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艺术论文 > 音乐论文

辽宁鼓乐的个人体验

来源:学术堂 作者:周老师
发布于:2016-04-29 共5126字

    本篇论文目录导航:

【题目】社会进程下辽宁鼓乐发展探究 
【前言  1.1】鼓吹乐文化的历时性与共时性体现 
【1.2】辽宁鼓乐的历史与现状 
【第二章】辽宁鼓乐的社会维系 
【第三章】辽宁鼓乐的个人体验 
【结论/参考文献】辽宁鼓乐的变化变迁研究结论与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个人体验

  辽宁鼓乐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和不断发展着的传统文化,变迁也是它的特征之一。在音乐的传承与传播过程中,它的内容乃至形式也会发生一定的变化。当前,音乐处于一个开放、文化互相影响、动态的社会之中,它会随着时代和文化变迁做出相应的调适,而音乐的体验也会发生相应的变化。由于社会背景和文化的变迁,艺人对“辽宁鼓乐”的演出内容、形式的调适,既有个人艺术体验的一面,同时又暗含一种文化的自我维护。一种艺术的延续和发展,无不依赖于其深厚的社会文化环境,作为个体体验和适应从中也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一、鼓乐艺人体验

  随着时代的快速发展,辽宁鼓乐的形式与内容也随之发生变化。作为“掌控”此乐种的主体--民间艺人及其班社来说,挑战与机遇、生存与发展成为他们面临的重要问题和难点。20世纪面临着来势汹涌的流行音乐,艺人们身处主流文化之边缘,他们所思、所想所言、所为的一切既要秉承传统,又要面对现实,困惑与希望并存。

  (一)乐队的改变

  盘锦鼓吹艺人曲广丰说:“改革开放后,政策宽松了,还没等我们这些老艺人展开拳脚大干一番的时候,就被西洋乐器和流行音乐给冲击了。不管我们怎么强调传统的重要,可年轻的一代是按经济规律办事,也无可奈何,只好听之任之。”牛庄艺人曲忠祥说:“上世纪80年代的时候,西方乐器像一窝蜂似的涌入到鼓乐里,这唢呐乐队里加入了小号、萨克斯,总让人感受到像一根刺扎到了耳朵里,听起来很不习惯,费用还很高,可老百姓喜欢,百姓认为这东西时髦。后来经过一段实践觉得不行,各班子像商量好了一样,西洋乐器退出了这舞台,唯独留下了这电子琴。”电子琴这件乐器现在是鼓乐班必不少的乐器,也是因为有了它,艺人们的音准有了很大的提高。在市场经济的作用下,一件乐器或是一种乐队组合是否能受到观众的欢迎和丧主的认可,能否给艺人们带来经济效益是最重要的。

  但是,老祖宗给留下的传统--以唢呐为主奏乐器没有丢,在乐队中仍占主导地位。在一次采访中,我调侃艺人说,既然你们都认为电子琴好,音色丰富,干脆你们就都改弹电子琴,来个电子琴合奏得了。李东亮一本正经的回答到:“那可不行,那还能叫鼓乐了吗没了唢呐、笙、管还叫鼓乐吗老祖宗留的那点东西就都没了。再说丧主家办事情也需要鼓乐的存在呀!”听了这个回答我甚是欣慰,我只是一句玩笑话,没想到他们如此认真,这说明唢呐的意义深深地印在脑子里,也说明鼓乐对村民们还是有存在的必要。艾伦·梅里亚姆描述平头印第安人音乐的新颖的民族志,开始处有这样一段话:

  “所有人,无论处于何种文化,都一定能将他们的音乐扎根于自己的信念、经历以及活动这一整体语境下,因为没有这类联系,音乐就无法存在。”①。辽宁鼓乐在现代化和信息化的今天,一方面,传统的两杆唢呐、一锣鼓的演奏场面已不能满足雇主和观众的需要,他们对鼓乐形式的要求成为他们对乐班讨价和评论的筹码。另一方面,艺人自身的思想意识随着时代的发展也发生了变化,他们调适主流文化与鼓乐文化的碰撞以谋求自身的发展。

  (二)曲目的流行化

  随着改革开放的实施,中国步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流行音乐源源不断通过各种渠道涌入大陆,一时间无论是对大陆的流行音乐还是传统音乐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和冲击,同时在民间的传播的速度也是惊人的。政府部门和相关媒体也开始有选择性将港台歌曲及歌星介绍给大家,其中影响力最大当属央视春晚。由于社会文化环境对流行音乐的传播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并使其逐渐稳固于大众文艺生活中的地位。面对强势的主流文化艺术,辽宁鼓乐并没有完全排斥,不以一事一物的变化而终止,而是利用自身的自我调适功能不断完善,使自己存活下来。正如鲁迅先生所言:“人必活着,爱才有所附丽”.那么辽宁鼓乐想要发展,就必须先存活下来。也就是从这一时期开始,辽宁鼓乐的传统曲目逐渐让出自己的地盘,直到今天已所剩无几,屈指可数。在几次采访和鼓乐培训会上,艺人们也纷纷表示对传统曲目及技艺的支持,但是现实中需要有市场和受众。海城鼓乐艺人王洪阁说:“老曲子不好学,难度大,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学,就算你学会了还没人听、没有市场赚不到钱,别人吹小白杨,既好学又能赚到钱。”辽阳鼓乐艺人张连悌说:“吹老曲子就不是一个人的活,原来是艺不轻传,现在是有艺难传,没人学所以也没法吹了。”2014年8月,笔者在牛庄做田野时就看见了这样的一幕,艺人们在台上演奏,下面的观众就点了时下最流行的《小苹果》让艺人演奏,一上午就被点播了4次。演奏的艺人高峰就说:“这种情况时常发生,眼下最流行最火的你必须得会,有人点你不吹,观众就认为你不行没水平。没办法,我们也想吹老曲子,可没人买你帐!”艺人们说的都实现,在市场经济的操控下,经济利益是第一位的。

  (三)鼓乐形式

  随着民俗信仰、丧葬观念的转变以及多元文化的影响,在民间丧葬仪式用乐可谓是“丧事潮办”.前文已阐述,现在的鼓乐多用于丧葬仪式。丧葬仪式音乐随着社会的进程前行,总是在变异中发展,在稳定中传承,海纳百川、为我所用。在历史的变迁中,丧葬礼俗与时代逐渐融合,具有了时代内容。

  20世纪60年代以前,丧葬仪式用乐主要以我们今天所言的鼓吹乐间插悲歌为主;20世纪80年以来,诸多新音乐元素相继出现,使乐队结构和演奏的曲目逐渐发生变化。今时今日,虽然民间艺人、丧主、待宾师也仍称丧葬仪式中使用的音乐为鼓乐,但其本质应发生巨大的变化。说其为丧事潮办是因为丧葬仪式用乐包括了时下最流行的元素及表演形式。主要形式有:鼓乐、二人转、流行歌曲演唱、魔术、现代舞等等五花八门,每种形式都会融入当下的流行元素。近十年在某些表演形式中,甚至还出现了一些不雅的段子和舞蹈动作,这令鼓乐艺人很气愤和不满,也大大影响了鼓乐艺人在民间的声望。盘锦艺人聂野说:“15年前找对象,一听是吹喇叭的,对方都很愿意把女儿嫁给你,现在一听是吹喇叭,谁家的姑娘也不愿意给。我身边就有2个大龄剩男。”艺人李东亮说:“现在表演的形式只有你想不到,没有你看不到,你在台上吹得满头大汗没有一个掌声,人家几个女孩儿把长发散开,甩甩头就掌声不断。”(见图3)我问艺人:“现在面对众多的表演形式,你们有没有想过如何吸引观众,使鼓乐能够发展下去。”他回答道:“我们只能练些绝活,来吸些引观众。”辽宁各地的丧葬仪式相继出现这种“文化适应”,似乎与传统渐行渐远,虽然他们恪守祖训,延续传统的程式和音乐,但这种循规蹈矩,耐人寻味。

  二、观众体验

  任何一种文化现象的兴起与灭亡都是受到受众文化选择行为的影响。在市场经济的影响下,受众对于鼓乐的发展和传承起到了重要的影响。众所周知,音乐是大众的,音乐得以传承及传播是大众审美实践与产生的共鸣。传统鼓乐听众的流失,使辽宁鼓乐的传承与传播陷入困境,导致传统鼓乐市场的萎缩。辽宁鼓乐在传统的农耕社会里具有实用性和娱乐性功能,实用性是指它能够配合仪式的进行;娱乐性是指它能够满足乡民的音乐欣赏需求。交通的便利、互联网的便捷,逐渐攻破了传统文化的自我保护地界。在文化多元的时代,乡民的音乐审美发生的巨大的变化,传统的鼓乐形式已经不能满足他们得需求。传统的鼓乐表演比较单一,音色、音量比较单调。就鼓乐的娱乐性来讲,乡民容易产生审美疲劳。相对而言,新型的乐队组合既可以演奏一些传统曲目,又可以演奏当代的流行音乐;丰富的表演形式,使村民既可以欣赏到鼓乐表演又可以欣赏到娱乐性质的二人转、热歌劲舞等音乐是形式。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卡拉 OK、KTV、网络音乐等自娱自乐的音乐活动伴随着便利的交通,便捷的互联网通向了乡野村庄,人们开始对音乐的有了自己的表达能力、评判能力、创造能力。20 世纪 90 年代流行音乐的涌入,电影、电视、KTV、杂志等等,成为流行音乐传播的工具。这样的音乐环境使七、八十年代出生的人都不知不觉地接受了流行音乐和随之而来的音乐文化,尽而渐渐地模糊了知之甚少的传统音乐。文革十年,鼓乐的绝响导致了目前最大的受众群体--五、六十年代出生的人对鼓乐的懵懂。受众群体的断档是传统鼓乐市场萎缩的重要原因之一。艺人李东亮今年 33岁,父亲今年 55 岁,他在家练习鼓乐的传统曲目时,他父亲说:“你可别吹这个了,谁能听懂呀又有谁爱听呢”一次田野中笔者看见了这样的一幕:一位老大娘随着台上的流行歌曲舞动起来(见图5),她儿子都说:“过年都没见我妈这么高兴。”于是笔者采访了她:“您今年多大年纪了,刚才看您跳的很开心,喜欢这段音乐,平日里您都喜欢看什么音乐节目”她回答到:“我今年 62 岁,喜欢听刚才这个歌儿,喜欢看二人转和流行歌,听见欢快的歌曲,我就想跳。”笔者又问:“既然村民都喜欢这二人转和热歌劲舞,以后办丧事就别请这吹唢呐的了。”她回答:“唢呐那些绝活也挺好看的,再说丧事中离不开唢呐,有些环节必须得用它。”与大娘的对话后,让笔者陷入了深思,倒底是受众在文化选择中摒弃了鼓乐,还是鼓乐在发展中远离了受众,使如今的鼓乐只能依附于这民俗之中。随着民俗活动的不断简化,以及民政部门的“禁令”,试问鼓乐到底还能走多远

  三、笔者体验--观“首届辽宁鼓乐展演”有感

  2014 年 11 月 13-14 日,笔者与杨久盛老师在瓦房店一同观看了“首届辽宁鼓乐展演”.这次展演可称得上是“辽宁鼓乐盛宴”.这次活动是由辽宁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举办,来自全省 10个市、县的 12 支代表队,携 20 余个曲目参加此次展演活动。参加此次展演的有:海城鼓乐、辽阳鼓乐、复州鼓乐、岫岩鼓乐、建昌鼓乐、朝阳鼓乐、榆州鼓乐,其中辽阳鼓乐复州鼓乐和丹东鼓乐分别来了两支队伍。由于这次展演活动相当于各地区流派的汇演,又由于每个班子对于展示传统或追求舞台效果的侧重点不同,所以大家所呈现的状态及形式也有所不同。其中,海城鼓乐、辽阳鼓乐(张连悌鼓乐班)、丹东鼓乐(唐海峰鼓乐班),从演奏曲目和演奏技巧方面比较地道的保留了鼓乐的传统,地方特色突出,演奏水平也超过了老艺人,同时其音感也随着时代与时俱进。复州鼓乐(两个鼓乐班)、和辽阳鼓乐(王长世鼓乐班)从演出效果、演奏技巧及节目的编排体现了创新。

  两个小时的展演结束后,笔者有些意犹未尽,之所以称此次展演为辽宁鼓乐的盛宴,是因为此次的展演既让我看到了传统的根基、娴熟的技巧,又让我看到了鼓乐形式和技巧的创新。从舞台效果和视觉效果来看,必须得承认,传统的形式有些单调,不如新的形式有视觉冲击。复州鼓乐演奏的《影调》将当地的皮影戏融入其中,用双桶管代替了皮影戏中的四弦,不仅体现了浓郁的地方特色,又体现鼓乐的创新。乐手们充分展示了复州鼓乐历久弥新的传统民间技艺,将传统技巧技巧以及吹、咔、打的绝活进行了巧妙整合,并注入了现代元素,整个节目火爆而热烈。海城鼓乐与辽阳鼓乐(张连悌鼓乐班)相对保有大量的传统曲目,并掌握了鼓乐的传统技巧,这在传统鼓乐市场萎缩的今天是很难得的。此次展演还有另外一支队伍--建平十王会,他们的演奏水平不高,而且掌握的曲目也很有限,但它却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所以对于传统音乐来说,很难用创新和技巧来评判它的价值。我国前文化部长孙家正曾说过:“越是在社会发展快的时期,人们越不应该失去记忆,更不应忘记回家的路。

  保护现有历史遗存,留下祖先记忆,非常重要。只有清楚地知道我们从何处来,才能以更加坚实的步伐和自信的心情向未来走去。”①通过这次展演,让笔者体会到“非遗”的力量和“非遗”的保护成果。在实际的田野中是很少能够听到传统曲目,即使能听到也就是那几个因为名字而不易被淡漠的曲子如:《哭皇天》、《柳青娘》、《八条龙》,今天笔者在这个舞台上听到了汉曲《黄莺》、《棉搭絮》、《中草令》、《四破》,而且艺人们的演奏很完整,突显出深厚的功底。台上的艺人投入的表演,台下的艺人虚心的学习。当台上丹东唐海峰鼓乐班演奏汉曲《中草令》时,台下海城鼓乐艺人王洪阁眉头紧蹙,喃喃自语到:“这是什么曲子,我怎么没听过。”看他紧张的样子,笔者便告诉他:“此曲叫《中草令》,是流行在辽东一带的,在你们辽海城一带没有此曲。”听了笔者所言,他便放松下来,自信的说:“我说怎么没听过呢!”当观看到编排新颖《影调》、《龙舞丰年》等节目时,笔者不禁问自己:“这种既保留的唢呐的特色,又不失时代感与民族性的节目,为什么在田野中没有见到,还是我做的田野区域太狭小”

  也许这就是“非遗”的力量!就如田野中所看到的一样,年轻的艺人在台上信心满满的吹奏着流行歌曲,台下虚心向老艺人讨教传统曲目和技法。答案就是“非遗”.“非遗”传承人的身份不仅能给艺人带来声望、名誉,还能带来伴随声誉而来的市场效应和国家的资助。看来“非遗”的申报还是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