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毕业论文 > 在职硕士论文 > 专业硕士论文 > 教育硕士论文

中小学英语教学衔接现状研究结果与讨论

来源:学术堂 作者:姚老师
发布于:2015-07-06 共17940字
    本篇论文目录导航:

【第1部分】泰安市中小学英语教学衔接问题研究
【第2部分】国内外关于中小学英语教学衔接的研究
【第3部分】教育衔接的概念、类型及相关理论
【第4部分】中小学英语教学衔接的研究方法
【第5部分】 中小学英语教学衔接现状研究结果与讨论
【第6部分】中小学英语教学衔接研究的教学启示
【第7部分】中小学英语学习的有效过渡研究结语与参考文献

  第四章。 研究结果与讨论

  4.1 中小学英语教学衔接现状

  笔者针对第三章所提出的两个研究问题,从教师层面和学生层面出发,主要对以下六个方面进行研究:教学目的的衔接、教学内容的衔接、教学方法的衔接、教学评价的衔接、学习情感的衔接和学习习惯的衔接。

  4.1.1 教学目的的衔接

  教学目的的衔接结果由笔者本人通过对比中小学英语的教学大纲所得,包括了语音、词汇、语法、交际、阅读、写作、文化、兴趣、能力等诸多方面。(详见表 4-1)
 

  中小学英语教学都非常注意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注重交际能力的培养和良好习惯的养成。通过仔细对比,笔者认为小学英语更注重语音语调、日常会话等听说能力及交际能力的培养,而初中英语更注重学习策略、学习能力等综合性的能力,达到提高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的目的。而且,初中英语对学生口头和笔头的语言综合运用能力的要求明显高于没有提出明确要求的小学英语。同时,初中英语教学更注意文化层面的渗透与对比,对学生健全人格的培养。

  其实中小学英语学习是两个截然不同的阶段,初中阶段是小学阶段的延续与发展,不仅是量的积累更是质的飞跃。教师应树立以下的观念:语言的目的是交际,其核心是口语和书面表达,而不是语法与大量的习题;语言教学的目的在于教会人们使用语言,能够进行交际,而不是分解语言;英语是一种技能课,而不是语法课习题课。教师应根据教学目的的差异来组织教学,不断提高学生综合运用语言能力。

  4.1.2 教学内容的衔接

  教学内容的衔接问题是由笔者本人亲自分析研究而得,笔者阅读了从开设英语的三年级至五年级的共计六册小学英语教材,其中对五年级下册的教材进行了重点的研读与分析。同时将其与初中英语一年级的教材,尤其是上册教材从结构和内容两方面进行了全方位的对比与分析。(详见表 4-2)。

  1. 中小学英语教材结构对比

 

  泰安市泰山区选择的小学英语教材由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专门供英语学科三年级起始用。每册教材均有六个单元,每三个单元后有一个小的复习。每个单元共分为 A,B,C三个部分,A、B 部分要求掌握,C 部分可以选学,环节设置更加丰富,难度也呈梯度上升。纵观这六册教材,有许多环节贯穿始终,如 Let's learn 学习新的词汇和短语,Let's sing模唱相关歌曲,Let's talk 谈论目标句式,Let's practice 操练目标句型,Let's chant 以重复的方式强化目标句型,Story time 以图片故事的形式再次强化目标句型,并拓展学生的词汇量,Culture< Good to Know>对学生进行文化渗透。三、四年级的教材绝大多数的环节是相同的,四年级上册增加了 Read&Write 环节,开始对写作有所涉及,四年级下册增加了Pronunciation 环节,重点对学生的语音进行练习。五年级的教材的变化还是比较大的,编者对课本的框架做了一些修改,在每一单元前增加了 Let's start 部分,类似于我们经常在课堂开展的 Brainstorm,鼓励学生们一起思考。Let's try 部分的设置保证了英语学习中大量听与读的输入。Let's talk 在原来谈论目标句式的基础上增加了可供替换的内容,使学生学习对话不是靠机械地背诵,而是通过所学的语言进行交流。

  泰安市的初中目前共分六三制和五四制两种,其中只有市直和泰山区的初中学校是五四制,采用的是山东教育出版社的《英语<衔接三年级起点>》(6~9 年级)教材,其他绝大多数的县市区采用的是人民教育出版社的《英语<新目标>》(7~9 年级)教材。而且泰山区初中英语教材选用变化频繁,现在正使用的教材在 2012 年刚刚启用,与以前教材相比变化较大,老师和学生均需要花费大量时间进行适应。

  每册书共分 10 个单元,每单元均有 SectionA 和 SectionB 两部分,每部分的环节设置是固定的,与小学教材相比有衔接得非常好的地方,如 SectionA 最开始的 Brainstorm 环节,与五年级的教材设置相同,帮助学生开动了脑筋,及时进入主题。Pair Work 的设计类似于小学的 Let's practice 环节,Role-play 与 Let's talk 环节相似,Group Work 类似于 Let's do环节,同时每一单元也在后半部分有 Writing 的设计,也与小学从四年级开始设计的Read&Write 一脉相承。中小学的结构设计并非简单的重复,而是充分考虑学生智力因素、发展阶段后的知识难度的增加,既消除了学生的陌生感,又减少了学习的困难。但是结合我的日常教学及对教师、学生的访谈,大家也有一些共同的感受,值得我们思考。
 
  2. 中小学英语教材内容对比

  

  中小学的英语教材内容丰富,均包括了以下方面:热身,听力,词汇,语法,交际,阅读,写作,检测,但是所占的比例却不尽相同。在热身方面,小学教材通过两个环节进行设计,分别是Let's start & Let's chant,热身充分,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初中教材的热身部分通过1a一个环节展开,太不充分。大多数情况需要教师通过搜集其他材料予以扩充,费时费力。听力方面,初中教材的听力训练占到了整个单元学习的30%,而小学只占不到10%,部分学生也表现出了一定的不适应。词汇方面,小学通过每一部分的Let'slearn环节专门学习,并且多以短语的形式,初中的词汇学习渗透在了每一个环节,以conversation,reading中居多。就单词的数量而言,五年级单词表的词汇每单元平均15个,而初一上册达到了平均30个,是小学的两倍,数量的激增,难度的加大,教材密度更高,对教师和学生而言均是一个巨大的挑战。语法方面,小学教材中完全没有涉及语法,而在初中教材的SectionA部分中专门设置了Grammar Focus,并有相对应的练习环节,虽然活动设计多样,但帮助学生树立“语法”的意识还需要花费一定的时间并采用有效的方法。

  而且语法教学和学习一般比较枯燥,教师和学生均很怵头。由于小学没有涉及,学生在初中阶段突然接触语法,对他们而言也是一个难题。小学和初中阶段都很注重交际,这也符合英语教学的最终目的。词汇的学习都需要通过对话、小组合作等设置真实情景的交际活动予以操练和检验,中小学教材也是如此设计的。小学教材通过Let's play、Let's talk、Groupwork予以操练词汇,初中教材通过Conversation(SA 1c,2c)、Role-play(SA 2d)、Group work(SA3c)、Discussion(SB 2a)等环节加以学习。对于这种通过双人活动,小组活动的形式达到交际目的的教学及学习模式,学生们比较熟悉也非常适应,也取得了不错的效果,值得继续推广。小学教材重视听说,对于阅读也有涉及,但是不是重点,有两个环节,一是与写作放到一起的Read&Write,一是与文化放到一起的Story Time,也就是说它没有涉及专门的阅读,这也符合小学英语“听说领先,读写跟上”的原则。初中教学非常重视阅读,这从篇幅设置上也能看出来,SectionA部分的2d集阅读和表演于一体,词汇量与小学的StoryTime差不多,SectionB部分的2b则是专门的阅读环节,并通过2c进行阅读方法的培养。

  在篇幅上,初一上册增加不多,但是到了初一下学期此部分的2b环节设置的文章阅读篇幅长,难度大。编者最初的设计也许是阅读文本,掌握阅读方法,欣赏优美句子即可,但在泰山区统考的标准下,我们日常的教学更多地侧重在了词汇及语法等语言知识的学习上,偏离了编者最初的目的,学生对于难度的激增表现出了较大的不适应,两极分化逐步加大。写作方面,小学的写作是与阅读结合在一起的,写作形式多是单词,短语,回答问题,填表等简单的方式,而初中写作则是单独设置的环节,通过3a、3b、3c,由单词、短语、句子到最后形成篇章,在形式上也非常多样,如:调查问卷、补全对话等,在题材上也比小学丰富,如:广告、失物招领、描述照片、学生卡等等。最大的区别在于,在初一上册中提出了写作要求,这在小学教材中是没有提及的。语音方面也是小学更加侧重,在C部分专门设置了pronounciation环节予以听音跟读,而初中教材对此在正文中并未涉及,只是在附录部分略加描述,这也是许多教师忽略的地方。在文化方面,C部分的Good to know和StoryTime都是为了增加语言文化方面的知识,但是初中教材删掉了语言文化知识部分,虽然也有文化教学渗透在了文章中,但也不如单独列出更有利于学生“文化”意识的建立。检测部分是两者都有的,但是形式不一,小学教材的检测均以听力的形式,中学教材的检测则一般分两部分,均需要写下来,一是与本单元的主题一致的单词的归类,二是以交际的形式对句子进行归纳,一个注重听,一个注重写,这也与其特点相一致。

  从教学内容上,无论是相同的环节还是不同的环节,我们都看出了巨大的区别。许多学生反映学习的容量过大,一个学期要求完成10个单元的学习,虽然课时数增加了,但是由于课程要求也提高了,学习内容过多,学习压力过大,这些从对初一学生的英语学习情况的调查问卷中也能看出来。

  

  虽然大部分的学生肯定了小学英语三年学习的重要性及对自己一定的帮助(72%),也表示完成了对知识的基本掌握,但是有60%的学生还是认为初中的新知识对其充满了挑战,而且绝大多数学生仍表现出了对初中英语学习的不适应,其中处于调整期的占41%,根本不适应的高达36%,当然这个比例会随着时间的流逝和学习的深入而不断发生变化。

  根据我们以往的经验,最终几乎所有学生都会适应初中英语教学,但是我们的目的是想方设法缩短适应的时间,减少不适应的痛苦。32%的学生认为中小学英语教学衔接中最大的问题是学习方式的转变,53%的学生选择了“学习内容增多”这一选项,选择其他选项的比例非常少,可见大家的问题是比较集中的,这一点与教师的选择也是基本一致的。中小学英语教材知识容量和深度差距较大,这会让初一学生感觉很不适应,严重挫伤其积极性。

  综上所述,泰山区的中小学英语教材基本上是衔接的,但由于版本、编者等的不统一导致教材内容在连贯性上有所欠缺,集中表现在听力、语法和词汇上面,部分设置超出了学生的知识储备和学习能力。这与泰山区经常性地换教材有关,需要区教育主管部门做到合理布局,统筹规划,从英语教学的整体发展出发选择合适的教材。

  但是由于泰山区在 2012 年刚刚更换了初中英语教材的版本,且教材设计基本与小学教材衔接,因此在短期内再次更换更加衔接的教材的可能性不大。小学教材已使用多年,且与其他县市区保持了版本的一致,进行更换的可能性也较小。

  在教材无法更改的情况下,这就要求教师们多钻研对方的英语教材,了解其教学重难点,客观地了解学生们应具备的基本知识。寻找中小学英语教学内容的内在联系,大胆地整合教材,根据学生的接受能力编排教学内容和顺序,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在保持教材原有基本框架的基础上,不拘泥于教参,能根据不同学生的不同水平选择难度不一的内容。“在达到新旧知识自然过渡的同时,选取更好的内容对教材深加工,以求达到最好的衔接效果。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根据学生原有的知识基础,对教材中不合适的内容进行适当地删除、替代、补充和改编,达到对教材的灵活运用。”

  4.1.3 教学方法的衔接

  保证中小学英语教学顺利衔接的重要一环是教学方法的接轨。教学方法就如同学生行进过程中的道路,有效的教学方法,能带领指引着学生尽快地到达成功的终点,而无效的教学方法,虽然也有可能到达目的地,但走弯路要花费更多的时间和精力,也有可能最终无法到达终点就半途而废了。

  教学方法的衔接是笔者在泰安东岳中学小学和初中各听课 12 节,通过近两个月的课堂观察,从而对中小学英语教学方法的衔接有自己的一些结论和观点。

 

  通过课堂观察笔者发现,小学英语教师的教学重点放在学生英语学习兴趣的培养、语音语调的纠正、基本词汇句型的掌握和口语交际能力的养成,更多地注重学生的听说能力。初一英语教师的教学侧重学生词汇、语法、句型的教授,更加看重语言知识的掌握,以及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由此我们可以得出结论,中小学英语教师教学侧重点是不同的,这也造成了教学方法存在着较大的差异。

  小学英语教学提倡“听说为主,读写跟上”的教学理念和“听、说、读、唱、玩”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以歌曲歌谣教学法、任务型教学法、游戏教学法、多媒体辅助教学等趣味式英语教学方式为主。初中英语教学中由于有大量的知识点要讲授,所以英语教师的教学方法以讲解、练习等方式为主,采取直观教学、启发式教学、讨论式教学、任务型教学等教学方法,小学经常用的游戏教学法、歌曲歌谣教学法等几乎没有使用。这一点笔者通过课堂观察也做了统计,记录了目前最普遍的三种教学方法(游戏教学法,任务型教学法,讲练结合法)在中小学英语课堂的使用情况(详见表4-4)。小学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最常使用的教学方法是游戏教学法(62%)和任务型教学法(38%),而中学教师更多的采用的是讲练结合法(67%),任务型教学法也普遍使用(33%),但是游戏教学法却居然无人问津。可见,初中英语教学由于更注重词汇、语法等英语基本语言知识的系统性教学,对听说读写的要求较高,读写比例大大增加,采用了比较单一枯燥的课堂教学手段,从而降低了课堂的趣味性。

  教学方法的选择与教学主体的不同有着密切的关系。小学英语教学以学生为中心,教学内容简单易学,学生的积极性较高,有较强的参与度和合作度。学生在课堂上喜欢并且习惯于边玩边学,游戏教学法的实施非常适合。中学英语教师以教师为中心,主要关注知识点的讲授及学生的掌握情况,讲练结合的方式更为适合,但是较为紧张、沉闷,容易使刚刚步入初一的新生产生极大的不适应。

  通过观察我们发现,中小学教师的教法较大的差异性,没有做好教法的衔接,也直接影响了学生的学习情感、学习习惯等的养成,此方面的差距在后面的调查问卷的结果中也能看出。一名优秀的教师能够根据不同学生的不同学习状态采取适当的教学方法,俗话说“教无定法”,就是这个道理。

  综上所述,激发学习兴趣,培养积极的情感态度,帮树立学习信心是小学英语教学的主要目的。因此,小学教师注重课堂教学的趣味性、多样性和参与性,注重培养学生的听说能力。与之对比,使学生掌握一定的语言基本知识和技能,培养学生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才是中学英语教学的主要目的。因此,初中教师注重对语言知识的讲解,注重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综合能力。笔者认为这都是值得肯定的、已取得较大成效的方法,而且鼓励在以后的教学中继续使用。联系到中小学英语教学方法衔接的现状问题,笔者认为如果略加改善会取得更好的效果。

  对于小学阶段,一方面,在保留其趣味性、多样性和参与性的基础上,尽量挖掘教材的深度和交际性,创设真实情景,将语言知识放在有意义的情景中去交流,最终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另一方面,应适当渗透初中教学方法。以语法教学为例,在小学阶段,教师对于语法是回避的,这与考试内容有关,不考察的内容都避之不及,更不要提及讲解了。

  教师已意识到学生在小学阶段已积累了一定的感性经验,但是归纳总结的少,死记硬背的多,学生还是没有形成“语法”的学习意识和学习方法。小学教师可借鉴初中语法教学善于总结概括的方法,渗透语法知识。

  对于初中阶段,一方面,保留其注重语言知识的讲解和语言综合运用能力培养的优点,在此基础上,克服许多初一学生反映的课堂教学形式单一、枯燥无趣,被动接受知识的缺点,初中教师在教学方法的选择和设计上,可对小学的教法有选择地继承和发展。以每一单元的 SectionA 部分学习为例,为了追赶进度,许多初中教师只是照本宣科地根据课本顺序进行教学,因为害怕浪费时间,对于多媒体课件几乎没有使用。虽然按时完成了基本的教学任务,但是学生学习兴趣不高,而且认为对文本挖掘还不够。一方面,教师可借鉴小学重视导入的方法,通过歌曲、图片、视频等各种形式激发起学生的兴趣,教学过程注意趣味性与知识性的有机结合。另一方面,初一新生在基础、方法、能力等各方面均有较大差异,这就要求初中教师探索出既符合学生实际水平又能有所成效的方法,既能实现教学目标,又能因材施教,促进学生的共同进步。

  小学和中学英语教师都要适当调整教学方法,找出两个学段间方法的衔接点,帮助学生实现顺利的过渡。否则,学生就会对教师的教学方式不适应,学习感到吃力,直接影响到教师的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效果。

  4.1.4 教学评价的衔接

  笔者通过课堂观察和设计调查问卷对教学评价的衔接进行了研究,共设计了两个调查问卷,即问卷三和问卷四,其中 4-6 题是关于教学评价衔接的。

  《英语课程标准》特别指出:注重过程评价,促进学生发展。并强调要体现评价主体的多元化和评价形式的多样性。教育部《小学英语课程教学基本要求(试行)》建议: 三、四年级的期末或学年评价基本不采用书面测试方式,应采用与平时教学活动相近的方式进行,通过对学生的观察和与学生交流等方式评价学生。五、六年级的期末或学年考试可采用口笔试结合的方式。口试要考查学生实际运用所学语言的能力,考查要贴近学生生活,笔试主要考查听和读的技能。然而到了初中,教学评价方式发生了比较大的变化。笔者经过近两个月的课堂观察及调查问卷的方式,对中小学的评价方式进行了直观和数据上的对比。(详见表 4-6、表 4-7)。

  笔者通过对比发现,对于《课程标准》的评价要求,小学阶段做得比初中阶段明显要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促进其学习的积极性是小学英语教学评价的主要目的,因此小学教师更多采用形成性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87%),评价形式具有多样性和可选择性。小学教师单纯选择终结性评价方式的教师没有,中学教师选择终结性评价的比例非常高(67%),这与学校仍然把教师的教学成绩作为对他们的主要评价方式有关,因此教师不得不去关注学生的考试成绩,更多地采用终结性评价方式。在评价主体上,我们需要关注一下教师和学生自己所占的比例,小学是 37%和 88%,而初中是 91%和 33%,这与小学采用“学生为主体”,中学采用“教师为主体”的教学模式息息相关。对于评价工具的选择,这五项小学占的比例分别是 62%、75%、13%、62%、37%,而中学是 8%、17%、17%、75%、91%,小学重活动,评价方式灵活,评价主体多样,初中重考试,评价方式固定,评价主体单一。

  对比一下考试情况,小学每学年有两次考试,即期中考试和期末考试,而且英语只是考察科目。初中英语每单元都要设置一次单元检测,再加上泰山区统一组织的期中期末考试,加在一起有 12 次,几乎每半月一次的频繁考试使学生对英语产生了厌恶,逐渐失去了对英语的兴趣。直观的分数也比等级更易使学生产生焦虑情绪。

  因此,中小学英语教学评价衔接有共通的地方,但是在评价主体、评价方式等绝大部分是不衔接的。

  教学评价的重要地位敦促教师们要重视对每一位学生的评价。因此中小学英语教师在对学生进行评价时要将现阶段学生的学习情况、心理特点等各方面考虑在内进行综合评价,既要关注结果,更要关注过程,既要帮助学生体验进步与快乐,也要发展其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


  《英语课程标准》指出,评价的主要目的是“使学生在英语课程的学习过程中不断体验进步与成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促进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全面发展。”因此,教师应坚决摈弃仅以考试分数和名次看待和评价学生发展的陈旧观念,注意避免单纯使用传统的终结性评价,坚持终结性评价和形成性评价相结合,保证评价主体的多元化和评价方式的多样化,始终以学生为主体,注重对其学习进行细致的评价,在取得进步的同时明确自己在学习上存在的问题和缺点,及时调整学习策略,改进学习方法,从而使评价发挥积极的作用。

  例如学生成长档案的建立。它以文件夹的形式、以学期为时间段,记录了学生的个人成长历程,包括了学习成绩、社团活动参与情况、班级活动参与情况、个人具有代表性的成果(作品或作业均可)等等,把学生平时的学习生活情况都记载入册,定期总结,及时反馈,促其改进,也是对学生进行了综合的评价。也可进行问卷调查,引导学生正确有效地评价自我或者相互评价;也可以利用家校联系册、家长开放周等活动的开展,通过与家长进行交流,听取家长对学生学习生活情况的反映,作为对学生评价的一个方面。


  另外课堂教学中也要注意终结性评价与形成性评价的结合,在听课过程中,有几名教师从评价方式上给我们做出了榜样。这种类似的问题,让同学们对课堂知识进行学习,对课堂表现作出自我评价。通过课上自评鼓励学生自己思考,自我总结,及时地了解自己的课堂收获,针对不足做好调整。

  例 2. 一名教师在写作课上设置学生自评和互评制度相结合的方法。

  首先,根据不同文体,结合教材内容,提出不同的评价要求。例如写议论文,要求学生先学习例文,了解议论文的结构,再画出在议论文中常用的一些词和句,并教给他们有关议论文的一些写作技巧,然后向学生提供写作题目。

  当学生写完初稿后,即让每一位学生填写一份自我评价表,列出六项评价要求,每一项满分 5 分,相加满分 30 分。详见表 4-9.

  根据自我评价的结果,学生在课下对文章初稿进行修改,之后再要求学生把修改后的第二稿与同学交换,并填写相互评价表。相互评价表的内容和要求与自我评价表基本一致。

  根据同学的反馈意见,学生将文章进行再次修改,完成第三稿,并连同前两稿和两份评价表共同交给教师,由教师评价后,再把有关评价的意见反馈给学生。

  例 3.在一堂完形填空习题课上,一名教师设计了学生自我评价表。

  首先,教师和学生必须一起根据实际情况具体制定出各项评价标准,例如:

  1.做题前能够读通短文;2.尽管有生词和较难理解的句子,但是能得出文章大意;3.能在规定时间内完成;4.能做对一半以上的题目。学生们做完练习后,就可开始完成如下自我评价表,详见表 4-10.所有的评价都积累起来,装入前面所提及的学生成长档案袋,作为第一手资料。久而久之,学生通过自我评价,养成在学习中不断反思的好习惯,创造出一种积极自学的学习氛围,开发学生的潜在学习能力。

  4.1.5 学习情感的衔接

  笔者通过设计调查问卷对学习情感的衔接进行了研究,共设计了两个调查问卷,即问卷一和问卷二,其中 1-5 题是关于学习情感衔接的。

  我国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制定的全日制义务教育《基础课程标准》(2001)把“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列为课程最重要、最核心的目标之一。课程标准指出:“基础教育阶段的英语课程不仅要发展学生的语言知识和语言技能,而且有责任和义务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情感态度。”

  因此,如何根据学生的心理需要,激发其学习的积极情感,是一个极其重要的问题。

  近年来,学习情感在教学中的作用日益显现,已成为国内外研究的热点问题。它关注到了学生学习活动中较为稳定的情感内容,并将学习情感维度划分为以下几种:态度与兴趣、动机、审美情趣和情绪状况。本次研究主要就学习情感中兴趣这一分支进行衔接教学的分析。

  在问卷中,笔者着重从中小学生对英语学科的兴趣、对英语教师的喜爱、学习目的、学习状态、课堂参与度等方面进行了调查,不同阶段学生的调查结果有很大差异(详见表4-11)。

  从表中笔者发现:

  1. 学生对英语学科的喜爱程度下降。

  在调查问卷中,有73%的小学五年级学生表示喜欢英语,不喜欢的仅占8%.而当调查到初一学生时,喜欢英语的仅占44%,却有多达25%的表示不喜欢英语学科,喜欢的人数明显减少,不喜欢的人数却显着增加。可见,在中小学衔接阶段,中学生英语学习兴趣的下降趋势比较明显。

  2. 学生对英语教师的喜爱程度下降。

  调查问卷中的第二题涉及到了学生们对英语老师的评价,结果显示有70%的小学五年级学生表示喜欢英语老师,不喜欢的仅占9%.而当调查到初一学生时,喜欢英语老师的仅占36%,不喜欢英语老师的却占到了37%之多,喜欢的人数在减少,不喜欢的人数却显着增加。可见,中学生对英语教师的喜欢呈明显下降趋势。中小学生心理发展还不够成熟,他们对一门学科的喜爱与努力程度往往与对任课教师的态度与评价息息相关。如果对任课教师不喜欢,他们就很难在课堂上以积极的情感态度全身心地投入到参与到课堂中去,学习效果也会大打折扣。

  3. 学生学习目的不明确。

  调查问卷的第三题考察了学生的学习目的。在这其中,11%的初中学生是为了交际,占有压倒性比例的68%的学生的目的就是为了考试,以升学为最终目标,属于被迫学习类型,仅有21%的学生是因为兴趣而自发地学习。而对小学生而言,没有升学的压力,对于交际了解不够深刻,兴趣就成了他们学习的最主要的动力。由此可见,初中学生的学习目的很现实,那么保持学生在小学对英语已有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英语学习的内在动力是非常必要的。

  4. 学习状态不好导致课堂参与度降低。

  在调查中我们发现,由于小学的知识比较简单且更注重听说,绝大多数(83%)的学生能很轻松地跟上老师的教学进度,学习状态比较好,很多学生(76%)也能积极参与英语课堂活动,主动配合老师的课堂教学。但是进入初中,由于学习难度加大等各方面原因,勉强能跟上的人数(19%)在增多,虽然比例也不大,但是考虑到进行调查问卷的时间恰恰是初中英语刚开始的阶段,内容比较简单,结合整个初中阶段难度逐步加大的现状,勉强跟上的人数会越来越多,到了高年级,这个比例也将是触目惊心的。学生们的参与更多的(49%)是被动参与,主动参与的比例在降低。

  由此可见,在学习情感中兴趣这一分支上,中小学英语教学是不衔接的,原因是多重的,但是学生对英语愈发恐惧和厌恶的现实是摆在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个非常严重的问题。这个问题的出现值得整个社会去研究和探讨。笔者将从学生的心理特点出发提出一些改进的措施。

  小学高年级的学生与初中一二年级的学生,好奇心强,乐于表现自己,非常在意别人对自己的评价,自尊心强。教师应在了解学生心理特点的基础上,尝试多种方法,激发学习动机,培养和保持学习兴趣。例如,针对这个年龄段的学生好胜心强的特点,教师在课堂上可开展形式多样的或个人或团体的小竞赛活动,鼓励更多的学生参与其中,培养其自信心的同时增强其集体荣誉感。正所谓“亲其师,才能信其道”,只有重视师生情感的交流,才能更好地调动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精心设计,因材施教,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通过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对培养和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4.1.6 学习习惯的衔接

  笔者通过设计调查问卷对学习习惯的衔接进行了研究,共设计了两个调查问卷,即问卷一和问卷二,其中 6-11 题是关于学习习惯衔接的。

  培根说过,“习惯真是一种顽强而巨大的力量,它可以主宰人的一生。”我国当代教育家叶圣陶也曾明确提出:“什么是教育?一句话,就是要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这些名言警句告诉了我们习惯的重要性。新的课程标准强调,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对学生终生学习都有好处。

  然而从调查问卷的结果反馈中,笔者意识到对于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仍然任重而道远。小学生自控能力比较差,学习习惯的养成非常困难。初中生养成良好习惯,本着促进自主学习的目的就变得十分必要。从表 4-12 的数据,看出了中小学生英语的学习习惯的衔接是有问题的。

  由于泰山区所有的小学的英语课每周只有两节课,不是所谓的“主科”,无论是老师还是学生在心理上都不是那么重视。又由于均是在三年级才开设,比起语文和数学来也相对较晚,那么即便是到了五年级难度也比较低,这就导致了绝大多数的小学五年级学生并未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通过课堂观察和调查问卷,对学生的学习习惯有了一定了解,现阐述如下。

  小学阶段的学习内容一般当堂就能完成和掌握,因此绝大多数学生,约占76%,都未养成预习和复习的习惯,很多学生甚至认为预习和复习是毫无必要的浪费时间和精力。且复习巩固的习惯仅仅停留在完成作业、听磁带、读课文上,可见习惯的培养还很薄弱。小学英语更注重听说,那么记笔记对于82%的学生而言就成了多余的一个环节。小学英语对单词的要求较低,只要求几百的词汇量,单词记忆平均每堂课也只有几个,学生习惯在课堂中记单词。他们并没有拿出额外的时间特意记忆,因此单词记忆的习惯也无从谈起。小学生年龄偏低,心理年龄决定了他们与他人交流的羞涩感要比初中生少一些,因此他们更乐于经常与他人用英语交流,约占23%,但是将近一半的学生只是偶尔进行交流。

  而到了中学后,学习内容和学习难度增大,预习和复习就变得很有必要,但是很显然学生们在这方面还很欠缺,60%的学生甚至没有预习复习的意识。复习的方式也大都停留在小学时的低级水平。随着课堂容量的加大,记笔记就十分必要,但是初一的学生显然还不够重视这个习惯的培养,完全不记的占到了68%,结果不令人乐观。小学生们并没有养成平时记单词的习惯,面对初中英语单词量激增的现实,他们不适应,更加无所适从。调查结果告诉我们大多数学生(67%)依然保持着小学时的单词记忆方式,完全靠课堂消化掌握,这显然是不够的,对听说读写的进一步开展都非常不利。学生进入青春期后,多了心理障碍和羞涩感,害怕出错,不愿用英语交流,主动开口交流的少了,只占23%,被动开口的多了,虽然完全不开口的极少,但是考虑到初中英语的教学要求从以听说为主,逐步向听说领先、读写跟上的阶段过渡和转移的现状,“哑巴英语”会越来越普遍,这是急需我们解决的一个难题。

  通过分析得知,中小学生均未养成良好的英语学习习惯,那衔接的问题就无从谈起了。这就要求无论是小学教师还是初中教师,从学习之初,就应当指导学生运用科学的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自主学习习惯。但是,良好的学习习惯不是一朝一夕速成的,而是一个由简单到复杂的逐渐形成的过程。因此,我们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及心理发展水平,根据教学的具体情况,使他们良好的学习习惯循序渐进地得到发展。
  
  在不同的学段,对学生学习习惯的要求是不同的。良好学习习惯的初步养成是小学阶段的重点,初中阶段则要求内化学习习惯,演化成一种自觉的行为。

  1.小学阶段。

  小学生年龄小,自我控制力较差,需要教师和家长联合起来帮助其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通过近两个月的听课及与教师们的交流,笔者认为如下学习习惯是亟待正确培养的。

  (1)。 良好的课堂习惯。

  良好的课堂习惯主要需要教师在课堂中多加关注和提醒。小学生精力易分散,教师要注意观察学生上课是否做到了集中注意力,仔细倾听。同时要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来,大胆用英语交流的习惯。

  (2)。 良好的课前课后学习习惯。

  语言的学习需要一定的环境,光靠课堂是不够的,因此,教师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课前预习,课后及时完成作业,进行复习巩固的习惯等。同时,鼓励学生课后通过各种途径,如听英文歌,看英文电影等,在休闲娱乐的同时潜移默化接受熏陶。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决定了课前预习和课后复习的习惯完全靠其自己坚持下来比较困难,这就需要家长在家里经常监督,教师在学校多加检查,帮助小学生克服惰性和贪玩的缺点,养成良好的课前课后学习习惯。

  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养成需要老师和家长密切配合,小学英语教师,特别是高年级的英语教师应该培养学生好的学习习惯,为其将来的初中英语学习做好铺垫。

  2. 中学阶段。

  初中英语教师在积极发扬学生在小学养成的好的英语学习习惯的基础上,还要加强以下习惯的培养:

  (1)。 良好的课前课后学习习惯。

  小学高年级,预习复习的习惯主要是在教师和家长的监督下或强制下形成的,到了初中阶段,需要帮助学生形成自觉地预习和复习的习惯。教师需要告知学生预习的具体内容,如:借助工具书学习单词,浏览课文,回答问题,了解语法点,标注重难点等,复习的具体内容,如:背诵,整理笔记,完成作业并进行拓展等。经过一段时间的培养,学生就能养成自觉地及时预习复习的习惯。

  (2)。 朗读和背诵的习惯。

  英语是一门语言,它最主要的功能就是交际,交际的前提是大量的语言输入。但是,我们英语学习缺少语境,每天抽出固定的时间朗读和背诵就变得很有必要。这既能帮助学生练习口语,又帮助记忆与理解基本结构。此外,英语教师也可提供适合学生水平的英语报纸、杂志等目录,鼓励学生进行课外阅读。这样既扩大了词汇量,又丰富了知识,积累了素材,开阔了视野,形成良好语感,最终帮助交际,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3)。 用英语思维的习惯。

  汉化思维及中西方文化差异的影响导致了绝大多数的英语学习者是中国式的英语思维。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坚持“尽量使用英语,适当利用母语”的原则,鼓励学生多运用英语交流。教师也可在课堂上开展各种形式的模拟真实情景的活动,如采访,购物,辩论等,引导学生在仿真的环境中去思考和交流,既是对所学知识点的理解和巩固,也可以为学生提供培养英语思维的情境和氛围。同时,训练学生用英语思考,减少了学生对母语的依赖和母语对英语的负迁移。在课外,教师还可以结合学生实际情况和兴趣爱好,有针对性地定期组织一些英语课外活动,例如英语角、朗诵比赛、英文歌曲比赛、单词大赛等,让学生经常置身于英语环境中,尽量排除母语的干扰,在潜移默化中逐步促进英语思维习惯的养成。

  总之,习惯的培养是教育的重要内容,学生学习习惯的好坏与教学的成败息息相关。

  4.2 中小学教师对中小学英语教学衔接现状看法

  在进行这一部分之前,笔者有必要对中小学的交流情况做一个说明。小学和初中是义务制教育最基本的两个学段,它们彼此独立又紧密相连。教师作为最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他们之间的交流情况是怎样的呢?笔者通过设计调查问卷,对此作了简单的了解,结果见表 4-13.'

 

  通过问卷调查,我们发现中小学教师的交流情况不容乐观。37%和34%的小学和初中英语教师认为自己与义务教育的另一学段的教师偶有交流,完全没有交流的比率也分别达到了50%和58%,远远大于经常交流的13%和8%.这一点从听课次数也能看出来,没有听过一节课的比率63%、75%远远大于听课次数多于10次和5-10次的比率。根本不了解对方教材及教学内容与要求的人数多达74%和75%,很熟悉的只有13%和8%,也就是说在调查的教师中,每个学段仅有一名教师比较熟悉对方的教材,这种对比结果是触目惊心的,连了解都谈不上,那如何进行衔接教学呢?

  作为中小学英语教学中主力军的一线教师们对当今的中小学英语教学衔接现状又有着怎样的看法呢?结合第四章第一部分的分析结果,笔者制定了调查问卷,在教学目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评价、学习情感、学习习惯六个方面综合了解了中小学教师对中小学英语教学衔接现状的看法,并做了具体的分析。

  首先,绝大部分教师都肯定了衔接教学的重要性,这个比例在小学占到了 88%,中学占到了 83%,没有教师选择“没有必要”的选项,可见教师们在思想上是高度重视衔接教学的,也比较重视对衔接教学的探讨,这在下面的问卷调查中也能体现。

  4.2.1 中小学教师对教学目的衔接教学的看法

  笔者亲自设计了调查问卷(问卷五),了解了中小学英语教师对教学目的衔接教学的看法,其中 1-3 题关于教学目的衔接,详见表 4-14.

  教师们肯定了教学目的的重要性(63%、67%),没有人认为不重要,但是到了日常教学的实践中,不少教师对此就忽视了,非常注意的比例仅有小学 13%和初中 17%.非常令笔者欣慰的是,所有教师对教学目的的衔接教学是注意的,只是注意的程度不同,也就是说它的重要性在不同教师心目中是不一样的,通过数据对比可以看出初中教师对此更为重视。他们对教学目的的理解也是不尽相同的。一半多的教师把教学目的等同于教学目标,对此不太清楚的比例是四分之一,仅有一名小学教师(13%)和两名初中教师(17%)认为两者并不是完全等同的,但是他们也只能说出其中一至两点区别,不能完全透彻地了解。

  在这一点上,不少教师的认识是片面的,有的把两者完全等同,缩小了教学目标的范围。

  其实,教学目标的范围更大一些,它除了依据教学大纲和教材要求外,还要结合本地教学的实际水平。教学目的着眼于教师的教,以教师为主体,有利于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教学目标着眼于学生的学,以学生为主体,对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均有直接的指向作用,有利于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的发挥。

  4.2.2 中小学教师对教学内容衔接教学的看法

  笔者通过亲自设计调查问卷(问卷五),对中小学英语教师对教学内容衔接教学的看法有了简单的了解,其中 4-7 题关于教学内容衔接,详见表 4-15

  一半多的教师认为只要教材一致了就做到了教学内容的一致,对此不太了解的比例是四分之一左右,仅有一名小学教师(13%)和两名初中教师(17%)认为两者并不是完全一致的。在这一点上,很多教师的认识是有所偏颇的,片面地把两者完全等同,缩小了教学内容的范围。在笔者看来,教材只是教学内容的一个方面,而且由于教学方法、学习方式等的不同,导致教学内容肯定是有差异的,教学内容的外延不仅限于教材,而是一个很广阔的空间。虽然在理解上有出入,但这不影响教师们在日常教学中对教学内容衔接的重视程度。非常注意的达到了 35%左右,完全不注意的仅有一位年龄比较大的教师。在对教学内容的分支----教材的选取上,教师们达成了空前的一致,88%的小学教师和 92%的初中教师认为中小学教材应选用同一出版社的教材,这样在整体思路及具体环节上会更连贯,更利于学生的适应。

  可见,教师们在教学中还是比较重视教学内容的衔接的,虽然在认识上还有待扩展和深入,这是教师通过理论学习和教学实践可以实现的,但是教材的选取需要教育主管部门在将来要充分考虑到一线教师的意见,多做调查,根据泰山区的学情,选择与小学教材更连贯、衔接更密切的教材。

  4.2.3 中小学教师对教学方法衔接教学的看法

  在笔者看来,教学方法是教师教学风格的重要内容之一,它在某种程度上决定着教师的教学风格,因此教师们对此是非常看重的。笔者设计了四道关于教学方法衔接教学方面的题目,即 8-12 题,对这一方面有了简单的了解,详见表 4-16

  教师们认为教学方法的衔接是非常重要的,这个比例占到了 75%,没有人认为不重要,而且也注意到了不同教学方法与衔接效果间的关系。小学教师认为游戏教学法(62%)取得的衔接效果最好,其次是任务型教学法(38%),讲练结合法由于小学教师在课堂中采用少,对于它的衔接效果教师们没有提及。与此对比明显的是初中教师的选择,67%的教师认为讲练结合法的效果最好,也有三分之一的教师认同任务型教学法,而游戏教学法却没有提及,这个调查结果与笔者对教师的教学方法的选择进行课堂观察时所得出的结果是相符的。当教学方法与教学效果不一致产生矛盾时,四分之三的教师愿意做出调整或改变,可见教师们没有墨守成规,而是一切为了学生,一切为了教学服务,这一点非常值得我们钦佩。教师们愿意在实际教学中借鉴对应学段教师的教学方法,初中教师交流的意愿更加强烈一些,但是问题是由于交流的欠缺,初中教师对游戏教学法,小学对讲练结合法了解较少,且不知如何开展实施,这一点还需要通过多交流予以学习与加强。另外,教师们也与笔者分享了一些对衔接有帮助的教学方法,如:小组合作竞争,分层教学等,对我们的教学提供了借鉴。

  4.2.4 中小学教师对教学评价衔接教学的看法

  笔者亲自设计了调查问卷(问卷五),调查了中小学英语教师对教学评价衔接教学的基本看法,其中关于教学评价衔接教学的是 13-17 题,详见表 4-17.

  按照笔者以往的经验,教师们对教学评价的认识可能是片面的或者肤浅的,但是通过调查问卷发现,其实是笔者的思想被禁锢在了一个狭小的空间。本以为教师们不会重视教学评价的衔接,事实上绝大多数的教师(小学 75%,中学 83%)对此比较重视,而且 60%会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对自己的教学评价方式作出调整或改变,这也体现了一切为了教学服务的原则。但是也有部分教师,大多是年龄大些的教师害怕麻烦或不敢创新,还是坚持原有的教学评价方式不变,在这其中有一名小学教师,两名中学教师。不可否认,做出调整并得到结果的检验是需要付出巨大的精力,花费大量的时间的,笔者很欣喜地发现超过一半的教师,尤其是年轻教师,愿意创新或尝试不同的教学评价方式,四分之一的教师虽然会减少评价方式,但也没有拒绝继续尝试,这个结果证明教师们对于新的与教学相关的事物是非常乐意接受的,也从一个侧面证明我们的教师队伍是充满生机与活力的。说到具体的教学评价形式,中小学的学生们大都是更易接受形成性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这与教师在平时对这种相结合的评价方式使用较多有关系。在单独接受上,中小学对比明显,形成性评价(25%)在日常教学中更易被小学生接受,没有教师选择终结性评价,与之对应的是它更易单独被初中学生接受,这个比例是 33%,单独选择形成性评价的是零,学生的适应程度的结果与在前面教师选择的评价方式的调查结果是基本一致的,这也与不同学段的学生心理特点、教师教学方法等密切相关。很多教师也与我们分享了他们独特的评价方式,如:小组合作评价、个人积分评比等,我们可以在以后的教学中加以实践和改进。

  4.2.5 中小学教师对学习情感衔接教学的看法

  卓越的科学家爱因斯坦曾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一个人只有对某个事物阐述浓厚的兴趣,才会去探索和实践,并产生良好的效果。笔者结合自身教学实际,认真设计了调查问卷(问卷五),了解到了中小学英语教师对学习情感衔接教学的基本观点,其中 18-21题关于学习情感衔接教学部分的,详见表 4-18.

  有关。中国人受到传统儒家文化的影响巨大,重视师道尊严,认为教师与学生交流仅限于课堂,不重视师生关系的培养,而且很多教师也没有注意到情感因素在教育教学中的作用,这一点在调查结果中也得到了充分体现。许多教师根本没有弄清楚学习情感的具体内容,那对于学习情感的衔接培养就无从谈起了。仅有一名小学教师和两名初中教师认为学习情感的衔接是重要的,对此完全忽略的比例高达 61%和 58%,因此在日常教学中绝大多数的教师没有关注学生情感的变化,经常注意的中小学各有两名教师,而且这几位教师均是班主任,承担着最主要的班级管理工作。可见,只承担教学工作的任课教师仅关注了自身的知识传授,并没有关注到学生情感的变化。根据初中生的身心发展特点,他们极易受周围事物的影响,他们也会根据自己的偏好或对某一教师的好恶,决定对某一门学科的付出努力程度。在这一点上,虽然部分教师忽略了对学生情感的关注,但“学生对教师的喜爱程度会影响到日常的教学”的观点他们也是同意并且真正体会到了,选择有促进作用的分别占到了 63%和 58%.受篇幅所限,笔者重点调查了兴趣在英语教学中的作用。近几年的课程改革重视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课程标准也对此提出了具体的要求,因此教师们对此很熟悉也比较重视,由于易操作,大家在教学实践中也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和尝试,如:上好第一节课、把课堂前五分钟留给学生、自编短剧、词汇听写大赛等等,都是教师们智慧的结晶。

  4.2.6 中小学教师对学习习惯衔接教学的看法

  学习习惯是衔接教育的重要一环,因此笔者也有针对性地设计了调查问卷(问卷五),以便对此方面能有所了解,在此调查问卷中,22-25 题是关于学习习惯衔接的,详见表 4-19.

  对于学习习惯的衔接,教师们还是比较重视的,这个比例分别占到了 74%和 83%,尤其是老教师们,对习惯的养成尤为重视,比较忽视学习习惯衔接的多为年轻教师,这与他们教学经验欠缺有关。因此,如果教师对学习习惯的培养没有从思想上重视起来,那也不会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这一点也体现在了调查结果中。对于同一批学生,63%的小学教师认为其学习习惯已养成,但是只有 42%的初中教师有同样的认知,小学教师认为所有的学生均已养成了一定的学习习惯,但是初中教师却认为三分之一的学生在学习习惯方面非常欠缺。可见两个学段的教师对良好学习习惯的评价标准是不一样的,这就需要教师们通过交流制定一个统一的标准,共同朝着同一个方向努力,朝着同一个目标靠近。众所周知,习惯的养成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个长期累积的过程,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但是仍有三名小学教师和六名初中教师非常愿意去尝试,这也从一个侧面证明了习惯培养在其教学理念中的重要位置,而且也看出来初中教师更注意对养好学习习惯的培养。说到具体的习惯,教师们更侧重一些常规的习惯养成,如:课前预习课后复习、认真听讲、会记笔记、独立完成作业等等,也有教师别具匠心地提出了发展英语思维、扩大阅读面和词汇量、注意朗读背诵等极具英语学科特点的习惯,可见教师们对于学习习惯的衔接教学还是有一定研究和探讨的。

  4.2.7 中小学教师对衔接教学的整体看法

  除了衔接教学最基本的六个方面,笔者为了在整体上了解英语教师们对衔接教学的综合看法,综合性的调查问卷(问卷五)中的 26-28 题就是与此相关的设置,详见表 4-20.

  通过对上述五个方面的问卷调查,我们发现绝大多数教师对衔接教学是持肯定态度的,但是不可否认,通过第一部分的分析我们得知中小学英语的衔接教学是存在问题的,按照我们前面提到的六方面的顺序,小学教师们认为主要的问题排序第一的比例分别是0%、37%、37%、13%、0%、13%,初中教师的比例是 0%、25%、50%、17%、0%、8%.这个数据一方面真正反映了英语学习衔接的问题所在,也从另一方面反映出教师在考虑问题时仍然更多地从自身出发,对学生的情况考虑得少一些。请教师对衔接教学的六方面按重要性排序,绝大多数教师也把教学方法放到了首位,也有部分教师选择教学内容和教学评价,极个别的选择学习习惯,将教学目的和学习情感置于首位的比例是零,这与上个问题的结果基本上是一致的,体现了教师衔接教学的侧重点,教师们对教学目的衔接的忽视也表现出了从宏观上把握教学的欠缺。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