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艺术论文 > 音乐论文

声乐演唱技巧融入戏曲唱腔中提出了策略方法

来源:艺术评鉴 作者:高凯
发布于:2021-07-29 共5460字
    本篇论文目录导航:

【第一、二篇】声乐演唱技巧论文(精选范文6篇)
【第三篇】民族声乐演唱中艺术技巧与情感表现的关系与融合
【第四篇】 声乐演唱技巧融入戏曲唱腔中提出了策略方法
【第五篇】合唱与独奏声乐技巧的同异性分析
【第六篇】简析视唱练耳在声乐演唱中的实践应用

  声乐演唱技巧论文第四篇:声乐演唱技巧融入戏曲唱腔中提出了策略方法

  摘要:民族声乐演唱过程中需要有较高的专业技巧,在声乐艺术内涵中体现民族风俗和民族审美。民族声乐彰显着民族气氛和民族情感,给人一种亲切感和舒适感,人们欣赏时,往往会在情感共鸣中增强民族凝聚力。另外,戏曲也是我国传统的艺术文化,戏曲唱腔中也包含着多种声乐特色和表达技巧,戏曲可以和声乐完美融合,最终彰显我国民族音乐的博大精深。本文主要探讨中国民族声乐技巧、民族声乐演唱方法,并对如何将声乐演唱技巧融入戏曲唱腔中提出了策略方法。

  关键词:声乐演唱;技巧;戏曲唱腔;融合;

  中国戏曲唱腔艺术流传久远,家喻户晓,戏曲唱腔艺术中包含了各种角色、演员、剧种、唱法等,可以完整的表达出戏曲的艺术表演过程,且戏曲唱腔可以形象刻画个人思维和性格,具有较高的艺术欣赏价值。另外,中国声乐唱法和戏曲唱腔艺术是有共性特点的,它们也有自身的个性长处,民族声乐是在传统曲艺、民歌、戏曲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新戏曲唱法,声乐演唱和戏曲唱腔之间有着紧密的联系,值得后辈人进行研究。戏曲唱腔艺术表演者想要实现戏曲唱腔艺术的创新发展,就需要找出它们的共性规律,并遵循戏曲表演规律,推动戏曲艺术的创新。

  一、中国民族声乐技巧形成历程

  (一)民族声乐概述

  民族声乐从广义上来讲,主要包含曲艺说唱、民间歌唱、传统戏曲歌唱等,从狭义上来讲就只是单纯的民族唱法,我国主要提到的民族声乐是指音乐学院中的民族声乐,这种声乐唱法是将传统演唱技法和西方唱法进行结合的一种唱法,具有时代性、科学性的特点。

  (二)民族声乐的形成过程

  当代中国的民族声乐已经发展到了较高的水平,具有自身独特、新颖的一套唱法体系,极具民族特色和艺术气息,其在发声、吐字、唱腔上均实现了跨越式的发展。现代民族声乐发声圆润、饱满、穿透力强、音域广,且吐字清晰,并在吸取西方唱法的基础上不断发展,其和传统声乐唱法、民族声乐唱法一起构成了我国声乐演唱艺术的体系化发展。另外,在现代声乐演唱上,其呼吸、位置、共鸣、吐字、唱腔上等技巧也都在不断提高,推动了我国民族声乐的可持续发展。民族声乐演唱者的评价标准也是区别传统声乐唱法和现代声乐唱法的关键,其是随着戏曲唱腔艺术的发展而诞生的,例如声音必须保持甜美、清脆、圆润等,或者是吐字行腔需要做到字正腔圆,人要情感共鸣,吐字清晰到位,发声时也需要保持一定的押韵特点,整个腔体也需要圆润,发出的声音需要具有一定的情感魅力。表演者更需要保持手、眼、身、步、法的协调统一,以上的这些标准都推动了传统声乐、民族声乐向着现代化的方向发展,也推动了这些声乐演唱技法实现了大融合。

  例如,我国春晚上彭丽媛的民族声乐演唱就是以传统的声乐演唱技法为前提,将西方美声唱法和现代声乐演唱技法进行结合,最终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现代化声乐艺术。吴碧霞的声乐特色也是将传统的声乐演唱技法进行了创新改造,展示了自己的特色,这些都说明我国的民族声乐演唱技法在不断发展完善,声乐表演艺术体系也逐渐发展成熟。众所周知,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不同的地区都有自己一脉相承的文化特色,各地区的民族声乐在曲折发展中也不断成熟,最终形成了代表自己特色和文化风俗的声乐文化和音乐风格,更是体现了我国艺术的包容性特点,我国民族声乐的发展创新推动着我国音乐文化走向全世界。

  二、戏曲唱腔的概述

  戏曲是一种历史悠久的综合舞台艺术,它融合了多种艺术特色,其中包含了武术、美术、音乐、杂技、文学、舞蹈等表演艺术,因此戏曲艺术也是非常复杂的,戏曲艺术中有唱、念、做、打四种主要的表现手段,其中唱分为对唱、独唱、帮腔等,唱腔是推动剧情发展、刻画人物形象、展现人物性格的重要表现手段。

  不同的剧种和行当有不同的唱腔和演唱方法,包括吐字、发声、用气和行腔。戏曲演唱咬字要求字正腔圆,讲究出字、归韵,收声等。戏曲演唱发声要求声音浑厚明亮,气息通畅,同时在真假嗓结合时转换自如。行腔因不同剧种的音乐结构不同,所以风格和行腔方法也不同。不同的行当,不同的流派,特定的人物都会影响行腔。

  地方戏种类繁多,区别在于字音和声调不同。比如秦腔就是以陕西关中方言为基础,有着独特的声腔风格,也是中国戏曲艺术声腔方面少有的分“欢音”和“苦音”的剧种。“欢音”表现愉悦、明朗、活泼等情绪,而“苦音”最能代表秦腔特色,深沉哀婉,慷慨激昂,有悲伤、哀怨、晦暗等情感气质。

  戏曲艺术中有许多流传已久的经典唱段,它们之所以可以一直流传下来,主要是因为唱法曲调的感染力,唱法曲调能深刻表现人物的情感、心理、想法等,当下实现唱腔的创新,可以推动戏曲唱腔艺术更好的发展。

3.jpg

  三、中国民族声乐和戏曲演唱之间的关系

  (一)表演形式

  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地域面积广阔,文化、语言、地理环境各有不同,且我国民族众多,每一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风格、艺术特色,最终在这种个性化的特色中,促使我国民族声乐艺术形成了多元化的特点。想要演唱出一首高水平的民族声乐曲子,就必须对歌曲内容、演唱方法、表演风格进行创新改进,结合不同地区的文化特色,总结出完善的演唱技巧,推动民族声乐的不断发展。另外,对于民族声乐演唱也需要演唱者站在艺术的角度进行思考,最终将该声乐特色、魅力以艺术视角传达出来,且演唱者在演唱时也需要注重面部表情的控制,提升自己的情感理解水平,从而全面展现自己情感世界,丰富民族声乐的情感性。总而言之,对于民族声乐演唱需要将行为、歌声、表情进行有效融合,才可以真正表现出民族声乐的艺术性特点。

  (二)演唱方式

  演唱是指将语言和音乐进行结合并通过面部器官将其同时表现出来的一种艺术行为,而戏曲和民族声乐都属于声乐艺术范畴,演唱者在进行演唱时都需要注重在声音表达上的技巧,比如民族声乐需要保持发声平稳、呼吸有节奏、情感共鸣,而戏曲演唱也需要注重对声音进行控制,保持声音洪亮、清脆,另外在演唱的过程中还需要声情并茂的流露出自己的情感,通过情感共鸣带动自己发声。对于表演时的发声需要将颅腔、胸腔、鼻腔都保持同步,这样才可以在发声中情感共鸣,才可以保证足够的音量。当在演唱歌词时,出现了一些有鼻音的字,就需要保持口腔和鼻腔的同步,当演唱闭口音时需要进行脑后音歌唱,因此无论是在民族声乐演唱过程中,还是在戏曲唱腔中,都需要按照歌词进行合理的发声,也必须控制自己的面部表情。当在演唱高音部分时保持口腔开阔,上下唇自然合拢,演唱低音时,上下唇微闭,最终以自身最自然的状态演绎出来。另外,还需要注意无论是民族声乐还是戏曲演唱在发声上都需要保持一定的空间性、平稳性、柔和性,避免让观众感觉到一种咬字、吃力的感觉,在不断发现问题中促使民族声乐演唱技巧和戏曲唱腔水平的不断提升。

  (三)内容

  对于这两者的内容表现来看,两者都需要保持在内容创造上的饱满性,可以让观众通过表演者的表演第一时间看出某种社会现象和人物形象、故事情节,对于这种要求,戏曲演唱是非常重要的,民族声乐也在不断发展和完善。无论是民族声乐演唱还是戏曲唱腔表演都重视歌唱过程中对作品情感的表达和对作品韵味的表现,如果作品中缺乏这两者,将会影响表演效果。在戏曲中,演唱可以对人物形象进行刻画,并结合特色的音乐旋律,通过特色的曲调风格将作品内容形象鲜明的表现出来,也可以将戏曲内容中的人物以通过多样化的戏剧场景表现出来。例如在传统戏《赤桑镇》中,其通过人物形象刻画和曲调演唱表达了吴妙贞从气愤埋怨,到包拯晓以大义,最终叔嫂和睦如初的故事。现代戏《红灯记》也通过戏曲的特色表演传达了工人阶级前仆后继、勇往直前的革命精神,对观众的教育意义是很强的。

  四、演唱方法

  (一)气息的把握

  在演唱者进行歌唱前,需要进行气息调和,从而保持歌唱过程中的呼吸稳定。民族声乐的发声练习就是指呼吸的练习,确保演唱者的呼吸肌肉得到一定的训练,最终自然的形成反射弧,当演唱者想要唱歌时,在张嘴的时候就要保证自己气息准备到位,并且对气息进行控制。而气息运用需要讲究声和气的和谐统一,当唱高音时,要对气息进行下拉,也就是戏曲演唱中所说的气沉丹田。低音时需要进行上调,保持高声时适当控制,低声时稳定顺利,对于不同曲调、风格、情感的声乐演唱者需要选择匹配的运气方法,在演唱过程中需要对高低音进行灵活切换,从而做到刚柔并举。当部分民族演唱者进行演唱时不需要使用美声的演唱方法,只需要在运气时保持后腰肌肉下靠,控制后座劲,对内心的气息圈需要进行控制,保持气息向上。

  (二)发声的把握

  把握发声技巧时,演唱者需要了解一些发声生理学知识,熟悉音区位置,并对自然声区进行掌握,最终在演唱时保持最自然的状态,不断的进行嗓音练习,从而提高自己的歌唱水平。如何能够准确的把握发声技巧需要从这几个方面做起:第一,歌唱时要不断进行练习,敢于吃苦,对自己的各种歌唱器官进行科学控制,当发声力度减弱时,歌唱者不需要立即进行提声,从而避免歌唱器官产生问题,影响到后面的练习。第二,练习发声,不断提高自己的歌词、曲调的鉴别能力,演唱者通过练习可以快速的分辨出各种歌声,从而进行针对性练习,且演唱者不断进行发声练习还可以帮助自己形成一定的听觉能力,最终在自己的音色变化中达到情感共鸣。第三,需要积极搜索优美动听的歌声,演唱者需要用心感受每一首歌曲,并通过共鸣对声音特性进行把握,从而根据自己的心理判断分析出歌曲中的活力性、音色特点、运动状态等。

  (三)咬字吐字的把握

  民族声乐唱法和戏曲演唱都需要保持字正腔圆、用字行腔,歌唱时需要准确的咬字、吐字,对歌词中的各种声母、韵母、鼻音等进行快速的把握,掌握五音知识,并依据这五音技巧进行发音。在对声母进行咬定后,需要保持正确的口型进行发力,准确吐出韵母字词。歌唱者在咬字和吐字时都需要表达清晰,并掌握科学的语言规律进行吐字咬字,另外不管是民族声乐歌唱技巧还是戏曲演唱都需要跟随汉字组成规律进行咬字发音,从而在空间共鸣中声音清脆的演唱出来。

  (四)演唱风格

  民族声乐演唱风格可以通过创造风格来体现,并在演唱过程中形成自身整体统一、个性鲜明的艺术风格,我国因为民族的多样性,所以民族声乐演唱也体现出多样性、个性化的特点。因此演唱者在进行民族声乐演唱时必须要在把握唱法风格,作品风格中进行演唱,并对风格的形成过程也需要进行了解,并在不断练习中创新出代表自身特色的声乐风格。

  五、声乐演唱技巧与戏曲唱腔的融合方法

  (一)歌唱时保持一定的气息

  对于戏曲演唱,演唱者需要使用腹部呼吸来使自己发力,保持一定的歌唱声度,并找出气息的支撑点,还可以让自己控制好呼吸深度,当歌唱者声音往上升时,歌唱者的气息就会变浅,当歌唱者唱高音部分时,歌唱者需要体现挤、卡、喊等技巧,从而更加熟练的展示出自己的唱功。另外,当演唱者用腹部呼吸时需要用自己的后腰来支撑自己的腹部,保证自己的气息不会向上移走,当自己的腹部出现扩张时,可以让气息推动自己进行深呼吸,从而在循环深呼吸中完成一系列演唱。

  (二)歌唱时把握准确的位置

  在戏曲演唱过程中歌唱的位置把握是非常重要的,这需要坚持哼鸣练习,哼鸣时的变化就是歌唱的位置,当歌唱者的声音过高,且高于位置时,就需要用头腔进行练习,而哼鸣练习可以让演唱者准确产生头腔共鸣。进行哼鸣练习可以是演唱者常规的戏曲练习方法,可以让演唱者运用头腔来感受气息运行,最终在发声过程中实现歌唱。科学的哼鸣方式需要保持头部上扬,并且使用后鼻腔进行呼吸,从而让气息低支撑点处于后鼻腔内,最终哼出的声音就会保持高位置,这时演唱者哼出时的气息都是可以持续稳定的,但是部分哼唱者长时间的哼唱嘴唇会有麻木感,这体现出歌唱者的哼唱位置不正确。

  (三)彰显出地方性剧种

  我国的戏曲剧种较多,不同的剧种都体现了不同的地方特色,比如方言和四声特色,如果咬字位置和发声不同则体现出不同地方的剧种特色。因此戏曲表演者想要研究、掌握地方性剧种特色时,就需要先对各地域戏曲著名作家作品进行深入研究,从而结合当地文化特色,逐步把握发声技巧。秦腔,其曲调高亢激昂,因此在运气时需要放低,保持鼻腔扩大,民族戏曲唱法和京剧较为相似,其都是保持笑肌摆动,在咬字上位置统一,表达出哼共鸣,这些体现了民族声乐演唱技巧和戏曲唱腔艺术的相互交融、合而为一、相互促进的特点,且我国的地方性剧种也借鉴了民族声乐的发声技巧,更是推动了我国戏曲艺术多姿多彩地发展。

  六、结语

  综上所述,民族声乐演唱技巧是在不断的研究与练习中形成的,对民族声乐发声方法进行总结、提炼,可以提升演唱者的演唱水平和演唱能力,另外,民族声乐也是和戏曲唱腔是相互包容的、相互渗透的,将声乐演唱技巧与戏曲唱腔进行融合可以推动中国戏曲唱腔技术的发展、水平的提升。因此,无论是戏曲演唱者还是声乐演唱者都需要根据中国传统声乐发展规律、戏曲发展规律进行创新融合,并不断改进、优化,推动我国戏曲走向全世界。

  参考文献

  [1]马伟新.声乐演唱技巧与戏曲唱腔的融合探究[J].艺术家,2020(01 ):55-55.

  [2]李彤,张鹏远.声乐演唱技巧与戏曲唱腔的融合探讨[J].知识文库,2019(23).

  [3]邹筱丹.民族声乐教学中向戏曲学习和借鉴的探究[J].艺术家,2020(03):61-61.

  [4]韦盛.民族声乐演唱借鉴戏曲唱腔技法的探索[J].中国文艺家,2019(05):103-103.

  [5]付婉颖浅析民族声乐借鉴戏曲唱法的训练方法[J].北方音乐,2019(16):35-36.

  [6]顾文雯浅谈民族声乐演唱中地方戏曲唱腔元素的运用[J].北方音乐,2019(02):31,34.

  [7]钟国富,浅谈民族声乐演唱教学中对戏曲表演技巧的借鉴[J].东方藏品,2018(10):220-220.

作者单位:福建经济学校
原文出处:高凯.声乐演唱技巧与戏曲唱腔的融合探究[J].艺术评鉴,2021(10):80-82.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