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艺术论文 > 音乐论文

《义勇军进行曲》创作的背景、技巧及社会功用

来源:学术堂 作者:周老师
发布于:2014-10-13 共2215字
论文摘要

  "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

  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

  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

  每个人被迫着发出最后的吼声,  "

  《义勇军进行曲》(现《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这首中国人民的战歌,是在中国人民奋起抗日救亡的热潮中,在无数优秀的中华儿女浴血战斗中诞生的.今天,《义勇军进行曲》已威震海外.这首中国人民的战歌,以她那嘹亮雄壮、顽强向上的旋律和富有巨大号召力的音调,激励着中华儿女奋勇前进.

  一、义勇军进行曲创作的时代背景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东北沦陷.中国共产党号召人民武装抗日,东北各地人民和国民党一部分在东北的爱国军队,纷纷组成义勇军、自卫军等抗日武装,并很快发展到40万,这些抗日武装统称"东北抗日义勇军".义勇军在辽宁南部、吉林东部和黑龙江嫩江地区进行游击战争,给日本侵略者沉重的打击.

  在这种历史背景下,由现代剧作家、诗人田汉(1898-1968)作故事,现代电影艺术家夏衍作电影文字剧本的影片《风云儿女》于1935年在上海诞生了.影片《风云儿女》表现的是处于深重民族危机下的20世纪30年代知识分子,从象牙塔冲出来奔赴抗日前线的主题.《义勇军进行曲》是作为影片主人公、诗人辛白华的长诗《万里长城》的最后一节,在影片开头和结束前所演唱的主题歌.田汉在完成故事梗概后,于1935年2月遭反动派的逮捕而入狱,因此这首歌词是他被捕前,仓促地写在一张包香烟的锡纸衬底上的,后来不得不以"陈瑜作词"化名发表.

  现代音乐家、革命音乐的开路先锋聂耳(1912-1935)从夏衍手中抢过歌词说:"作曲交给我,我干!"就以巨大的热情投入了创作.在创作的过程中,无数义勇军战士冒着敌人炮火奋勇前进的画面浮现在他眼前,义勇军高亢嘹亮的军号声在他耳旁响起  为了免遭反动派的迫害,1935年4月,聂耳便离开上海,取道日本赴苏联求学,这时《义勇军进行曲》尚未定稿.到日本后不久,聂耳就把歌谱全部完成寄回.1935年5月11日《中华日报》、5月16日5《电通画报》刊出了《义勇军进行曲》,5月24日,影片《风云儿女》首映,随后又灌制了歌曲的唱片,不久这首歌曲就响遍了全中国的每一个角落.抗日战争爆发后,着名黑人歌唱家罗伯逊的演唱和录制的唱片,更使这首中国人民的战歌载誉世界.

  1935年7月17日,聂耳在日本神奈川县藤汉市鹄沼海滨游泳时,不幸溺水逝世,年仅23岁.同样可惜的是聂耳也没有亲耳聆听到自己的音乐作品,此时的田汉也在反动派的监狱中.由于《义勇军进行曲》在中国人民争取自由解放的革命斗争中起过巨大的鼓舞作用.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决定,将此歌定为代国歌;1982年12月,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正式通过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

  二、《义勇军进行曲》创作的技巧

  《义勇军进行曲》的歌词不拘于传统的格律、无固定的格式、节奏自由、韵律自然、句子参差不齐,属散文式的自由新诗.这种自由体新诗利于表现歌词中极富时代特点的警句,但给音乐的创作带来了难度.

  聂耳创造性地把这首歌词谱成由六个长短不等的乐句(包括前奏)组成的自由乐段,因此,歌曲属于六句体一部曲式.其句法关系如下:

论文摘要

  整首歌曲具有前后一致的昂扬振奋的精神,并采取了主导动机贯穿发展的手法.

  前奏是建立在G大调上的大三和弦分解的号角式的音调,这种明亮的音调作为全曲旋律发展的基础,并在a'和a"两乐句中加以变化再现,造成首尾呼应,达到更完美的统一.音符时值的特殊划分所产生的三连音,是小军鼓的节奏.军号声、小军鼓声,加之影片中隆隆炮声,5.5小结的前奏便渲染了一个特定的音乐氛围.

  b乐句在节奏上使用后半拍起音,表现出一种急切的呐喊;在旋律上采用四度大跳进行,具有明显的力度感.

  当唱到d 乐句"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时,作者用了突然的休止,造成一种特有的紧迫感,在休止后更突出"最危险的时候",而引出人们被迫着发出的吼声:"起来!起来!起来!"这一乐句在主和弦音三次作三度层层向上的呼喊之后,将歌曲情绪推向高潮,继而号角式的音调再现了,好似冲锋号,犹如行进步伐,激励着无数战士冒着敌人的炮火前进!结尾时在重音上再三强调"前进"两字,使音乐富有动力.

  《义勇军进行曲》采用了进行曲的风格,用偶数单拍子,一字一音的明确节奏,象征着中国人民百折不挠、勇往直前的战斗步伐.

  三、歌曲产生的社会功用

  在《义勇军进行曲》中,聂耳匠心独运,巧妙地将田汉的自由体新诗谱成节奏铿锵有力、音调高昂、结构独特的新型战斗进行曲,别出心裁地将西洋大调音阶与中国传统五声音阶高度融合,得以从艺术上创新,洋为中用,中西结合,推陈出新,使《义勇军进行曲》成为"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千古绝唱.

  《勇军进行曲》和许多优秀的抗战歌曲一道,在中华民族生死存亡的关头,成为联结各阶级、各民族的精神纽带,把整个中华民族的血肉筑起了一道坚不可摧的长城.

  在中国人民争取自由解放的斗争中,《义勇军进行曲》传诵着多少可歌可泣的故事,高唱着多少英雄的赞歌.今天,《义勇军进行曲》仍然以她旺盛的艺术生命力和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伴随着时代的步伐,激励着每一个炎黄子孙,鼓舞着中国人民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建设.

  【参考文献】

  [1] 顾育豹. 历经曲折的《义勇军进行曲》[J]. 湖北档案, 2008(11).

  [2] 董忠全. 《义勇军进行曲》的来历[J]. 档案与建设, 1994(01).

  [3] 张亚林. 追忆聂耳 走近《国歌》--《国歌》聂耳精神永传承[J]. 民族音乐, 2009(06).

  [4] 蔡 慧. 国歌--凝聚着民族奋斗史的旋律[J]. 歌剧, 2008(10).

  [5] 杨流昌. 《义勇军进行曲》与电影《风云儿女》[J]. 电影评介, 1983(04).

  [6] 何延生. 田汉与聂耳的合作[J]. 音乐天地, 1999(06).

  [7] 马书慧. 中国的"马赛曲"--电影《风云儿女》与"国歌"[J]. 党史纵横, 2000(12).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