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生物学论文 > 心理学论文

不同奖惩频率对轻度智障儿童抑制性控制功能的作用

来源:学术堂 作者:姚老师
发布于:2015-04-14 共2759字
摘要

  1 奖惩与抑制性控制

  抑制性控制(Inhibitory Control,IC) 是指当个体追求一个认知表征目标时,用于抑制对不相关刺激的反应的一种能力。抑制性控制是执行功能的核心成分,抑制性控制功能不但可以促进智力、注意力、记忆力和阅读理解能力等认知能力的发展,而且对情绪调节、社交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的发展也有重要影响[1]。格雷的强化敏感性理论认为,抑制性控制包括行为趋近系统和行为抑制系统。行为趋近系统对奖励信号更敏感,当它被激活时,行为会增加。而行为抑制系统对惩罚信号更敏感,当它被激活时,会抑制行为[2]。朱昭红、白学军研究发现,在奖励条件下,被试的正确抑制率显着低于惩罚条件和奖惩混合条件[3]。可见,奖励和惩罚所引发的行为模式是不同的。智障儿童的抑制性控制水平落后于普通儿童,部分智障儿童在控制动作、情绪及思维等方面存在一定程度的缺陷,而奖励和惩罚又是教育中最常用的手段。因此,不同反馈类型对轻度智障儿童抑制性控制功能的影响值得关注。从奖惩频度上看,已有的部分研究表明,奖惩的频率会对被试的反应产生影响,奖惩频率不同,产生的结果可能不一样,智障儿童对重复刺激的反应与普通儿童也有所不同[4]。对此,本研究将反馈类型和反馈频度作为研究变量,以了解在哪种条件下轻度智障儿童抑制性控制功能最好。

  2 研究方法

  2. 1 实验对象

  来自西安某小学的 11 名轻度智障儿童,其比纳智力量表所测智商为 60 ~70。其中女生 6 名,男生5 名,年龄 8 ~ 15 岁,平均年龄为 10. 9 岁。

  2. 2 实验设计

  采用 4(反馈类型) ×3(反馈频度) 的重复测量实验设计,反馈类型有无反馈、奖励反馈、惩罚反馈以及奖励和惩罚混合反馈 4 个水平,反馈频度有高频(100%) 、中频(50%) 和低频(20%) 3 个水平。因变量为无停止信号任务中的平均反应时(MRT) 、有停止任务中的正确率。

  2. 3 实验情境

  采用停止信号任务测查智障儿童的抑制性控制功能。实验采用 E - Prime1. 1 软件呈现刺激和记录被试反应(计时精度为 1 ms) ,靶刺激为数字 1 和 2,停止信号为符号* ,奖励刺激和惩罚刺激分别为绿色的笑脸和红色的哭脸[5]。当停止信号不出现时,见到靶刺激 1 则按 1 键; 出现靶刺激 2 则按 2 键; 当停止信号出现时,不按任何键。分别设计奖励情境、惩罚情境、奖惩混合情境、无反馈情境 4 种实验情境,其中无停止信号任务、停止信号任务分别占整个实验试项的 85%、15%。

  奖励情境分为奖励 - 高频、奖励 - 中频、奖励 - 低频 3 个水平,惩罚情境分为惩罚 - 高频、惩罚 - 中频、惩罚 - 低频 3 个水平。每种情境下的实验任务各有 40 个,其中无停止信号有 34 个。在无停止信号和有停止信号中,靶刺激 1 和 2 各占一半,在奖励 - 高频条件下,每次反应后都给予奖励反馈; 在奖励 -中频条件下,随机选择 50%的反应给予奖励反馈; 在奖励 - 低频条件下,随机选择 20%的反应给予奖励反馈。

  奖惩混合条件下,实验前一半是奖励情境,后一半是惩罚情境,各有 60 个任务。其中奖励 - 高频、奖励 - 中频、奖励 - 低频、惩罚 - 高频、惩罚 - 中频、惩罚 - 低频各 20 个。靶刺激 1 和 2 各占一半,其中无停止信号各 17 个。

  在无反馈条件下,要求被试完成 40 个实验任务,靶刺激 1 和 2 各占一半,不呈现反馈刺激。

  2. 4 实验程序
  
  首先在显示屏中央出现注视点“+ ”500 ms,接着呈现靶刺激 1 000 ms,在部分实验任务中,靶刺激后会出现一个停止信号持续 1 000 ms。要求被试在停止信号出现时立即按键终止。

  3 研究结果

  3. 1 四种反馈类型下无停止信号任务的反应时差异

  在无停止信号任务的优势反应阶段,进行重复测量方差分析发现,反馈类型的主效应显着,F反馈类型(3,30)= 7. 05,p < 0. 01,被试在奖励反馈条件下反应时最短(无反馈 428. 29 ± 303. 74,奖励反馈353. 92 ± 290. 54,惩罚反馈 519. 47 ± 233. 25,混合反馈 503. 93 ± 399. 45) ; 而反馈频度的主效应、反馈类型和反馈频度之间的交互作用均不显着,F(6,60)= 2. 29,p > 0. 05。

  3. 2 在四种反馈类型下有停止信号任务的正确抑制率比较

  在停止信号的非优势反应阶段,对停止信号的正确抑制率进行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结果表明: 不同反馈频度间的主效应显着,F反馈频度(2,20)= 13. 85,p < 0. 05; 而不同反馈类型间的主效应、反馈类型和反馈频度之间的交互作用均不显着(见图 1) 。

  

  3. 3 不同反馈频度条件下的反应时差异

  采用单因素方差比较 3 种反馈频度下轻度智障儿童的反应时差异,发现反馈频度的主效应显着,F(2,20)= 4. 35,p < 0. 05(低频 338. 43 ± 316. 55,中频 369. 2 ± 308. 71,高频 425. 88 ± 320. 25) 。说明在不同的反馈频度下,轻度智障儿童对刺激的反应时不同。

  4 讨论

  在优势反应阶段,轻度智障儿童在奖励情境下反应时最短; 而在非优势反应阶段,轻度智障儿童在奖惩混合情境下,正确抑制率最高。说明奖励能加快轻度智障儿童的反应,而奖惩结合的方式则抑制轻度智障儿童的反应。

  在奖励条件下研究结果支持了格雷的强化敏感性理论,即奖励使行为被激活、反应加快。而在惩罚情况下研究结果与格雷的观点不一致。本研究发现,在奖惩结合的条件下,正确抑制率最高。原因可能是频繁惩罚会加重心理压力,造成恐惧和焦虑,导致不能抑制; 而奖惩混合则不会造成过重的压力,且被试无法猜测下一次是奖励还是惩罚,反而使其注意力更集中,更易区分优势与非优势反应。这印证了前人的观点,即注意力越集中,反应抑制的过程也就越顺利,正确抑制率也越高[6]。

  无论有无停止信号,轻度智障儿童在无反馈情境下的表现与惩罚情境下的表现一样好,甚至要优于仅有惩罚情境下的表现。说明轻度智障儿童对惩罚不敏感,单纯的惩罚对控制智障儿童的行为很难见效,这和实际教学情境是相符的。

  在不同的反馈频度下,轻度智障儿童在低频反馈条件下反应最快,因此,在教学中如果要轻度智障儿童加快反应,可以给予其低频指令,而如果需要他们抑制行为时,则要给予中等频度以上的指令。

  5 结语

  奖励能加快轻度智障儿童的反应,而奖惩结合的方式则抑制轻度智障儿童的反应。这对改进轻度智障儿童的教学有一定启发,当智障儿童在宽松、鼓励的环境下学习时,他们表现得更好,会有更大的进步。因此,教育者应根据轻度智障儿童的特点,采用形式多样、有吸引力与趣味性的奖励手段来促进其学习和行为改善。

  参考文献:
  [1]魏昶,安晓镜. 学前儿童抑制性控制研究[J]. 中国儿童保健杂志,2007,15(4) :394 -395.
  [2]王勇慧,周晓林,王玉凤,等. 两种亚型儿童在停止信号任务中的反应抑制[J]. 心理学报,2005,37(2) :178 -180.
  [3]朱昭红,白学军. 奖惩线索对停止信号任务中抑制能力和心率、皮肤电的影响[J]. 心理科学,2009,32(4) :796 -800.
  [4]蔡汝刚,季红光,郭迪,等. 智能异常婴幼儿视觉注意习惯化的行为表现[J]. 临床儿科杂志,2003,21(3) :174 -175.
  [5]白学军,朱昭红,沈德立,等. 奖惩线索条件下内外倾个体的自主唤醒和行为反应[J]. 心理学报,2009,41(6) : 492- 500.
  [6]文萍,李艳娜,丁志龙,等. 注意缺陷多动障碍儿童的抑制控制与转换[J]. 中国特殊教育,2010(2) :64 -68.

相关标签:儿童心理学论文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