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经济学论文 > 产业经济学论文

威海市现代服务业建设模式优化研究绪论

来源:学术堂 作者:陈老师
发布于:2017-03-10 共7096字
  第 1 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问题提出
  
  从 20 世纪 60 年代起,随着生产力的快速发展,全球经济在经历了农业经济、工业经济之后,一种新的“服务经济”时代正在快速到来。以西方发达国家为例,服务业占 GDP 的比值已超过 70%,成为经济发展的强大动力[1].
  
  特别是依靠信息技术和现代管理理论而成长起来的现代服务业,其发展水平已成为衡量一个地区现代化程度的显着标志和综合实力的重要标准。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我国服务业特别是现代服务业发展起步晚,存在着发展水平较低、产业结构不合理、配套政策不完善、人才缺乏等弊端,阻碍了现代服务业的健康快速发展。近年来,随着现代服务业在转方式、调结构、促就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等方面作用的日益显现,国家对现代服务业发展的关注度持续提高,不仅在十八大报告中专门做出强调,而且先后出台了一系列鼓励和刺激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掀起了发展现代服务业的热潮。北京、上海、杭州、苏州、宁波等国内许多城市也将其作为地方政府发展的重点,纷纷出台相关政策,支持和推动本地现代服务业发展。由此,围绕现代服务业的理论研究和地方对策性应用研究方兴未艾。
  
  近年来,威海市现代服务业也得到了较快发展。但与此同时,很多与产业发展不相适应的问题和矛盾也日益显现。总量较小、构成不合理、发展水平不高等问题,使得威海市的现代服务业在经历了比较迅速的成长期之后,遇到了瓶颈和束缚。在各地纷纷出台加快现代服务业发展战略举措,助推经济转型升级的大背景下,威海市如何充分运用自身产业发展特色优势和优越条件,扬长避短,在新一轮的经济发展中赢得主动,成为摆在政府决策部门面前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研究和探索一条适合威海市的现代服务业发展模式道路,既是大势所趋,也是客观要求。
  
  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目的
  
  联系威海实际,发展现代服务业是威海市进入工业化中后期的一项重点工作,关系到整个产业体系的完整和质效,关系到威海市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能否取得关键性进展,意义重大,影响深远。因其自身所表现出的资源消耗少、环境污染小、产品附加值高等优越特性,发展现代服务业,已成为威海市践行科学发展观,推动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现实选择和必由之路。一方面,各种资源相对匮乏的现实制约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作为沿海城市,虽然威海的海洋资源相对比较丰富,但经济发展所需要的其他资源严重匮乏,传统的依靠上数量、扩规模实现的“振兴”模式,既与科学发展的大政方针相抵触,也与威海市的资源现状相矛盾。在当前市场需求不足、产能严重过剩的条件下,在环境优先的发展政策指导下,威海市的经济发展亟需寻找新的突破口。另一方面,根据人均 GDP 测算,目前,威海市已处于工业化发展的高级阶段,到了提升发展的关键时期,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发挥其对制造业的综合服务功能,促进生产性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的良性互动,成为威海市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的客观要求。而且随着威海市“全域城市化、市域一体化”发展战略的加快推进,城镇居民消费理念出现新的变化,各类消费需求类型不断增多、档次不断升级,对生活性服务业的多样化需求,构成了现代服务业发展的外在“推手”.深入研究威海市的现代服务业发展道路,并提出切实可行的针对性发展举措,将有助于克服资源匮乏的束缚和限制,指导和推动产业加快转型升级,实现各类产业协同可持续发展,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消费需求,加快建设现代化幸福威海。
  
  1.2.2 研究意义
  
  当前,威海市正处于经济结构加快调整的重要机遇期,现代服务业作为有效抓手,作用日益凸显。本文聚焦威海市现代服务业,在深入分析产业发展现状和威海自身条件优势的基础上,构建具有威海特色的产业发展模式,并提出针对性的建议主张,对推动威海市现代服务业跨越式发展具有积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从理论层面来看,本文吸收借鉴了国内外学者关于现代服务业发展特别是发展模式方面的研究成果,结合威海市现代服务业发展概况和主要特色,以产业经济学和集聚发展相关理论为基础,从产业发展和支撑载体两个角度提出了现代服务业发展思路,既为威海市现代服务业发展提供了理论借鉴,又从一定程度上对现有现代服务业发展模式理论作了拓展和丰富。
  
  从现实层面来看,发展现代服务业是威海市的产业发展重点。威海市第十四次党代会提出把服务业快速发展作为产业结构优化的重要标志,人代会提出到 2016 年,威海市服务业增加值占 GDP 比重要达到 43.5%,而且现代服务业在服务业中的比重要达到 40%以上。威海市政府进一步提出,到 2020年,威海市要形成以服务业为主导的产业结构。找准自身定位,研究提出适合威海实际的产业发展模式,对于推动威海市现代服务业快速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特别是针对现代服务业不同产业、不同载体的区别化发展思路,将为各级政府和职能部门有效制定发展规划和出台相应举措提供有益参考,希冀能对推动威海市现代服务业发展有所帮助。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评述
  
  1.3.1 国外研究现状
  
  西方理论学者率先开始对服务业进行研究。C.Clark 首次提出“服务性产业”概念,并发现“克拉克定律”[2].此后,服务业作为全新的研究范畴,开始不断丰富完善,最终形成理论体系。
  
  在初期,国外学者就服务业的理论研究主要集中在产业与经济发展、与工业的相互关系上。围绕服务业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Rostow 认为,经济发展要经历传统社会、起飞准备阶段、起飞阶段、成熟阶段、高消费阶段[3].
  
  Daniel Bell 认为,经济发展要经历前工业社会、工业社会、后工业社会三个阶段[4].两者均认为,随着生产力的快速发展,在不同时期,服务业的内部结构也在不断调整变化,其对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性也不断增大。针对服务业和工业之间的关系,Shelp 认为服务业是将农业、制造业和采掘业等“砖块”粘合起来的“灰泥”[5].Riddle 指出,作为经济的黏合剂,服务业是刺激商品生产的动力[6].以 Shelp 和 Riddle 为代表的“产业服务化”理论认为,随着需求的与日俱增,服务作为生产投入的中间要素,范围不断拓展,种类日益扩大,地位不断上升,产业发展逐步呈现出服务化的趋势。通过构建非均衡模型,Baumol 认为劳动力在制造业和服务业中的作用不同,在同等产出比重下,劳动力将向服务业部门转移[7].Fuchs 认为,生产率增长缓慢是导致服务业就业人数不断增长的关键,只有提高服务业生产率,才能推动经济快速增长[8].以两人为代表的“服务产业化”理论认为,服务产业的快速发展已经超出了工业生产的承受能力,其生产率的缓慢增长,阻碍了整体生产率的发展,而要解决这个问题,通过采用先进技术对服务业进行产业化、标准化的经营改造势在必行。上述理论从纵向发展阶段和横向产业融合两个角度充实丰富了服务业的理论体系。
  
  随着服务经济的深入推进和科技的日新月异,西方在此领域的研究视野也开始向具体的新兴产业转移,“生产性服务业”和“知识密集型服务业”成为关注焦点。20 世纪 70 年代后,伴随着新科技革命的快速兴起和社会分工的日益细化,服务业在各国产业结构中的地位迅速上升,特别是作为投入要素存在的生产性服务业日益发展壮大,显着提高了经济运行效率和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成为经济增长的重要支撑。以生产性服务业为代表的现代服务业越来越受到各类经济主体和理论学者的广泛关注。Bhagwati 认为,得益于产业分工的细化,越来越多的企业将其内部服务活动向外部转移,从而促进了生产性服务的发展[9].Grubel 和 Walker 认为,生产性服务业是作为生产活动过程中的中间投入要素而存在,以人力和知识资本为主,具有突出的比较优势,因而更具竞争力[10].进入 20 世纪 90 年代,以知识和信息技术发展为支撑的知识密集型服务业开始成为全球产业结构调整关注的热点。它的发展,不仅对该产业的知识和技术产生重大变革,而且对区域经济增长和创新水平提高作用明显[11].虽然对知识密集型服务业的关切度持续升温,但对其全面地理论研究才刚刚开始。关于知识密集型服务业的概念,本文采用刘帮成、刘学方的定义,即依托知识活动提供咨询或服务的组织[12].西方对此方面的研究,大体可分为宏观和微观两个角度,宏观上的研究主要关注其对一个地区创新体系的作用和影响。Den Hertog 建立了三阶段角色转变模型,来说明知识密集型服务业在地区创新体系中的作用[13].Aslesen 分析了知识密集型服务业对地区知识资本发展的重要性[14].微观上的研究主要关注具体的服务提供企业的生产经营过程。Hyypia 和 Kautonen 针对服务的供求双方,提出了许多影响彼此关系的因素[15].Bagdoniene 和 Jakstaite 则关注了关系营销对提高组织竞争力的意义[16].
  
  在传统产业加速改造提升和新兴产业蓬勃发展的形势下,探索适合区域发展需求的现代服务业发展模式成为学者研究的新视角。在此过程中,基于规模效益、生产成本、环境保护等因素的考量,西方服务业企业集聚发展日益普遍,并成为促进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关于服务业发展模式的研究也主要聚焦在产业集聚发展上。Ann Markusen 在深入研究美日产业集聚发展情况的基础上,围绕集聚企业特点和彼此联系,提出了马歇尔产业区式、轮轴式、卫星式、政府主导式四种集聚模式[17].Meyer Stamer 以 Ann Markusen 的分类标准,将发展中国家集聚发展分为意大利式、卫星式、轮轴式三种模式[18].Lynn Mytelka 和 Fulvia Farinelli 将集聚模式分为松散型、有组织型和创新发展型,并研究了以创新提升传统产业的举措[19].
  
  1.3.2 国内研究现状
  
  长期以来,国内经济理论学者主要关注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对服务业的研究重视不够,而且研究方向主要是从生产性劳动和非生产性劳动的角度展开。由于对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理解的偏差和受到苏联斯大林式经济模式的影响,我国服务业发展缓慢,在整个国民经济中的占比一直偏低。改革开放后,伴随着中国社会经济结构的重大变化,经济形势快速发展,迫切需要新的服务经济理论来指导实践运行。由此,理论学界开始关注服务业的发展问题,并针对“服务是否创造价值”这个论题开展了实证研究。1985 年,国家统计局开始应用 GNP 指标,并且首次发布了第三产业有关数据,这一标志性的实践活动有力地推动了中国服务业理论发展。李江帆从生产、流通、交换、消费环节总结了服务业发展过程,并提出了第三产业比重增大规律[20].
  
  2000 年,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首次将“第三产业”更名为“服务业”.随后,黄少军提出,服务业与经济增长的关系类似于三次曲线,并强调农村是我国服务业发展的重点[21].随着我国服务经济理论的不断丰富完善,近年来,“现代服务业”一词被广泛应用,但对其概念和分类,目前还存在较大分歧,没有形成统一口径,对其理论研究的重点,主要集中在概念内涵、背景特征、与经济增长和工业化的关系以及未来发展趋势等方面。朱晓青等将现代服务业基本特征归纳为高技术性、知识性和新兴性[22].唐旭和冷克平等人总结了现代服务业在国内的发展过程,并探讨了未来发展趋势[23].朱珍华、夏训峰等指出,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的融合发展已成为世界经济大趋势[24]分学者选取了一些代表性城市,剖析其现代服务业发展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未来发展构想。如庞毅和宋冬英研究了北京现代服务业的发展状况及应对方法[25].此外,还有学者围绕现代服务业发展的动力机制、制度环境、行业分类和集群发展等方面进行了涉猎与思考。
  
  与此同时,围绕现代服务业的产业发展模式,国内学者从多个角度进行了有益探索。胡超、王新哲以北京、上海、深圳为例,从功能定位、比较优势、驱动机制角度研究了现代服务业发展模式[26].张洁、芮明杰从驱动力的角度,总结了自主创新和需求推动、二次创新推动、政府主导的国际外包服务需求推动、外来制造业和服务业需求推动四种模式[27].李艺、秦玉婷借助钻石模型,分析了制约产业发展的关键因素,并据此提出了生产要素推动型、城市需求拉动型和相关产业支持型三种模式[28].何骏则将全球产业发展模式归纳为生产性服务业、服务业集聚区和外资拉动三种[29].针对现代服务业在上海等地集聚发展初具规模的新进展,国内学者也对产业集聚发展作了分析研究。其中,代文、秦远建按照产业特征、动力机制的不同,提出了聚集发展链状共存、协同互进、虚拟共生三种模式[30].荣薇将产业集聚模式分为传统型(市场自发式、引导培育式、强制培育式)和创新型(链状共生式、协同互进式、虚拟式)[31].杨嫩晓围绕空间布局和驱动机制两个层面,对国内外现代服务业集群发展模式进行了对比分析[32].朱桦归纳了市场主导型、政府主导型、市场和政府融合型三种产业集聚一般模式,并提出了产业链主导型、产业融合型、产城融合型三种创新性模式[33].
  
  1.3.3 国内外研究现状评述
  
  概括而言,国外对服务业的研究已经形成了比较系统的理论体系。从发展阶段理论开始,服务业理论的每次丰富创新,都是随着服务经济的实践发展而来的。相应地,服务业理论的不断完善也进一步指导和推动了服务业的快速发展,特别是对具体的生产性服务业和知识密集型服务业,以及产业在集聚发展方面的理论研究为国内产业研究提供了有益借鉴。以知识密集型服务业为例,国外对其理论研究全面深入,既有对宏观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分析,又有对具体服务业企业供求双方关系的影响因素探讨。相比较而言,国内关于服务业的理论研究起步较晚,而且国内关于现代服务业的研究,以宏观的对策性研究和应用性研究居多,主要围绕现代服务业的概念、重要性、内涵与特征、与制造业的关系等方面展开,出发点是为了满足各级地方政府发展现代服务业的政策需求,提出的一些见解主张和发展思路,对于政府部门制定现代服务业发展政策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在产业发展模式上,国内研究着眼内、外两个层面,外部关注政府引导、空间布局、城市化和外资拉动等方面,内部关注现代服务业具体产业发展、技术创新要素驱动等方面。具体到产业集聚模式方面,相关研究大都结合国情市情,提出的方法模式对实践发展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但同时,国内研究缺乏系统性,很多研究多是侧重于某一方面的具体问题,缺少对现代服务业整个系统层面的理论研究。
  
  而且,很多研究仅仅是对已有发展实践的客观总结,并提出了相应的概念思路,没有进行严格的科学论证,对宏观产业发展的指导推动作用不强。从具体方法来看,也主要是侧重定性分析,缺少定量分析的数据支撑。特别是对现代服务业发展的机制、模式、影响因素等方面的认识还有待深入,需要在今后的研究中加强。
  
  当前,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现代服务业也具有了加快发展的潜力和现实条件,特别是其作为国民经济持续发展的重要支撑点,地位日益凸显,作用举足轻重。因此有必要对现代服务业进行系统研究,在宏观层面主要分析现代服务业的产业结构、布局模式,提出发展的重点产业和配套的推动扶持举措,在微观层面研究现代服务业企业的生产经营策略。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对现代服务业的具体分类要尽早进行研究讨论,并形成一个统一明确的界定,在此基础上才能相应地提出针对性的发展模式及对策建议。下一步,还要将理论研究的重点放在微观视角的企业运营管理上,努力为现代服务业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提供理论指导。因掌握资料和本职岗位局限,本文研究的侧重点仍是围绕现代服务业的宏观层面展开(具体企业层面的研究也有涉及),从产业发展和载体支撑两个层面对威海市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模式进行了研究构建,并提出了针对性的见解主张。
  
  1.4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1.4.1 研究内容
  
  本文绪论部分提出了课题研究的背景意义,概括介绍了国内外学者就现代服务业所做的理论研究,并进行了评价论述。
  
  在介绍了相关的背景理论之后,本文总结概括了现代服务业的概念内涵、基本特征和主要分类,分析归纳了现代服务业的发展现状,并预测了其未来的发展趋势。联系威海实际,对威海市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概况进行全面阐述,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指出威海市在发展现代服务业方面存在的问题不足,并从国家宏观政策层面和威海地方优势层面,分析了威海市发展现代服务业的历史机遇和有利条件。
  
  围绕构建威海市现代服务业发展模式,分别介绍了纽约、上海、杭州、苏州等国内外典型城市现代服务业发展的特色模式,并分析借鉴其中的经验做法。结合威海市情,提出了威海市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的重大战略意义,并明确了产业发展模式的构建原则。以此为前提,从产业发展和载体支撑两个角度,对威海市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进行分析解读,构建面向未来的威海市现代服务业发展新模式。
  
  针对构建的两种发展模型,本文从政策环境、资金投入、人才保障、管理考核四个方面完善保障机制,并围绕具体行业和依托载体,提出推动产业发展的对策性建议主张。
  
  本文结构图如下:
  
  1.4.2 研究方法
  
  本文研究侧重于描述和说明,通过吸收国内外产业发展经验做法,并结合威海实际,构建威海市现代服务业发展的路径模式。主要采用了以下研究分析方法:
  
  (1)文献分析法。通过查看网络资料和阅读文献书籍,对服务业发展主要理论进行梳理概括,对现代服务业发展代表性城市的路径选择作了总结归纳,了解本领域相关研究成果,掌握其当前发展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为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提供理论支撑和方法借鉴。
  
  (2)统计分析法。本文从威海市发展改革委、统计局等部门查阅和收集了大量的统计数据,听取和吸收了相关权威机构的意见建议,通过这些数据资料,对威海市现代服务业的发展现状进行了充分详实的说明。
  
  (3)专家访谈法。通过电话沟通、面谈交流以及发信咨询等多种形式,向有关政府职能部门、企事业单位等机构专家学者学习请教有关威海市现代服务业发展当前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为本文提供分析材料和借鉴意见。
  
  (4)比较研究法。通过系统梳理典型城市产业发展主要做法,分析威海市加快推进现代服务业的机遇及条件,针对当前的发展基础,探索构建适合威海市产业发展的特色模式,并提出模式实施的相应保障措施及对策建议。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