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体育论文 > 运动训练学论文

运动技术模式的确定原则和方法

来源:学术堂 作者:王老师
发布于:2014-05-16 共5441字
论文摘要

  令项技术是运动员竟技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运动训练的主要内容之一。合理的运动技术可以使运动员更有效地发挥其身体形态、技能、素质等方面的潜能,从而可以最大限度地提高运动成绩。因此,技术训练是运动训练中的重中之重,且应贯彻十其他训练内容之中。著名田径教练员何增生曾说过,完整技术天天练,环节技术不间断,就足以证明技术训练的重要性。技术训练要有一个目标,即要让运动员知道自己在技术上要向什么方向努力。so年代模式训练曾风靡一时一,其中很重要的模式就是技术模式。然而,这种训练很快被淘汰,实践证明模式不能包罗万有,也不利十运动员发挥自己的特长。前苏联运动训练学令家马特维耶夫在概括现代运动训练规律时一指出,令项化、个体化是当代运动训练的特点[n。那么如何才能体现运动训练中的令项化和个体化呢?这点关键体现在技术训练中。所谓令项化,就是指机能、素质训练、心理训练等都要体现令项的特点,都要与令项技术相结合。个体化就是要塑造适合个体机能、素质等特点的令项技术。在运动训练实践中,如何体现现代运动训练的令项化和个体化的特点,这是教练员们常常感到棘手的问题。事实上,这个问题的关键在十对运动技术模式和个体差异的理解。
 
  当然也不仅仅是存在十运动训练实践的问题,在生物力学的研究中也同样要澄清这一问题。
 
  1 运动技术模式的客观性和可变性
 
  1.1 运动技术模式的客观性
 
  1.1.1 运动技术模式是运动训练经验的总结
 
  从第一届现代奥林匹克运动会至今,奥林匹克运动己经走过了一百多年的历程。在这一百多年的时一间里,奥林匹克精神与宗旨始终被人们坚信和发扬,而其中内容变化最大的就是运动技术。人们对运动训练经验的总结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即自然的模仿阶段、经验的塑造阶段和大胆的创新阶段。大胆创新是运动技术水平不断提高的根本原因所在,德国运动员舍贝利创造了背跃式跳高技术,使得跳高成绩大幅度提高。再如体操技术的不断高难度化、惊险化是与人们的创新精神分不开的。无论是奥林匹克运动的开始,还是科学技术高度发展的今天,运动训练中的创新是竟技体育发展的生命。
 
  1.1.2 运动技术模式是运动生物力学原理的要求
 
  事物的存在与发展都由其内在的、本质的规律,人之所以跳得高、跳的远、投的远、之所以能完成各种各样的空翻与跳跃的高难动作,根本原因在十人体运动可以产生力。因此,生物力学的研究是运动技术发展与演变的依据,那些最符合运动生物力学原理的技术便被人们推崇为技术模式。
 
  比蒙、刘易斯、鲍威尔等世界一流的跳远运动员与一般的跳远运动员相比,其技术上有明显的差别,如起跳时一的入板角、蹬伸角、起跳的身体重心的腾飞角等等,这些指标可以准确的刻画出运动员的技术特征,而世界一流的运动员的技术特征,被人们普遍认为是该项目的技术模式,因而世界各国的运动员也就纷纷在效仿这样一种模式。在运动过程中,人体这种特殊的结构,使得运动者一的举手投足的简单动作,都会对整体运动效果产生影响。根据人体肢体摆动动作效果和运动项目的特点,人们总结出了许多运动生物力学的原理,因此最符合这些原理的技术是该项目运动技术的模式。目前,运动生物力学研究的主要任务之一便是寻求各项目的技术模式,事实上,许多学者一至今仍在这方面做着不懈的努力。
 
  1.1.3 运动技术模式是运动训练对生物力学理论的实体化
 
  运动生物力学的理论与技术在不断发展。开始,运动生物力学的研究只限十对现实运动技术的量化研究和诊断,而目前运动生物力学的技术己可以模拟现实的运动技术并在计算机上完成技术模式的效果检验。在这方面,美国的生物力学令家Batora。教授等取得了突出的成就。它用高速摄像机对世界一流的女子跳高运动员的比赛动作进行了拍摄,然后利用影片解析技术将影片动作进行数据化处理,再将所得数据输入计算机。利用他自己编写的程式,便可以实现动作线框图在计算机上的重现,同时一,运动员运动的速度、角速度、加速度、肢体摆动惯量的传递及整体运动效果等均可在计算机上经过计算得出,此后他们还可以将线框图的运动动作进行人为地改变,比如将摆动的方向进行调整,将身体重心的运动轨迹进行调整,然后看看调整局部动作后,整体运动的效果如何,这些实际就是对理论模式的计算机模拟技术。在Batorao教授的指导下,美国许多跳高运动员通过改进技术创造了自己的最好成绩。所以,计算机模拟必须以优秀运动员的技术为蓝本,同时一,模式需要经过训练实践的检验,这正是运动技术模式客观化的一个佐证。
 
  1.2 运动技术模式的可变性
 
  1.2.1 关键技术环节的权威性
 
  运动生物力学的研究,曾经以不同水平的运动员为研究对象,取得了许多有价值的结果,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发现,就是优秀运动员之间存在着一个重要的共同特点。如有人对体操单杠直体后空翻两周转体三周下的技术动作进行了分析对比[f37,结果发现,第二腾空动作完成好坏,主要取决十盖浪、振浪、曲骸沉肩、撩腿鞭打、推手等环节效果的好坏,使重心速度保持以上,重心轨迹腾起角保持83“左右,就可以具备完成1080后直旋下的基本条件。对田径技术的研究,也同样找出许多值得重视的技术环节,如有人对世界男子100m跑运动员的技术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现代优秀运动员的100m途中跑中,后蹬腿在脚离地时一,膝关节并没有充分蹬直(膝关节角最大为1510),后蹬时一间相对较短(0.05s) 0短跑技术中的一个微小的技术环节,是短跑技术的关键环节,关十这个问题,训练界曾经进行过长期的争论,目前似乎己经对此达成了共识。在所有的运动技术当中都存在着一个或多个关键技术环节,这些技术环节是不容改变的,是需要人们去遵循的,这表现了一种权威性。正因为这样一种权威性的存在,才使得各项技术有一个客观的技术模式。这是由自然界物体运动规律和人体特殊的结构所决定的。
 
  1.2.2 部分技术环节的可变性
 
  王军霞的技术特点可能对她创造好成绩起到了关键性作用。但是,这些特点适合十她,不一定适合十每一个人。因为个体之间,在机能、素质、心理等方面都有着较大的差别,刻意地去模仿他人,势必将训练引入他途。其实运动员只要抓住关键技术环节,就可以完成运动训练中技术训练的主要矛盾,而非关键的技术动作环节是可变的,可以根据运动员自身的特点,发挥自身的优势,形成自己的风格,这就是运动训练中的个体化。美国人约翰逊在第二十六届奥运会上勇夺男子200m金牌,同时一刷新了这个项目的世界纪录,它的成就为世人瞩目,与此同时一,它的技术也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即在途中跑过程中上体后仰太大,这样的技术常被人们称为“坐地跑”,是初学短跑的人们易犯的错误。至此,人们不禁要问,约翰逊的技术错了吗?
 
  如果错了,为什么创造了那么好的成绩?这里,约翰逊的200m跑的技术,关键环节上是非常好的,如他的摆跨式的快节奏是他的技术特点,而这种技术特点正是现代短跑技术的精髓。一个优秀的运动员,他在非关键性技术环节的某种缺陷,会由十他在关键环节上的优良表现而得到补偿,因此在训练中我们没必要刻板式地限制运动员的技术动作。
 
  2 运动技术训练中的个体差异
 
  2.1 形态的差异
 
  运动员之间的形态差异是非常大的,不用说不同项目之间,即使相同项目运动员,其形态差异也是相当明显的,如第二十六届奥运会上女子铅球项目比赛,中国选手身高较低,体重偏大,而欧洲选手普遍身材较高,体重较中国运动员小,但爆发力明显较中国运动员好。关十形态差异与技术模式的问题,可以说形态差异影响到技术模式的项目并不十分多,因为在许多项目中,运动员之间的形态差异并不是很大,如体操、跳水、田径项目中男子高栏、跳高等,对十这些项目的训练,塑造技术模式是非常必要的。而对十那些形态差异较明显的项目,如柔道、拳击、摔跤等,太严格的模式无疑会束缚运动员的发展。
 
  2.2 素质的差异
 
  运动员之间的素质差异是相当大的,甚至同一个人在不同训练阶段,其素质差异也是有的,而素质也是影响运动员技术的一个重要方面。比如走步式跳远技术中,空中三步半换腿动作,如果不具备一定的助跑速度和相应的起跳能力,那么运动员腾空的时一间就限制了三步半换腿动作。素质的差异,不仅是由十训练造成的,而且有时一候在不同民族的运动员之间也存在着明显的差异,黑人运动员肌肉弹性好,爆发力好,如肯尼亚人由十地理环境的影响,他们的心肺功能潜力较大,容易在长距离项目中创造好成绩。素质条件在很大程度上可以经过训练得到改善,运动员可以根据技术模式的要求进行针对性的训练,努力完成技术,实现个人技术的最优化。
 
  2.3 运动学习能力的差异
 
  运动员个体之间,运动学习能力也有很大的差别,这表现在对令项技术的认知能力、神经—肌肉功能及协调能力等诸多方面。因此,形态、素质等方面近似的两个运动员,其技术表现可能会有很大的差别。在运动技术模式中,也存在技术型和力量型模式两种情况,如在体操运动中,在自选动作的编排上,力量型的运动员,应当突出一些静力性的动作,诸如十字支撑、水平支撑等;技术型的运动员则应该选择那些高难度的空翻、转体动作等。因此运动学习能力方面的差异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被人为地减小。但是有的学者一并不同意这样的观点,他们认为,个体在运动学习能力方面很难取得根本性的变化,对十那些技术性较强的运动项目来讲,运动学习能力较差者一,应当在选材时一就子以考虑,对这些人来说,技术模式没有太大的意义,高难技术的规则会成为限制他们发展的不良因素。
 
  3 运动技术模式的建立
 
  3.1 以优秀运动员的技术为样本
 
  在技术训练中,教练员都有自己的训练目标,希望自己的运动员在技术上能够像某某运动员一样。从运动技术发展的历史来看,每一个新的优秀技术的出现,都是运动员与教练员创造性劳动的结果,而且一般都是先有运动表现,随后才是相应的生物力学分析。运动员有时一创造了最好的成绩,而它的技术动作可能是偶然表现出的一种最佳状态,比如在铅球的几次试投中,偶然有一次投出了优异成绩,而恰恰这次试投被科研人员用高速摄影机捕捉到了,经过分析,证明了他此次技术的合理性,因而此技术成为人们追崇的模式。如有人对2008年北京奥运会男子三级跳远决赛运动员的技术进行了生物力学分析,得出了如下结论:①运动员三跳比例平均为36.4%,29.5%,34.2%;②三级跳远三跳的起跳重心高度和落地重心高度的形式是一样的,都是高—低—高;③在三跳的支撑阶段中,水平速度的损失率分别为6%,8.2%,10.1% o这三条规律曾一度成为人们训练的指导原则,即成为一种技术模式。
 
  3.2 以运动生物力学技术为手段
 
  一名运动员在某项目上创造了最好的成绩,而他的技术不一定是最完美的,因此需要生物力学技术对它的技术进行诊断,必要时一需要对一组优秀运动员的技术进行诊断,从而得出具有更普遍意义的结果。比如短跑、标枪等项目,在训练中,良好的技术可以使运动员各方面的训练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相反,技术差会严重影响训练的效果。目前,运动学分析主要采用高速摄影及影片分析的方法,主要可得到运动速度、角速度、加速度及各关节角度等。近年来随着运动技术的不断精湛化,运动生物力学的研究开始采用三维立体拍摄的方法,对运动技术进行更精确的分析。三维摄影即用两架高速摄影机,使其主光轴交十一点,两台机子同时-开启,同时一关机,采用相同的拍摄速度。动力学研究主要采用一些测力的手段进行,如三维测力台,可以测得运动员的用力大小与方向。可以说,动力学研究可以从本质上,从更深层次上了解运动技术特征,因此是建立运动技术模式不可缺少的研究手段。
 
  3.3 以统计学结果为准绳
 
  现代运动竟争日趋激烈,高水平运动员之间成绩的差别越来越小。那么,成绩相近的两名运动员,在技术上可能会有明显的区别,经过生物力学分析可能会发现,他们的技术各有千秋,那么我们应当以谁的技术作为模式而模仿呢?显然,统计学是解决这类问题的有力武器。通过统计学处理,可以综合各优秀运动员的技术特点,得到具有普遍意义的结果。有人对中国女子铅球运动员的技术进行了生物力学的分析,同时一将优秀运动员组与一般水平组运动员的技术情况进行对比,经过统计学处理,得到优秀运动员的技术模式。而刻划这一模式的数值都被界定在一个范围内,而不是单一的数值,这就使得这个模式更加科学,指导作用更具灵活性。很多学科的研究中,统计学是很好的土具,建立运动技术模式的过程,也应当将生物力学方法与统计学方法结合起来,使结果更具科学性。
 
  4 总结
 
  运动技术模式不仅是技术训练中的目标,而且也是机能、素质训练、心理训练不可缺少的参考。运动技术模式是形象化的模式,也是数据化的模式。运动技术模式是运动技术客观规律的反映。
 
  建立运动技术模式应当以优秀运动员的技术为研究对象,利用生物力学技术和统计学方法进行诊断与界定,技术模式的计算机模拟无疑是技术模式研究的发展方向。

  参考文献:
  [1]马特维耶夫“专项化、个体化和现代运动训练”C1]茅鹏,译体育与科学,1988(1) :23 -26
  [2]Bottaro M,Machado S.N,etal.Elfect of high versus low}elocity resistance  training on  muscular fitness and functional performance. European Journal of Applied Physiology 2007 99 (3):257一264口〕梁富亮单杠直体后空翻2周转体360。
  [3]体育科技,2010,21(4):87一90
  [4]李江华北京奥运中国男子百米短跑与}日_界田径强国男子百米短跑技术的对比分析「D]民江师范学I坑,2010
  [5]Young-Hoo Kwon.3一Analysis of Triple}ump Performedby Male Athletes During the 1984 Olympic;Game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port Biomec;hanic,2010,19(1):96一110
  [6]吴国梁爆发力训练负荷强度的生物力学分析、体育学学报,2007,23(5):82一84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