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管理学论文 > 战略管理论文

我国水泥企业转型战略探析

来源:学术堂 作者:周老师
发布于:2016-03-27 共9267字

    本篇论文目录导航:

【题目】大型水泥企业可持续发展探究  
【第一章  第二章】我国水泥企业转型战略探析
【3.1】C集团公司的基本情况和企业发展方式 
【3.2】C集团公司战略转型的外部环境分析  
【3.3  3.4】C集团公司内部环境分析与环境分析综述 
【4.1  4.2】转变集团管控模式 构建一体化经营管理体制 
【4.3  4.4】转变企业市场战略 突破同质化竞争瓶颈 
【4.5  4.6】强化人才队伍、技术创新能力建设 支撑企业战略转型 
【第五章】C集团公司转型升级风险控制和效果预测  
【结论/参考文献】水泥集团公司转型升级研究结论与参考文献


  1 绪 论

  1.1 研究背景

  当前,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全球关注的问题。改革开放三十多年以来,我国经济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但是传统的、粗放式的发展方式并没有得到根本改变。

  由于长期以来受传统生产方式的影响,资源和能源浪费大、环境污染严重等问题不容忽视,这对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形成了严重挑战。为此,党的十六大和十七大提出了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和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提高发展的全面性、协调性、可持续性,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C 集团公司所在的水泥行业是我国国民经济基础性原材料产业,一直为国家经济建设与提高人民生活的水平和质量提供了强大的物资基础。进入本世纪以来,我国水泥行业得到了飞速的发展,伴随着政府加快水泥工业结构调整、扶持重点企业发展等行业政策的出台,水泥行业的发展朝着更加成熟的方向进行。但我国水泥企业当前的粗放型经营和规模化发展的模式,已不能适应国家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对企业乃至整个行业的可持续发展提出了严重挑战。同时,近几年来,水泥工业发展迅猛,产能快速扩张,水泥总产能已由相对过剩、结构性过剩演变为全面、绝对过剩,这已成为我国水泥行业面临的主要矛盾和问题。

  由于国家政策要求和整个水泥行业的发展趋势,我国水泥企业正在产能过剩长期化的背景下和激烈的同质化竞争中探寻未来发展的路径。因此,水泥企业如何根据自身的现实条件和外部发展环境,主动推动企业战略转型,构建未来竞争优势,成为关系到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性问题。

  1.2 研究意义

  我国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型、建设“两型”社会的政策导向和我国高成本时代到来的外部环境,以及日趋加剧的行业总产能过剩和产品同质化竞争的行业环境,把水泥企业推到了战略转型的十字路口。因此,不管是从促进水泥行业的健康发展,还是从促进水泥企业可持续发展着眼,研究和探讨水泥企业在新的环境背景下,如何整合自身的资源和能力,推动企业转型升级,拓展战略发展空间,提高企业的经营质量和效益,都具有现实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转变我国水泥行业发展方式,推动水泥企业转型升级已成为政府、理论界、企业界的共识。但从总体上看,我国水泥工业发展到今天,一直是以规模发展为主线,在新的发展阶段如何进行企业转型升级没有现成的经验可以借鉴。关于企业如何转型升级,目前国内外学者从不同角度进行的论述较多,但就水泥企业如何转型升级的论述很少,对于在新的发展阶段我国水泥企业以可持续发展为导向的转型升级的体系化、系统化研究成果还没有。本文试图在国内外企业转型升级理论和实证研究的基础上,以水泥企业转型升级研究为切入点,丰富和完善我国企业转型升级的理论体系。

  本文从以企业可持续发展为导向的角度研究大型水泥企业--C 集团公司的转型升级问题,为 C 集团公司坚持可持续发展的观点,充分认识和把握不断变化的内外部环境,主动进行战略调整,推动自身的组织转型、业务转型和经营模式创新,构建和保持持续的竞争优势,从而实现企业可持续发展提供战略建议。同时为现阶段总体上经营粗放、消耗高、浪费大、效益差、竞争力低的我国水泥行业改变经营理念,加快发展方式转变,实施转型升级战略提供模式借鉴。

  1.3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1.3.1 研究内容

  本选题在深入阅读相关文献的基础上,主要采用理论结合实际和案例分析的方法,对 C 集团公司面临的内、外部环境与企业当前的战略与外部环境的不一致性进行分析研究,提出了大型水泥企业以可持续发展为导向的转型升级战略方案建议,希望能对包括 C 集团公司在内的我国水泥企业在新的发展阶段的战略转型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在研究思路上,本文首先提出研究的背景和意义,提出了本选题建议的价值所在;其次阐述了可持续发展、企业持续发展以及企业转型升级的理论基础以及研究现状,重点论述了转型升级的驱动因素和实施路径,并对我国水泥行业发展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和发展方向进行了描述;第三是运用战略管理的分析方法和分析工具,对 C 公司面临的总体环境、行业环境、竞争环境及其变化趋势进行分析,研究其当前的经营战略和存在的问题,指出了 C 公司进行战略转型的必要性和迫切性;第四是结合前面的理论,对 C 集团公司在新的发展时期战略发展方向的确定和转型升级的实施路径等提出相关建议;最后从控制变革风险的角度,提出了一个框架,并以财务绩效、可持续发展、竞争能力提升等五个维度对转型升级的效果进行了预测。

  具体研究思路见图 1.1.

  1.3.2 研究方法

  本文研究主要采用文献研究法、调查法等。

  1)文献研究法

  文献研究法主要指搜集、鉴别、整理文献,并通过对文献的研究形成对事实的科学认识的方法。文献研究法在本文中的应用主要包括企业可持续发展理论和企业转型升级理论,通过对两大理论的文献综述分析和研究,作为提出以可持续发展为导向的转型升级战略的重要参考。

  2)调查法

  通过广泛的调查,核准实际情况,得到准确数据,进行分析研究,为以可持续发展为导向的转型升级战略了提供支撑。

  2 文献综述

  2.1 可持续发展

  2.1.1 可持续发展理论

  1)可持续发展理论内涵

  作为一种新的经济发展理论,可持续发展理论产生于 20 世纪 70 年代关于“增长极限论”大争论中。1987 年,《我们共同的未来》(Our Common Future)把可持续发展定义为:“可持续发展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1].1989 年第十五届联合国环境署理事会通过的《关于可持续发展的声明》给可持续发展做了更为严格的定义: “可持续发展,系指满足当前需要而又不削弱子孙后代满足其需要之能力的发展,而且绝不包含侵犯国家主权的含义”[2].

  中国政府积极响应全球可持续发展的倡议,在 1994 年发表了《中国 21 世纪议程--中国 21 世纪人口、环境与发展白皮书》,并将可持续发展的理念落实到政策和行动上,全面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在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上,进一步提出了科学发展观,并在党的十八会议上将其确定为党的指导思想,使可持续发展成为我国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发展的战略方针。

  2)可持续发展理论的意义可持续发展理论是对传统发展理论的拓展,其基本要点如下:一是可持续发展鼓励经济增长,但它强调经济发展不仅重视数量增长,更要重视发展的质量;二是要以保护自然为基础来发展经济,把生态平衡、环境保护和资源的持续利用作为发展进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使人类的发展保持在地球承载能力之内;三是促进社会进步,不断提高人类的健康水平,持续改善人类的生活质量,保持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3].

  3)可持续发展的研究现状

  可持续发展观念从其出现到最终形成主要经历了三个阶段,即从无限增长论到增长极限论,从单纯的经济发展观到社会与经济的协调发展观,最后从协调发展观到可持续发展观。可持续发展是一个庞大的系统研究课题,目前主要是从理论观念层次,社会结构层次和科学技术层次三个层次进行研究。主要研究内容有:

  (1)可持续发展基本理论,主要讨论可持续发展的定义、内涵、特征、基本原则、目标,以及可持续发展的研究体系和战略要素等。

  (2)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评价准则和评价方法。

  (3)环境的承载能力,环境保护建设,以及宏观环境政策选择、环境污染收费和税收问题研究。

  (4)资源的可持续综合利用,资源的承载能力,以及资源的评价等问题。

  (5)社会与可持续发展研究。

  (6)经济与可持续发展研究。

  (7)地区和行业的可持续发展研究等。

  2.1.2 企业可持续发展理论

  企业可持续发展不同于宏观层面上的可持续发展,其不同主要在于:宏观意义上的可持续发展是要求经济与生态、社会的均衡发展;而企业可持续发展是要达到在竞争的环境中保持持续的竞争优势,同时兼顾与社会、生态的协调一致[3].

  1)企业可持续发展内涵

  企业可持续发展是指企业在可预见的将来,通过保持创新活力化,在追求经济效益持续增长的同时,兼顾生态保护与社会责任,适应市场变化,使企业各利益相关者的需要持续获得满足[3].其基本内涵包括:

  (1)以可预见的未来作为时间跨度;(2)最终依赖于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3)要求企业必须具有适应市场变化的能力;(4)企业在追求经济效益的同时,要兼顾与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相协调;(5)能持续地满足利益相关各方的需求。

  2)企业可持续发展的研究现状

  (1)国外的研究

  詹姆斯·柯林斯和杰里·彼拉斯合作撰写的《企业不败》这本书,代表了国外学者对企业可持续发展研究的主要成果,该书指出了企业可持续发展的本质在于:任何要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企业都不应将利润作为首要目标,而是树立企业的核心价值观,使企业的存在具有经济意义以外的社会价值[4].劳伦斯·托勒认为影响企业持续发展有四个关键因素,即灵活性、计划、控制、资本,并以此提出了适用于各类企业以及企业不同发展阶段的企业战略策略组合。

  彼得(Tom Peters)总结了促进企业成功企业的“八大要素”,即行动至上,重于实践;顾客至上,重在服务;激发员工的创新精神;做内行的事情;组织精简,人员精干;重视员工,通过人来提高生产力;企业制度宽严并济;领导者以言传身教传播企业的价值观[5].

  综合以上研究可以看出,国外对企业可持续发展的研究是基于西方发达的经济基础,研究者们普遍认为企业存在的目的不仅仅是自身利润最大化,还要重视对社会和生态环境的价值贡献。

  (2)国内的研究

  刘力钢认为企业可持续发展是企业在追求自身生存与发展中,既要提高企业在市场中的竞争地位,又要保持持续的盈利增长,保证企业在相当长的时期内长盛不衰[6].刘帮成等认为,企业可持续发展是指企业为谋求自身的永续发展,在努力满足消费者的需要的同时,合理使用自然资源、能源,保护环境,以实现企业与社会、竞争者、消费者之间的和谐共存[7].

  在王志平看来,产品技术梯队,人力资源梯队,管理机制梯队,领导能力梯队等要素构成了企业可持续发展的支持系统[8].朗诵真等指出:企业面临的宏观环境、行业环境以及内部拥有的资源和能力状况都会影响企业可持续发展[9].钟陆文认为,企业可持续发展是企业通过创新驱动、持续开发和提升核心能力、努力追求可持续增长而达到的一种生存状态,这种状态超越了企业增长速度、自然资源和产品生命周期的约束[10].

  苗明杰认为企业持续发展的本质就是构建和保持企业的竞争优势,而持续竞争优势是企业内部的创新能力、学习能力的培养形成的[11].总结以上国内外学者的研究,可做以下概括:企业可持续发展不能单纯地依靠企业规模扩张战略,而是更强调有质的提高,通过持续地扫描企业内外部环境变化,不断开发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构建和保持企业竞争优势,促进企业永续发展。因此,本文认为应当把企业可持续发展定义为:企业为实现持续发展,采取既可满足社会需求,又能合理使用能源和资源,并使生态环境得到保护的生产方法和措施,通过追求综合效益,达到社会、竞争者、消费者与本企业之间的和谐共存。这一定义将企业的持续发展与资源、环境、社会等问题结合起来,更符合时代背景[12].

    2.2 企业转型升级理论

    2.2.1 企业转型的研究

  转型一词,在 20 世纪 80 年代开始引入经济管理领域,此后在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面得到广泛应用。从微观层面上来讲,“转型”主要是指企业为谋求竞争优势而进行的包括战略转型、业务转型和组织转型等,称为“企业转型”[13].

  1)企业转型的定义

  国外学者多从企业组织转型的角度来表述企业转型,如组织学家贝克哈德认为企业组织转型“是组织在形式、结构和性质上发生的变革”;莱维和默瑞( Levey &Merry 将组织转型描述为一种彻底的、全面的变革,认为组织转型需要解决组织的价值观、意识、核心流程、创新能力和进化等方面的问题 ;巴图克则认为企业组织转型是企业对自身认识上的跳跃式的变革,相应地对企业战略、组织结构、权责体系、经营模式等进行调整[13].国内学者吴家曦把企业转型分为转行和转轨两种形式。其中,“转行”是指企业在不同产业之间的转换, 企业转变不同的发展模式则被称为“转轨”[13].

  王吉发等学者从驱动因素的角度研究企业转型问题,他们认为企业转型通常是在自身竞争优势不断被削弱,或者为应对行业衰退而采取的应对性行动。这种应对性行动可能是以提升企业竞争能力为目标,推动企业内部变革,;或者被迫进行战略转换,可能实行多元化的战略,也可能整体转入新的行业,以实现产业转移[14].

  2)企业转型的类型与模式

  Bibeault 按照转型的目的和内容将企业转型分为五种类型:以适应竞争环境变化为主的转型;以经济或商业循环为主的转型;以管理过程为主的转型;以产品有创新为主的转型;以政府政策驱动为主的转型[15].李烨以我国民营企业为对象,结合有关政策和文献研究,指出了我国民营企业为保持企业可持续发展需要必须进行治理模式转型、产业结构转型和管理模式转型。

  同时,他通过综合比较,得出了西方企业转型模式的演变趋势:①从转型内容看,从单方面内容转型到多方面内容转型转变;②从转型所追求的目标看,从财务视角到战略视角的演变;③从转型态度来看,从危机驱动下的被动转型向战略导向下的主动转型转变;④从转型的复杂程度看,企业转型难度及其复杂程度日渐增加[16].王吉发等人提出了企业内生型转型和企业外生型转型。业务过程转型、产品与市场转型、管理模式转型是属于企业内生型转型,而产业转移则属于行业转换,即企业外生型转型[14].

  盘华以联想等国内不同业态的知名企业为例,归纳总结了企业转型的几种代表性类型,包括产业转移模式、经营战略转型和商业模式转型。其中,产业转移是企业的主要业务在不同产业之间或在同一产业内的不同行业之间进行转换,以拓展企业发展的空间;经营战略转型是企业立足原有产业或行业,对内部的经营、管理、市场、营销、研发等方面进行重大调整或变革,以提升自身的竞争能力;商业模式转型是重组或整合企业的价值链,抓住最高附加值的价值链环节,而把低附加值的部分进行外包,从而以较少的耗费取得较大的经营绩效[17].

  2.2.2 企业升级的研究

  1)企业升级的概念

  企业升级这一概念被明确地提出来是在 20 世纪 90 年代末,国外学者主要从开发、培养企业核心竞争力和动力能力的角度开始研究企业升级的。 Cereffi 认为企业升级是一个过程,是企业或经济组织为提升自身的盈利能力向技术密集型和资本密集型转变的过程。Humphrey 和 Scgnutz 认为,企业升级是指企业为获得和保持竞争优势,开发和提升自身的技术、营销等核心能力;同时还指出了通过过程升级、产品升级、功能升级、部门间的升级等方式来促进发展中国家的企业实现升级。Poon认为企业完成从劳动密集型产品生产转向资本密集型或者技术密集型产品生产,就实现了企业升级[13].

  2)企业升级的路径选择

  Amsden 认为,从简单的委托代工制造(OEM)到研发设计(ODM),并最终建立自主品牌,是发展中国家的企业实现升级的重要途径[13].国内学者从不同的研究角度,提出了企业升级的路径选择:梅述恩和聂鸣从全球价值链理论和企业集群理论的研究视角,提出了以提升企业技术能力和营销能力为核心的企业集群的升级路径;毛蕴诗和吴瑶通过对九个不同行业、不同类型的典型企业进行对比研究,指出了企业由委托代工制造-研发设计-建立自主品牌转型升级的路径[18];毛蕴诗和汪建成总结了以产品升级为导向的企业升级的五条路径:适应国际产业转移的产品升级、产品替代升级、产品标准升级、利用行业边界模糊的产品升级和模仿创新的产品升级[19].

  2.2.3 企业转型升级的影响因素

  从国内外学者研究来看,企业外部因素和企业内部因素都是企业转型升级的驱动。企业外部因素主要集中在国家宏观政策导向、环境保护力度加大、企业运营成本上升以及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等方面;对企业内部因素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企业文化、资本积累、人力资源管理、企业营销服务能力、生产运作模式、企业自主创新等方面[13].刘志彪的研究表明,使同一产业内部的产能过剩和激烈的同质化竞争将迫使企业进行转型升级[13].

  2.3 我国水泥工业发展现状及发展方向

  2.3.1 我国水泥行业发展现状

  水泥工业作为我国重要的基础性原材料行产业,与国民经济关联紧密,一直为国家经济建设与提高人民的水平和质量提供了强大的物资基础。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水泥行业得到了飞速的发展。截止 2011 年底,全国水泥熟料总产能超过 17 亿吨,水泥生产能力达 28 亿吨,预计 2014 年我国水泥产能将突破 30 亿吨,水泥产量和消费量多年保持全球第一[20].

  中国水泥行业经历四个发展阶段:第一阶段,建国后到 1995 年,中国水泥工业总产能满足不了我国经济建设的需要,这一阶段的主要任务是增加产能、提高产量;第二阶段,1995 年-2006 年,这一阶段主要任务是针对落后产能进行技术结构调整,通过淘汰或技术改造等方式提高新型干法水泥的比例,提高水泥产品品质,降低生产能耗,目前,我国新型干法水泥的比例已超过 80%;第三阶段,2007 年-2010 年,我国水泥新增产能膨胀发展,社会水泥总产能出现过剩,而且水泥企业数量庞大,产业集中度低,市场竞争加剧,加上能源、资源、人力成本不断增加,大型水泥企业集团开始推动水泥行业的组织结构调整,实行横向联合重组,扩张企业规模,追求规模经济成为这一阶段的主要特点;进入本世纪的第二个十年,由于总体环境的变化和长期的规模发展方式积聚的矛盾和问题日益凸显,转变发展方式,推进水泥企业转型升级,寻求企业可持续发展的路径成为这一时期的主要任务。

  当前,我国水泥行业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节能减排任重道远,技术创新还有很大空间通过我国加快技术结构调整的步伐,2012 年我国新型干法水泥工艺占到 80%以上,大大降低了水泥熟料的单位标煤耗,但 CO2排放量仍占全国排放量的 15%左右。与国外先进水平相比,国内新型干法能耗的先进水平与之相差不大,但国内一般水泥与之相比差距很大,加大节能减排仍是一项十分艰巨的任务。目前,我国新型干法水泥主要集中在对工艺技术以及国产化装备的平行推广上,而对更高水平的技术提升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节能减排、低碳化发展的技术创新与突破滞后。

  2)区域发展不平衡,产能过剩矛盾突出我国水泥行业区域性发展不平衡的问题较为突出,中、东部地区产能过剩的矛盾已经凸显,同质化市场竞争进一步加剧。缺乏有效地管理和控制,新上项目盲目上马,水泥产能总量失控,无序扩张造成的产能过剩的问题日益突出,部分产能过剩地区企业产能闲置,盈利能力减弱,水泥企业的可持续发展面临严重挑战。

  3)水泥产业链过短,企业抗风险能力不强由于我国水泥企业产业链和价值链过短,缺乏对终端市场的控制,对上游原材料议价能力不强。随着我国水泥行业先进工艺技术的广泛应用和产能过剩的矛盾不断加剧,企业短链条经营所表现出来的抗风险能力和盈利能力不强愈加突出。从西方国家水泥发展的实践来看,提高我国水泥行业产业链一体化经营水平尤为迫切。

  4)循环经济发展水平不高,缺乏制度化的激励机制水泥工业协同处理工业废弃物、城市污泥和生活垃圾具有巨大的潜力,国外对此有完善的激励机制作为保障。我国虽有一些水泥企业开展了这方面的工作,但全面推广起来有很大难度,企业缺乏积极性不高。主要原因:一是国家在经济政策上缺少支持力度;二是相关部门受利益驱使制约水泥工业循环经济的发展。

  5)经营管理滞后,企业社会责任管理有待加强.信息化是提高行业现代化管理水平的重要途径。在信息化管理技术广泛应用的今天,我国仍有相当一部分水泥企业仍然用传统的手段管理企业,经验式的管理仍大行其道,企业管理不够科学、效率低下,企业难以形成持续的竞争力。

  履行社会责任,创建资源节约型、环保友好型企业,是水泥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应有之义。但在目前,我国水泥企业包括许多大型水泥企业,社会责任感缺失比较普遍,在保护生态环境、资源综合利用,保障生产安全等方面仍有许多工作需要完善和提高。

  2.3.2 我国水泥行业的发展方向

  1)我国水泥工业发展的战略方向

  概括的讲:我国水泥工业要树立和坚持可持续发展的观念,以转变发展方式为主线,努力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和质量效益型产业。优化升级水泥产业结构,全面提升企业经营管理水平,大力发展水泥深加工产业,实现水泥工业“由大变强”[20].

  2)确立多元化发展理念

  长期以来,我国水泥工业依靠工艺技术门槛,以提供水泥材料来满足社会水泥需求为主要任务,主要集中于水泥环节进行经营短产业链经营,产品附加值低。为更好地满足我国经济建设的需要,水泥企业必须适应我国水泥行业发展趋势,推动以延伸产业链为主要内容的多元化发展战略的实施,实现从原材料制造为主向以水泥基产品制造+服务为主的经营模式转变。世界水泥巨头的经营实践证明,立足水泥行业,实施相关多元化战略,发挥产业内协同优势,提高下游产品品质,是我国水泥企业超越同质化、拓展未来发展空间的有效途径。

  3)全面推行清洁生产

  水泥工业是典型的资源依赖型、环境敏感型产业。在可持续发展已成为全球共识以及我国确立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背景下,我国水泥企业必须以低碳发展为重点,全面推行清洁生产。

  同时,水泥工业还是发展循环经济的重要节点产业。要大力推进水泥窑协同处理生活垃圾和城市污泥的事业,把水泥工业发展成为城市不可或缺的绿色功能产业,发挥城市净化器的作用,在促进我国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中做出更大贡献。

  4)全面提高企业经营管理水平

  我国水泥工业的发展到今天,已经进入主要依靠自主创新和经营管理制胜的新时代。自主创新能力是我国水泥行业“由大变强”、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原动力[20].水泥企业通过积极地、主动地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全面提升经营管理水平,必将极大地促进水泥行业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的转变。

  5)优化升级产业结构

  总体来看,我国国内水泥产能保有量已经足以国民经济建设的需要,水泥产品的提供能力已从短缺发展为过剩,下一步水泥行业发展的方向将是深化产业结构优化升级,通过技术升级,淘汰落后、发展先进,通过集约化,促进行业由单纯追求产能规模的扩张转向追求质量和效益的提升,转变行业发展方式。

  6)优化调整行业组织结构

  由于我国水泥行业产业集中度低,造成了市场无序竞争、生产效率不高、资源浪费严重。因此,提高行业的集中度,实现集约化经营将是水泥行业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水泥企业提高竞争力战略选择。大型水泥企业在面对扩张空间有限、优质资源日趋减少、市场竞争逐步加剧的背景下,必将推动企业间的兼并重组,推动水泥行业产业集中度的提高。从国家产业政策的角度,也将推动行业的组织结构调整的步伐,着力支持企业间各种形式的联合重组,通过提高行业集中度,形成具有一定国际竞争力的大型企业集团,促进市场竞争的有序进行。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