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教育论文 > 职业教育论文

职业教师企业实践制度内容分析的相关理论基础

来源:学术堂 作者:陈老师
发布于:2017-04-13 共3476字
  第二章 职业院校教师企业实践制度内容分析的相关理论基础
  
  一、政策分析理论
  
  教育政策分析是一项专业化、规范化要求较高的教育政策研究。一般来讲,一项完整的教育政策规范需具备完整性,需要包含目标、对象和措施三种要素。教育政策所要达到的目的,即为教育政策目标;一项教育政策所指向或面向的主体,即为教育政策对象,它包括了解决问题的主体和问题所影响的主体;教育政策措施就是指要采取什么样的政策规范来解决教育政策问题、实现教育政策目标。
  
  研究者对教育政策的文本、实施过程及结果采用科学的方法进行评估,这种综合性活动就是教育政策分析。教育政策分析从时间维度方面来看是一种思前虑后的全面、系统的分析。既要对政策进行探索性分析和回顾性分析,又要对政策进行综述性和概括性分析,在全面研究、探索政策演变历程的基础上,做出综合、全面的分析和判断。从政策分析的维度来看,可以从政策文本本身、执行以及结果评估等方面对其展开具体地分析。
  
  综上所述,政策分析不仅要解决“什么是政策”的事实问题,还要解决“为什么存在”的价值问题。此外,还需要考虑“可执行性”以及“应该如何”的规范性分析等核心问题。政策分析即便不能解决政策制定、执行中遇到的所有问题,却也能将运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时发现,一方面,为政策制定提供优质备选方案,奠定扎实基础;另一方面,对待完善政策提出合理建议,使分析所得结论更具前瞻性,是实现特定政策优化不可或缺的环节。
  
  具体来说,教育政策分析包括:内容分析、过程分析及价值分析。价值分析是分析教育政策所依托的价值观念、所表现的内在价值、外在价值、政策主客体属性及相互关系所体现的价值。
  
  本研究以职业院校教师企业实践制度内容分析为主体,兼顾过程分析和价值分析。
  
  遵照政策分析理论的分析框架,按照目标、对象、措施三个环节对职业院校教师企业实践制度的价值、问题进行深刻的剖析和探讨,并针对问题提出完善我国职业院校教师企业实践制度的对策。
  
  二、目标管理理论
  
  目标管理是以目标为导向,以人为中心,以成果为标准,而使组织和个人取得良好成绩的管理方法。目标管理,一方面,强调上下级之间共同协商,确立最终目标,再将总体目标分级展开,明确两级之间的责任,并将这些责任与分目标作为评估、奖惩的标准和依据;另一方面,目标管理强调以目标为出发点,以考核实现目标的进展情况为依据,以最终成果作为考核的标尺。这样有利于削弱上级对下级工作的干预程度,能够提高下级工作的积极性和能动性,同时也便于参与完成目标的全体成员明确各自的任务以及在整个团体中的角色作用,有利于自我激励和自我控制。
  
  本研究在职业教育企业实践制度的内容分析中,运用目标管理理论作为理论基础之一,以期从目标管理理论的视角出发,对目前职业院校教师企业实践制度内容中目标设定、考核、奖励的目标设定做回溯性分析,对其不完善的地方提出合理化建议。
  
  三、教师专业化发展理论
  
  传统意义上的教师专业的形成,都是由教师培训完成的。教师培训一般分为职前培训和职后培训。现代的教师专业发展,内涵十分丰富,引入了生涯管理的框架,对教师的入职、任职的各个时期,划分成不同的阶段,并形成了各自科学的内容。
  
  《培格曼最新国际教师百科全书》对于教师专业化进行了专门的阐述: “教师专业化是职业专业化的一种类型,是指教师‘个人成为教学专业的成员并且在教学中具有越来越成熟作用的一个转变过程。’①”教师专业化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包含专业适应期、稳定期和成熟期三个阶段。
  
  著名学者吴全全认为:“职教师资培养的最终目的, 应该在积累相关的职业实践和教学实践的基础上,使职教教师既具有教育教学方法知识又具有职业工作过程知识。”
  
  基于上述分析,本研究在分析职业院校教师企业实践制度内容中将从满足教师专业化成长要求,从教师职前职后、以及教师成长的专业适应期、稳定期和成熟期三个阶段,探索职业院校教师企业实践制度内容上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
  
  四、利益相关者理论
  
  利益相关者理论强调的是组织发展必须要考虑每一个利益相关者的利益诉求,认为任何一个组织的发展都离不开各种利益相关者的投入或参与,组织追求的应该是利益相关者的整体利益,而不仅仅是某个个体的利益。近年来,利益相关者的概念及其理论逐渐应用在教育研究当中,中西方学者都认为以此理论作为教育研究的视角具有很强的适切性。利益相关者这个西方经济学概念,最早出现在 1963 年斯坦福研究中心的内部备忘录中的一篇管理论文中。从不同的视角,学者对利益相关者这一概念做出了不同的界定。弗里曼指出,利益相关者是:“能够影响组织目标实现,或者被组织目标实现过程中所影响的任何个人和群体”,这是公认的对利益相关者最经典的定义。因此,广义的利益相关者,就是任何可以确认的、能够影响到公司目标的实现或者公司目标实现所影响的群体或个人,如政府机构、公共利益集团、工会、雇员、顾客,股东等。狭义的利益相关者,就是任何可以确认的,组织持续生存所依赖的群体或个人,比如雇员、顾客、供应商、金融机构等等。广义的利益相关者包含了所有利益相关者的利益诉求,但是因为所涉及的主体数量过多,研究的难度也比较大;狭义的利益相关者只关注与组织生存密切相关的有限主体的利益诉求,研究主体数量相对有限,研究比较具有操作性。
  
  根据上述分析,我们把影响组织目标的实现或者在组织目标实现过程中所影响的任何个人或者群体定义为利益相关者,那么,职业院校教师企业实践制度的利益相关者就是与职业教育存在和发展有着直接或间接利益关系,同时享有合法性利益的任何组织和个人。作为职业院校教师企业实践主体形态的职业院校、教师、学生是职业教育内部的利益相关者,作为职业院校教师企业实践有着重要支持力量的政府、行业企业等是职业教育的外部利益相关者。
  
  基于上述分析,本研究在职业院校教师企业实践制度的内容分析中,运用利益相关者理论作为理论基础之一,以期从职业院校教师企业实践各利益相关者的视角对职业院校教师企业实践制度在体系上、文本内容上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刻的剖析,并从各利益相关者的利益诉求出发,提出完善我国职业院校教师企业实践制度内容的建议。
  
  五、激励理论

  
  激励理论是一种核心理论,它在行为科学中起着处理需要、动机、目标和行为四者之间关系的重要作用。激励理论主要分为行为修正型激励理论、过程型激励理论和内容型激励理论三大类。其中过程型激励理论主要包括亚当斯的“公平理论”、海德的归因理论、弗鲁姆的“期望理论”.
  
  弗鲁姆的期望理论源于以下两个前提:一是人们会主观地决定各种行动所期望的结果的价值,所以,每个人对结果的期望各有偏好;二是任何对行为激励的解释,不但要考虑人们所要完成的目标,也要考虑人们为得到偏好的结果所采取的行动。弗鲁姆说,当一个人在结果难以预料的多个可行方案中进行选择时,他的行为不仅受其对期望效果的偏好影响,也受他所认为这些结果可能实现的程度影响。期望理论的基本内容主要是弗鲁姆的期望模式和期望公式。
  
  为了使激发力量达到最佳值,弗鲁姆提出了人的期望模式:个人努力→个人成绩(绩效)→组织奖励(报酬)→个人需要在这个期望模式中的四个因素,需要兼顾几个方面的关系。其一,努力与绩效的关系。这两者的关系取决于个体对目标的期望值。同时,期望值又取决于目标是否适合个人的态度、认识、信仰等个性倾向、社会地位和别人对他的期望等社会因素。即由目标本身和个人的主客观条件决定。其二,绩效和奖励关系。人们总是期望在达到预期成绩后,能够得到适当的合理奖励,如表扬、奖金、提级、晋升等。组织的目标,如果没有相应的有效的精神和物质奖励来强化,个人不能够保持长久的积极性。其三,奖励与个人需要的关系。奖励与个人的需要密切相关,应考虑效价,采取多种形式的奖励,满足不同利益主体的需要,以便最大限度的挖掘人的潜力,提高工作效率。其四,需要的满足与新的行为动力之间的关系。当一个人的需要得到满足之后,就会产生新的期望目标,进而产生新的行为动力,对实现新的期望目标产生更高的热情。
  
  亚当斯公平理论认为:当一个员工结束阶段工作并取得相应报酬后,他不仅关注自己所得薪资的“量”,还关注与他人相比的“相对量”,进而衡量自己所获报酬是否与其付出劳动成正比或与他人比例相同,而且,比较的结果将直接影响起日后工作的积极性。从公平理论来讲,它侧重于研究影响职工生产积极性的相关因素,诸如工资报酬分配是否公平、合理等,其最大的特点在于把公平作为提高员工工作积极性的重要因素。
  
  本研究运用激励理论作为职业院校教师企业实践制度内容分析的理论基础之一,对于职业院校教师遴选的工作、考核奖惩地激励与公平,具有很重要的作用和意义。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