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经济学论文 > 产业经济学论文

威海市现代服务业促进研究结论与参考文献

来源:学术堂 作者:陈老师
发布于:2017-03-10 共4251字
  结 论
  
  当前,正处于转型关键期的中国,经济发展面临着模式滞后、结构欠佳、增速放缓、环境资源制约等很多问题。由于自身所具备的环境污染小、资源消耗少和产品附加值高等特性,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已经成为我国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本文在借鉴国内外产业发展相关理论的基础上,以现代服务业发展模式为研究对象,系统研究了威海市的现代服务业推动策略。得出以下结论:
  
  (1)对威海市现代服务业的概念内涵作了明确界定,即在工业化进程中,伴随着信息技术和现代管理思想的发展而发展起来的服务业,是新兴服务业和改造提升后的传统服务业的总和。指出现代服务业具有的高附加值、高技术性、高人力资本含量、高集聚性特征,并将威海市现代服务业划分为生产性服务业和生活性服务业两分类。
  
  (2)介绍概括了威海市现代服务业发展总体情况以及重点行业发展情况,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指出其存在的经济总量不大、产业结构不合理、缺少整体规划、财力智力不足、体制机制亟待完善等不足,同时从外部宏观层面和威海地方优势层面,提出了威海市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的机遇和条件。
  
  (3)总结归纳了国内外典型城市现代服务业发展模式经验做法,主要是有明确的产业发展重点,着力营造良好的产业发展环境和以产业集聚作为发展依托载体。从突出产业特色、突出高端特色、突出开放特色、突出实用特色四个方面提出威海市现代服务业发展模式的构建原则。以此为基础,采用产业波及特性分析方法,通过影响力系数和感应度系数两个指标,结合威海的地方特色,构建了产业发展结构模式,确定将金融服务业、现代物流业等六大产业作为重点发展产业。借鉴集聚发展相关理论和知识,构建了载体支撑结构模式,按照重点城区、重点园区、重点企业的不同特点,分别提出了产城融合发展、产业协同发展、品牌化带动发展的针对性发展策略。
  
  (4)从政策环境、资金投入、人才保障、管理考核四个方面,提出促进威海市现代服务业发展模式实施的保障性措施,并就不同产业和具体载体发展,逐一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现代服务业发展是个新兴热点问题,关于其发展模式方面可供借鉴和研究的理论成果不多,而且由于现代服务业本身结构的复杂性,虽然结合威海实际做了一些有益的探索和思考,但随着实践的深入,许多问题还有待于在今后的学习工作中不断地研究、完善。希望本文的思考探索能对推动威海市现代服务业健康发展有所帮助。


  参考文献
  
  [1] 杨圣明。 当代世界发展新趋势[J]. 经济学动态, 2008(9):38.
  
  [2] M. A. Colin Clark. The Condition of Economic Progress[M]. London:Macmillan Company,1957:493-494.
  
  [3] Walt Whitman Rostow. The Stages of Economic Growth: ANon-Communist Manifesto[M].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60:122-136.
  
  [4] Daniel Bell. The Coming of Post-Industrial Society: A Venture in SocialForecasting[M]. New York: Basic Books,1973:123-129.
  
  [5] R. K. Shelp,J.C. Stephenson, etc. The Role of Service Technology inDevelopment - Case studies in Technology Transfer[M]. New York:Praeger Publishers, 1984.
  
  [6] Dorothy I. Riddle. Service-Led Growth: The Role of the Service Sector inWorld Development[M]. New York: Praeger Publishers, 1986:21-28.
  
  [7] W. J. Baumol. Macroeconomics of Unbalanced Growth[J]. AmericanEconomic Review, 1967 (7): 415-426.
  
  [8] Victor R. Fuchs. The Service Economy[M].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1968.
  
  [9] Jagdish N. Bhagwati. Splintering and Disembodiment of Services andDeveloping Nations[J]. The World Economy, 1984 (7): 133-143.
  
  [10] Herbert G. Grube, Michael A. Walker. Service Industry Growth: Cause andEffects[M]. Fraser Institute, 1989:279.
  
  [11] Wood P. A service-informed approach to regional innovation-or adaptation[J]. Service Industries Journal,2005 (4):429-445.
  
  [12] 刘帮成,刘学方。关于知识密集型服务业的研究评述[J]. 科技管理研究,2009(9):1.
  
  [13] Den Hertog P. Knowledge-intensive business services as coproducers ofinnovation[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Innovation Management, 2000(4):491-528.
  
  [14] Aslesen H W. Knowledge Intensive Business Services and UrbanIndustrial Development[J].The service Industry Journal, 2007 (3):321-338.
  
  [15] Hyypia M, Kautonen M. Dimensions of Proximity in Relationship betweenKnowledge Intensive Business Service Firms and TheirCustomers[C].Denmark, Regional Studies Association InternationalConference on Regional Growth Agendas,2005.
  
  [16] Bagdoniene L, Jakstaite R.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providers and clientsof knowledge intensive business services and its marketing[J].Economicsand Management,2008 (13):220-226.
  
  [17] Ann Markusen. Sticky Places in Slippery Space: A Typology of IndustrialDistricts[J].Economic Geography,1996 (3):293-313.
  
  [18] Meyer Stamer. Path dependence in regional development: Persistence andchange in three industrial clusters in santa Catarina, Brazil[J].Worlddevelopment,1998 (26):1495-1511.
  
  [19] Lynn Mytelka,Fulvia Farinelli. Local clusters, innovation systems andsustained competitiveness[R].UNU/INTECH discussion papers,2000.
  
  [20] 李江帆。第三产业经济学[M].广东人民出版社,1990.
  
  [21] 黄少军。服务业与经济增长[M].经济科学出版社,2000:19-21.
  
  [22] 朱晓青,林萍。北京现代服务业的界定与发展研究[J]. 北京行政学院学报,2004 (4): 41-46.
  
  [23] 唐旭,冷克平。我国现代服务业的转移趋势及对策分析[J]. 科技进步与对策,2006 (12): 108-110.
  
  [24] 朱珍华,夏训峰等。北京市现代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融合发展研究[J].
  
  环渤海经济了望,2006 (3): 3-5.
  
  [25] 庞毅,宋冬英。北京现代服务业发展研究[J]. 经济与管理研究,2005 (10):40-43,80.
  
  [26] 胡超,王新哲。城市功能定位与现代服务业发展模式比较研究[J] .河北科技大学学报,2008 (4):30-35.
  
  [27] 张洁,芮明杰。 现代服务业发展模式及其国际借鉴[J].改革,2010(5):142-144.
  
  [28] 李艺,秦玉婷。基于钻石模型的现代服务业发展模式研究[J]. 沈阳工业大学学报,2013 (1):77-82.
  
  [29] 何骏。 以多重模式发展我国现代服务业的研究[J]. 未来与发展,2008(5): 77-81.
  
  [30] 代文,秦远建。基于产业集群的现代服务业发展模式研究[J]. 科技进步与对策,2006(3):123-125.
  
  [31] 荣薇。中心城市现代服务业发展实证研究[J]. 科技进步与对策,2006(3):123-125.
  
  [32] 杨嫩晓。现代服务业集群发展模式比较及西安的选择[J].改革与战略,2012 (4): 123-125.
  
  [33] 朱桦。上海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发展模式探讨[J]. 上海经济研究,2012 (8):90-97.
  
  [34] 刘重。论现代服务业的理论内涵与发展环境[J]. 理论与现代化,2005 (6):47-50.
  
  [35] 郑吉昌,夏晴。论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与分工的深化[J]. 科技进步与对策,2005 (2): 13-15.
  
  [36] 卢涛。发展现代服务业的国内外经验借鉴及建议[J]. 财政研究,2012 (5):72.
  
  [37] 邓泽霖,胡树华,张文静。我国现代服务业评价指标体系及实证分析[J].技术经济,2012(10):60.
  
  [38] Gottlieb P D. Lentnek B Spatial Mismatch is not always Central-cityproblem: An Analysis of Commuting Behavior in Cleveland, Ohio, and itsSuburbs [J].Urban Studies, 2001 (7):11-61.
  
  [39] 赵志耘。国外现代服务业发展对我国的启示[J]. 太原科技,2008 (7): 2-5.
  
  [40] 周振华主编。现代服务业发展研究[M].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4,186.
  
  [41] 王天伟。现代服务业发展趋势[J].天津经济,2013 (1):5.
  
  [42] 高玫。我国中心城市现代服务业发展现状与路径选择[J]. 企业经济,2012 (12): 108.
  
  [43] Keeble D, Nachum L. Why do business service firms cluster ? Smallconsultancies, clustering and decentralization in London and southernEngland[J]. Transactions of the Institute of British Geographers, 2002(1):67-90.
  
  [44] 吴山,夏杰长。中国现代服务业发展的推进思路[J]. 经济与管理, 2010(4):24-29.
  
  [45] 周顺卿。加快现代服务业发展的政策思考[J]. 商场现代化,2012 (10):125-127.
  
  [46] 李大明,肖全章。现代服务业区域发展差异因素研究[J].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011 (4):21.
  
  [47] Beyers W. B. Producer Services[J].Progress in Human Geography,1993,(2):221-231.
  
  [48] 李燕。现代服务业系统研究[D]. 天津:天津大学技术经济及管理学科博士论文,2011: 20-22.
  
  [49] 马云泽,杜超。当前我国现代服务业发展现状、特点与趋势[J]. 环渤海经济了望,2011 (12): 30.
  
  [50] 裴峰。上海现代服务业的空间集聚与深化效应[J]. 科学发展,2012 (7):42.
  
  [51] 蒋三庚。中国主要 CBD 现代服务业集聚发展对策研究[J].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报,2010(4):22-23.
  
  [52] 王光辉,刘峰。我国现代服务业发展的现状、问题及对策建议[J]. 商业时代,2010(26):123.


  致 谢
  
  现代服务业是一个新兴热门产业,对推动经济可持续发展意义重大,各级政府都十分关注。威海市委领导对现代服务业的发展也非常关心,作为市委办公室的一员,有义务、有责任及时研究和总结出一条适合威海市现代服务业发展的模式道路,为领导决策提供参考。因此,我选择了此项课题进行研究。近一年半的课题研究写作过程,凝聚了很多人的关爱、支持和帮助。
  
  首先,要衷心感谢我的导师李晓东教授,论文完全是在她的悉心指导和无私帮助下完成的。李晓东教授才思敏捷、治学严谨,她的言传身教将使我终生受益。有此良师,恩情难忘。同时,哈尔滨工业大学浓厚的学术氛围和老师们的教诲也让我受益匪浅。短短两年多的学习和研读,聆听了多位老师的专业授课,使我进一步深化了对学科专业的理解和认识,进一步开阔了学术研究的视野。在论文写作过程中,我也引用和借鉴了很多专家学者的思想和观点,在参考文献中也作了注明。如有遗漏,在此也表示诚挚的谢意和歉意。
  
  最后,还要感谢我的父母及爱人,特别是去年宝宝出生后,他们主动承担了照顾宝宝的重担。他们的理解和支持使我能够安心学习并顺利完成论文写作。
  
  论文的完成也凝聚着他们的心血和期望。谢谢大家。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