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艺术论文 > 音乐论文

中西方哲学思想中的声乐教育思想

来源:学术堂 作者:韩老师
发布于:2014-06-25 共3888字
论文摘要

  一、声乐教育与哲学的内在联系
  
  (一) 声乐艺术与声乐教育定义
  艺术上对声乐的定义是用人的声音来表达出带有语言的音乐。声乐最为艺术的一种表现形式,对表达主体而言,是自己内心思想情感及活动的展现,通过音乐来作为载体进行表达或者是抒发,向其他人传递出一种带有感情色彩的信息。从文明发展的进程来看,声乐艺术无疑是先于声乐教育而出现的,声乐教育是声乐艺术的主要传递形式,声乐教育不同于其他音乐教育形式比如器乐教育,它的教育方法和教育任务都有着自己独特的内容。

  (二) 声乐艺术与哲学内在联系
  从人类文明发展的历程来看,哲学与艺术有着密切的内在联系。其中比如哲学通过美学的表现形式来影响着艺术的发展,而艺术又通过行为来表达哲学思想。声乐艺术与哲学思想之间的纽带是美学思想,哲学能够从整体上来表现声乐的本质,并且从小处着手来引导声乐的分类发展,从文学、情感以及演唱水平等多方面来体现美,包括人性、道德等。

  哲学抽象的概况了声乐艺术的特点,并在声乐发展的实践中为其提供美学思想的引导,比如莫扎特的艺术作品 《晚年的心情》中,通过艺术表现出了文学启蒙思想的人道主义观念,是哲学与声乐艺术有机结合的良好体现。

  (三) 声乐教育与哲学内在联系
  声乐教育是声乐艺术的传递形式,是进行声乐艺术教学的主要活动,声乐教育既包含了声乐艺术也是教育艺术的体现,声乐教育的基本原则是声乐艺术的主要体现,因声乐艺术与哲学思想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声乐教育与哲学思想之间也有着密切的联系。从某种程度上说,教育是塑造未知者情绪和情感的过程,而哲学中许多思想也体现了情感及素质的培养方向,因此哲学思想也能作为部分教育思想。从理论与实践的角度分析,声乐教育行为是哲学思想的具体实践,哲学是教育活动的思想来源。

  二、我国哲学思想中的声乐教育思想
  
  我国声乐教育中注重哲学思想的渗透从 19 世纪就已经开始了,起初我们的教育工作者只是注重对西方哲学思想的学习,希望从西方哲学思想中吸取精华来更好地完善我国的声乐教育,忽略了对本国哲学思想的研究和调查。我国哲学教育思想中有很多优秀的思想能够引导声乐教育更好的开展。

  (一) 哲学中的整体意识
  我国古代哲学思想的集大成者莫过于孔子,其学生为其编写的着作 《论语》,记录了孔子认为的人格的完整塑造过程,其中重点肯定了乐对人格的塑造影响,换言之也就是演唱、器乐等声乐教育形式对人格塑造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孔子认为声乐教育是培养独立完整人格的关键也是最后环节。不单单是孔子这样认为,其弟子都继续秉承了其教育思想,进一步肯定了声乐教育对人类文明的进步性作用。

  老子的处世哲学与孔子不同,老子追求的是人与自然的和谐,以老子为代表的道家哲学思想中的音乐审美观崇尚自然之声,认为自然万物中最本真的声音才是最美的。

  庄子作为老子的弟子,提出了不同于老子的声乐审美观,庄子崇尚天人合一,而天人合一思想其实质就是主观思想与客观实践相联系,通过外在表现形式来表达自己内心的情感,而这一思想在我国现代声乐教育中有着极广泛的应用。我们可以总结出,不论是哪种哲学思想或者是观点,都充分肯定了声乐教育对人类发展的重要性。我国古代哲学思想的整体认同也成为我国声乐教学的重要思想内涵,比如古时文人墨客相聚必须配以声乐作为助兴手段,并且将琴棋书画作为才子必备的基础技能。

  (二) 我国哲学中的音乐形态
  我国最早的音乐形态大多数都是在文人墨客之间产生的,也就是说具有一定文化修养的人才会注重将音乐引入到日常生活中。其中主要以琴乐为主,许多演唱者都以琴为主要乐器来表达作品。最初的音乐作品中几乎全部都是作者内心真实情感的表达,或是表达对生活的感受,或是表达对当朝执政的看法。随着音乐的进一步发展,许多文人开始基于音乐情感的基础上创作文学作品,也就是词或者是曲,将带有情感色彩的音乐配以诗词表达出来,屈原是将文学作品与音乐巧妙结合的文学家之一,屈原的许多作品都表现出了其对当时政治的看法,诗歌作品产量丰富,比如 《离骚》《天问》,等这些作品都表现出了作者对生活的感触,也展现了屈原自身高雅的人格魅力。古时许多词人不拘一格的创作思想,有力地推动了我国音乐的发展。

  也有许多文学家对声乐进行了定义,围绕着声音与感情的辩证关系提出了自己的看法。这些都形成了现代声乐教学的重要财富,为后人继续研究声乐与感情以及声乐艺术的完善提供了有力的思想论据。部分研究者将古代的声乐归结为文人音乐,认为真正懂得音乐含义的人都是文人,但我认为这是不完全的。许多文人音乐都是在民间音乐形式的基础上通过改编得到的,文人将这些音乐形式进一步完善,进一步丰富,更好地体现了声乐艺术与感情之间的内在联系,而且其音乐作品中体现的音乐与心灵的交融以及音乐与生命的联系,为现代音乐的教学提供了明确的方向。

  (三) 我国哲学中对声乐的认定
  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我国古代文人将声乐教育作为人培养独立美好人格的必修课,是人意识发展过程的组成部分,声乐艺术在古代是与器乐艺术及文学艺术共同发展的,在最初阶段,声乐不是作为一门艺术,而是演唱者的一种生活形式,正是这种观念强有力地推动了声乐中情感的发展,人们开始注意体会声乐中的感性内容,由于现代声乐教育与西方声乐教育交流的不断深入,西方哲学思想对我国声乐教育的影响越来越大,在人们逐渐追究西方哲学思想的同时,本国哲学思想也在不断地遗失,我国古代积累和流传下来的优秀音乐传统也在不断地流失。我国现代声乐教育要首先强调音乐对于人格的积极影响,强调音乐对于人本性的呼唤作用,注重感性内容的表现,更好地体现声乐中的生活、生命等内容。摆脱教育的束缚,将音乐教学渗透到人生的发展,让学生通过学习声乐,能够真正实现自身人格的提升,能够进一步提升感受生活的能力,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从单纯的声乐知识转向艺术能力的培养。

  三、西方哲学思想对我国音乐教育的影响
  
  (一) 主体性思想
  主体性思想是西方哲学思想经过长期发展的产物,西方哲学思想推崇将主观与客观分割开来的思想,声乐教学中的审美以及音乐基本认知能力的培养都体现了西方哲学的主体性的思想。部分声乐教育工作者或者是声乐研究者将审美作为唯一的声乐教学目的,审美教学一直是我国声乐教育所强调的教学内容,并且音乐美感在声乐教育中也确实有着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对初学者认识音乐。以审美为教学目的的声乐教学所选择的所有教学内容必须具有美的属性,教学内容必须能够唤起学生心中的美感意识,从哲学角度来说就是教学内容的美感决定着认识主体的美学意识。在这部分研究者眼里,能够展现美,能够引起受众群体心中的审美情趣的作品才是好的音乐作品,受到西方主观与客观分离的二元思想的严重束缚。音乐中确实有部分是以美的形式存在,但是并不是所有的音乐作品都是为了表现美而创作的,我国许多民族歌曲有许多优秀的声乐作品,但却不是以审美的形式存在的。我国少数民族中的音乐形式多种多样,不同民族对音乐的理解也不同,但许多少数民族都将音乐作为一种表达信息的媒介和工具,用歌唱的形式来传递日常生活信息或者是心中的情感。比如维吾尔族中的音乐形式,是其在广阔草原上无拘无束生活的体现,向外传递的是心中的某些情感,并没有明显的审美意识的表达。从一定程度上来说,受西方主体性思想影响的声乐教育容易窄化声乐的范围,错误的引导人们认为歌唱是为审美而存在的声乐教育,而忽视了声乐艺术的生活性,严重阻碍了初学者对声乐文化多样性的理解和认识。

  (二) 实践性思想
  实践性哲学思想是我国声乐教育吸收西方哲学观较为成功的例子,所谓的实践性的音乐教育哲学观点是基于实用哲学思想角度出发,提出音乐史人类生活实践的产物,并且具有多样化的特点,该思想最初是由美国音乐教育家提出的,其基于哲学观点中实践性,将音乐教育放在人类文明发展的宏观角度来分析,重新分析了音乐教育的意义和本质,突出了音乐作为人类文化传播的载体之一,在道德和思想领域的积极作用。实践性音乐教育思想对教师提出了较为严格的要求,其更强调和谐的课堂氛围和良性的师生互动关系,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这种形式有力推动了声乐教学的多样化。

  四、结 语
  
  声乐教育作为艺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我国教育体系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随着教育含义的进一步发展,声乐教育已经不仅仅是提高学者自身人格魅力的一种教育形式,而是我国创设和谐的社会环境和氛围的重要手段。我国在声乐教育结合哲学思想的摸索与尝试中,成功和失败共存,我们要注意分析失败的原因,总结成功的经验,基于教育的本质目的和意义,结合艺术在人类发展中的作用,进一步创新现有的音乐教育形式,尽可能最大限度发挥音乐教育的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余笃刚。 声乐语言艺术[M]. 长沙: 湖南文艺出版社,1987.
  [2]石惟正。 声乐学基础[M]. 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2.
  [3]余笃刚。 声乐艺术美学[M]. 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5.
  [4]何秋鸿。 浅析教育与哲学[J]. 时代文学(理论学术版),2007(12).
  [5][美]雷默(Bennett Reime)。 音乐教育的哲学[M]. 熊蕾,译。 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3.
  [6]谢嘉幸,包原钵。 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对当代音乐教育可能的启示[A]. 中国广州音乐教育哲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
  [7] 张华。 课程体验论 [J]. 教育理论与实践,1999(12)。
  [8]朱玉江。 当代中国音乐教育的主体性哲学反思 [A]. 中国广州音乐教育哲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
  [9][美] 戴维 · 埃利奥特。 关注音乐实践---新音乐教育哲学[M]. 齐雪,赖达富,译。 上海: 上海音乐出版社,2009.
  [10]赵敦华。 西方哲学简史[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

相关标签:声乐论文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