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毕业论文 > 在职硕士论文 > 专业硕士论文 > 教育硕士论文

吟诵在小学低年级音乐教学的实施

来源:学术堂 作者:韩老师
发布于:2015-07-16 共14390字
    本篇论文目录导航:

【第1部分】吟诵在小学音乐教学中实施的问题研究
【第2部分】吟诵与小学音乐教育融合探究绪论
【第3部分】吟诵的产生与发展历程
【第4部分】吟诵与音乐的关系
【第5部分】 吟诵在小学低年级音乐教学的实施
【第6部分】吟诵在小学音乐教学中的传承结语与参考文献

  第三章 吟诵在小学低年级音乐教学的实施

  第一节 小学阶段传承吟诵的现状分析

  一、小学低年级音乐课堂现状分析

  我们通常把小学的六年划分为低、中、高三个阶段,小学低年级是指小学的一、二年级,中年级指三、四年级,高年级指五、六年级。

  小学低年级阶段的学生大致年龄在 6-8 岁之间,这个年龄的学生正处在接受外界事物最快,且适应性最强的时期。有关研究表明,3-8 岁的儿童能在毫无负担的玩乐中日积月累的背诵 10 万字的诗词,他们表现出的超强的记忆力是成人的 2-3 倍。有人说在这个时期的儿童不管接触什么都相当于“一张白纸”上作画,学得快、不费劲。但这时的他们对所背诵的内容未必能理解其真正的含义,况且这些年代久远的诗词所蕴含的丰富内涵本来就不是我们一个现代人一朝一夕所能理解的。但如果只是背过了而不理解,这个时期的儿童的遗忘速度也十分惊人。有数据显示这个时期的儿童所记忆的文字内容,如果后期没有强化和理解,在他长大之后有 80%将会被彻底遗忘。同时也有一项研究数据指出,尽管这个时期的儿童对语言、文字等抽象事物遗忘速度惊人,但他们对音乐的遗忘速度却相对慢得多。试想我们自己的亲身体验,儿时背过的唐诗一百首现在还有多少能记住?可是儿时母亲在耳边唱的摇篮曲和一些童谣却久久不能忘怀,记忆尤为深刻。

  这就给我们一个启示:可否在帮助学生记忆文字时加入音乐帮助他们理解文字,并通过吟唱不断强化呢?况且要想理解这些古诗词最好的办法莫过于将这些诗词还原,还原成它本来的面貌,让孩子们从开始就接触到诗词的原貌和精髓。

  而这样的还原又需要我们给这些古典诗词插上音乐的翅膀,使学生获得文学、音乐双丰收的良好效果。因而,不管我们从学生理解记忆能力的角度出发,还是尊重诗词原貌的角度出发,都不难分析出吟诵在小学低年级进行教学的必要性。

  翻开小学低年级的音乐课本,学生学唱的歌曲与欣赏作品大致各占 50%.以小学二年级上的音乐教材为例,其中学生所学音乐作品中有 33.33%是直接选用的外国的儿童童谣,12%是以西洋的调式和创作手法编创的儿童歌曲,在创作上运用比较传统的中国民族音乐写成的占其中的 30.5%.而剩余的 24.16%的音乐作品虽然属于中国作品但没有体现明显的民族音乐特点。而在这所有的作品中没有一首关于中国传统音乐的作品。

  通过小学低年级音乐教材的分析,我们得出一个结论:中国传统音乐在小学低年级占得比重较西洋音乐真是太少了。我们在疾呼拯救中国传统音乐的同时,更加要关注的是基础教育阶段音乐教育中中国传统音乐所占的比重和落实的情况。在重视音乐教育、素质教育的今天,我们应该充分看到吟诵音乐对于传承传统文化的深远意义,以及在小学阶段尤其是小学低年级音乐教育中对学生民族音乐观的培养和人文素质教育培养的重要作用。其实早在 1994 年杭州举行的一次全国音乐教育学年会上,赵风、赵宋光两位先生就提议将吟诵音乐列入中小学音乐教材。2011 年新修订的义务教育阶段音乐课程标准,课程基本理念中也提到义务教育阶段的音乐课要弘扬民族音乐,理解音乐文化多样性,让学生了解中国传统音乐。吟诵作为中国传统音乐中不可被忽视的一项,应该被纳入普通音乐教育的视野中来,而且是越早让学生接触越好,让越来越多的学生对中国传统音乐产生兴趣。

  二、吟诵在小学阶段实施的现状分析

  吟诵是一门综合的艺术,是融音乐、文学、语言为一体的传统艺术形式,它在我们传承中国古典文化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当今教育人士看到了传统文化对于学生教育的深远意义,各地也兴起了国学热潮,但是作为一种比较综合的口传文化--吟诵,各地小学阶段的学校参与的较少,小学教师接触并了解吟诵的人士更是凤毛菱角,从事小学基础音乐教育的音乐教师了解吟诵的更是少之又少。

  笔者查阅了知网上所有的关于吟诵的文章,只了解到几个小学设有吟诵相应内容课程。其中有董运玲老师在她的硕士学位论文《小学古典诗歌吟诵教学研究》中提到了临漳县小学古典诗歌吟诵教学的调查分析,杨玫老师撰写的《吟诵的音乐性文献及吟诵在学校教育中的传承研究》中提到了北京护国寺小学吟诵课的基本情况描述以及杨老师对中小学吟诵课堂模式的思考,邱纯纯老师在《倾听古诗感受音律 创新教学--浅谈小学古诗教学》其中提到了“吟唱能把读、唱、吟舞有机结合,融为一体,极大地调动孩子学习古诗的积极性”.尽管我们找到了几个小学开设吟诵课程的资料,可它们的吟诵分别集中在语文课和国学课上,并且反映出传承的面较窄,且学习吟诵的课时不足的特点。而在这其中我们发现到目前为止并没有一所小学在音乐课中涉及吟诵的内容,没有一所小学将吟诵作为音乐课上丰富学生音乐视野,传承中国传统音乐的重要因素。

  针对这样一个小学吟诵教学的现状,我决定设计并实施一次问卷调查,在青岛市市北区 40 所小学分别对学生和教师在小学音乐课上开展吟诵教学的看法进行了解。问卷分为两个部分--学生问卷和教师问卷。

  学生问卷及分析

  学生问卷的内容涉及学习兴趣调查、对吟诵的了解调查、学习方式调查、对古诗词掌握情况调查、学习目的调查五个方面。本次问卷调查的样本是 40 所小学二至六年级随机选取的一千名学生。所有问卷均为有效,在计算百分比的时候以 1000 人为基数进行计算。以下是学生问卷调查的内容:

  年龄 年级 性别

  1、你喜欢音乐学科的学习吗?

  A 喜欢 B 不喜欢为什么?

  2、你喜欢背诵古诗还是唱歌?

  A 背古诗 B 唱歌
  
  3、你能背诵多少古诗词?

  A 1-10 首 B 11-20 首 C 21-30 首 D 30 首以上
  
  4、你会唱多少首歌曲?

  A 1-10 首 B 11-20 首 C 21-30 首 D 30 首以上
  
  5、你听说过什么是吟诵吗?

  A 听说过 B 没听说过
  
  6、听一段吟诵,你喜欢刚才听到的音乐吗?

  A 喜欢 B 不喜欢为什么?

  7、你觉得刚才听到的音乐属于中国传统音乐还是西洋音乐?

  A 中国传统音乐 B 西洋音乐8、如果让你在音乐课上学习吟诵你愿意吗?A 愿意 B 不愿意通过对调查问卷的反馈和分析,我们看到了学生对音乐学习的热情,以及在音乐课上实施吟诵教学的可能性,同时也看到了学生对于吟诵的认识不足的现状:

  1、学生喜欢音乐课,喜欢唱歌。

  在调查中我们发现有 88.7%的学生喜欢音乐课,原因很简单:孩子们喜欢唱歌,并喜欢以音乐的方式学习一些人文知识,而这些知识已经内化在音乐之中了。

  甚至有近 70%的学生喜欢唱歌胜过喜欢背古诗,因为唱歌的歌词都是在旋律中自然而然的背过的,而背古诗则大多是死记硬背,枯燥无味。因而在古诗背诵方面,能背诵 20 首左右的学生占 40.5%.而能背诵 30 首以上的学生只有 19%.而唱歌就不同了有 50.6%的学生能背唱 20 首左右的歌曲,能背唱 30 首以上的学生也高达 31%.

  2、学生对吟诵的了解少之又少。

  通过问卷调查只有 33%的学生听说过吟诵,绝大多数学生从未接触过这个词语,而当听了一段吟诵音频后 52.5%的学生第一印象是喜欢吟诵,因为它很像是唱歌。剩下的学生因为听不懂或是旋律不好掌握而不喜欢吟诵。

  3、吟诵在音乐课上的实施的可能。

  通过聆听吟诵录音有 98%的学生能够准确的将吟诵归属于中国传统音乐范畴,这表明学生有一个大致上对中国传统音乐的认识。并有 69%的学生愿意在音乐课上尝试学习吟诵。这坚定了我们开展吟诵在基础教育阶段音乐课上的应用研究的决心。

  教师问卷及分析教师问卷调查的题目包括对古典诗词的理解与认识、对吟诵的了解程度、对吟诵教学的认识、结合自身谈谈吟诵教学的方法四个方面。教师问卷调查的样本是市北区 40 所小学的在职音乐教师 82 名。需要说明的是教师的调查问卷虽然其中有一些主观题,有些教师没有这方面的了解和认识,选择了空题但只是个别情况,所以在核算百分比的时候,还是以 82 人为基数进行计算的。

  教师问卷调查内容如下:

  任教学科 任教年级 性别对古典诗歌的了解和认识1、您喜欢中国古典诗词吗?

  A 喜欢 b 不喜欢2、你能背诵几首古典诗词?

  A 1-10 首 B 11-30 首 C 31-60 首 D 60 首以上二、对吟诵的了解和认识

  1、您听说过吟诵吗?

  A 听过 B 没听过
  
  2、下面给您听一段陈琴老师的吟诵录音,您觉得好听吗?

  A 好听 B 不好听
  
  3、您觉得吟诵教学对学生有哪些方面的培养意义?

  A 能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和审美能力B 能丰富学生的多元智能,塑造完美人格。

  C 能引发学生对中国传统音乐的兴趣D 能开拓学生的眼界,树立民族荣辱观
  
  三、对吟诵教学的见解

  1、您所教年级中中国传统音乐占得比重大吗?

  A 不大 B 比重大
  
  2、您觉得应该在小学阶段让学生了解中国传统音乐吗?

  A 应该 B 不应该
  
  3、吟诵教学可以在音乐课中进行吗?

  A 可以 原因B 不可以 原因
  
  四、吟诵教学方法

  1、结合自身从教学科谈谈您认为比较适合的吟诵教学方法通过教师调查问卷的反馈和整理,我们从教师的调查问卷中,找到了在小学阶段音乐课上开展吟诵教学的基础和有利条件,这为我们实施吟诵教学提供了现实依据,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小学音乐教师具备基本的文学修养和从事吟诵教学的能力通过教师问卷调查有 78%的音乐教师喜欢中国古典文学,并有 56%的教师能背诵 20 首以上的古典诗词。这表明小学音乐教师具备基本的中国古典文学修养,有着从事基础吟诵教学的能力。

  2、小学音乐教师有着鉴别中国传统音乐的能力来自教师的调查问卷显示,虽然有 64%的音乐教师以前从未听过吟诵,但是当聆听了一段吟诵录音后,有 89%的音乐教师喜欢这种音乐,100%的教师能将这种音乐形式归属于中国传统音乐,并认为吟诵有着传承中国的古典文化和古典音乐,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的重要作用。

  3、小学音乐教师有着从事吟诵教学的意愿问卷调查中有 88%的教师看到了当今音乐教育中中国传统音乐比重较少的现状,愿意在自己的音乐课上通过吟诵教学,为学生打开一扇接触中国传统音乐的大门,为学生提供了一个接触古典音乐了解传统文化的广阔平台。

  4、音乐课进行吟诵教学的优势不容忽略从教师的调查问卷中,除了能看到音乐教师以及音乐课进行吟诵教学的优势以外,一些音乐教学的方法如:聆听、创设情境、体验式教学对开展吟诵教学起到了推动作用。对于一门离我们现代比较久远的艺术,音乐教师能立足传统音乐的角度,通过创设一定的情境让学生聆听欣赏,并在此基础上通过口传心授让学生体验吟唱。在潜移默化中将学生带入传统音乐中,从而达到学习中国传统音乐,陶冶情操,传承吟诵音乐的目的。

  第二节 小学低年级音乐教学中吟诵曲目的选择

  一、小学低年级吟诵教学教材选择的原则

  对小学低年级儿童学习吟诵音乐的整理和选择,要做到贴近学生实际能力和需求,同时要体现吟诵音乐的特点。小学低年级阶段学生喜欢有旋律感、容易学唱且吟诵内容熟悉的作品。因此我认为小学低年级吟诵曲目的选择应偏向旋律感强的吟诵,具体遵循的原则如下:

  (一)教材选择以学生熟悉的近体诗为主。

  近体诗的格律比较规整,吟诵起来相对简单。因而在选择教材时应先考虑学生熟悉的近体诗,特别是学生能背诵的近体诗。学生在理解诗词内涵的基础上学习吟诵,能够比较容易的融入感情,也更加有兴趣。

  (二)吟诵音乐要中和传统吟诵音乐与当代儿童的接受能力。

  吟诵自产生之日到如今已经有 2000 多年的历史,这样历史久远的口传艺术虽然独具中国传统的魅力,但往往与时代的发展有些隔阂。因而,在传承这门古老艺术的时候,我们必须中和传统吟诵与当代儿童的接受能力,“有原则的继承和调整”吟诵中的内容。比如顿逗的处理只保留必要的变化,节奏节拍要在规整的基础上提倡自由发挥等。本内容在第一章吟诵的发展现状分析中提到,这里就不重复赘述了。

  (三)吟诵的语音以普通话为基础。

  汉字本身就是富有音乐美的文字,普通话作为目前全国推广的标准,其声母和韵母不同的发音方法发出的不同声响,包含着不同的情韵。因而以普通话为基础的吟诵,也保留了吟诵本身的韵味。况且,国家正在推广普通话,在全国范围内已经有绝大多数学校已经实现了普通话教学,而普通话本身更便于统一学习和传播。当然我们并不排斥方言吟诵,相反我们鼓励和保护方言吟诵,并可以将方言吟诵作为欣赏内容引入课堂。但是考虑到普通话的普及以及教学上的统一,在课堂教学中运用普通话吟诵比较可行。

  (四)吟诵的曲调应尊重传统吟诵平仄声调之间的规律。

  传统吟诵中“平长仄短”“平低仄高”“平高仄低”“平直仄曲”的规律,形成了诗词抑扬顿挫的韵味与音乐性,在吟诵教学中一定要牢牢把握,以免失去诗词吟诵的韵味。

  (五)必须有乐谱,并提倡有乐谱的自由唱。

  古典吟诵是“无乐谱的自由唱”,而从现代吟诵传承的角度看“有乐谱的自由唱”,更有助于吟诵的传承。此内容在第一章吟诵的发展现状分析中已有阐述,此处不多说。

  (六)同一格式的诗可用同一个调子套吟。

  在传统的吟诵中,很多诗听起来吟诵的调子很相像,那是由于近体诗的格律所致。在吟诵的教学中提倡格律相同的诗用一个调子套吟。这样不但可以降低吟诵的难度,也便于学生学习诗词的格律。比如张继的《枫桥夜泊》与贺知章的《回乡偶书》(谱例见附录) ,这两首诗都是平起平收式的七绝,基本框架和格律都差不多,因而可以用一个基本调来吟唱。但要注意的是,两首诗的感情色彩不同,因而在吟诵的速度、和某些音节的处理上应该有些变化。【1】

  
  二、小学低年级音乐课所选的吟诵内容
  
  第三节 小学低年级音乐课中的吟诵教学

  本节所研究的对象均是青岛福州路小学一、二年级的学生,这也是笔者结合吟诵在小学低年级开展的教学实践。笔者从 2010 年第一次在青岛大学聆听徐建顺先生在“中华吟诵周”的讲座开始,便对吟诵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自 2011 年起,便在学校的选修课中开始摸索并尝试吟诵音乐教学,得到了学生和家长的一致认可,所排练的节目《古韵雅吟》也获得了青岛市艺术节一等奖的好成绩,此后便一直在音乐教学实践中摸索实践着吟诵的教学。

  笔者认为吟诵在小学音乐课堂中的教学要本着寓教于乐,在玩中学习,在欣赏中陶冶兴趣的原则,重视欣赏教学,即吟诵教学要从欣赏到吟唱。

  在欣赏中教师应结合一些音乐知识,如:速度、音高、力度、节奏,通过对比的方式让学生走进吟诵音乐的同时感受音乐的变化,同时重视学生的音乐体验,尽可能的让学生在对比聆听中找到吟诵的规律和特点,从而感受吟诵的韵律美和行腔美,提高对吟诵的兴趣,为自己的吟诵做好思想上的准备。

  而吟唱即吟诵调的学习在小学低年级音乐教学中,要综合音乐教学中具有典型性的教学方法。如:1、重视聆听,引导兴趣为开始,聆听先行。2、学习者要分梯队,“广撒网,重点培养相结合”.3、口口相传,谱例辅助。4、尊重学生年龄特点,先以听和唱为基础,后认知其规律等方法让学生在兴趣的引导下,在教师的示范下,在学习伙伴的推动下循序渐进的走入吟诵的学习。

  目前我国正式出版的小学吟诵教材只有徐健顺和陈琴老师主编的《我爱吟诵》,于是在教学中我选取了低年级段的教材中的几首,同时也穿插使用了自己编创的几首吟诵调。下面我就结合音乐课中的两种课型欣赏课和唱歌课,谈谈不同课型中的吟诵教学。

  一、吟诵欣赏教学案例

  欣赏教学一:《古韵雅吟》

  教学内容:《论语》、声律启蒙、李白《送孟浩然之广陵》

  教学学段:一年级教材分析:这是我校在 2012 年艺术节前夕排练的一个带有故事情节性的吟诵节目,节目由三首吟诵作品构成,通过一个穿越的情节讲述了一群无精打采的儿童在昏昏欲睡的学习《论语》,突然被一声古琴声惊醒,一位先生从他们学习的《论语》书中走出,他吟诵着李白的《送孟浩然之广陵》,儿童听了很新奇,怀着好奇的心态跟着这位先生学习吟诵《论语》、声律启蒙的故事。这是一个很好地吟诵启蒙教材,不但讲述了什么是吟诵,而且还用一个故事贯穿始终,神秘的将学生带回到遥远的古代,以古人的方式学习理解中华经典。

  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价值观

  1、在欣赏中能够提高自身对于中国传统音乐的审美能力。

  2、通过欣赏从而激发自身对中国传统音乐热爱。

  过程与方法
  
  1、在欣赏的过程中能够享受吟诵给他们带来的精神愉悦。

  2、在欣赏中能激发自己对中国传统音乐的兴趣。

  知识与技能

  1、通过欣赏能形成对吟诵的初步认识。

  2、通过欣赏能丰富和拓宽学生的音乐视野,对中国传统音乐有更多的认识。
  
  教学重难点:

  1、让学生对吟诵是什么有正确的认识。

  2、调动起学生学习吟诵的兴趣。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谈话导入

  同学们,你们谁会背诵古诗啊?请会背的同学起来展示一下。你们学背的古诗都是谁教你们的?妈妈、爸爸……老师也会背古诗,你们要不要听听?--教师吟诵古诗《送孟浩然之广陵》
  
  你们听懂了吗?老师背的古诗和你们有什么不一样?是唱出来的。你们想知道老师背的古诗是谁教的吗?是一位从古代穿越到现代的老先生。

  同学们想不想跟老师一起去听听那位老先生是怎么“唱”古诗的?--欣赏《古韵雅吟》

  (二)欣赏吟诵节目《古韵雅吟》

  1、完整欣赏同学们,你们听到那位老先生的“唱”的古诗了吗?那你们看懂这个故事了吗?谁来讲一讲?

  2、带着问题分层欣赏刚才同学们注意到了古人背古诗和我们不一样,他们是“唱”古诗,可是这个听起来像“唱”的背古诗的方式有一个专业的名词叫什么?故事中有介绍,让我们带着问题再来欣赏前段的节目。

  节目中的先生如何回答孩子们的问题的?谁能原音重现一下。“这不是歌,这叫吟诵。”老师请学生跟着自己多读几遍,然后老师解释吟诵的概念。--吟诵是古人读书、学习、作诗的方式,它很像“唱歌”,但吟诵是没有乐谱的自由唱,它偏重于诗词本身的意义。就像节目中先生所吟诵的内容“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它的音乐以诗的意思为根基,进行停顿,这也是我国传统音乐早期的摸样。

  3、分层聆听,节目中除了有李白的这首诗之外,还有哪些古文?

  《论语》《声律启蒙》,教师在板书上出示,节目中吟诵的内容。同学们喜不喜欢这样学习古文的方式啊,节目中的同学喜欢,我们也喜欢。

  教师模仿节目中《论语》的教授方式,教学生学习《论语》片段,让学生感受吟诵,从而对吟诵产生兴趣。

  4、完整欣赏节目《古韵雅吟》,学生可以跟着模唱
  
  (三)拓展延伸

  本课拓展的内容为徐健顺老师的《声律启蒙》完整版欣赏,它在曲调基本相同的条件下,将声律启蒙的前三节内容完整的吟诵,很好的对本课中的声律启蒙片段做以补充,而且旋律也很符合低年级学生学习。在欣赏时教师出示,声律启蒙的全文,学生可以一边聆听一边拍手,调动起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之后可以再拓展戴学忱老师的《声律启蒙》片段,让学生了解,吟诵不同于唱歌,唱歌的曲调是固定的,而吟诵的曲调可以因人而异,更加印证了吟诵是以内容为基础,吟诵曲调具有自由性。

  欣赏教学
  
  二:《春晓》

  教学内容:《春晓》

  教学学段:一年级教材分析:《春晓》是一首富有情趣的五言诗,深受孩子们的喜爱。我国着名作曲家谷建芬先生也依据此诗创作了新学堂乐歌《春晓》。本课教学可以通过对比聆听的方式,再现古诗的情景,通过音乐领悟古诗的意境和韵味,培养学生学习古诗词以及中国传统音乐的兴趣。

  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价值观
  
  1、通过欣赏激发自身对中国传统音乐热爱。

  2、在欣赏中能够提高自身对于中国传统音乐的审美能力。

  过程与方法
  
  1、在欣赏中能够陶冶学生的情操,逐步培养学生儒雅的性格。

  2、在对比聆听中,能够培养起学习中国传统音乐的兴趣。

  知识与技能
  
  1、通过聆听能拓宽音乐视野了解中国古代的音乐形式。
  
  2、通过欣赏能形成对吟诵的初步认识,从而对中国传统音乐有更多的认识。

  教学重难点:

  1、调动起学生学习吟诵的兴趣。

  2、结合音乐的意境,细心体验词曲的完美结合所表达的诗意。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用实物投影仪打出唐诗《春晓》彩图。(采用情感教学模式)

  师:同学们,在学习新课之前,请大家欣赏一幅画。(出示画)。这是一幅唐诗《春晓》图。请同学们一起来朗颂一遍彩图上唐代诗人孟浩然的名作《春晓》

  生: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师:很好,这首诗很多同学在上学之前就学过了,哪位同学来讲讲这首诗写了什么?

  生:这首诗描绘春天的夜晚诗人睡得多香,不知不觉天就亮了。醒来听到到处是鸟叫声。想到昨天夜里刮风下雨,又不知道有多少花朵要被风雨打落。

  师:很好,全诗写春天夜雨晓晴,诗人梦醒后的感受,淡淡几笔就把春天的景色以及诗人对春光的喜爱和惜花的心情写出来了。

  (二)对比聆听,激发吟诵学习的兴趣

  1、欣赏我国着名作曲家谷建芬先生根据这首古诗谱写的学堂乐歌《春晓》。

  唐诗是我们中华文化的瑰宝!今天我们就来欣赏我国着名作曲家谷建芬先生根据这首古诗谱写《春晓》。(板书:春晓)(“春晓”二字用蓝色粉笔书写,因为蓝色本身是优雅的色调,为课堂仔细营造氛围。)第一遍聆听感受歌曲的情绪。(歌曲的情绪是欢快,跳跃的展现了少年儿童对春天的热爱,这与后面欣赏的吟诵《春晓》形成了对比)第二遍聆听感受歌曲的节奏(歌曲的节奏多为一字一拍,与后面欣赏的吟诵《春晓》基本相同)多媒体展示《春晓》的彩图及节奏谱:(在教学中可以请同学们跟着老师拍一拍这个节奏,为后面的学习做铺垫)
  
  X X X X ▕ X 0 0 0 ▕ X X X X ▕ X 0 0 0 ▕
  
  春 眠 不觉 晓, 处 处 闻啼 鸟,
  
  X X - - ▕ X X X 0▕ X X X X▕ X 0 0 0 ▕
  
  夜 来 风雨 声, 花落 知多 少。

  第三遍聆听请同学们一起参与做动作,进一步了解歌曲,拉近诗词与歌曲的距离。

  2、 欣赏吟诵《春晓》。

  第一遍聆听请学生对比感受吟诵《春晓》的情绪和意境。

  多媒体播放提前录制的古琴演奏的吟诵《春晓》,老师用陶醉的表情引导学生渐入佳境,学生们有的闭着眼睛,有的看着窗外,沉浸在美妙的旋律中……第二遍聆听感受吟诵的节奏(与前面的歌曲《春晓》对比来看)多媒体展示《春晓》的彩图及节奏谱:

  X X X X ▕ X 0 0 0 ▕ X X X X ▕ X 0 0 0 ▕
  
  春 眠 不觉 晓, 处 处 闻啼 鸟,
  
  X X - - ▕ X X X 0▕ X X X X▕ X 0 0 0 ▕
  
  夜 来 风雨 声, 花落 知多 少。

  第三遍聆听对比歌曲《春晓》感受吟诵的旋律春晓
  
  5 5 6 6 5 . 6 5 - 32 3 5 2 1 . 2 1 -春眠不觉 晓, 处 处 闻啼 鸟。

  65 6 - - 1 2 1 2 - 53 6 5 2 1 . 2 1-夜 来 风雨 声, 花 落知 多 少
  
  吟诵《春晓》的旋律更加优美,悠长,尾音缠绵,而歌曲《春晓》更加欢快,更加贴近儿童。这两首《春晓》表达的意境不同,角度不同,一静一动各有特点。

  第四遍聆听请学生跟着一起吟诵《春晓》旋律,感受吟诵旋律的朴素淡雅之美。

  (三)小结

  做一位优秀的乐评人,谈一谈你喜欢哪一风格的《春晓》以及原因。(此环节的安排的意图是让学生形成初步的对吟诵的认识,并喜欢吟诵风格的作品,为今后的吟诵学生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吟诵唱歌教学
  
  吟诵唱歌教学一:《登鹳雀楼》唐 王之涣教材分析这是一首仄起的五言绝句。诗的每句都有入声字,尤其是第一句开始连用两个入声字,定下了整首诗节奏顿挫的基调特点。当然,诗中还有许多发音开口度比较大的字和平声韵,因而在吟诵的时候又凸显了吟诵曲调开阔抒情的一面。

  整首诗吟诵时遵循着“平长仄短”“平高仄低”的规律,展现出诗歌抑扬顿挫的音律美感。旋律上高低起伏富于变化,节奏上比较自由,演唱声音要求圆润自然,咬字多用橄榄型发音,表现出诗人博大的胸襟与气魄。

  教学学段:二年级下学期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价值观
  
  1、在学习演唱吟诵调的过程中,能够提高自身对于中国传统音乐的审美能力。

  2、通过学唱从而激发自身对中国传统音乐热爱。

  过程与方法
  
  1、在学唱的过程中能够享受吟诵给他们带来的精神愉悦。

  2、通过亲身学唱吟诵能够积累一些中国传统音乐的知识,为今后的学习奠定基础。

  知识与技能
  
  1、通过学唱吟诵调,能学习到音乐力度、速度、旋律的变化给音乐带来的美感
  
  2、通过学唱吟诵调能够间接学习橄榄型发音的方法,为今后的字正腔圆的演唱奠定基础。

  3、通过学唱能丰富和拓宽学生的音乐视野,对中国传统音乐有更多的认识。

  教学重难点:

  1、学习吟诵的节奏
  
  2、模仿吟诵的曲调,体会吟诵的旋律美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多媒体出示《登鹳雀楼》的国画,并让本首诗词在缓缓的古琴声中徐徐出现,营造风雅的课堂氛围。此时可能已有学生伴随诗词的出现和诗词中出现的疑难生字读音,缓缓的朗读这首古诗。

  设计意图:充分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一切的课堂生成都尽在不言中。

  (二)学习吟诵的节奏,并欣赏吟诵作品

  1、教师出示带有节奏顿挫感的《登鹳雀楼》

  白 日 依 山 尽,黄 河 入 海 流。

  欲 穷 千 里 目,更 上 一 层 楼 .

  同学们朗诵的诗歌很准确,可大家知道吗?古人朗诵诗词是有节奏的,这种节奏让我们感受到一种诗歌的韵律,请同学们听老师按照诗词的韵律朗诵本首诗。谁能看着屏幕模仿一下?

  在这里可以采用学生单人模仿,教师纠正,和师生接诵、生生接诵的方式调动学生按诗词韵律有节奏的朗诵诗词的积极性,并引导学生学会看吟诵的节奏符号。结合音乐中的减时线、延时线对比记忆。

  设计意图:

  要想学习吟诵,掌握诗词的平仄规律十分重要,掌握诗词的平仄就掌握了诗词的抑扬顿挫,同时也就掌握了吟诵的节奏。它如同我们歌曲教学中,节奏模仿的概念,但在吟诵教学中,不能把音乐中的节奏直接拿过来,只能借鉴其中的一些素材,如在本诗中我用了减时线,吟诵中节奏是一个变化不规则的概念,不能完全套用音乐中的节奏内容,只能点到为止,不然就破坏了吟诵教学的自由感。

  2、对比欣赏本首诗词的三首吟诵调
  
  其一:徐健顺老师的吟诵录音。

  边欣赏边引导学生再来回顾开始上课时老师给同学们出示的国画,大家看鹳雀楼在哪里?在山上,作者要一步一步的登上去,大家爬过山吗?当你爬上山的时候,你站在高处,往下看周围的景物会有怎么样的感受?景物变小了,变模糊了,你看到的景物更广阔了。这时的作者唐代诗人王之涣,也和大家有同样的感受,于是他忍不住有感而发。聆听感受分享:吟诵者借一首诗来抒发自己登高远眺的感受,听起来旋律感很强,像是唱歌一样,而在古代这种方式不叫唱歌叫做“吟诵”.吟诵有着很强的自由性,同一首诗词,不同的人,不同的心情下吟诵的旋律不尽相同,
  
  其二,戴学忱老师的吟诵。

  引导学生对比聆听感受不同吟诵者的不同心境和不同风格。

  其三,杨芬老师自抚古琴的吟诵。

  引导学生了解吟诵可以有伴奏也可以没有伴奏,而进一步体验不同吟诵者对同一首诗词的不同理解。

  设计意图:本环节是要通过三位老师不同的吟诵,来让学生运用对比聆听的方式感受吟诵节奏的魅力和旋律多变的特点,以及吟诵意境的内涵。让学生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受并学习吟诵的氛围。并为下一个环节学习吟诵做好铺垫。

  (三)学习杨芬老师的吟诵调《登鹳雀楼》

  为了方便学生学唱我将杨老师的吟诵用简谱记录了下来,并为这段吟诵设计了一个简单的图谱,考虑到二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图谱的学唱可能更方便他们快速学会旋律。

  通过教师图形谱的出示和口传心授的教学方式,学生学习吟诵的热情颇高。

  而此期间教师教授的过程中以集体教学与个别指导相结合,充分尊重集体教学和吟诵的个别教学,也尊重学生的学习差异,部分学不会旋律的学生可以让他们按节奏来诵,在旋律的学习中充分体会吟诵的旋律美。

  (四)创设氛围表演吟诵

  设计意图:1、创设情境,让学生参与表演,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中国传统音乐吟诵的兴趣。2、关注全体学生进行分层教学,给接受稍慢的学生一个空间。

  在上课前为学生准备了两套汉服,此环节中首先观看一段唐代人礼仪的短片,学习其中几个简单的动作如:见面问好、拱手作揖、挥手等。然后学生可以自愿到台前来,伴随古琴的音乐表演《登鹳雀楼》,(考虑到学生接受能力的差异,可以吟也可以诵)学生穿上汉服,模仿表演举手投足之间,自然就有了一种复古的神韵,也激发起了他们学习中国传统音乐的热情。

  吟诵歌曲教学二:《枫桥夜泊》《回乡偶书》

  教材分析

  张继的《枫桥夜泊》与贺知章的《回乡偶书》这两首诗都是平起平收式的七绝,基本框架和格律都差不多,可以用一个基本调来吟唱,因而在本课吟诵教学中放在一起学习。但要注意的是,两首诗的感情色彩不同,张继的《枫桥夜泊》精确而细腻地讲述了一个客船夜泊者对江南深秋夜景的观察和感受,勾画了月落乌啼、霜天寒夜、江枫渔火、孤舟客子等景象,体现了作者身处乱世尚无归宿的顾虑以及对家国前途的担忧。贺知章的《回乡偶书》在抒发作者久客他乡的伤感的同时,写出了久别回乡的亲切感。

  教学学段:二年级下学期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价值观

  1、通过学唱吟诵调,能够更深入的走近诗人,体验诗人的情怀。

  2、通过对比学唱从而激发自身对中国传统音乐热爱。

  过程与方法
  
  1、在对比学唱的过程中能够尽情发挥想象,体验音乐与诗歌的完美结合。

  2、通过学唱能够积累一些中国传统音乐的知识。

  知识与技能
  
  1、通过学习能够了解基本框架和格律差不多,用一个基本调来套吟的吟诵形式。

  2、通过对比学唱两首基本相同的吟诵调,能体会到音乐力度、速度的变化所表达出的不同的情感。

  3、通过对比学唱能丰富和拓宽学生的视野,对吟诵有更多的认识。

  教学重难点:

  1、对比学习用一个基本调来套吟的诗词。

  2、体会音乐速度、力度的变化给不同吟诵作品带来的情感的变化。

  3、帮助学生“活学活用”吟诵谱。让学生了解在吟诵的读谱不能恪守记谱节奏和音符,而是要从中找到规律和韵律,创造性的运用吟诵谱,使吟诵的记谱成为辅助吟诵传承与发展的工具。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多媒体出示夜晚寒山寺的画面,并让本首诗词伴随着寒山寺的钟声徐徐出现,营造风雅的课堂氛围。老师缓缓的朗读这首古诗,随后出示整首诗。

  (二)学习吟诵的节奏,感受诗词的平仄,并欣赏吟诵作品

  1、教师出示带有节奏感的《枫桥夜泊》
  
  月落 乌啼 霜 满 天,江枫 渔火 对 愁 眠。

  姑苏 城外 寒 山 寺,夜半 钟声 到 客 船 .

  请同学们在老师的指导下按照诗词的韵律朗诵本首诗,反复诵读体会诗人的情怀和诗词的韵律。

  在这里可以采用学生单人模仿,教师纠正,和师生接诵、生生接诵的方式调动学生按诗词韵律有节奏的朗诵诗词的积极性。

  设计意图:

  吟诵学习中节奏是很重要的一项,节奏体现为诗词的平仄,因而这一环节设计了反复的多种方式的朗诵形式,目的就是要学生在朗诵中找到平仄的规律,并能体会这种韵律,为吟唱做好铺垫。

  2、对比欣赏本首诗词的三首吟诵调设计意图:吟诵的旋律美是一种自由的美,个性的美。不同的吟诵者依据个体对所吟作品的理解,会吟诵出不同旋律的作品。张继的《枫桥夜泊》不同的吟诵者不同的心境,就有不同的吟诵版本。此环节通过不同版本的欣赏,丰富学生对吟诵的认识,拓宽视野,激发学习吟诵的兴趣。

  从谱例中我们不难看出赵元任先生吟诵的《枫桥夜泊》大多使用了一字一音,更加近似于用音乐来读古诗,表现了《枫桥夜泊》这首诗的宁静之美。陈少松先生的吟诵比赵元任先生显然在旋律上要华丽许多,铿锵的音调听起来也更加悦耳。徐建顺先生的吟诵在旋律上虽有一些装饰,但整体比较朴素,对初学者来说,是最容易学习的,因而我们本堂课讲学习徐建顺先生吟诵的《枫桥夜泊》。

  (三)通过口传心授的方式学习吟诵《枫桥夜泊》

  (四)对比学习吟诵贺知章的《回乡偶书》

  张继的《枫桥夜泊》与贺知章的《回乡偶书》这两首诗都是平起平收式的七绝,基本框架和格律都差不多,可以用一个基本调来吟唱。
  
  1、对比两首诗的格律
  
  2、用《枫桥夜泊》的基本调套吟《回乡偶书》

  3、对比《枫桥夜泊》与《回乡偶书》所表达情感内涵。

  张继的《枫桥夜泊》体现了作者身处乱世尚无归宿的顾虑以及对家国前途的担忧。因而在吟诵时要抑扬顿挫,体现在音乐力度上要稍强,节奏自由特别是每一句的尾音要拖长,速度适中。

  贺知章的《回乡偶书》在抒发作者久客他乡的伤感的同时,写出了久别回乡的亲切感。因而在吟诵时对比《枫桥夜泊》力度上要稍弱,节奏比《枫桥夜泊》要规整,速度也不宜过快。

  4、用同一个吟诵调,通过吟诵谱以外的音乐速度力度的变化来表达《回乡偶书》的情感。

  (五)小结

  谈一谈两首吟诵你更喜欢哪一个,并到台前来展示你所喜欢的吟诵。

  从接触吟诵到如今将吟诵在小学低年级音乐教学中进行应用已经有三个年头了,作为一名从事小学基础音乐教育的工作者,我在自己的能力范围之内,在不影响低年级音乐教学任务顺利完成的同时,适度的将吟诵引入音乐课堂,对开拓学生音乐视野,丰富学生听觉体验,鼓励学生音乐创作,帮助学生理解诗词内容,体会诗词情感,以及促进吟诵音乐传承上取得了一些成效。与此同时,大多数学生从陌生到熟知,从一点点喜欢到为它着迷并参与创作,让我们看到了他们对吟诵学习热情的一步步升温,也坚定了在学校教育中开展吟诵教学的决心,下面通过一份调查问卷来真实的反映学生学习吟诵的体验和收获。

  本问卷调查的时间是 2013 年 7 月 2 日。问卷填写的对象是 2011 年参加选修课“古韵雅吟”学习的青岛福州路小学三年级学生 52 名,青岛福州路小学学习四年级学生 120 名。其中男生 78 人,占 45.3%,女生 94 人,占 54.7%,还有二年级学习吟诵的学生家长 130 名。共发放问卷 302 份,有效问卷 301 份,抽取其中 300 份作为整理和分析。现将问卷中的问题整理如下:通过上表显示的分析结果,我们可以清晰的看到,在刚刚学习吟诵的时候,有 70%学生表示喜欢吟诵,一般的占 15%,不喜欢占 5%,学生在刚刚接触到吟诵,刚听到吟诵的时候是基本不排斥的。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答案就不统一了,这是由于我们调查的学生来自不同的年级,而且我们在学校开始推广吟诵之初,选择了一少部分学生,利用二课活动时间以兴趣小组的方式进行,在有了一定效果之后才拓展到教学班,利用音乐课课内任务完成之后的时间作为拓展教学进行。学生对于吟诵的喜爱程度由刚开始接触时的 70%的“喜欢吟诵”,变化为82.2%的“非常喜欢”,15.6%的喜欢,这个是一个可喜的变化,说明随着吟诵的学习,学生对吟诵的喜爱程度慢慢提高了。
  
  在问题 4 至 5 中,我们可以看到,60%的同学表示学吟诵对自己学习古诗有帮助,82%的同学表示因为“吟诵的调好听”,48%表示“老师教的吟诵比较容易掌握”,32%表示因为“自己自由发挥吟诵有意思”,而还有 58%的学生认为“吟诵提高了自己唱歌的能力”这说明在吟诵教学中,吟诵调的旋律吸引了学生,让学生对中国传统音乐感兴趣,而且在此基础上还促进了学生古诗词的学习。这也给吟诵教学者在今后的教学中一个提示:应该注意吟诵曲调的选择,以美听为主,这也是符合初学者学习吟诵心理需求的。在问题 6 到 8 题中,我们可以发现,学生中只有 6%的人表示周围有一些人对吟诵有了解,剩下的人选择了“很少有人了解”“没有人了解,他们在听了我吟诵之后才有了解”,说明我们社会对吟诵的传承工作还做得不到位,社会上会吟诵的人太少。从第 7 题中我们看到有总共 84%的学生会在家人和朋友之间展示吟诵,而第 8 题有 35%的人听后很喜欢,有 48%的人听后比较喜欢,这就证明了小学的学生学会了吟诵之后,也会把吟诵带给身边的人,这起到了很好的传播吟诵的作用。从问题 9 的结果中,可以看出 60%的同学认为吟诵是一种我国的传统音乐,86%的同学认为“吟诵是一种综合音乐、文学、语言的艺术。”,58%的同学认为“学习吟诵要对音乐的基本知识有所了解”,没有人认为“吟诵和音乐无关”,说明同学们通过吟诵的学习能够认识到吟诵和音乐之间的密切关系,并能将吟诵当做一门综合艺术,一种我国传统音乐来看待。从问题 10 的结果中,可以得出,92%的同学认为学好吟诵必须要“对古诗词有了解”,54%的同学表示要“了解音乐基本知识”,80%的同学认为要“发声的知识”,30%的同学认为学好吟诵还需要“音乐创作能力”.这表明通过吟诵的学习,学生学习到了一些音乐的基本知识和发声的方法,并意识到这些对于吟诵学习的重要作用。问题 9 和问题 10的分析,让我们更加清晰的认识到,音乐和吟诵的紧密关系,以及学生在吟诵学习中获得的音乐、文学双丰收的成效。与此同时,让我们也看到了在音乐教学中进行吟诵教学的可行性,以及学习吟诵对提高学生音乐学习兴趣、培养学生歌唱方法上起到的作用。

  总结思考

  笔者通过实际教学的实践和总结,了解到了吟诵在小学低年级音乐课堂应用中非常积极的一面,但是由于吟诵进课堂刚两年的时间,且实施的面比较窄,属于探索阶段,许多教学方式都需要探讨,吟诵的传承需要更多一线老师更深入的去研究吟诵的教学方法等问题。只有这样才能让中华文化的瑰宝吟诵重返课堂中,焕发往日的光彩。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