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管理学论文 > 市场营销论文

社交媒体——微信发展的基础

来源:学术堂 作者:陈老师
发布于:2016-12-21 共4709字
    本篇论文目录导航:

【题目】微信社交媒体营销路径探析
【绪论】微信媒介营销模式研究绪论
【第一章】 社交媒体——微信发展的基础
【第二章】微信——移动社交媒体营销的典型形态
【3.1 3.2】微信营销模式分析
【3.3】微信媒介营销模式困境分析
【第四章】微信媒介营销模式特点及影响力探究
【结语/参考文献】微信营销问题及完善研究结语与参考文献
  第一章 社交媒体--微信发展的基础
  
  互联网成为新的媒体已经是不争的事实,对于门户网站的访问几乎成为了人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个门户网站的访问量已经远超过传统媒体的访问量,以 Facebook 和 Twitter 为代表的社交网站,又成为了互联网当中信息传播的新势力,它们散发出的巨大能量使得传播领域出现了一个新的名词--社交媒体。
  
  在国内对应的则是人人网、开心网、51.com 等的红极一时,随着智能手机技术的快速发展和普及,移动互联网也在快速发展,尤其是 3G 和 4G 技术的发展完善,移动终端设备逐渐成为主流,人们已经习惯在移动终端设备上浏览网页、观看视频,而在其中,以社交媒体 APP 的使用率最高,移动网络速度已经能够满足人们社交网络的需求,微信已经成为智能手机中必备的软件之一。
  
  据相关统计,占全球三分之二的网民用户都会访问社交媒体,并且这种访问速度的增加速度,与访问互联网的增速比起来,是后者的三倍。我们几乎随处可以看到社交媒体的运用:在国外,以 Facebook 和 Twitter 为代表,多年未见的同学通过 Faceboook 重新有了联络,某公司员工通过 Twitter 对外现场播报会议内容;在国内,人们通过人人网能够轻松找到自己的同校、同学院,甚至同班的同学。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发展,移动社交媒体已经是当前社交媒体的主流发展方向,微信的使用使得朋友间可以寻找好友,分享彼此的新鲜事,也可以进行交流。在国内,以人人网(原校内网)为代表,通过学校、学院。专业、年级等可以同各省的同学进行交流,并能将学校,学院甚至班级的群体在人人网上进行关注、发布动态等。传统互联网的社交媒体已经趋于饱和,于是腾讯将眼光放在日渐成熟的移动互联网上,推出了微信(Wechat)这一移动社交媒体。
  
  第一节 社交媒体的定义及发展阶段
  
  一、社交媒体的定义
  
  从 2008 年开始,社交媒体(Social Media)第一次开始成为互联网上一个热门话题,其发展也引起了学界的关注。但是关于社交媒体(Social Media)的确切概念的界定一直都没有达到明确一致。自 Social media 这个词传入中国以来,对于这个词的翻译,常见的有“社交媒体”“社会性媒体”“社会化媒体”.在国内“知乎”网站上曾经有人发起过关于 Social media 这个词如何翻译的问题,众多回应也是存在着争议。当前业界认可度比较高的就是“社交媒体”的翻译。
  
  对于社交媒体的具体定义,虽然没有统一的版本,但是不同版本的定义中也存在着共通性。如百度百科对于社交媒体的定义是:社交媒体(Social Media)指允许人们撰写、分享、评价、讨论、相互沟通的网站和技术,社交媒体是人们彼此之间用来分享意见、见解、经验和观点的工具和平台,现阶段主要包括社交网站、微博、微信、博客、论坛、播客等等。
  
  然而,社交媒体并不是一个突然出现的概念词汇,在2007年出版的《什么是社会化媒体》的这本书中就已经有所提及。作者安东尼·梅菲尔德将社交媒体定义为一种给予用户极大参与空间的新型在线媒体,社交媒体的最显着特点,就是其定义的模糊性、快速的创新性和各种技术的融合性。随着新媒体技术的发展。社会化媒体的形式和特点也会随之变化,对于社会化媒体的定义也会有新的理解。但是无论怎样,社会化媒体最大的特点依然是赋予每个人创造并传播内容的能力。
  
  国内现在认可度比较高,出现在中国文献当中的定义是:社交媒体是基于SNS,Blog, Mini-Blog, BBS, IM, Email等一系列互联网的传播工具上,由无数个节(人)根据自己的专业、喜好、价值观等过滤加工后进行信息传播的媒体,它用其独有的形式为受众提供交流,互动、联系等服务。
  
  2013年开始,移动互联网上的社交媒体可谓群雄四起,异彩纷呈。以微信为例,自诞生初期的0用户到2013年一整年,腾讯微信的用户数已经超过6亿,而且是以一种指数形式在增长。2014年,随着4G的发展,移动智能设备的普及,微信APP已经成为了用户智能设备里的必备软件,庞大的用户数量和强大的用户黏度,使得竞争无法与之抗衡。
  
  通过以上定义的界定,可以看出,传统社交媒体的发展是建立在互联网兴起发展的基础之上的,尤其是Web2.0的出现,促成了社交网络的可能,使得每个人都能够通过它接收和传播信息,是进行社会互动的媒体。而基于快速发展的移动互联网,出去传统社交媒体的功能,移动社交媒体已经成为用户可以用来每时每刻交流的社会工具,用户无须坐在电脑旁依赖宽带来进行交流,随时随地交流、即时分享、线上交易等已经成为了当前移动社交媒体的显着特点。
  
  二、社交媒体的发展阶段
  
  (一)起始阶段--最初的“社交媒体”
  
  社交媒体的发展可以追溯到1971年,1971年到1999年可以称为社交媒体的起始阶段。早在1971年,ARPA 项目的科学家发出世界第一封电子邮件,使用“@”区分用户名与地址。
  
  在1980年,新闻组诞生,他们阅读并传播电子公告板上的内容,并组成数千个“群”在公告板上讨论科学、音乐、文学和体育。1991年,伯纳斯。李经过改进创办了万维网。1998 年,在线日记社区 (Open Diary)上线,它使得用户即使不懂网络编程知识,也能够在线上写自己的感想或者日记,并且可以设定为公开或者私密,而其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它首次允许用户在线上进行回复,实现了线上的互动。这一时期的社交媒体的发展初露锋芒,网络分享和群体性开始出现。
  
  (二)成熟阶段--社交媒体的“中世纪”
  
  自2000年开始,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社交媒体开始在更大范围和更多形式上发展开来,2000年,Jimmy Wales 和 Larry Sanger 共同成立 Wikipedia,这是全球首个开源、在线、协作而成的百科全书,Wiki 的用户在第一年就贡献了 20000 个在线词条,目前维基百科仍然坚持募捐的方式筹措运营资金。2001 年,Meetup.com 网站成立,其网站的主要方向是致力于线下交友,线上的交流也都是为线下交友服务。虽然已经发展了12年,但是现在每月仍然还有30多万的群组组织参与线下活动。这段时间的社交媒体已经开始拓展自身的功能,除了交流、探讨,交友、协同合作等功能也开始出现。这一时期,传统互联网的社交媒体已经发展成熟,并且仍然在在进一步拓展自身的功能。
  
  (三)鼎盛时代--社交媒体的繁荣
  
  2004 年,以 Facebook 的成立为代表,社交媒体的发展迎来了鼎盛时代,随后 YouTube和 Twitter 的创立和发展,直接带来了网络社交媒体的繁荣。根据 2004 年 7 月 Facebook上市后的首份财报,Facebook 目前每月有 9.55 亿用户活跃用户,每月移动平台活跃用户数有 5.43 亿。
  
  2006 年,Twitter 成立,由于它内容限制在 140 字以内,它迅速成为方便的交流工具和强大的自媒体平台,这种方式也被引入到其他国家,例如,人人网(原校内网)就是模仿了 Facebook 的成功经验。在这一时期,移动互联网开始发展,尤其是3G 网络(第三代移动通讯技术)的发展,迅速促使了移动互联网传输速度的提升,也为以微信为代表的移动社交媒体带来了新的发展契机。
  
  (四)跨越阶段--移动互联网时代的社交媒体
  
  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发展,社交媒体的发展平台开始由传统互联网,转移到新兴的移动互联网。2011年,微信、陌陌等移动社交媒体应用的诞生,移动社交媒体开始呈现发展势头。在2008年,国际电信联盟正式公布第三代移动通讯技术,即3G,移动数据访问速度有了质的提升,因此,移动社交媒体也迎来了发展的春天。2013年,移动社交媒体在互联网上获得了广泛的瞩目,这一年,微信的用户群体突破六亿,“来往”“易信”等也迅速发展起来,2014年陌陌上市。移动社交媒体以及移动互联网开始吸引越来越多人的注意,社交媒体的发展方向也渐渐转移到移动互联网平台。众多的移动移动社交媒体应用中,微信迅速发展成熟,逐渐成为了移动社交媒体的领头羊,在满足用户社交功能外,微信开始摸索自身的媒介营销模式。
  
  第二节 社交媒体的特点
  
  社交媒体的发展是在 web2.0 基础上的的一次延伸,是一个有着众多用户参与、分享的平台,并融入了真实社会关系的网络媒体,随着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发展,社交媒体也展现出更多的特点。其共性特征具体表现如下:
  
  (一)关系性
  
  “关系”是社交媒体的核心,社交媒体是一个基于个性化的平台,用户通过这个平台来梳理自己的联系人。“关系”这个概念由来已久,在社交媒体的发展过程中引起人们的极大注意,很早的时候我们用电话本来记录朋友们的联系方式与地址,后来发展到手机,即时通讯工具,再到现在的社交媒体,比起以前的关系工具来,社交媒体无疑具备极大的优势。它处于几乎无所不包的互联网中,网络中的信息与传统媒介承载的信息相比,具有数字化的功能,因而可以快速传递与交换,同时,网络上的无数节点让不同信息可以互通,这种功能对于关系管理来说意义重大;它提供了强大的数据库与链接性能,使用户能够方便快捷的管理联系人;同时,它的信息聚合功能也使联系人之间能够有一种更好的互知状态。
  
  社交媒体在关系处理的功能上相当于一个多功能智能化的管理器,给用户维系关系提供了极大的方便。社交媒体除了能够帮助用户维系关系,而且可以帮助用户进一步拓展外围圈子,开阔社交渠道。社交媒体会根据用户现有关系网络机选出与之有丝毫相关的“相对陌生人”,然后推荐给用户,用户可以自行选择是否加之为好友;另外,用户还能在社交媒体平台上主动搜索想要联系的领域的人,发送邀请联结新朋友。
  
  (二)传播高效性
  
  社交媒体的传播高效性体现之一是优质信息的传播,当用户在社交网站上分享了一篇博客或者一段视频之后,他的好友会迅速根据这个主题进行交流讨论,然后不断延伸开来,再分享传递给自己的所有好友。基于此,能够吸引受众关注,受到他们认可的内容,会通过众多好友的推荐,高频次地出现在用户页面。即优质的信息,通过不断的分享,推荐,最终会出现在受众眼前。社交媒体的传播高效性还体现在传播速度的惊人方面,它的信息传播模式是用户之间的“病毒化传播”,是十传百,百传千的形象再现。它依赖的是用户的多维度网络社交关系的展开,信息从点到线到面再到整个错综复杂的关系网,以宏大之势传播开来。
  
  (三)分享性
  
  社交媒体是一个相对现实来讲开放、自由的平台,用户可以在这个平台上展示自己,发布自己的信息,也可以在这上面阅读、转载他人信息,庞大信息的流动性和分享性是社交媒体的一个重要特征。这让分享信息的效率大大提高。而且,受众与平台上所有好友之间的信息分享也是非常方便的,只需点击“我要分享”之类的设置好的按键,即可轻松方便地把好友发布的内容转载到自己的页面平台上。社交媒体的分享性是一把双刃剑,虽然加速了信息的传递,也加强了用户社交关系的联系性,但是同时也需要考虑到信息的真伪和影响。
  
  (四)融合性
  
  融合性一方面是社交媒体技术层面上的特性,随着数字科技的快速发展,社交媒体融合了许多不同的媒体,如微博客、流媒体、IM 播客等。这样的融合使其成为一种音视频及文本兼具的综合性媒体,同时使人们使用社交媒体变得随时随地,人们能够更自由的参与到社交媒体之中,享有随时随地投身其中的乐趣。
  
  它的融合性的另一方面还表现在内容、概念上的融合。例如在国内,社交媒体与阅读和电影上的融合,形成了豆瓣网;它与 80 后融合,形成了 80 特区;与婚恋交友融合,形成了世纪佳缘;与旅游融合,形成了游兜兜网等等,这种概念上的融合性使得人们得以有选择的在不同领域建立自己的平台与关系网。
  
  (五)开放性
  
  近年来各大社交媒体陆续发布了自己的开放平台,有的提供了第三方开发使用的数据和方法调用,人人网的开放平台就是这种形式。有的则更为彻底,如 Facebook,它公布了自身平台的架构,其他网络媒体运营者可以直接采用这些设计,许多应用不同程度上得到了最大限度的信息流通与更广泛的使用,这种开放性使得社交媒体合作伙伴越来越多,它的覆盖领域也越来越广,门户网站与社交媒体之间拥有了许多类似的应用,社交媒体在对外开放的同时也使自身的应用更为丰富多彩,吸引了更多用户参与。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