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毕业论文 > 在职硕士论文 > 专业硕士论文 > 教育硕士论文

提升高中班主任德育能力的实践策略

来源:学术堂 作者:姚老师
发布于:2015-07-15 共16433字

  第四章 提升高中班主任德育能力的实践策略

  班主任在掌握德育知识的基础上,转变德育观念,总结德育经验,在自主实践中提升德育能力,实践具有开放性和自主性的品质,自主实践既是班主任开展班级管理的目的,也是提升德育能力的手段。体现目的与手段的统一。马克思指出:“劳动的对象是人的生活的对象化:人不仅像在意识中所发生的那样在精神上把自己划分为二,而且在实践中、在现实中把自己划分为二,并且在他所创造的世界中直观自身。”人在劳动实践中发生双重关系,一是同对象发生关系,一是同自身发生关系。班主任的劳动也是如此。班主任不仅对德育环境和学生实施主体作用,而且还在意识和实践中对自己施加影响。表现在意识中就是班主任的自我意识、德育意识;表现在实践中就是班主任人格的自我实现和自我超越。

  班主任作为德育活动的主体,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提升德育能力的实践策略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一、通过班级管理活动提升德育能力

  一般地说,班级管理模式分为民主管理、自我管理、常规管理和平行管理。有效管理班级,采取个人、小组、班级共生管理模式,由“制度”向“治理”转变。班主任必须要在“严”、“细”、“实”三个方面下工夫,“严”就是要严格制度,严格执行;“细”就是要关注细节,细节管理;“实”就是追求实效,落到实处。传统德育侧重校规班纪管理,表现为说教灌输;现代德育侧重引导学生自主教育,由单一渠道为多种途径。传统德育的失误在于以空泛的方式坐而论道,道理都对,但学生却很反感,班主任在很多方面都是学生日常行为的决定者;而今天的班主任则需要考虑如何为学生的学习、生活提供越来越多的选择,在这个意义上讲,应该把各种可能的生活都展现在学生面前,教会学生去比较、去选择、去创造自己的生活。

  在班级管理中,班主任德育能力的提升策略,具体表现在建立制度化管理、加强学生思想教育、班级组织建设、班集体文化建设。

  (一)建立制度化管理

  “制度化”的班级管理,就是指在班级管理工作中遵循统一的规范标准,使得班级里各项工作都有据可循,有章可循。

  班规是班主任管理班级的依据,是老师和学生共同遵守的行为准则,是形成良好班风的保障。班级制度既是管理手段,也是教育力量。制度可以约束学生的行为举止和学习活动,同时也能教育学生养成遵守纪律的良好习惯,对将来的工作、生活、学习都有帮助,使学生受益终生。叶圣陶说过:“教育是什么?往简单地说,只需要一句话,就是培养良好习惯。”培养良好习惯需要一个合理的制度。

  班主任要掌握规范的艺术,制定适宜的班规,灵活执行班规。如果班主任在制定班级规章制度时,用太多的条条框框约束学生,会让班级气氛如一潭死水,扼杀班级的勃勃生机。因此,在制定班级规章制度时,班主任应结合本班实际情况,以人为核心、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同时调动全班同学一起参与,草拟规章制度,这样可以增强学生主人翁意识,调动学生主动性、创造性,培养学生组织管理能力。这样由集体制定出的规章制度可以得到大多数同学的心理认同,有利于调动学生自觉遵守班级制度的积极性。同时班主任要认识到自己也是班级的普通成员,把自己置于学生中,接受班级制度的管理。

  例如,全国着名优秀班主任魏书生老师在班里为自己定下了规矩,并严格接受学生的监督。还有优秀班主任孙维刚老师,凡事要求学生做的,他本人样样都做得到。有一次,他在上班途中因做好事而迟到,他罚自己在严寒中站了一个小时,班主任严于律己的表现不仅为学生树立了榜样,而且维护了班级规章制度的严肃性,引导学生严格遵守。

  制定班级管理制度时,第一,职责要明确。要分工明确,把职责落实到每个学生,人人都有事做,事事都有人负责,保证班级工作有序进行。第二,赏罚分明。在执行班级规章制度的时候,必须遵循公平、平等的原则。对于能够遵守规章制度的学生,班主任要给予奖励,这种奖励可以是物质的或者精神的,有的班主任赠送书作为奖励,有的班主任把优秀学生照片贴在教室风采专栏里,有的口头鼓励等。对于违反规章制度的行为要严格处理,但是惩罚要人性化,“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更何况是学生。高中生有一定的自控能力,对于犯错误的学生,班主任要引导学生认识错误,改正错误,并且适时抓住教育契机,促进学生本质的改变和个人素质的发展。如高三班学生翁某和王某在学校做课间操时,别的同学跑三圈,他们只跑了一圈就溜得不见踪影,现在的学生都很“精”,只要老师没抓住,往往不承认自己的错误。班主任为了掌握证据,跑操时故意晚出来一会,两位同学看见老师没出来,又溜了。跑到第二圈时,班主任检查学生人数,查到这两个学生缺席。班主任首先惩罚两位跑三圈,然后问学生:“你们委屈吗?”“委屈,你就盯着我们俩,别人犯错误你都没看见。”班主任从学生回答中,意识到学生并没有心服口服,于是说:“你们是班里男生中反应最敏捷的,悟性也不错,但你们就是缺乏毅力和一些不良习惯。跑步都不能坚持,更何况学习,老师不是跟你们过不去,而是希望严格要求你们,帮助你们克服弱点。”之后,两人变得遵守纪律了。

  (二)加强学生思想教育

  《中学班主任工作规定》中强调,班主任要“全面了解班级内的每一个学生,深入分析学生的思想、心理、学习、生活状况,关心爱护全体学生,平等对待每一个学生,尊重学生人格,采取多种方式与学生沟通,有针对性的进行思想道德教育,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对于处于不同智力水平、气质、性格、情感状态之下的学生,通过班主任教育,帮助和促进全体学生健康成长,使他们过一种有价值的生活。

  班主任结合高中生的时代特点,利用丰富多彩的形式,精选贴近生活实际的内容,加强学生思想教育。比如有些班级利用教室的黑板报、公开墙,开辟心理健康教育、卫生教育、安全教育、法制教育、学生风采、班级之星、优秀笔记等专栏,或者贴着孝道、礼仪的宣传图片等。其中班会课是班主任开展思想教育的主要阵地,是班级教育的最佳途径。一节成功班会课融合了多种教育元素,是班主任德育能力的集中体现。主题班会在统一学生思想、端正学生态度、进而规范学生行为、形成集体的道德情操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如有的班主任根据节日开展以“感恩”为主题的班会课,教育学生怀有感恩之心,感谢父母、老师、社会以及大自然。有的班主任针对高三学生开展“心态决定成败”的主题班会,让高三学生调整好心态,缓解压力。有的班主任根据班里学生交往不和谐的情况,开展“人际交往”的主题班会,引导同学之间友好交往,培养温暖、和谐的集体氛围。这些主题班会不仅加强了学生思想教育,而且在培养班集体形成良好的班风、学风方面,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班会课教育效果要比空洞说教产生的效果更深远,对学生心灵的影响更深刻。主题深刻的班会课犹如给学生注入营养,在他们饥渴的时候得到甘露,因而会给学生留下深刻的记忆,终生不忘。因此,班主任在日常工作中,要深入到学生中,了解学生思想动态,及时发现学生问题,挖掘班会主题素材。

  案例一:

  某班开展辩论会--电子游戏利弊之辩,该班有一半的学生有游戏机,一时间玩游戏成风,同学间以会玩游戏为荣,班主任认为单靠命令禁止,治标不治本,高中生具备一定分辨力和自制力,游戏虽具有诱惑力,如果让他们看清游戏的本质与弊端,他们会自觉从根本上建立一道思想的防线。

  案例二:

  某班开展“为自己青春做主--高中生生涯规划”主题演讲活动。从实际出发,设计“快人一步,乐在其中”,让学生在高中阶段体会学习的快乐、人生奋斗拼搏的快乐,并围绕这一教育理念设计系列班会活动,让学生成为班会课的主角。

  案例三:

  有一位带高三班的班主任,他班的学生只知道学习,可谓“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对于这样的好学生,其他班主任求之不得,但是这位班主任却有着不一样的忧思:这样的教育培养出来的人虽然能有好的成绩和看似光明的前途,但却是有缺陷的,是不符合未来社会对人才需要的。为此,他精心设计了一个题为《寻找自己》的学校表演剧,让学生把只知道学习的行为表现与纪律散漫、自由潇洒的行为表现用摄像机记录下来,以法庭的形式让学生自由辩论当代中学生应该有怎样的理想;同时,请学生扮演不同行业、职业的专业人士,从他们的视角谈一谈对人才的理解,共同探讨什么才是当代中学生应有的行为表现。以剧载道,以戏载道。这样的活动,对于高中阶段学生的思想产生了极大的触动。

  全国模范班主任任小艾说:“主题班会成功与否,与班主任自身素质的高低有直接联系。对学生成长规律研究,对现实社会发展的关注,对影响学生未来的诸多因素,都要有一定的把握。其中,最关键是对学生爱的投入,对学生成长细节的观察,对有效应对问题以及防范问题的思考。班主任有一定居安思危、未雨绸缪、防患于未然的能力,还要有敏锐发现问题、勤于思考问题、有效解决问题的本领。”

  (三)班级组织建设

  良好的班集体需要有效的管理机构,班干部是班集体的管理核心,是班主任的左膀右臂,是实施班级管理的主要力量,是一个班级的“火车头”.班级组织建设主要指合理选择使用班干部。因此,班主任要选一些工作积极性高、有责任心、善于管理的学生来担任班干部。

  首先,欲要“善任”,须先“知人”.班主任在接手新班时,在熟悉各人情况以后,在物色班干部时,要了解学生的学习成绩、思想品德、工作热情、组织能力等,并且通过开展活动,根据德、能、才三个方面,衡量能够胜任班干部的学生。然后,进行“竞选演讲”,让愿意当班干部的同学给出让“选民”信服的理由。高中生有一定的判断力,班主任要尊重学生的话语权,因为他们选出的班干部才有号召力,学生们才能支持班干部的工作。班主任要对选出的班干部观察过一段时间,视他们的工作态度、工作能力、工作效果等,让同学们进行评议,对信任度高的、有威信、有能力的,委以任用,对少数能力差、工作积极性不高的同学要及时换用他人。

  其次,对班干部要进行培养。作为班集体的优秀人物,班干部要严格要求自己,班主任要培养班干部自主管理能力,无论在学习上还是纪律上都应当成为其他同学的表率,要严于律己,宽于律人。对于班干部来说,由于他们负有双重角色,即他们在同学中充当的角色是小干部,要管理班级中的日常事务,在学习纪律等方面,他们又跟集体中的每一成员一样,必须认真完成,不仅要比其它同学做得好,还要负责督促检查其它同学。

  再次,放手让班干部做事。班主任要勇于放手把班级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班级的主人,班主任只充当顾问,班级各项活动如班会、文体活动、公益活动、实践活动等让班干部组织,班主任要预先了解活动方案,积极参加并进行引导,保证活动达到预期目标。活动后班主任要给予总结,对于出现的问题予以指出,对于优点要及时表扬、鼓励。

  这样既能让班干部认识自己能力,又能了解不足,逐渐培养班干部的独立能力。同时,班主任对班级事务要进行细化管理。如建立班级事务管理公开栏、把劳动任务分配、落实到个人等。合理的班干部任用可以将班主任从繁杂的班级管理中解放出来,当然解放并不意味着放任不管,而是放下琐碎的细活,将更多精力投入到班级宏观管理和个别关注上,让学生有更大更多的自主学习和发展空间,为学生健康生活和全面发展创造条件。

  (四)班级文化建设

  班级文化是对学生的认知、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产生潜移默化的积极影响因素,包括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其中精神文化是核心,是班级精神面貌的集中反映。美国教育社会学家杰克逊 1968 年在《班级生活》一书中首次提出隐性课程的概念,以非强制性的教育内容,以间接的、内隐的方式呈现,如师生关系、学习情绪、课堂规则、校风、物质情境以及奖励方式等非正式学习过程的各要素。是学生在显性课程以外所获得的所有学校教育的经验,是学校教育的必要组成部分。班规是形成良好班风的保障,是保证学习、克服不良习惯、促其全面发展的有效手段。精心设计班级标语等是激励学生奋发向上的推动力。班级里激人上进的标语使得学生感觉到班级很温馨,也乐于学习,拼搏上进。班主任尤其应该建设好班级精神文化,从而更好地使集体文化成为学生道德认知向道德行为转化的精神动力。

  集体对个人的影响是一种非常细致的教育方法,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这是一种存在于人们互相精神关系中的最为娇嫩与脆弱的东西。只有当一个精神最脆弱的人从自己绝大多数同伴的眼神里看到了一种对道德理想的向往,看到了他们一定要攀登道德美的顶峰的强烈愿望时,集体才能成为一种真正使人上进的力量。

  班主任从走进学生的心灵切入,让班集体成为产生美好故事的地方。班集体中的人际关系是指集体成员在班级生活和交往中所产生的人与人之间的各种直接关系的总和。班集体人际关系既是一种涵融道德、责任、价值、规范的社会关系,又是一种体现集体成员之间感情、认识、态度、行为互相的心理关系。对于集体成员而言,这种关系是一种真实的、完全可以感觉到的文化心理环境,是班级生活中不可缺少的有机组成部分。班集体人际关系是一个有机地系统,它不等于各个成员之间人际关系的简单相加,而具有与个体之间关系不同的系统的性质、特点与功能。其中,师生关系是一种主导性的,甚至是起决定作用的关系。

  适时地开展一些积极的能够吸引学生参加的活动,是班集体文化建设的途径,能够加强学生之间的凝聚力。苏霍姆林斯基认为:“个性培养--这是与集体的教育紧密联系在一起的过程。合理组织健康有益和丰富多彩的班级活动,能为学生的智慧、才能、兴趣爱好等个性特征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 如团队活动、科技活动、社会实践活动、文化娱乐活动、参观旅游活动等。有些学生身陷网络之中,上课无精打采,作业不能按时完成等,班主任了解情况后,开展一次角色扮演的活动,让沉迷网络的学生扮演老师,老师扮演沉迷网络的学生,看学生如何说服老师消除网瘾。通过角色互换的德育活动,给予针对性的帮助与指导,让学生自己认识到问题所在,提高自我教育能力,实现班级管理目标。此外,校外教育是在学校教学计划之外,在课余时间开展的教育活动。校外教育机构具有内容多样、形式灵活的特征。一方面,班主任配合社区开展公益活动和主题教育活动,如志愿者服务,节假日庆典活动,关爱活动等;另一方面,邀请家长参加班级活动,或者在举办活动时争取家长的帮助。与家长建立网络沟通平台,通过家长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在家表现,兴趣爱好等,更好地了解学生,开展德育活动。

  班主任在有效的班级管理中,既要把握班级整体情况,对班级实施有序的管理,又要密切关注学生的身心变化,尽可能采取学生乐于接受的方式对他们施加教育影响,对他们思想、行为上的偏差给予指导。

  二、通过人际沟通交往提升德育能力

  (一)协调师生关系

  班主任在与学生交往时,应善于观察和分析学生的性格、爱好和习惯,及时感知学生思想品德问题,根据不同的教育对象、不同性质的问题采用不同的教育方法。这不仅丰富了班主任实践经验,积累实践智慧,而且提高了班主任的德育能力。

  首先,平等对话。传统德育把学生看做被动接受的对象,班主任是居高临下的姿态,难以形成平等对话的关系。时代要求班主任在德育过程中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走进学生,以学生的思维去想,以学生的眼睛去观察,走进学生的心灵,拉近与学生的距离,让学生体会到彼此的关系是平等的,以此加强师生的交流。沟通是人际交往的润滑剂,有效沟通能直接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谈话要学会换位思考,设身处地地从学生所处的角度、位置、环境去看待、理解和处理事情,领悟学生的所思所感所为。因生制宜,因学制宜,直面交流,坦诚沟通。开展导师制、同伴互助、学生“问学”活动,不仅给学生发展“把脉”,而且给学生发展“开方”,关注学生健康成长。班主任对学生要一视同仁,不要有偏见。据调查学生更希望班主任以朋友的方式与自己相处,做他们的良师益友。高中生对班主任的要求:班级管理时,多了解学生内心世界,不要损害学生自尊心。宽容违纪学生,适当教育即可,以免给学生带来心灵上的创伤,但也要有一个度,对严重问题的学生要加强管理。多与学生交流,多鼓励、少批评学生,对不想学习且在课堂上影响其他同学的学生给予严肃处理。处事态度端正,实事求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做到合情合理。例如,某校梅老师曾经和一名学生发生过冲突,任性而叛逆的学生有许多过激的言行,在深深伤害老师的同时,自己的学习状态也急速下滑。梅老师经过痛苦而理性的思考,决定邀请该生及其父母吃饭,在饭桌上真诚地向学生道歉。这一举动使该生及其父母大为感动,学生也用面貌一新的改变给予了回应。

  班主任要与时俱进,通过学生喜爱的方式走进学生,捕捉学生的思想状态。当下大多数高中生喜欢通过 QQ、微信等方式倾诉心中的感受。例如,有位班主任发现班里肖同学一段时间有些反常,平时从未违反纪律,可是最近总是旷课,班主任找她谈话,她总是回避,后来班主任通过加肖同学 QQ,看了她的空间,通过她晒的空间照片,发现了照片几乎都是 super junior 的照片,于是,班主任上网查阅了这个明星组合的信息,试着跟学生对话,并且通过明星的奋斗故事,鼓励学生应该有他们的精神追求。苏霍姆林斯基说:“如果你只限于从讲台上看见学生,如果只是由于你叫他来,他才走进你,如果他跟你的交谈只是回答你的提问,那么,任何心理学知识都帮不了你的忙。应当像朋友和志同道合者那样会见孩子,应当跟他同享胜利的喜悦,共担失败的忧伤”.

  班主任是“使人继其志”的“善教者”,鲁迅在《关于太炎先生二三事》中说道:“先生的音容笑貌,还在眼前,而所讲的《说文解字》,却一句也不记得了。”其实,对于很多学生来说,走出校门,获益无穷,终身难忘的不是具体的课堂知识,而是“先生的音容笑貌”,是那些课堂内外的朗朗笑声,是那些师生间真诚的精神对话。班主任要善于通过营造“课堂内外的朗朗笑声”、建立“师生间真诚的精神对话”.

  其次,赏识教育。区分一名普通班主任与优秀班主任的标志是能否为学生个性发展提供机会。发现和唤醒每个学生,让每个学生在目标定位上指导自己真正追求,敢于放弃,学会追求。古希腊神话中,塞浦路斯国王皮格马利翁在雕刻一座少女雕像时,投入了他的全部精力和所有爱恋。最终,爱神被他打动了,赋予雕像以生命。“皮格马利翁效应”正是对班主任赏识教育的生动诠释。就如夏丏尊先生曾说:“教育没有情感,没有爱,如同池塘里没有水一样;没有水就不能成为池塘,没有情感,没有爱,也就没有教育。”电影《放牛班的春天》故事中,马修老师对学生的期待也是如此。用欣赏的眼光看待学生的每一个想法、每一次发现,发现他们的可爱之处和闪光点,尽量给与鼓励和热切的期待。用真诚和鼓励,唤起学生的自信,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成长、感受进步。

  班主任努力寻找走进学生心灵的“钥匙”,一把钥匙开一把锁,实在不行滴点油,再不行就换个锁芯。如某一班主任给每位学生配备一个“心灵之约”本,从高一开始,用文字与学生进行心灵交会,给学生“心灵鸡汤”,借以矫正学生的偏激,纠正认识错误,完善学生人格。面对犯错的学生,有故事的教育者就会想到陶行知“四块糖果”的故事,面对一次失败就放弃的学生,想到发明家爱迪生的故事,面对一次次教育都无效的顽劣的学生,想到国际巨星席维斯·史泰龙的故事,如此等等。美好的故事是通过雅斯贝尔斯所说的“个体之间富有生命的交往”而产生的,这就是所谓“心灵与心灵的沟通,灵魂与灵魂的交融,人格与人格的对话”.

  (二)协调科任教师关系

  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曾经说:“哪里教师没有结合成一个统一的集体,哪里也就不可能有统一的教育过程。”换句话说,班主任的工作成效不仅与班主任个人的工作态度、能力和水平有关,还取决于教师集体与班主任的配合程度。高中生大部分时间都处于学校课堂学习中,因此,班主任德育工作的开展还需要联系教学实践,发挥任科教师的教育作用。高中科任教师结合本学科的特点,在课堂中适时开展学生品德教育,既是教书育人的要求,也是课程教学目标的要求。但是,有些科任教师往往在观念上只教书不教人,下课后学生的事与自己无关,什么事都要求找班主任。班主任应主动向科任教师介绍本班同学的情况,同时通过科任教师了解班里学生学习态度、学习状况、思想动态、纪律状况等,帮助科任教师在学生心中树立威信,尊重每一位科任教师,与之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不失时机地与科任教师沟通交流,交流的主要内容除了学生常规要求以外,还要将学生对科任教师的建议、希望等转达给科任教师。班主任邀请科任教师参与到班级活动中,拉近教师与学生的距离,使师生从另一个侧面相互了解,增进感情。与科任教师一起制定班级德育管理目标,探讨课堂教学如何进行德育渗透。

  如合肥六中高三(12)班学生吴某,上课无精打采,提不起半点学习兴趣,每次考试都是倒数第一,科任老师认为学生基础太差,缺乏上进,提高无望,可是,班主任决定把他作为帮扶对象。搞清他的学习和思想状况,了解到吴某父母由于生意往来常年在外,无暇过问孩子学习,而且该生迷恋上网,节衣缩食,把早饭钱节省下来买了部手机上网交友聊天等,致使成绩一落千丈。班主任针对这种情况,决定从两方面入手,首先,抓住一切机会接近学生,以关爱之心触动他心弦,让他明白当前首要任务是学习;其次,与科任教师统一意见,用鼓励眼光看待他,利用他节省早餐费购买手机的事赞扬他孜孜以求的恒心,同时,帮他分析各科学习弱点并教他重新整理笔记,请科任老师帮他辅导作业,后来该生成绩逐渐有了进步。班主任充分调动科任教师团队协作的力量帮助这个学困生的转化。正如马卡连柯所言:“如果有五个能力较弱的教师团结在一个集体里,受着一种思想、一种原则、一种作风的鼓舞,能齐心一致干活的话,那就比十个各随己愿地单独行动的优良教师要好得多。”

  (三)协调学生与家长关系

  教师帮助家长指导家庭教育有着天然的优势,在促进家校合作中具有关键性作用。

  为了对孩子培养,家长们使出浑身解数,普遍存在着“重教而不会教”的现象。詹万生领导的团队曾对当前家长最关心、最忽略、最困惑的问题进行了深入调查。共发放问卷2000 份,回收 1945 份,统计结果表明:在孩子成长的做人、求知、健体、健心、审美、实践、创新、生活八大素质中,家长最关心的前三位是求知(85.95%)、生活(83.67%)、健体(41.35%);最忽视的前三位是实践(40.86%)、创新(39.24%)、做人(36.80%);最困惑的是“孩子的逆反心理”、“与孩子心灵的沟通”、“面对孩子,感到束手无策”.

  多数家长太纠结分数,学校贯彻教育方针全面实施素质教育,而家长要求学校加班加点补课,给学校施压,似乎学校被绑架了,出现家长和学校“抢”孩子现象,教育思想不一致,挤压了孩子的成长空间。因此,班主任要改变家庭与学校教育配合失调的现象,协调与家长关系,指导家庭合作教育。如班上马同学,平时寡言少语,很少与老师、同学交流,成绩也不理想。班主任通过与家长交流,了解到马同学父亲脑瘤长期卧床,母亲在外打工,家庭经济情况很差,他被这些事情困扰着,所以成绩下降。班主任给了马同学妈妈建议,希望家长给孩子一个畅通交流的环境,及时了解孩子内心动态,与班主任联系。

  同时,班主任指导他制定一个学习目标,家长和老师共同配合推动他进步。再如合肥某中学构建家校联系多维度体系,家长开放周、家长会、亲子活动、给家长一封信、参与学校部分管理工作等。在每次重大的节假日之前,班主任老师都会把《给家长的一封信》发到每个家长手中,在信中,各年级都会综合通报近阶段学生学习、生活、纪律等各方面的情况,让家长对学生在学校的情况有个整体的了解,并提醒家长当下需要关注的问题。《给家长的一封信》后面有两张表,一是反馈单,由家长填写并签名,主要是对孩子在家的表现进行总结;另一张表是《周末时间计划表》,详细记载孩子在周末的作息时间,这样假期在家的孩子都是劳逸结合又积极向上的,所谓“教育无假期”.“教育空白”问题基本不存在了。有的学校还创办《家校新干线》杂志,定期发行,指导家庭教育。不断完善对家长开展道德教育工作的长效机制,最终让家庭成为学校德育工作的有效延伸和补充。有些班主任邀请家长参加班级活动,或者在举办活动时争取家长的帮助,与家长建立网络沟通平台,通过家长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行为表现、兴趣爱好等,更好地开展德育活动。

  此外,协调学校与社区关系的能力。由于社区利益主体多元化,因而会导致人们思想的多样性和复杂性,产生“双重效应”.当前教师群体中流行着“5+2=0”的一种说法,即学校对学生进行 5 天的真善美教育,抵不过双休日 2 天的假丑恶的消极影响。这说明当家庭、社会和学校对孩子的影响不一致的时候,可能会导致三方对孩子的影响相互抵消。班主任主动和社会沟通与合作,能组织协调各种社会教育力量,统整校内外各种教育资源,发挥全方位育人功效,增强合力,减少分力,使学校德育向家庭辐射,向社会延伸,共同促进学生发展。整体推进学校德育,需要发挥学、社区通力合作,树立“大德育”观,变“独奏”为“合奏”,建立责任共同体、育人校共同体。特别是加强网吧的监控,限制学生课余时间进网吧,避免网络环境对学生产生不良的影响。

  三、通过学生指导提升德育能力

  众所周知,高中生是一个成长的群体,在学习生活中不可避免会出现很多问题,如学习困难、人际关系搞不好、早恋、心理不平衡等,班主任针对学生的问题,不能横加干涉,粗暴指责,而应进行有效指导。《中学班主任工作规定》中强调,班主任要“全面了解班级内的每一个学生,深入分析学生的思想、心理、学习、生活状况,关心爱护全体学生,平等对待每一个学生,尊重学生人格,采取多种方式与学生沟通,有针对性的进行思想道德教育,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对于不同智力水平、气质、性格、情感的学生,通过班主任教育,帮助和促进全体学生健康成长,使他们过一种有价值的生活。

  (一)学习指导

  多数学生是独生子女,娇生惯养,长期依赖于父母,并在祖父母的溺爱和呵护下长大的,自立自主能力相对不足,形成了以自我为中心,有的学生会为一次考试成绩不理想而痛苦流涕,为和同学因一件小事而自寻烦恼,为做错一件事就灰心丧气,为损坏公物而不敢承担责任,在学习和生活中经不起挫折,缺乏自信、自强、自立的能力。班主任要指导学生勇敢面对挫折,迎难而上,克服学习上、生活上的各种困难,学会快乐生活、快乐成长。有的学生不能正确认识自我和他人,导致对他人甚至亲人的冷漠、误解。

  如果不了解研究学生,就很难教育学生。了解研究学生就需要“摸底测温”,了解学生的性格、行为、成长环境等。教师要善于捕捉和点燃学生思想及生活中的每一个微弱的进步火花,促进前行的力量,使他们在人生的重要时期,学会自立自强。班主任还要教育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目标,端正学习态度,培养严肃认真、一丝不苟的学习精神,指导学生制定学习计划,合理安排时间,掌握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有的班主任在班级内建立学习激励机制,采用小组共生的模式,形成小组学习互助制,组内同学互相帮助,开展“一帮一,差对好”的结对子活动,优等生和学困生结成对子,使学困生受到优良品德、良好学习态度潜移默化的影响,同时小组之间互相竞争,从而激发全班同学学习动机。

  (二)心理辅导

  心理健康指导是面向全体学生,提高学生基本素质的教育,包括智能训练、学习心理指导、情感教育、人际关系指导、健全人格培养、自我心理修养指导和性心理教育。

  班主任心理健康指导能力是在“大心理”视野下,依据学生个人特点和需求发展,在团体心理辅导、家庭教育、心育科研、个体心理辅导、心理测评、教师团队发展等方面需要的具体能力。特别是逆反心理是青少年成长过程中的一种正常现象,既有积极作用,又有消极作用,既是人天性的自然流露,也是智慧火花和创造的源泉。班主任开设心理健康课和专题讲座,通过问题辨析、情境设计、角色扮演、专题讲座等,使学生了解心理健康科学常识,帮助学生掌握一般的心理保健知识,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以活动和体验为主,在做好心理品质教育的同时,突出品格修养的教育。如马鞍山二中定期对学生进行心理指导,培养学生积极乐观、不怕困难、好学上进的良好心理素质。矫正学生心理行为问题包括:学习适应问题,如考试焦虑、注意力不集中、厌学等,情绪问题,如抑郁、恐惧、紧张焦虑等,常见行为问题,如多动、说谎、打架、胆怯等。心理健康辅导活动的步骤包括:多引导、少教导,多心知、少认知,多交流、少记录,多理解、少判定,多升华、少概括。一项调查报告显示,独生子女高中生抗压能力普遍堪忧,一旦遭遇挫折,往往容易滋生心理问题。但相比挫折教育,多数家长更青睐“赞美教育”

  与“鼓励式教育”,更愿意给孩子“甜枣”.问题生需要班主任耐心指导,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和承受挫折能力,特别是后进生、特困生、学困生、留守儿童、优等生、单亲孩子教育。此外,培养高中生认同感有利于形成积极的自我概念和良好习惯,激发内部动机,激励不断成才成功。

  (三)交友指导

  高中生正处在自我认识的重要转变时期,他们的自我发现不可能通过自身来完成,需要借助于他人的参照。只有在与他人的相处中才会最终完成这一过程。班级中出现榜样人格,会成为学生塑造自我的范例,从而规范自己的行为。利用学生做榜样示范教育,有时效果优于老师说教。对此,班主任合理安排座位,关注同伴交往。在交友中,加强自尊自爱教育。自尊就是正视、并接纳自己,对自己的言行负责;自爱就是爱护自己的身体,珍惜自己的名誉。高中生正处于积极接近异性的时期,但由于心理发育不成熟,在与异性交往中难以建立自然、适度的关系,因此很容易陷入早恋。班主任应该加强高中生青春期教育,指导学生如何与异性同学交往,让学生明白异性同学之间的交往不仅有利于学习进步,而且有利于个性的全面发展,但是要适度交往,在交往过程中,言语、表情、行为举止及感情流露要自然、顺畅、不冲动、不造作,要自尊自爱,培养独立人格。

  如某班主任在发现班里学生早恋后的谈话。

  班主任:听说你喜欢上隔壁班一个女孩,还送了玫瑰花?

  学生:嗯班主任:可以看成你们是在谈恋爱吗?

  学生:嗯班主任:你觉得什么是真正恋爱呢?

  学生:我喜欢她,她喜欢我。

  班主任:这不是恋爱的全部,真正的恋爱是让你爱的人幸福,是需要承担起作为男子汉的责任。你想过你能给她什么吗?

  学生:没有班主任:一个稳定的职业,双方父母的认可……学生: 我没有想那么多,我只是对她有好感,也许这不是真正的爱吧。

  班主任:有了爱,说明你长大了,放弃爱,说明你成熟了,把这份美丽纯洁的感情放在心里,把时间和精力放在学习上,等你学业有成,有责任,有担当的那一天再重拾这份感情好吧。

  学生:点点头。

  班主任对于高中生早恋问题应该正确引导,影视作品中爱情镜头,网上太多又露又透的画面等,由于缺乏正面引导,不少学生形成了畸形的爱情观念。班主任不仅在学业上将学生培养成才,还应该指导学生树立正确爱情观、婚姻观、家庭观。此外,在自媒体时代,多数人生活在自己的小圈子里,碎片式电子阅读,扮演小时代的主角,成为“局外人”.加强学生网络时代自律能力教育,正确对待网络社交圈。

  (四)职业规划指导

  高中阶段的学生面临着填报专业和职业选择的问题,在高中毕业后,有些学生进入大学深造,有些学生步入社会工作,由于缺乏职业规划的指导,一些学生盲目的选择专业或职业,以至于在以后的学习或工作中对自己的选择不喜欢,没有兴趣等。班主任对高中生进行职业规划指导,可以使高中生学习目的更明确,在选择专业和职业时就不会盲目随波逐流,在职业生涯发展道路上就会少走很多弯路。通过让学生了解社会、探索自我、观望职业,引导他们把自己在校的学习生活和未来的生涯发展联系起来,让自己的生涯目标更明确,视野更开阔,这也有助于他们激发潜能,自觉进行职业生涯管理。

  一些学校从高一开始,班主任就针对学生进行职业规划指导,高一年级是过渡期,学生较初中生而言,显得更加理性,因此,这一阶段职业规划指导主要是培养学生对职业的感性认识,班主任对职业相关知识的讲解,可以让学生间接了解职业特点、工作性质,了解劳动和职业的相关法律法规。在已有的知识基础上,进一步了解职业价值。高二阶段,理性认识自我,更实际地看待自己。班主任帮助学生更明晰地了解职业和个人的兴趣、能力、气质、性格等相关,如教师职业需要具备语言表达能力,如果一个人沉默寡言,不善言辞,教师职业就不太适合。班主任可以组织学生参加职业体验活动,学生通过体验不同的职业形态,加深对职业认识。也可以指导学生在假期进行一些实习活动;或者请相关职业的家长到学校进行报告,开展丰富多彩的讲座等。高三阶段,学生“三观”逐渐形成和完善,班主任可以帮助学生确立自己的职业价值观,是希望通过职业获得丰厚的经济来源、社会地位?还是实现自己的职业梦想?或是满足父母的愿望?

  同时培养学生进行自我决策的能力,包括在决策过程中信息的收集、自身和职业的匹配以及和父母的有效沟通等。班主任应该在这个阶段帮助学生解决职业选择问题,减轻学生的压力。

  四、通过合理评价学生提升德育能力

  评价具有指导、教育、诊断、激励等功能。依据《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方案》和学校“绿色评价”指标体系要求,全面客观公正地评价学生,考察学生发展情况,包括品德发展水平、学业发展水平、身心发展水平、兴趣特长养成和学业负担状况 5 个领域,采用多元化评价,用科学评价引导班内小组竞争和合作,评价服务学生成长与班级发展。

  (一)公正评价

  教师公正的评价是一种巨大的教育力量。高考综合评价制度改革要求,既要关注学业水平,又要关注品德发展和身心健康;既要关注共同基础,又要关注兴趣特长;既要关注学习结果,又要关注学习过程和效率,推动学校实施素质教育。学生都是具有差异性的,不能用同一把尺子衡量所有的学生,对于不同层次的学生应给以不同标准的相应对评价,客观公正地评价每个学生,这样才能使学生获得成功的喜悦,更有利于激发学习积极性,保持学生良好的心态和学习信心。公正的评价可能会改变一个学生,如,黑格尔在家庭影响下报考神学院,打算毕业后从事当时颇受人尊敬的牧师职业。可是,一位大学老师的评语改变他的命运:“你记忆力强,判断力健全,文字通顺,作风正派,神学成绩平平,但语言知识丰富,在哲学方面有天赋且十分努力。”后来,黑格尔真的转入哲学研究并获得巨大的成功。

  老师的评价往往会影响学生们的发展,如果在不适当的场合以不适当的方式给学生不适当的评价,或会伤害其感情、自尊,或会使之产生不公平感和不满,或会使之产生被忽视、被抛弃的印象,这些消极反应最终会发展为对德育的抗拒。《跟苏霍姆林斯基学当班主任》一书中有一段话:对教师来说,惩罚学生、批评学生需要非常慎重,这个道理是比较容易明白的。但是可能许多教师并没有想过,表扬学生同样也是一门艺术,在很多时候,不恰当的表扬所产生的负面作用并不亚于惩罚。不切实际盲目的表扬,会扰乱学生的判断力,不能正确认识自己。

  (二)发展性评价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指出,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发挥评价的教育功能,促进学生在原有水平上的发展。班主任要更加注重对学生点滴的进步和变化,给予反馈和评价,着眼于发现和发展学生的潜能,充分地了解学生,关注每个学生在己有水平上的发展,班主任采取多元评价观,分数不再是衡量所有学生的唯一标准。学生在学习能力、学习兴趣、学习风格等方面都存在差异,班主任根据不同类型学生的心理需求,选择合适的内容来评价。对于班上的学困生,理解力、记忆力及学习习惯等方面都可能存在问题,他们比较自卑,缺乏自信,体验不到成功感,班主任应巧妙地选择评价的切入点,用鼓励的眼光,从多个角度去评价这些学生,帮助他们发现自身的优点,引导学生发现自己的进步,促使他们向更高的目标迈进,也会使他们越来越坚信自己的成长。如班上陈某十分聪明,但是非常贪玩,学习态度不认真,作业马虎,成绩总是不理想,班主任经过观察,发现陈某擅长象棋,经常课下很专注地研究象棋,于是班主任找陈某谈话,赞扬了陈某的棋艺,同时希望陈某如果把下棋的精神同样用在学习上,端正态度,陈某学习一定会很出色。班主任对陈某的评价,增强了他的学习动力,也认识到了自己的不足,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陈某成绩明显进步。

  (三)引导自我评价

  班主任要引导高中生进行自我评价,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高中生思想意识相对独立,在自我评价过程中,会对自己的学习态度、学习体验、学习方法与学习过程等有更全面的认识,从而真正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促进学生进行反思并进行自我调节,促进学生充分自由发展。班主任引导高中生一方面进行自我分析,与自己的过去比较,认识到不足和进步,另一方面与能力相当的同学比较,从而更全面的认识自我,通过比较,学生才能准确进行自我评价。如有的班主任要求学生写周记,记录一个星期的成长,审视一周的学习和发展情况,班主任针对学生的评价,及时给予指导,因势利导,帮助学生树立健康的自我观念,形成良好的习惯。引导学生学会自我评价,不仅提高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而且也提高了自我反思、自我教育、自我管理的能力。

  五、通过自我学习来提升德育能力

  调查表明,高中班主任年龄在 36-45 岁占 57%,教龄 10 左右,中级职称居多,做班主任原因是领导指派或主动申请。比较喜欢约占 40%,23%认为无所谓,非常喜欢约占35%.压力来自领导要求、学生及家长的期望。困惑主要来自任务重、精力不够、能力不够、家长不配合等。一些班主任忙于日常事务,缺少德育专业知识,教育不科学,随意性较大,处理突发事件能力不够等问题。一些班主任自主学习和研修时间不够,在一项省级骨干班主任培训调查中,接受资格培训的占 84.1%,接受提高培训的约占 58.7%,接受骨干高级研修培训的约占 10%,接专题培训的约占 62.3%,另外还有 7.4%的接受了其他形式的培训。因此,加强班主任培训,在研修中提升班主任的德育能力,使教师愿做、会做、适合做班主任。

  (一)在校本培训中提升德育能力

  校本培训是班主任专业化成长最有效的研修模式,形成工作、学习、研究、发展四位一体班主任成长的途径。首先,新班主任在管理上是没什么经验的,培训主要任务是学习班主任工作基本理论和方法,做一名“挂名班主任”,培养他们做好班主任工作应具备的基本品质,会当班主任。其次,工作不满六年的班主任培训任务主要是学习新理论、新方法,解决疑难问题,总结班主任工作经验,做一名“合格班主任”.最后,工作六年以上的班主任实施卓越班主任培养计划,承担德育科研课题,探索班主任工作规律,做一名“优秀班主任”. 在研修中,以学生事务管理、班级实务管理、心理健康教育、危机事件应对处理等为学习内容,制定管理制度,加大班主任考核,提高班主任自我学习的自觉性,避免教师平庸。杜时忠教授认为,教师平庸之恶是学校生活中的现实存在,其根源很大程度上在于学校制度对教师平庸的制造和向功利的倾斜,这种倾斜无疑源自于学校制度在功利与道德张力中的迷失。因此,不断加强学习,自我更新,提高自身能力素养。

  (二)在行动研究中提升德育能力
  
  行动研究的创始人勒温认为,行动研究是指科学研究者与实际工作者之智慧与能力结合在一件合作的事业上。柏莱克威尔认为,行动研究是一种研究方法,其研究对象是学校中的问题,其研究人员是学校教职员,研究目的是改进学校的各项措施,重要性在于企图使教育实际与教育理论密切配合,且能给予实际工作者以深刻隽永的印象。简单说,行动研究是在实际情景中,由实际工作者和专家共同合作,针对实际问题提出改进计划,通过在实际中实施、验证、修正而得到研究结果的一种研究方法。即是说“为行动而研究”、“在行动中研究”, “对行动进行研究”.行动研究是身处教育实践第一线的班主任教师与受过专门训练的科学研究者密切协作,以教育实践中存在的某一问题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合作研究,再把研究结果应用到自身从事的教育实践中的一种研究方法。除了自我学习与实践磨练以外,班主任还应与本校、外校班主任进行经验交流和分享。

  (三)在叙事研究中提升德育能力

  教育叙事研究是以叙事、讲故事的形式记录在自己的教育实践、教育生活中发生的各种真实鲜活的教育事件和发人深省的动人故事,表达自己在实践过程中的亲身经历、内心体验和对教育的理解感悟。就是说,班主任在日常班级教育活动中所遭遇、所经历的各种事件,以叙事、讲故事的方式表达对教育的理解和解释。基本过程:关注教育经验--捕捉生活,审视教育行为--反思实践,聚焦教育问题--提炼主题。好的叙事=生动故事+精彩的内心活动。成功型、挫折型、感人型实例和资料搜集可以通过班主任写日记或日志进行,日记可提供对事件的回顾,如发生过程、处理方法、反思和评价等。

  高中班主任站在高中教育以及班级管理的第一线,有很多经验和解决问题的方法。通过德育叙事研究,班主任讲述课堂内外发生的事,记录生活中的故事,反思日常工作,分享他人的教育经验,多角度审视和提升自己的德育能力。叙事研究可以促使班主任在探索与交流中加深对德育的理解,领会先进的德育思想和理念,更新教育观念,从而使教育思想不断升华,实现以教育理论指导来促进教育实践的改善。对班主任来说,叙事研究是一个主动反思的过程,是德育专业化成长的途径,也是德育能力自我提高的一种驱动力。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