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毕业论文 > 在职硕士论文 > 专业硕士论文 > 风景园林硕士论文

东西境村乡村景观保护与规划参考文献与致谢

来源:学术堂 作者:姚老师
发布于:2015-06-04 共2660字

  结 语
  
  论文撰写是一个不断搜集、整理、实地调查的艰辛过程,在前期资料收集的工作中,作者对国内外相关的研究成果、研究报告、案例等进行收集,并对 09 年入职以来所有的东西境相关的工作资料进行梳理整理,并多次走访东西境村,最后论述成文。但由于作者理论知识、人生阅历所限,文章必然有很多不足或欠缺的地方。

  小楼镇东西境村乡村景观是人与自然长期以来相互作用的必然结果。它随着时间的流逝、社会的变迁、人们生活方式的发展不断更新着、成熟着。它承载着东西境村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

  本文首先从介绍东西境村的相关规划和已建项目入手,阐述了东西境村所处的规划环境和乡村景观现状,并提出乡村景观保护与利用的基本原则为详细的保护与利用途径提供基本的准绳。再通过分析东西境村所处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的基础上,从乡村景观的物质文化景观、非物质文化景观和景观环境三个方面,由整体到局部、自宏观及微观,来阐释东西境村乡村景观的景观特征,挖掘当地乡村景观的价值所在。东西境乡村景观所形成的景观特征也蕴含着当地人文文化、宗教信仰、生活方式等各个方面。同时,本文在对乡村景观各要素进行分析后,以行走路线的方式对东西境各重要节点的视域景观进行评价,发现存在问题,提出保护与利用的策略途径,并得出东西境乡村景观未来的发展方向。

  保护与利用是相互联系有相互矛盾的辩证统一体。乡村景观的利用都或多或少地改变原有的乡村景观;合理利用东西境乡村景观能有效地带动乡村旅游的发展,吸引更多的关注度,是保护乡村景观的积极手段;盲目的、掠夺式的开发利用会以破会生态、环境为代价,随之而来是超负荷的游人涌入和外来文化的冲击。因此,我们要辩证地看待乡村景观保护与利用的问题:保护是利用的前提,科学的利用能够有效地促进保护。

  在论文的撰写和实际工作中,感受到各级政府对乡村景观的保护和乡村发展的问题越来越重视。本文认为,各级政府建立科学完整的乡村景观保护体系,为乡村景观的保护和利用提供有力的理论基础和技术支持。首先,完善乡村景观保护的相关法律法规。

  其次,根据各乡村的特色特点,现实条件,作出相应的保护与利用规划。最后,加大力度宣传乡村景观的保护教育,提高人们对乡村景观的认识和保护意识。

  最后,希望本论文的研究,不仅仅为保护和利用东西境乡村景观尽一份绵力,更希望能够引起更多人对各地区乡村景观的关注和重视。


  参考文献:
  
  [1] Guy M.Robinson.Conflict and Change in the Countryside[M].London:BelhavanPress,1990
  [2] 王云才。现代乡村景观旅游规划设计[M].青岛:青岛出版社,2003:35
  [3] 刘滨谊,陈威。中国乡村景观园林初探[J].城市规划汇刊,2000,(6)
  [4] .陈威。乡村景观规划理论与方法[D].同济大学。2005
  [5] 俞孔坚。论景观概念及其研究的发展[A].见:俞孔坚。景观:文化·生态与感知[M].北京:科 学出版社,1998:3
  [6] 金其铭,董新。人文地理学导论[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87:283
  [7] 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编辑部编。中国大百科全书·地理学[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0:5:2
  [8] 肖笃宁,李秀珍。当代景观生态学得进展和展望[J].地理学科,1997,17(4):356
  [9] 王云才,刘滨谊,论中国乡村景观及乡村景观规划[J].中国园林,2003(1):55-58
  [10] 王云才,杨丽。 北京西部山区传统村落的保护与利用--以京西门头沟为例[A]. 亚洲大学。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第二届“海峡两岸休闲农业与观光旅游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亚洲大学:,2004:8.
  [11] 叶鸿主编;自然条件[Z];增城年鉴。2012
  [12] 邹德秀 《华夏文化》,1996,4 期
  [13] 于崧,张翼飞,王崑,李刚,杜爽,于广治。 再现与传承:基于非物质文化景观的区域旅游开发--以龙镇《红灯记》文化旅游区为例[J]. 生态经济,2011,10:133-140.
  [14] 杨宏海。 现代移民城市客家山歌的传承与发展--以深圳客家山歌为例[J]. 龙岩学院学报,2014,04:1-7.
  [15] Ahern J, Ahern F J, Leduc E. Biodiversity Planning and Design: SustainablePractices[M]. Washington DC: Island Press, 2007: 78-162.
  [16] 王云才,王敏。 美国生物多样性规划设计经验与启示[J]. 中国园林,2011,02:35-38.
  [17] 张玉钧,张英云。 市民参与型的乡村景观保护--以日本海上森林国营里山公园建设为例[J].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2012,07:838-841.
  [18] 刘黎明主编。乡村景观规划[M].北京: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03:2
  [19] 董新。乡村景观类型划分的意义、原则及指标体系[J].人文地理,1990,5(2):49-52、78
  [20] 李振鹏,刘黎明,谢花林。乡村景观分类的方法探析--以北京海淀区白家瞳村为例[J].资源科学,2005,27(2):167-173
  [21] 王云才,刘滨谊。论中国乡村景观及乡村景观规划[J].中国园林,2003,19(1):55-58
  [22] 谢花林,刘黎明,赵英伟等。乡村景观评价指标体系与评价方法研究[J].农业现代化研究,2003,24(2):95-98
  [23] 谢花林,刘黎明,徐为。乡村景观美感评价研究[J].经济地理,2003,23(3):423-432.
  [24] 陈波,包志毅。乡村景观规划中的环境管理评价[J].地域研究开发,2004,23(1):93-96.
  [25] 刘黎明主编。乡村景观乡村景观规划[M].北京: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03
  [26] 刘黎明,李振鹏,张虹波。试论我国乡村景观的特点及乡村景观规划的目标和内容[J].生态环境,2004,13(3):445-448.
  [27] 王云才,刘滨谊。论中国乡村景观及乡村景观规划[J].中国园林,2003,19(1):55-58
  [28] 彭一刚。传统村镇聚落景观分析[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2
  [29] 梁雪。传统村镇实体环境设计[M].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
  [30] 王仰麟,韩荡。农业景观的生态规划与设计[J].应用生态学报,2000,11(2):265-269
  [31] 王锐,王仰麟,景娟。农业景观生态规划原则及其应用研究--中国生态农业景观分析[J].中国生态农业学报,2004,12(2):1-4
  [32] 陈威。乡村景观园林的形态构成与发展[D].硕士论文。上海:同济大学,2001
  [33] 王云才。现代乡村景观旅游规划设计[M].青岛:青岛出版社,2003
  [34] 王云才。乡村景观旅游规划设计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
  [35] 黄郁成,黄光文。论农村旅游开发的资源凭借[J].旅游学刊,2003,18(2):73-76
  [36] 刘源,李晓峰。旅游开发与传统聚落保护的现状与思考[J].新建筑,2003 (2):29-31
  [37] 冯淑华,方志远。乡村聚落景观的旅游价值研究及开发模式探讨[J].江西社会科学,2004 (12):230-234
  [38] 冯淑华。乡村景观旅游开发[J].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2005 (1):69-71
  [39] 钟敬文。民俗学概论[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4.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