心态

  演员虽然依旧是电影表演的主体,但是虚拟特效将会越来越博得观众的好感和眼球。当虚拟角色和炫酷的特效出现在电影银幕上,必然会对电影演员的视觉中心位置产生威胁和动摇。观众也会更加关注那些超现实的角色和场面,而更少地去注意演员的表演。在很多大片中,超现实的场面和角色已经完全占了主导位置,演员甚至成为了一种陪衬,一种帮助构建场景的道具。

  所以,演员除了自身专业上的训练之外,还有一点就是心态的锻炼。很多人常说演员就是靠脸吃饭的,但是现在,演员不再直接出现在银幕上,就像安迪·瑟金斯一样,他表演了那么多经典的角色,却没有观众知道这些角色是他饰演的,甚至没有资格参评电影节的表演奖项。演员需要适时调整自己的心态去坦然地接受这种表演方式,明确演员创作一切的中心都应该是角色,而不是演员自己。一切都是为创作出更好的电影而服务的,而不是为了让演员自己在银幕前展现自己。只要能够有助于故事发展和角色塑造的形式,都要积极地采纳,而不应以自己为中心,用自己的好恶来左右电影的创作。

  (四)重视训练方法

  现代表演教学需要紧跟时代,与时俱进地适应 CG电影时代,无论是哪个表演体系,对于表演艺术都有几个核心的概念就是“假定性”“性格化”“表现力”.尤其是需要加强元素的训练,在表演训练中注重无实物表演练习、注意力集中练习、信任练习、交流与判断练习、节奏练习以及想象力练习等等。没有丰富的场景和道具作为表演依托,凭借学生自己建立起空间意识,在自己想象的空间中塑造规定的角色和人物形象,这和 CG 时代的表演要求是异曲同工的。

  现今我们的表演教学排练多而训练少,这些元素训练的课程只有一个学期,学生会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话剧和片段的排演中,这样往往也只是模仿前人的表演方式,照猫画虎,找不到表演这门艺术的精髓。

  表演教学中的元素训练应当贯穿始终,忽略了基本功元素训练,会使其在今后的表演实践中完全成为了一种呈现工具,无法实现自己的创作。

  此外,积极地和国外,尤其是好莱坞的表演创作体系接轨。近几年,即兴戏剧的创作方式已经成为了一种流行的创作方式。即兴戏剧是一种没有剧本的创作表演形式,演员不依靠事先写好的剧本和台词,而是根据现场情况自然流露出动作和对白表演,也就是没有排练就对观众演出的一种戏剧表演。其创作原则是 :“是的,而且。”它建立在对其他人表演认同之上,通过演员临场发挥,将角色表现力完全释放出来,实现细节和表现手段都让观众完全意料之外的表演。每一个人都要在肯定别人的想法下再叠加上自己的创意和想法,通过这个原则,充分发挥集体智慧。表演理论家斯坦尼斯拉夫斯基提出的“精神世界的现实主义”,提倡挖掘人物真实的性格和处境,与其他演员建立良好的互动。同时,美国教育理论家李·斯特拉斯伯格吸取斯坦尼体系的精髓,并通过在好莱坞的大量实践,以“即兴表演”及“情绪记忆”的方式,从演员本身的个人独特感情记忆出发,拓展了方法派表演,造就了好莱坞一批有代表性并有独特识别度的国际巨星,包括罗伯特·德尼罗、阿尔·帕西诺、达斯汀·霍夫曼、玛丽莲·梦露、梅丽尔·斯特里普。

  斯特拉·艾德勒表演学校的创始人斯特拉女士,拓展了即兴表演中关于想象力的练习。她认为不要纠结于过去个人迷乱的记忆,这样过于狭隘,要用想象力去想象角色的过去的记忆,从而训练出马龙·白兰度、朱迪·加兰、简·方达、萨尔玛·海耶克等国际巨星。

  中国现有表演教育体系目前多是直接复制传统,采取演员针对剧本、针对人物的分析方法,训练表演方式的呈现千篇一律。而这种即兴剧的训练方式,能让演员真正自己融入进角色中,主动去表演、去呈现,变被动模仿为主动创造,没有剧本、没有提示,完全依靠自己对于角色的理解,完全独立承担角色的塑造人物任务,而不仅仅是在念台词、背动作、模表情。

  当下数字技术的应用领域将越来越广泛,不仅在影视剧中被大量使用,也出现在游戏以及各种现代艺术中,如话剧、音乐剧、舞台剧和演唱会的舞台上。随着观众的视觉需求变得越来越苛刻,将会有更多的艺术形式采用虚拟的场景和角色模式,这对于每个电影制作者和演员都是不可能回避的现状,只有迎头而上,提升自己,才是王道。但是,无论方式如何变化,表演的精髓是不会变的,原则是不会变的,演员仍然是电影中与观众交流的主体。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