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教育论文 > 心理健康论文

大学生心理健康论文1000字(精选范文5篇)

来源:学术堂 作者:万老师
发布于:2020-02-26 共15139字
  大学生心理健康论文是对大学生心理的特点及健康问题的探讨,随着时代变迁、文化背景变化而变化,所以对于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探讨,有助于大学生的身心发展,本篇文章就向大家介绍几篇大学生心理健康论文1000字的范文,供给大家参考探讨。
 
大学生心理健康论文1000字第一篇:浅谈当代大学生的情绪控制与心理健康
 
  摘要:陕西省内在校大学生校园非正常死亡事件逐年上升, 直接影响着平安校园的创建, 给国家、社会、学校、家庭造成极大的损害, 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亟待解决。本文仅从大学生心理健康和情绪控制方面略加论述, 希望能够让在校大学生正视自己的心理问题, 减少悲剧事件的发生。
 
  关键词:心理健康标准; 情绪控制; 培养健康心理;
 
  近年来陕西省频繁发生在校大学生非正常死亡案件, 通过分析省内40多所高校提供的案件资料可知, 主要致因有大学生抑郁症、情绪焦虑和心理变异。
 
  从陕西省高校课程开设情况来看, 大部分专业无心理学课程, 学生缺少足够的心理学知识, 心理承受能力不强。对此, 必须为学生传授心理健康知识, 让他们掌握控制情绪的方法。
 
  一、心理健康标准
 
  心理健康是心理活动的科学, 包括决定、推理、认识、欲望以及情感等心理活动现象。
 
  在人的健康方面, 各国都提出了心理健康的标准要求。
 
  1. 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 (WHO) 提出的心理健康标准为
 
  (1) 拥有健康心理的人, 人格健全, 自我感觉良好, 情绪稳定, 积极情绪比消极情绪多;自我控制能力较强, 可维持心理平衡;自尊、自信、自爱和有自知之明。 (2) 一个人在自身所处的环境里面, 有较强的安全感, 人际关系正常, 可以得到他人的信任与欢迎。 (3) 心理健康的人, 有明确的生活目标、理想以及事业追求, 且脚踏实地, 积极进取。
 
  2. 我国结合制度与实际情况, 提出的心理健康标准要求为
 
  (1) 能够正确认识自己, 并对自己做出恰当评价; (2) 正视现实, 适应现实环境的能力较强; (3) 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 (4) 热爱生活, 献身事业。
 
  虽然心理健康有着多种评价标准, 但是在认知能力正常、情绪稳定、个性健全、人际关系良好、自信心与耐受力较强等方面, 有着统一的认识。加强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为他们传授一定的心理健康知识, 能够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 为创建平安校园奠定有利条件。
 
  二、情绪控制的方法
 
  情绪是人对客观事物态度的体验。情绪产生于机体在社会环境, 尤其是人际交往过程中, 具备较强的社会性特征。情绪是一种精神上的感情或情感, 这和认知与意志不一样。情绪也是人身体各部分出现变化后造成的有机体的一种复杂状态。
 
  大量的实验说明机体内部器官的活动和情绪关系密切。如大脑皮层对情绪起调解、抑制作用。内分泌系统与中枢神经系统之间的联系直接影响情绪活动。
 
  积极的情绪有利于人体潜能的发挥, 提升承受压力的能力。积极情绪具有乐观、开朗、愉快、舒畅等情绪特质。消极情绪, 特别是不间断反复出现的消级情绪, 使人惊慌、恐惧、悲观、忧虑、烦恼、嫉妒、厌恶等情绪表现, 容易引起神经系统活动失调, 内分泌腺功能失去平衡、记忆力减退、心慌气短、食欲不振、腰膝酸软等症状表现。
 
  当前, 社会生活越来越复杂, 人与人、精神与物质等关系更加复杂、多样。情绪对人们的生活有着极大影响, 只有控制好情绪, 才能将人与人、人与物等关系协调好。
 
  情绪能否引起身体的病理变化, 主要取决于情绪的强度和持续时间。要避免情绪对身心的不良影响, 关键是不要使情绪过激, 尤其不要让不良情绪反应持续时间过长, 这就是说要保持情绪的稳定。情绪是否稳定, 首先是环境因素的影响。人不是孤立存在的, 人的情绪和精神活动都受着家庭, 社会环境以及个人健康状况因素的影响。其次, 是性格基础和神经类型因素的影响。一般来说, 性格内向者比较孤僻敏感, 易于抑制苦闷;神经弱者, 情感比较脆弱, 情绪易于波动。另外, 一个人的学识、经验和世界观也是直接影响人的情绪。尽管人的性格有别, 所处的环境不能自己选择, 却都可以使自己的情绪保持稳定, 需要理智和意志发挥作用。
 
  稳定情绪的最根本方法, 在于建立良好而健康的心理状态, 让积极情绪充满心境。这就要求我们要树立远大的理想和高尚的志趣, 要学习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认识自然规律和社会发展规律, 掌握正确的思想方法, 才能使自己的行为和意志符合客观现实要求, 避免因主观和客观不合而产生消极情绪。要不断丰富精神生活, 增加知识积累, 增强服务于人民的能力。一个富于理想, 热爱生活的人, 他的情绪必然是健康、积极、饱满的。
 
  三、培养健康的心理
 
  大学生由于自身心理发展不够稳定和平衡, 承受困难与挫折的能力不强, 极易形成心理障碍。如果不能消除心理矛盾, 会对大学生造成消极作用, 并引起心理疾病与心理障碍。所以要重视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让他们掌握调节情绪的方法。
 
  1. 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一个人面对社会与人生的态度, 对其人生的目标与价值有着直接影响。处于现实社会中, 会面临着不公, 经常感到失望, 对此要保持积极的人生态度, 冷静处理问题, 理智看待各种社会现象。不断增强竞争意识, 提升竞争能力, 主动适应社会环境, 防止心理出现失衡。
 
  2. 树立正确的理想观
 
  一个人只有充满理想, 才有无穷的动力, 而树立崇高的理想, 才能时刻保持激情, 奋勇向前, 将自身潜能与价值充分发挥出来。大学生有了自己的理想以后, 在今后遇到困难或挫折时, 才有面对的信心与勇气, 并一步步获得胜利, 走出黑暗, 迎接光明。
 
  3. 提升人际交往能力
 
  大学生通过正常的人际交往, 能够得到他人的帮助与支持, 减少失望或失败时产生的悲伤与痛苦, 并消除心灵上的仇恨与迷茫。所以, 为培养学生的健康心理, 必须增强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
 
  4. 掌握足够的心理健康知识, 提升情绪控制能力
 
  高校将必要的心理健康知识传授给学生, 让学生形成健康的心理, 养成积极、乐观、开朗的性格, 能够及时对自身情绪、感情作出调整, 时刻保持健康的心理状态。
 
  当前高等学校学生所学专业知识与就业形势要求差距较大, 因此各专业教学都强调学科之间的互动和协调。大量事实显示, 社会各界越来越关注心理健康教育, 高校也要将其作为一门“主课”。
 
大学生心理健康论文1000字第二篇:新时期大学生心理健康标准整合的探索性研究
 
  摘要:针对现如今大学生普遍处于亚健康状态的现状, 从心理健康的角度出发, 发现如今划分大学生心理是否健康的标准已经不再完美的适用于当代大学生这个特殊的群体。我们建议能够从经济、教育、思维意识等各个方面对当代大学生加以分析, 重新整合出一套较为符合新时期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标准。
 
  关键词:大学生;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标准
 
  引言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中国经济的不断发展。中国社会的生活节奏, 已经步入到了一个高速进展的阶段。而随之而来的负面影响, 则是人们的心理陷入到了一种以负面情绪为主“情绪负重时代”。作为中国新经济的直接受益者, 大学生这一青少年的主体人群, 对这一变化尤其敏感。加之大学生以其年龄的特殊性, 青春期的他们更是面临着诸如:专业选择, 就业压力, 恋爱问题, 升学问题等一系列的压力。由此, 作者认为对新时期的大学生重新规划出一份心理健康标准有效消除大学生面临压力所容易产生的各种不良的心理应激, 心理危机或心理障碍的必要选择。
心理健康
 
  健康是一个人能够活跃在社会上并为其做出贡献的基础。故此, 自古以来人们对健康的追求就没有停止过。时至今日, 随着科技物质文明的高速发展, 心理健康这一问题, 也被人们看作是是否健康的重要标准之一。作为我们研究对象的大学生, 以其社会经验缺乏, 视野及知识量丰富, 在他们追求个性化和独立的过程中, 难免会与社会产生冲突, 带来新的心理问题。
 
  一、心理健康的定义和已知的心理健康标准
 
  心理是人的思维、情感、能力等各种精神活动的总和。心理的这种反映, 既受先天的影响, 又有后天的制约;既有生理的运动, 又有社会的调控。但是, 人的心理主要不是受生理和先天因素制约的, 而是后天的影响和教育起着决定作用, 所以, 一个人心理的可塑性, 建构性是比较大的。随着时代的发展, 人们对健康的认识也不断发展变化。世界卫生组织曾给健康专门下了定义:健康不仅仅是没病和痛苦, 而且包括在身体、心理和社会各方面的完好状态。而伴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 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的提高。人们对于身体健康的需求, 已经在卫生、饮食、运动、住行等各个方面得到了满足。但是, 关于心理是否健康, 却一直各说纷纭。国内外学者由于各自所处的社会文化背景不同, 研究问题的立场、方法和观点不同, 迄今尚未有统一的意见。
 
  虽然, 对于心理健康的标准一直没有统一的看法, 但是尚有一些组织和个人提出了一些较为被广泛接受的观点。如马斯洛和米特尔曼在合着的《变态心理学》中提出的心理健康标准:1.有足够的自我安全感;2.能充分地了解自己, 并能对自己的能力做出适度的评价;3.生活理想切合实际;4.不脱离周围现实环境;5.能保持人格的完整与和谐;6.善于从经验中学习;7.能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8.能适度地发泄情绪和控制情绪;9.在符合集体要求的前提下, 能有限度地发挥个性;10.在不违背社会规范的前提下, 能恰当地满足个人的基本要求。
 
  在此基础上, 国内的学者们也进一步对中国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标准做了如下划分, 具体表现为, 智力正常;能够正确表达自己的情绪;能够悦纳自我;拥有良好的人际关系;有较强的自制力;保持人格的完整与健康;能适应现实环境等等。
 
  然而, 值得注意的是, 关于国内大学生心理健康标准的提出, 其最接近现在的年代也已经是1999年。而中国在进入两千年以后尤其是2010年之后的发展, 是在1999年无法想象的。也就是说, 那样一份在1999年提出的标准, 已经不再完美的切合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实际了。
 
  二、新时期大学生的主要心理特点
 
  随着80和一代已经近乎完全踏入社会, 人们的注意力都聚焦在了90后大学生这样一个全新的团体上。也就是我们所说的新时期的大学生。作为伴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而成长起来的一代。现在也已经被证实, 90后因为其成长环境的特殊性, 具备了先前一代大学生所不具备的很多心理特质。比如:由于90后大学生多为独生子女, 因此, 90后的大学生们都具有很强的自我意识, 他们渴望在人前表现自己并且希望自己在某些方面与其他人显现出很大的不同;同样的, 由于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的高速发展, 90后大学生大多拥有丰富的网络社交经验和游戏经验, 这带来的影响便是他们之间人际关系的淡漠。
 
  虽然由于以上一些不可逆的因素导致90后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成为了心理学家眼中的难题。但人们并没有放弃对这一群体心理问题的研究。
 
  三、从各方面看整合大学生心理健康标准的重要性
 
  从政治角度看, 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印发《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基本建设标准 (试行) 》的通知体现了国家对于新时代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重视。而其中关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制机制建设”等七项大方向上的建议, 也体现出划分大学生心理健康标准的可行性。
 
  从哲学的角度看, 心理学与哲学有着密切的联系。从宏观上看, 现代心理学本身就是从哲学中分离出来的一门新兴学科。一方面它的发展为哲学揭示心理、意识这种精神现象的本质, 阐明认识过程提供了科学的依据, 另一方面, 哲学对于心理学的发展也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因此, 新时代的大学生需要拥有一个健康而完整的哲学思维。从这方面看, 学习马克思主义似乎也成了中国新时代大学生心理健康标准形成所不可缺少的一部分。马克思主义哲学主张实践出真知, 主张反映论, 而不是唯心论的先验论。生活中出现心理问题的人, 大多是认知上出现了与现实不协调的东西, 有严重的观念片面性和对于现实世界认知的不确定性。马克思主义教育人去参加实践和劳动的哲学并且从现实世界找到人的真实存在。一个人能够做到通过与客观世界接触, 感受世界和自己的真实存在, 那么人便能更多的摆脱谬误和空想。最后, 他的活动和思维, 更加接近了事实本身, 身心与客观世界能够协调, 心理自然更加健康有活力。
 
  从医学的角度看, 据一项对大学生的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的亚健康状态主要表现为:人生目标茫然, 学习目标不明确、学习动力缺失, 生活目标随波逐流, 常有无意义感伴随, 自卑与自负两极振荡, 懒散与退缩, 恐惧失败等。事实上, 任何一个处于亚健康状态的大学生, 对于黄金年华、美丽大学生活的感受力下降, 对自我发展的心理预期也会变得不确定, 人际吸引力降低而且自我满足感不高, 内在潜能不能够充分发掘。
 
  导致大学生亚健康状态的原因很多, 除由于过度疲劳造成的精力、体力透支, 人体生物周期中的低潮时期, 身体疾病等因素外, 心理疾病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人体若处于亚健康状态时, 容易患病, 身心感到不适, 对学习、生活和身心健康造成不良影响, 不能很好发挥体力和心理上的潜力。因此解决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能有效消除亚健康的影响。
 
  四、根据客观事实提出新的标准
 
  综上所诉, 新时代大学生心理健康标准的整合, 需要从经济、教育、成长环境、和社会交往经验这样的几个方面去考虑。首先, 从经济的方面看, 随着中国经济的转型和人口结构老龄化的提前到来。就业问题和经济压力成了现如今大学生们最为关注的问题。由于中国现在改变了以往那种毕业分配工作的方法, 现在企业更多的采用当面面试, 择优录取的方案, 因而拥有自立、自强、自律的良好心理素质是当代大学生对于心理健康所需的重要的标准之一。
 
  从教育方面来看, 虽然新时代的大学生经过了小学、中学再到高考的重重磨练, 但是, 他们在成长的过程中, 却由于各方面都有父母操持, 自己真正关注的部分也只有学习而已。到了大学, 大学生们却必须由倚靠家长转向依靠自己。因此增强独立性, 积极主动适应大学生活。也是大学生展现他们健康心理的一个完美的渠道。
 
  因此, 对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标准的制定, 我提出以下几点观点:
 
  1.大学生智力正常且充分发挥, 即大学生达到大学阶段应有的智力水平, 对各项基础知识有所了解, 并且在此基础上能有所创新。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表现出适当的求知欲
 
  2.大学生情绪健康, 即大学生能在正常情况下保持心理平衡或心理愉悦, 在平时的生活中保持情绪的平稳, 在适当的情况下表现出相对应的情绪, 较少出现狂喜或者过于悲伤的情况。
 
  3.人格完整和谐, 并不断完善, 即有完整统一的人格, 所思和所为在大体上能保持一致。并在人生中保持不断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并以此为中心统一自己所需的行动。
 
  4.具有完备而健全的意志, 具体体现在行事具有果断性和具有坚强、自立、自律等品格。在遇到困难时能做出合理的反应, 更优秀者能迎难而上。
 
  5.人际关系和谐, 能有效的与周围的人进行交谈, 能够融入自身所处地方的社会环境。
 
  6.适应能力强, 能够能动的适应周围环境的变化。并且拥有积极乐观的心态, 遇到困难勇于挑战。
 
  7.心理行为符合大学生年龄段, 即大学生需要充满阳光朝气, 对未来充满信心, 有青少年特有的活力。
 
  以上便是我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标准的几点看法。一个成熟的大学生必然需要带着这些优秀的特质, 才能在日后的学习工作中脱颖而出。
 
大学生心理健康论文1000字第三篇:新媒体浪潮对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建设的思考
 
  摘要:新媒体浪潮所呈现出的新的生活方式,让人们与信息密切交织起来,尤其对高校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是一把“双刃剑”。针对新媒体对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机遇与挑战,剖析现阶段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问题,得出新媒体浪潮中大学生心理健康建设的对策。
 
  关键词:新媒体浪潮; 大学生;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1 新媒体潮流对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机遇与挑战
 
  1.1 机遇
 
  1.1.1 提供多元化的信息平台,帮助大学生开拓视野
 
  在新媒体潮流的带动下,高校大学生更愿意通过互联网接触到多元化的信息。
 
  这种开放便捷的获取方式可更容易满足大学生的猎奇心态,及时为大学生群体反馈所需的各种信息。
 
  新媒体的快速发展,一方面使大学生不再局限于周边的事物;另一方面,不再受限于传统社交媒体,可按需查找相应的信息满足自己的求知欲。同时,它也进一步激发大学生的思创能力,打开大学生的思维,开拓眼界。
 
  1.1.2 建设自由开放的社交环境,缓解大学生情绪压力
 
  高校大学生是新媒体潮流的主力军,自由开放的社交环境更容易迎合他们,有利于他们释放情绪压力。相对于传统的社交媒体,新媒体潮流带动的整个社交范围不再拘泥于时空限制,却更多来源于人的主观意识。它以“个体”为中心,强调个人个性化,一定程度上能够满足大学生对自我的肯定。
 
  同时自由开放的社交环境,使大学生能够结识不少志同道合的朋友,这些朋友不一定是生活在一个城市,也可能远在异国他乡。当遇到问题或者是心烦的事情,大学生则更愿意对这些现实中不在一个交际圈的“朋友”们倾诉,寻求心理慰藉,缓解自己的情绪。
 
  1.1.3 打破交流学习壁垒,增强大学生的认知力
 
  随着新媒体的蓬勃发展,越来越多的人能够了解世界更多的面貌。大学生正处在一个汲取和突破的年纪,他们喜欢猎奇和模仿,并且善于探索和求知。因此新媒体潮流带来的多元化信息,更容易影响高校的大学生。
 
  中国走向世界的步伐已经越来越快,“国际化”也已经不再是天方夜谭。在这样一个信息化快速发展的时代,更需要高校的大学生敞开心扉,关注国内外的发展热点。其中,新媒体就充当了很好的工具,它可以将各种资源呈现在学习者的手中,打破交流壁垒,帮助他们求知和探索,增强他们认知事物的能力。
 
  1.2 挑战
 
  1.2.1 社交网络虚拟化,导致大学生滋生孤独自闭心理
 
  新媒体浪潮的出现,使越来越多的大学生无法摆脱网络和手机,并将生活的重心转移到了社交网络的平台上,忽视现实世界的人际交往,变得冷漠寡言、不擅交际等。网络的虚拟化和交互性,虽然很好的突破了时空限制,扩大了个人的交际圈,但也让很多大学生过分沉浸在文字、视频等交流方式,不愿与周围人打交道。久而久之,容易出现自闭、孤独等心理,严重的话还会导致抑郁症或躁郁症等疾病。毕竟,这种非面对面碎片化式的交流,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只能提供暂时的慰藉。大学生将关注点过多放在碎片化的交流上,更容易让他们在现实生活中出现社交困难的障碍。
 
  同时,网络平台的自由性和开放性,助长了大学生不受约束和管教的脾气,让他们过度放纵自我,更加依赖网络社交,忽视了现实世界的人际交往,诱发自卑、焦虑、自我怀疑和缺乏安全感等心理问题,不利于心理健康的发展。
 
  1.2.2 价值体系混杂化,大学生无法正确甄别
 
  有关社会调查显示,大学生是容易被诱骗的群体,虽然相当多的大学生已经步入了成年,但每年还是会有大学生被骗的案子。一方面,当代大学生从小的生活环境有了很大的改善,多数人没有社会经验,容易被诱骗;另一方面,大学生还未建立起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极容易被形形色色的言论诱导,混杂化的价值体系让他们更容易迷失自我。
 
  1.2.3 网络平台大众化,诱发大学生产生负面情绪
 
  网络平台能够让大学生轻松的成为参与者,因此很多大学生在还没有看清或了解事情的全部,就急于表达自己的态度,宣泄自己的负面情绪。可能仅仅是为了表达某个观点,但却不明所以地成为了“键盘侠”的人更是不在少数。新媒体为我们提供了更加快捷的平台,但同时也让很多大学生迷失了责任意识和法律意识,不注意自己的行为举止,一味宣泄或发表自己的不当言论,滋生叛逆、暴力等不良心态。
 
  2 高校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现存的问题
 
  2.1 原生家庭影响大
 
  一个人的成长环境对他的生活、心理健康状况等都有着深刻的影响。目前,根据大量的文献研究,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与家庭受教育程度、家庭结构、家庭成员心理行为等呈现相关关系。当家庭气氛冷漠或者紧张,大学生往往会变得不合群、自闭等;若家庭突发变故等,也易使大学生变得迷惘无助,产生消极情绪。因此原生家庭的方方面面与大学生个人无法摆脱,会影响大学生的心理健康。
 
  2.2 高校重视程度低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各大高校陆续开设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但相对于其他公共课程和专业课,心理健康教育仍处下风,多数流于形式,仅在大一学年开设一学期,缺乏完整的课程体系支撑。众所周知,个人心理建设是一个长久的过程,不能急于求成,更不是集中突击式铺开。多数高校仍是以大班为单位开设课程,无法关注到每一个学生的心理健康状态,更不用说提供及时地开导与帮助。
 
  同时,高校心理健康资源匮乏,没有完备的师资力量和设备,专门的心理健康咨询中心也名不副实,没有正规的心理医生。多数的授课人员缺少专业背景,不能真正重视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
 
  2.3 学生自我意识不到位
 
  很多学生面对“心理问题”就会下意识的把它和“不正常”等词联系起来,缺少对心理健康的正确认识。他们往往自己羞于表达出自己有某些心理问题,宁可装出来积极、乐观的心态,也不愿意和别人倾诉,更害怕别人察觉出异样,更别提踏进心理咨询室。这种做法只会耽误自己,让自己变得越来越累,从而丧失对生活的兴趣。
 
  3 新媒体潮流中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建设的对策
 
  3.1 家庭
 
  原生家庭对大学生个人的影响是巨大的,因此我们必须重视家庭对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建设的作用。一个美好的家庭,取决于家庭成员对它的付出和承担,不仅仅是父母,还有大学生自己也要有经营好自己家庭的意识。
 
  新媒体潮流中,家庭成员可以利用网络的方便快捷,及时地相互沟通,给予关怀,这些都能很好地增进家庭成员之间的情感,有利于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建设。
 
  3.2 高校
 
  3.2.1 每学期开设心理健康检查
 
  大学生在学校的时间居多,定期开展心理健康检查活动了解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情况,及时地提供心理疏导,帮助学生解决心理问题,全面提高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3.2.2 提供专业及时的心理咨询服务
 
  专业的心理咨询不仅会让咨询者更容易学会倾诉,可以更好地舒缓咨询者内心的压力,并且能让专家在第一时间掌握到他的心理健康情况,避免因为情绪紧张或者压力过大而出现轻生的念头,将消极情绪及时扼杀在萌芽中。
 
  3.2.3 专业化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网站
 
  高校要重视心理健康教育的宣传和普及,专业化本校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网站。在资源共享的基础上,让学生主动地了解和学习心理健康知识,增加学生自学的途径。专业化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网站对高校心理健康的建设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带动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
 
  3.3 自我
 
  3.3.1 约束自己的言行
 
  网络的开放性决定了我们每个人都可以说自己想说的话,发表个人的意见。
 
  但作为大学生,即使被负面情绪烦恼,我们在发表各种言论时,也要紧紧守住底线,要坚决维护国家的权益,遵守宪法和法律。
 
  3.3.2 不沉溺网络
 
  新媒体的发展,让我们的生活离不开手机,离不开网络。作为当代大学生,我们不应该沉溺在碎片化的信息中,而是要牢记自己的本职工作,专心学习,学好专业知识,为将来的就业等方面做好长久打算。切勿贪一时乐,抱终生遗憾。
 
  3.3.3 多浏览积极乐观的内容
 
  网络信息的混杂化,让人不好评判。但作为高校大学生,我们要及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树立积极乐观的心态,浏览有益身心健康的内容。
 
  4 结语
 
  在新媒体浪潮中,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建设也需要紧跟时代潮流,利用好新媒体这把“双刃剑”,紧抓机遇,直面挑战。采取合理有效的举措应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培育出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大学生,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作出贡献。
 
大学生心理健康论文1000字第四篇: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创新
 
  摘要:近些年,随着我国教育制度的不断改革和完善,由最初的生理健康向身心健康教育发展。当下,对于我国大学生群体中的心理教育模式亟待创新和改变,现在的时代网络信息资源丰富,大学生追求个性以及多元化等现象比比皆是,过去传统陈旧的心理健康教育以及不能满足现如今大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本文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现状以及如何创新改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提升大学生心理健康素质,进而实现大学生自身价值以及对于社会的人身价值。
 
  关键词:大学生; 心理健康教育; 现状; 创新教育模式;
 
  大学校园作为我国人才的培养基地、输出的人才需要品学兼优且能对社会和国家贡献其自身力量,但是现在再其基础上,还要增加一条心理健康指标,大学生是国家的未来栋梁,是国家长远发展的基础保障,可是由于大学生在校期间处于一个心理还在完善和成熟的阶段,遇到各种问题需要学校、老师以及家长等给予一定的指导和帮助,提高心理素质,阳光健康成长进而成为对国家、对社会有用之人。
 
  1 目前我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现状
 
  1.1 高效对于心理健康教育不够重视
 
  经过大量的实际走访调查,发现我国很多高校对于心理健康教育不够重视,加上孩子从小处于一个拼成绩的概念中,学生家长也是多数重视分高过孩子的心理发展,加上现在生活相对优越,受不得批评和委屈,导致很多大学生心理素质过差,经不起打击和挫折,虽然很多高校设置了心理健康咨询服务,选修课也增添了心理健康课程,但是普遍对于心理健康教育的精力不过多,宣传不到位,一些大学生根本不知道学校还存有心理咨询这个服务,有些学生顾忌面子更不愿进入去咨询,导致心理健康咨询形同虚设,对于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起不到帮助和疏导的作用。
 
  1.2 对于高校中的心理健康服务体系不够完善
 
  我国教育之前对于成绩的关注度普遍较高,忽视了学生的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的教育,虽然目前国家对于体能以及心理健康服务提高了重视度,但是在高校间还是体系不够完善,力度不够大,一些高校心理咨询师可能是辅导员也可能是校领导,不但他们自身工作容易出现混淆,对于学生的了解和关心程度不够,学生对于其辅导还会产生排斥心理,缺少专业的大学生心理辅导老师,此外对于心理健康服务体系也没有进行完善,过于形式化,对于学生出现的心理问题不能及时发现,容易造成心理问题无法及时解决。
 
  2 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创新
 
  2.1 建立健全完善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服务体系
 
  加强高校对于心理健康咨询的体系建立和重视度,了解高校自身教学情况以及学生心理需求,制定符合高校管理的心理咨询体系,同时加大对于心理健康咨询服务的宣传力度,增加硬件设施,比如心理测评室、治疗室以及发泄室,为大学生提供一个环境宜人且能够放松心理戒备的环境,对于疏导和解决心理问题能够起到一定的帮助作用。学校可设置周期性的心理健康访谈,增加和大学生间的互动,同时对于心理咨询老师可以设置奖惩机制,提高教师的工作动力和责任心,让心理健康教育的作用发挥出来。
 
  2.2 加强高效对于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度,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心理健康教育
 
  现在的社会对于人才的需求不再单单只看成绩,需要的是全面的且综合素质强的人才,学校在对专业课程进行教学时也要提高对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度,使得大学生在得到学科教育的同时,心理也能得到健康培养和发展,不会因为叛逆和偏激出现过激行为,造成不良影响,这里需要高校领导牵头,将心理健康教育列为重要关注点,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心理健康教育,并不是大家眼中是由于心理问题进而才接受心理辅导,让大学生清晰度认识到,心理健康咨询是对日常生活以及学习处事等的困惑解答,避免大学生的错误认知,还怕心理咨询后大家对其的异样眼光或者自身不想承认心理问题,对心理健康教育产生抵触,这是目前高校心理咨询难以开展的重要阻力。为了提高大学生对于心理健康教育的认知,要增加心理咨询互动,举办心理健康讲座,以身边实际案例进行舞台剧表演等,让大学生对于心理健咨询和服务得到全面的正确的认知。
 
  3 创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必要性
 
  大学生是祖国未来的栋梁之才,关注其的心理健康也是对其全面能力的提升,只有心理健康,在面对问题和困难时才会有良好的心态去解决,而不是一味的抱怨,进而产生偏激行为,对个人和家庭以及社会造成不良影响。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不单单是一门课程,需要我们对于其的教育模式进行创新,过于简单的教育方式已经不能满足现在大学生的心理需求,使其对于心理问题的认知不正确,进而得不到有效的帮助和指导。因此要对心理健康教育模式进行创新,比如增加心理健康知识讲座、网络咨询、案例分析以及游戏互动或者舞台表演等,在一个轻松且相对愉悦的环境中去学习和全面认知心理健康咨询服务,让大学生能够自主敞开心扉,更有利于自身的心理健康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顺利开展,进而实现高效心理咨询服务对于大学生面对的学习、情感以及就业工作压力等问题的困扰,健康阳光的心态,促进其健康快乐的学习成长。
 
  4 结束语
 
  在我国,大学生作为一个较为的特殊群体,其是我国人才储备和综合素质的代表,重视心理健康教育就是为了更好的帮助和提升其的自身能力,进而实现个人魅力以及对社会、对国家的人身价值。心理健康教育是一个与时俱进的学科,需要多方协同,才能更好的实现心理咨询服务的意义。
 
大学生心理健康论文1000字第五篇: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改革与探索
 
  摘要:本文对现阶段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从课堂教学方法、课程模式和课程考核的方面,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的改革思路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教学改革;
 
  为深入贯彻落实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加快振兴本科教育,构建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全面提高高校人才培养能力,教育部下发了《关于狠抓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精神落实的通知》,要求各方面思想、认识和行动高度统一到落实立德树人任务要求上来。对于奋战在教学一线的教师,要做到淘汰“水课”、打造“金课”,合理提升学业挑战度、增加课程难度、拓展课程深度,切实提高课程教学质量。
心理健康
 
  1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地位
 
  教育部在《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意见》中明确提出:“充分认识加强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要性。当前,我国正处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战略目标的关键时期,社会情况发生了复杂而深刻的变化,如何指导学生在观念、知识、能力、心理素质等方面尽快适应新的要求,是高等学校德育工作需要研究和解决的新课题。《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强调,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工作中,必须更加重视德育工作,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由教育部办公厅印发的《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基本要求》通知(教思政厅[2011]5号)明确指出,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是集知识传授、心理体验与行为训练为一体的公共课程。因此,探索有效培养当代大学生提升心理健康意识、掌握并应用心理健康知识、切实提高心理素质、促进自身全面发展能力的教育教学改革,对高校根据学校实际情况推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具有重要的意义。
 
  2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现状
 
  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人们的生活环境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对心理健康的需求和全面发展的需要也越来越明显。结合当前国家和社会的发展形势,最大限度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和大学生的身心需要,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成为了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要内容。然而,在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中,依旧还存在着一些问题。本人结合自身多年教学经验,以及同各位同行的经验交流,总结出目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问题集中表现在以下几点。
 
  2.1 教师队伍缺乏专业性
 
  现阶段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师队伍参差不齐,心理学专业背景的专业教师缺乏,很多从教的教师要不然是迫于工作需要,由学生工作系统的辅导员或机关处工作人员担任,他们通过自学考取国家二级或三级心理咨询师资格证后加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学队伍中;要不然就是选用一些临近专业背景的教师,如教育学专业的老师来担任心理健康的教学,虽然他们具有较丰富的教学经验和实践指导的经验,但是,他们没有专业背景,没有经过系统学习,缺乏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必备的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所以,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教学过程中较多地依靠个人经验,心理学专业知识和心理咨询专业技能相对薄弱,导致教学专业化效果不佳。
 
  同时,很多非专业教师容易将心理辅导和简单的“谈心”混为一谈,对学生真正的心理问题难以敏锐的觉察,这就容易让学生对心理学产生困惑和迷茫,如果一两次自己的问题没有改善,很多学生会选择退缩、逃避和拒绝,这就加剧了开展学生心理健康工作的难度,同时,也使得学生群体容易对专业的心理健康知识的匮乏,难以做到真正的开展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难以发挥该门课程的真正意义。
 
  2.2 教学形式难以多样化
 
  传统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以学生为主体,老师主导课堂,以讲授方式为主,兼有提问与学生互动。但是,被我们使用最多的教学方式却是效率最低的方式。其实,在不同的教学方式下,学生对所教内容的掌握程度是不同的。对于学生参与度高的课程内容,学生记忆效果和理解效果就会比较好,对于参与度比较低的课程内容,学生就属于灌输的形式,大多流于表象,而对概念的深度理解都比较缺乏,仅能做到熟记都已经是很不错的效果了。
 
  2.3 课程性质问题导致容易被忽视
 
  绝大多数高校都把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设置为选修课,或者公共基础必修课,采用大班化的授课方式,开设时间短。课程内容分散,缺乏对课程的整体规划,学校没有根据学生的专业特点,专业发展趋势引导学生解决心理问题。并且大多数学生没有心理学知识的基础,对于心理学也是一知半解或者完全迷茫,在课程开展过程中学生很容易将其和思想品德课想联系,并没有认识到本门课程的侧重点,也没意识到这个课程与自身的重要关联。
 
  在有限的时间去引导学生重视心理健康,这本就是一个很难达到的目标。而且往往学生更重视专业课,对于选修课和公共基础课抱以“及格万岁”的心态,大学生心理健康课本就引不起学生的主观重视,再加之大班上课,基本人数都在一百多人以上,学生很容易放松注意力,产生“责任分散”心理,更加不会认真对待本门课程。大班授课老师难管理,学生疲听讲,就会形成恶性循环,使本门课程越来越不受到重视。
 
  2.4 课程考核形式单一化
 
  当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考核方式缺乏多元化也比较简单,主要采用试卷答题、论文撰写等的方式来考核学生,对当代大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想法、观念和态度没有准确的评价,从而使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流于形式。还停留在中学时代的学习和传授模式,离不开课本,走不进学生内心。比如很多课程开展实施的“过程考试”,形式虽然新颖,也能深入了解每个学生的学习状况和发展,但是对于本门课程来说,开展难度巨大,人数过多导致教师无法顾及到每一位学生的学习状况,实施起来相对困难。
 
  3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的改革与创新
 
  3.1 加大课堂实践教学力度
 
  唐超与王椿阳的研究显示,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主要集中在人际关系、自我情绪、挫折压力应对、人格心理等方面。在组织教学活动时,应该通过不同的活动了解学生心理,多方面的对学生进行考察,有效地疏导学生心理问题。所以在教学改革中我们要不断完善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环节,构建科学的评价体系,及时有效干预,避免恶性事件的发生。通过学生的自主实践,才能直观的了解大学生的切实需求,着眼于当下的客观问题,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大学生群体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解决他们的现实需求,把这门课上“活”,而不是仅仅停留在理论知识的讲解,让学生觉得“听天书”,对自己的学习、生活却一无用处。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学过程中应着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引导学生加强实践训练的次数,最大限度地锻炼自身实际操作技能,使自己在操作的过程中能够得心应手。课堂实践教学方法采用情景模拟、案例分析、角色扮演、心理测试、心理微电影、体验式教学等可操作性方法,势必增加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认同、情感认同,全面提升其心理素养和综合素养,促进学生自觉应用理论知识去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达到“知、情、意、行”的统一,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3.2 设置系列化的教育课程
 
  首先可以将课程设置为针对不同层次的大学生进行开展,而不是仅仅局限于大一新生,大学生在大学期间心理变化较大,应该根据学生在不同阶段所面临的问题,比如针对新生的人际交往问题展开疏导,大二学生学习压力问题以及即将毕业的大学生所面临的就业压力等问题有针对性地开展引导教育工作。将大学生在整个大学期间都全面覆盖,有针对性的开展教育,有针对性的解决问题,这样才能让学生产生共鸣,达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课的目的。
 
  其次,应根据大学教育的过程,阶段性的开展教育活动。在心理健康教育内容上应注重实效性,将心理健康教育融合在各学科教学目标之中,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比如可以和学生处、教务处、学生社团等合作,多开展一对一心理咨询、心理团体辅导等活动,让大学生走出课堂,走出课本,多参加实践活动,切实感受心理健康的重要。
 
  最后,可以应用“线上+线下”的教育模式。将理论知识的讲授可以放在在线课程进行,学生主要进行自主学习,课堂上老师进行答疑,针对学生近期的问题进行辅导和心理建设,要求学生“先学”,教师“后教”,这样就可以给线下课堂腾出更多的发挥空间,可以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进行实践教育。
 
  3.3 实施多元化考核方式
 
  充分运用新媒体资源,建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网站,开辟网上课堂,在介绍心理健康知识、心理调节方法的同时,结合教学内容开辟网上心理测评、作业提交及考核通道;同时开通微信和微博,以互动方式定时、定期开展网上案例分享和讨论,以及作业交流。这种方式,既突破了时空限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可以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同时也能及时掌握学生的心理动向,更好的开展全方位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学活动。
 
  还可以加大日常学生的作业力度,因为人数问题,可以按照小组合作式学习模式,重视学生上台展示。将课堂的时间尽量多的交给学生,通过上台展示,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及能力的运用真实情况,对学生的展示做到及时评价、及时鼓励,将课堂成绩的力度提高,学生的每一份作为都用分数来回馈,这样就加大了学生自主学习的动力。
 
  4 总结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一个基础性、系统性、创新性的工作。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通过教学实践转变了教学理念"优化了教学内容"改革了教学方式,并促进了教学质量的提升。全面分析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存在问题,有助于全方位对心理健康教育进行改革,有助于我们有目标的对学生开展教育工作。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学任重而道远,要想实现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规范化、成熟化、科学化,必须要进一步探索提高大学生心理素质的教育机制、探索如何加强师资队伍的专业化建设等问题。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