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教育论文 > 职业教育论文

职业教育专业集群的建设框架和建设机制

来源:学术堂 作者:韩老师
发布于:2014-07-04 共5525字
论文摘要

  职业教育本应密切联系地方,实现专业设置与产业发展需求的对接,进而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但当前有诸多问题迫切需要解决,具体有:如何解决不同院校间专业设置重复、资源分散而缺乏竞争力的问题;如何动态调整专业结构布局,实现区域内职业教育的均衡发展;如何解决社会对复合型、综合素质型人才的需求,或满足个人职业生涯发展、把握工作轮换机遇等实际问题,这些问题反映了职业教育“小专业”与经济社会“大产业”的矛盾。因此,职业教育专业建设改革需要突破固有专业概念的局限,借鉴集群发展的思想,寻求区域职业教育专业建设自身的逻辑。

  一、产业集群与专业(集)群
  
  1.产业集群。专业集群概念的提出源于对产业集群思想的研究。学术界对产业集群的讨论,可以追溯到马歇尔,他在所著的《经济学原理》一书中,以专章阐述了特定产业地域的外部条件。而产业集群一词正式出现,则应归功于美国哈佛商学院的迈克尔·波特教授,他在1990年所著的《国家竞争优势》一书中首次提出了这一概念,并与其团队对十多个发达国家和地区产业实践进行考察后发现,产业集群是工业化过程中的普遍现象,所有发达经济体中都明显存在各种产业集群。于是,波特把产业集群定义为在某一特定领域内互相联系、在地理位置上集中的公司和机构的集合。此定义从地理和空间上来界定集群,简化了人们对这一抽象经济学概念的认识。

  2.专业群。借鉴产业集群的思想,我国早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就在一些高职院校进行了有关专业群建设的研究和实践。①自2006年教育部提出在100所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500个左右的专业群后,理论界对专业群的关注度不断提升。在专业群概念的讨论上,较有代表性的观点如袁洪志认为“对高职教育来说,所谓专业群,就是由一个或多个办学实力强、就业率高的重点建设专业作为核心专业,若干个工程对象相同、技术领域相近或专业学科基础相近的相关专业组成的一个集合。”②罗勇武等人在对近年来专业群研究成果进行综述后认为,对专业群概念的理解可归为两种主要的观点:一是“相近论”,即相近或相关专业的集合;二是“合力论”,即通过核心专业带动其他专业共同发展的合力群体。③可见,专业群的概念主要指学校内部专业的优化配置和资源共享,旨在通过专业群带动发展,围绕课程、师资、基地建设等方面,从整体上提升学院的整体实力和办学水平。然而,目前有关专业群概念的研究讨论仅将专业群建设框定在院校内部,与集群的思想不符,限制了专业集群的建设和发展。

  3.专业集群。近年来,专业集群概念逐渐引起研究者的关注,但目前国内关于专业集群研究的文献较少,有的研究虽以专业集群为题名,但还是引用专业群的概念,如“专业集群是对应区域中某一个支柱产业的产业链,由一个或多个重点建设专业作为核心专业,由若干相关专业共同组成,并能涵盖某一服务领域的专业或专业方向组成的专业集合④”.随着研究的深入,要进一步扩大职业教育专业建设与产业的对接范围,提高人才培养目标的针对性,为此,郑哲提出了“校际专业集群”概念,通过搭建高职校际专业集群教产合作平台,使高职校际专业集群与产业行业协会组织对接。⑤这既是对专业群概念的拓展,又引出了职业教育专业集群建设思想。新近研究结果显示,赵昕等人就专业集群的内涵进行了较为深入的分析,认为基于产业集群的职业教育专业集群是“以区域内一所或若干所重点建设中等和高等职业院校的品牌特色专业和专业群为核心,形成相关专业与专业群在空间上的集聚⑥”,提出了跨组织、跨层次组建集群的思想,明确了与原有校内专业群建设的不同。

  二、集群思想下专业集群的内涵特征
  
  为加深对集群概念的理解,我们从集群的边界范围、优势效应、促进集群发展的作用机制等方面进一步分析。第一,关于集群的边界范围。集群通常以政治为边界,但也有可能超越地区边界甚至国界。所谓的“地理边界”是由企业及相关机构的相互联系与依赖所决定的,并不限于政治意义上的边界划分,体现了集群组建的自由、灵活等特点。第二,对于为什么产业集群会出现地理上的集中现象以及集群的优势效应,马歇尔运用规模经济理论分析产业集群的形成后认为,产业集群出现地理上的集中主要由于外部规模经济所致;而波特提出,经济全球化所带来的更为开放的市场和更加快捷的交通运输与通讯系统,没有削弱地理位置在竞争中的作用,由独立、非正式联系的组织形成的集群所产生的持续竞争优势,源于特定区域的知识、联系及激励,是远距离的竞争对手所不能达到的。第三,对于集群的发展来说,地理上的集中只是一个必要条件,更为重要的是集群内各组成要素间的相互作用、协调,既竞争又合作,共同发展的过程。⑦专业集群概念的提出,充分吸收了集群关于资源整合、规模化、集约化发展的思想,更重要的是突破了原有专业群发展空间的限制,跨越了单一的院校组织的局限,在一个更大范围内开展合作型竞争,有效避免了区域内不同院校的同类或相近专业的不良竞争,实现专业的优化组合,增强了区域专业竞争的整体实力。专业集群与专业群在涵盖范围、组成要素、目标特点、建设方式、管理体制以及发展运行等方面有所不同(如表所示)。【表】
论文摘要
  
  三、职业教育专业集群的建设框架
  1.建设目标。职业教育专业集群建设要根据区域产业集群的规模、布局、结构,优化调整职业教育专业结构与布局,推动职业教育特色专业与产业的良性互动。目前,我国地方普通职业院校专业规模普遍较小,而且地区内不同院校间的专业建设重复率高,新设专业盲目性、随意性较大,缺乏特色。因此,专业集群建设应根据区域主导产业和新兴产业的情况,整合同类院校的相近专业乃至学院,在某一专业方向上做大做强,实现专业的差异化发展。专业集群的规模化建设扩大了彼此间交流的平台与渠道,与市场、产业的连接也有利于及时掌握变化的动态信息,从而及时调整人才培养方向,提高人才培养的针对性。

  2.建设框架。1998年,波特在其《集群与新竞争经济学》中指出,“集群包括一连串上、中、下游产业以及其他企业或机构,这些产业、企业或是机构对于竞争都很重要”⑧“对产业簇群有重大影响力的政府机关,也可被视为它的一部分。”此外,“产业簇群还包括行业协会和其他支持产业簇群成员的民间团体。”⑨可见,集群内部组织的相互关系不仅包括纵向、横向的直接联系,还包括外部的支撑性和服务性组织。职业教育专业集群建设,紧紧围绕专业人才培养为中心进行分析,纵向结构上包括招生、培养、就业各主要环节及其与社会部门的联系;横向上以专业链接为纽带,联合与专业人才培养核心相关的同类中高职院校专业,专业彼此间可以没有学科上的直接联系,从而构成相互连接的专业集合群体;此外,专业本身的建立、发展与更新还需要与地方的经济运行、产业发展、行业企业优势、人才需求情况等整体的市场动态信息相连,来自于其强大的经济基础、技术实力、品牌效应、重要信息和统计数据的支撑,而专业集群整体架构的形成和运行更需要政府机构的管理(如图所示)。【图】
论文摘要
  
  3.建设内容。专业集群是在一个更广阔范围内的资源组合,代表了一种更复杂的专业组织形式,需要对其组织构成的各个部分的建设内容加以说明。一是从政府的角度来说,要保障政府领导机构的设置、组成、制度设计和责任机制建设,发挥统筹协调功能,进行区域内专业结构的调整或重组、专业布局的优化等;二是从行业企业的角度来说,专业集群以服务产业集群发展为目标,实现专业与产业的有效对接,涉及利用行业企业的有利资源、发挥行业企业优势来建设专业品牌等方面;三是从利用市场信息的角度来说,则应顺应市场潮流,把握产业发展的趋势与动态,以及市场对人才需求变化的要求,做好专业发展规划,包括新开设新专业与淘汰更新旧专业等;四是从院校自身的角度来说,要与区域内同类中、高职院校共建师资队伍、科研平台、课程教学资源库、实训基地等;五是从专业培养人才的角度来说,不可避免地要与社会部门如合作招生单位、教学仪器设备的供应厂家、职业资格培训鉴定部门、就业服务机构以及相关网络运营商等产生联系。

  四、职业教育专业集群的建设机制
  
  1.差异化目标:集群的确立。
  第一,专业集群的定位。专业集群建设必须解决专业与产业发展不相称的问题。我国现行的职业院校专业目录是由国家统一制定的,虽然其制定要求以产业、行业或职业岗位(群)为主要依据,但难以与具体区域的行业、岗位相匹配,因此一直存在专业定位不准确、专业名称与产业(行业)不对等、人才培养与产业、行(企)业需求不一致的问题。专业集群是一个综合了多种专业的群体,在资源占有、运行成本和对外界的影响等方面都要比原来的专业(群)要高。因此,专业集群建设要以服务产业集群发展为目标,通过对产业集群内产业组织构成、人才需求状况的分析,构建与产业集群需求一致的专业集群体系。

  第二,专业集群的类型。据产业集群的研究发现,产业集群的类型多种多样,几乎不受外部条件、产业类型、地理界限和经济发达程度的影响。因此,区域职业教育专业集群的建立主要是根据当地产业实际,结合专业领域的资源优势,运用差异化发展的目标战略,灵活构建符合区域特征和人才供求的专业集群组织,包括以院校重点专业为核心建立的专业集群、依托行业企业优势建立的专业集群、对接当地特色产业建立的专业集群、依据地区教育实际自主建立的专业集群等类型。

  第三,专业集群的转换。职业教育专业集群建设既体现了其内部专业(群)之间的联系,又体现了其外部与产业的联系,形成跨层次连接院校、跨组织连接行业和政府的庞大而复杂的组织。差异化发展是实现区域职业教育办学特色、保证区域竞争力的战略选择,但同时必须有切实的保障和集中优势资源办好专业的条件支持。同时,专业集群发展不同于产业集群自发的“产生-消亡”的市场性机制,需要发挥人才智库的优势,不能被动跟随地方产业转型、升级的步伐,而要能实现主动引领产业发展、升级的功能,实现专业集群的灵活转换。

  2.合作型竞争:集群的优势。专业的集群式发展,既是“职业教育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要求,也体现了与产业集群发展同源的区域性、集聚性、创新性与竞争性等基本特征”⑩.因此,集群的核心内容是竞争力的形成和竞争优势的发挥。

  第一,组织高效,优化资源。表现在:一是集群内部组织间的紧密、非正式关系有助于更高效地解决问题,正式组织间的关系往往会带来复杂的交涉及监督问题。二是集群的规模化发展使得内部组织的沟通更方便,降低了资源无端消耗,而且单一组织内部垂直的资源整合不如借助外部的专业人员更节约成本。三是集群的效应不仅能促进群内信息、人员的流通,强化竞争意识,而且能很快转化为公共性知识,提高了人员素质,并能吸引外部组织进入,提供高质量的资源信息或更优质的服务。四是集群内组织的相互依赖和互补性特点,避免了短板效应,强化了共同作用的机制。五是集群的地域性特征增强了集群成员地域间相互比较的意识,无形中提高了集群的竞争力。

  第二,合作竞争,动态发展。在空间布局上,集群被赋予一种新的组织形式,与分散、随机的买者和卖者之间的市场交易相比,集群之间的重复性交换有利于更好的协作和互信。由于地域的接近和领导人之间的密切联系,群内的企业形成共同的正式或非正式的行为规范和惯例,彼此之间更容易建立密切的合作关系,从而减少机会主义倾向,降低合作的风险和成本,由此形成一种既竞争又合作的合作型竞争组织。集群的发展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一个有竞争力的组织的成长会催发相关新型产业的产生,从而形成前后向产业联系互相增强的系统。
  
  3.创新型发展:集群的管理。
  第一,改革传统的专业管理体制。在现有体制下,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对职业院校的教学业务进行宏观管理。专业设置是在各院校分析产(行)业人才需求的基础上,经教育厅有关部门批准而设置的。这种管理模式带有浓厚的计划经济时期条块管理的色彩,缺乏灵活变通,导致专业设置不能依据市场、产业结构变化适时调整,单个职业院校和地方部门对专业建设缺乏自主权。因此,专业集群建设迫切要求改革传统的专业管理制度。首先,简化专业设置管理审批程序,省级教育管理部门的功能和制度建设应更多转向对专业建设的监督和评价方面。其次,赋予专业集群管理组织更多的自主权,保障专业集群对接产业集群发展变化的要求。再次,给予地方专业集群组织领导机构在人力、财力和物力资源方面更大空间的管理权,尤其是涉及跨层次、跨部门的人员调整或资源整合上,保证专业集群组织的活力。最后,改革专业名称统一的做法,及时跟进产业变化,细分市场定位,办出具有地方特色品牌的职业教育。

  第二,组建集群建设领导机构。职业院校管理主体分散,有的职业院校由地方政府主管,有的属于省教育厅主管,还有的隶属于行业部门。与产业集群的集聚性效应不同,专业集群不会主动聚集。职业教育以服务当地经济发展为主,因此,地方政府必须发挥核心作用,成为职业教育专业集群建设的主体。集群的复杂性要求政府能与产业、行业企业以及社会机构建立联系,担任管理者的角色。具体来说,地方专业集群建设的领导机构应在以下方面发挥作用。一是及时跟进和了解地方政府的产业发展规划信息,指导职业教育专业集群的设置和更新。二是参与地方政府产业政策的制定,运用其对产业发展信息和职业教育发展情况的熟悉程度,保障专业集群设置与产业需求的有效对接。三是切实发挥集群建设管理机构的作用,做好集群建设的资源整合,妥善处理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四是建立并维护与行业企业的关系,了解市场变化信息和人才需求,指导专业集群内部关于人才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教学实训等具体工作。五是做好就业信息服务工作,拓展渠道与社会专业组织合作,发布动态就业信息;建设专业就业信息统计数据库,跟踪毕业生就业后的具体情况和就业质量等信息。六是建立并逐步完善专业集群评价考核机制。七是做好新生专业集群和已有专业集群的转换处理工作等具体事宜。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