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体育论文 > 运动训练学论文

柔道寝技技术训练水平提升的策略研究

来源:学术堂 作者:周老师
发布于:2015-05-20 共3201字
摘要

  从横向比较看,我们在综合技术意识、技术能力、技术的合理性与规范性,特别是投技接寝技技术能力及其训练等方面与日本等柔道技术突出的国家相比均存在一定差距,尤其是部分队员寝技水平较低,缺乏寝技得意技,在重要比赛中不敢应用寝技技术,更别谈应用寝技得分乃至制胜,寝技成为整体技术中的“短板”. 为提高寝技训练效果,可以通过改进丰富技术训练手段(如视频手段辅助的可视化数学,一些技术环节强化训练专项辅助器材的研发与应用等)督促教练员转变观念,提高其对技术训练内在规律的认知与把握能力,研究技术形成的内在生理学、心理学机制,在理论指导下创新技术训练方法系统,提高技术训练的科技含量等举措来综合提高在技术诊断与分析、技术纠错、技战术体系设计、技术训练内容的安排与质量控制、技术改善与形成等方面的科学化训练水平。

  一、制约寝技技术训练水平提高的主要因素

  1.对寝技的作用与地位认识不到位。很多队员只是把寝技作为领先后拖延时间的战术手段,而不是把寝技作为比赛中得分和制胜的手段,把投寝技割裂看待,存在重视投技轻视寝技的思维习惯。

  2.寝技训练相对不足。因寝技训练比较辛苦,高质量的训练体力消耗大,个别队员甚至对寝技有畏难或抵触情绪,没有投入足够的精神和体力,个别队员甚至把寝技训练作为放松调整的机会来把握,其训练质量和效果可想而知。

  3.比赛应用中的心理问题。有些队员自我定位为“我寝技练不好”,缺乏通过训练提高寝技水平的信心,因缺乏寝技得意技,在比赛中更是不敢主动应用寝技,甚至回避寝技,有时即使出现寝技机会也自动放弃。

  4.寝技理论与训练方法创新问题。寝技训练基本上靠教练员的传统经验或个人感悟。由于认识上的模糊,导致训练的盲目。训练方法设计,训练质量保证,训练效果评价均停留在低水平上,而且没能形成比较成熟的、具有我国特色的寝技训练体系。整个寝技训练系统的基础较薄弱,因此更难以在不牢靠的基础上实施高水平的训练创新。整体看,我们的寝技训练属于低水平重复。

  5.教练员水平问题。由于我们绝大多数教练员寝技水平不高,对寝技认识不到位而且缺乏相关的研究与创新意识和能力,导致我们的寝技训练理念和水平相对较为落后。主要表现在:训练方法单调、陈旧;训练要求粗糙;技术要领讲不到位;系统设计与训练能力不足;技术观察分析能力不足;训练质量控制能力不足;训练效果与水平评价能力不足;问题解决能力不足等。

  6.主要技术结构分析不到位。对我国柔道运动员主要常用技术的技术结构、力学特点、技术变化与连接、步法、把位与进攻技术的衔接配合等分析研究不足,对各技术动作的内在规律把握不准,认识模糊,导致有关技术训练的针对性不强,要求难以具体化,技术训练质量控制难以操作,从而导致技术训练效果不理想,运动员技术粗糙、不规范、技术应用能力不足。

  7.投技与寝技连接不紧密。很多教练员、运动员在技术教学与训练中对投技与寝技连接的重要性认识不到位,教学与训练方法相对粗糙,运动员的整体技术结构不合理,在训练比赛过程中存在投技与寝技的脱节,两者之间不连贯,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个人技术水平的发挥。

  二、提高寝技水平训练的创新途径

  1.充分重视寝技技术在柔道技战术体系中的作用。转变过去那种把寝技主要定位在防守战术需要的习惯思维,切实认识到寝技是柔道技战术完整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是主要的进攻得分手段,投、寝技不仅仅是独立的进攻手段,更是丰富综合进攻手段的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而且寝技技术水平的提高也会大大提高投技技术应用的范围、信心,同时也增加对手防守的难度,制约对手的进攻手段、信心,提高自己的综合防守能力,增加对手进攻的难度等等。

  2.丰富寝技技术训练手段,创新技术训练方法系统。在寝技技术训练中,借鉴、吸收现代科学理论成果,从技术训练的生物学效应角度来科学安排寝技技术训练,提高训练的质量、效果,缩短技术能力形成的过程。如改革过去那种单纯靠千百次重复的模仿性训练的传统技术训练思路,遵循运动技能形成的内在规律,将技术训练分为概念训练、感觉训练和行为训练三个主要层次来按排,在不同的训练层次上采取不同的训练方法、提出不同的训练要求、制定不同的训练质量标准、安排不同层次训练的组合,提高训练的效益,实现训练效果的最大化,转变过去那种仅仅依靠身体训练的技术训练模式为身心结合性技术训练模式。

  3.加强对寝技技术结构的分析研究。寝技具有两人身体重心贴垫、密切接触对抗的特点,比赛中进行以对方颈、肩、躯干、上肢为主要攻击目标进行控制与反控制的对抗,得分方法是以控制对方有效部位后计时长短来衡量。寝技技术在身体姿势控制、技术连接与变化特点、力量应用特点、攻防方向与路线等与投技有着明显不同,而且寝技又分为固技、绞技、关节三大类,每一类的技术结构又有很大差异。结合我国运动员特点加强寝技技术结构特点的分析研究,形成独具特色的寝技枝术风格是提高我国寝技技术水平的重要前提条件。

  4.进一步健全完善训科医一体化的训练保障体系。在科技的支持下整体提高技术与专项素质训练的科学化水平,提高训练的质量和效果;加大科研对训练的渗透介入程度,从寝技技术训练理论与方法研究到训练计划制定、执行过程的监控保证、训练质量与效果评价、训练节奏把握与综合性疲劳恢复等实施多学科科研全方位介入,实现对训练过程的科技引导与把关。

  5.加强对技战术意识的训练与培养。为有效提高运动员的比赛能力,有必要有目的地在寝技战术训练过程中进行运动员技战术意识的训练与培养。改变过去那种“填鸭式”的教学模式为“双向互动式”教学,变“保姆型”教练为“导师型”教练。通过针对性安排与训练,提高运动员的自主思考意识及能力、发现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自主制定解决问题的方法与思路的能力等,通过运动员运动智能的开发达到提高其综合技战术意识能力及比赛控制能力。

  6.力量训练结构与方法的改革创新。寝技对全面力量要求很高,力量素质尤其是寝技专项力量素质是柔道项目核心素质之一。寝技对躯干的翻转压控力量、颈肩扭转翻转的力量、上肢掀翻板扣腿拉的力量、髋关节挺转顶的力量、下肢蹬夹顶搓的力量要求甚高,仅靠传统的器械力量训练难以满足寝技对抗力量的需求。为提高寝技专项力量训练效果,有必要对传统的力量训练结构与方法进行改革创新,如:减少基础力量训练比重,加强基础力量向专项力量训练的有效转化,围绕寝技技术风格设计安排专项力量训练计划,加强躯干、颈肩力量训练,加强下肢夹蹬力量训练等,通过辅助器材的设计应用强化专项力量训练效果,改革过去那种纯力量训练课的模式,将基础力量、专项力量与专项技术训练有机结合等。

  7.改革课训练结构,加强训练计划的节奏感。为提高课训练质量、阶段训练效果,在制定与执行训练计划过程中必须注意训练节奏的合理安排。通过合理安排课计划与阶段计划的节奏感,可以有效减轻运动员的心理疲劳,调动其训练积极性,同时也有利于促进生理疲劳的恢复及实现运动能力的超量恢复。训练课的质量及效果与课训练结构的安排紧密相关。为有效提高训练课的质量与效果,必须对过去不太合理的或不太重视的课训练结构进行改进完善,如提高准备活动强度,缩短准备活动时间,核心训练内容重心前移;训练课主题突出,有关训练内容的安排要考虑互相间的有机衔接、转化、铺垫等;课与课之间的内容安排要充分考虑相互间训练效果的转化与衔接等。

  8.加强寝技技术训练与应用的心理能力训练。在寝技技术训练和比赛应用过程中,寝技能力较差的运动员往往存在一定的心理障碍。主要表现为:训练积极性不高(内部动机不强),自信心不足,畏难情绪,困难回避,意志不坚定,不想练不敢用等。不有效解决思想认识和心理问题就很难取得良好训练效果。因此,在实施寝技训练过程中,首先要解决运动员的寝技训练心理问题。需要教练、科研人员密切配合研究个体存在的问题,制定系统的心理能力训练计划,并将其与技术训练和应用密切结合。其主要目标是培养运动员敢想、敢练、敢用的寝技心理能力。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