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生物学论文 > 心理学论文

脱贫内生动力不足的心理学分析与调动措施

来源:北华航天工业学院学报 作者:高虎子
发布于:2021-09-08 共4181字

  摘    要: 本研究通过对144户贫困户的深入走访,总结了脱贫内生动力不足的种种表现,对脱贫动力的内涵进行了阐述,从心理学视角剖析了贫困户缺乏脱贫内生动力的深层次原因:只有生存层次的需求得到很好的满足之后,属于高层次需求的内生动力才可能占主导地位来支配人们的行为;心理层面的需求不高,解决低层次需求之后可以进行引导和鼓励;将贫困归因于外部因素是导致内生动力不足、产生依赖心理的一个原因;心理失衡产生攀比现象。最后,本文从激发内生动力和如何规避攀比、依赖心理两个方面给出了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 :     精准扶贫;脱贫内生动力;需求层次;归烟;对策;

  Abstract: Through literature analysis and in-depth interviews with 144 low-income households, this study summarizes various manifestations of the insufficient endogenous motivation of poverty alleviationand expounds the connotation of the motivation. It analyzes the reasons from perspective of psychology. Only after satisfying their survival needs, the endogenous motivation, which belongs to the high-level needs, may dominate their behaviors. Low psychological needs can be guided and encouraged after low level needs are satisfied. Attributing poverty to external factors is one of the reasons for dependence and the lack of endogenous motivation. Psychological unbalance causes unrealistic comparison. Finally, this studyoffers countermeasures and suggestions to stimulate endogenous motivation and avoid comparison and dependence.

  Keyword: targeted povertyreduction; endogenous motivation of poverty alleviation; level of needs; attribution theory; countermeasure;

  1、 脱贫内生动力的内涵

  内生动力是指因组织内部生存发展需要而产生的自发动力。脱贫内生动力指的是贫困人口主要依靠自身力量改变贫困落后面貌的观念和信心,不将自身贫困与否归咎于外界的帮扶、供给,具有发展生产、积极进取的自发动力。在某些深度贫困地区,自然环境和交通条件导致了整体区域经济发展落后,基础设施不完善,贫困人口即使在农业生产中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其收益仍不乐观,无法达到“两不愁、三保障”的基本要求,这时我们不能将其归类为缺乏内生动力。而在某些相对贫困地区,政府投入了大量资金项目支持,人民群众的实际收入和生活水平确实有了明显的提高,然而他们并不想摘去贫困的帽子,不想失去优惠政策的扶持,这种行为和心理就是缺乏脱贫内生动力的表现。

  2 、脱贫内生动力不足的表现

  在某些贫困地区,自身发展动力不足导致的贫困人口已经明显高于交通条件落后等致贫原因(以河北省承德县为例,“自身发展动力不足”的贫困人口占贫困人口的3.6%,而“交通条件落后”致贫的人口仅占0.8%。2018年12月19日数据,来自全国扶贫开发系统)。在本研究中,我们走访了144户贫困户,共涉及523人。通过对贫困户的深度访谈,我们总结出脱贫内生动力不足主要有以下几种表现:

  2.1、 等、靠、要意识依然存在

  在某些非深度贫困地区,农民主要致贫原因并非自然条件,而是劳动力缺乏技术培训、因学等;一些贫困户眼高手低,缺乏吃苦耐劳的精神,比如健康的家庭主妇嫌弃动物身体有异味,即使闲在家中也不愿意到养殖厂上班。一大部分群众在计划致富门路时,首先参考的因素是政府是否对该项目有补贴、奖励。

1.png

  2.2 、对脱贫的观念存在错误认识

  对贫困户识别标准理解存在误差,是许多群众产生“等、靠、要”思想的根源。现在我国农村家庭常住人员结构失衡,青壮年外出务工,老人与儿童留守,医疗和教育成为两项重要家庭开支项目,老人为了减轻儿女负担,即使家庭条件不差,也积极争当贫困户。部分贫困户认为自身脱贫完全是由政府脱贫政策决定,只强调享受政策的多少,不愿计算自身劳动所得。部分群众存在盲目攀比心理,非贫困户因邻居们都是贫困户而感到自己被不平等对待。

  2.3、 对帮扶项目参与度不高

  部分帮扶政策有待进一步细化和优化,比如被认为是增强脱贫致富内生动力必由之路[4]的产业帮扶中存在许多政府代出资金,以入股企业获得分红的形式让贫困户受益的措施,这些近似变相的给予贫困户扶贫资金,并没有让贫困户真正参与到产业中来;而且可能产生“精英俘获”[5]现象,帮扶资源最终集中到非贫困户手中,致使收益最大的对象并非贫困人口,加剧了贫困人口的心理失衡,降低了贫困户对扶贫工作的满意度。

  3 、脱贫内生动力不足的心理学分析

  3.1、 需求层次理论

  马斯洛认为人类的需求从低到高依次分为五大类:生理需求、安全需求、情感及归属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不同层次的需求在不同时期表现出来的迫切程度各不相同,人最迫切的需求才是激励人行动的主要原因和动力。低层次的需求基本得以满足后,便不再对人们的行为起激发作用,进而被高层次的需求取代,从外部得来的满足逐渐向内在得到的满足转化。

  内生动力的不足是由于基本的生存和归属需求没有得到解决,导致了贫困户没有充分发挥自身主体性作用,自信、被尊重的需求、自我实现的需求没有被调动起来。面对这样的贫困人口,我们应该通过发展产业、增加就业、改善生活条件来满足其基本的生存需求。

  在精准扶贫的实践中,存在这样一个问题:在一些非深度贫困地区,实际人均年收入、基本的生活条件都可以达到国家的脱贫标准了,但是贫困户并不情愿脱贫出列。这部分人群的需求层次塔底部的需求已经得以满足,具备了追求高级需求的必要条件,但是社会需求和尊重需求仍未起到主导作用来支配人的行为,需要通过内部因素才能得到满足。

  马斯洛认为一个国家多数人的需要层次结构,与这个国家的经济、科技发展水平、文化和人民受教育程度直接相关。可能某些贫困地区长期以来受多重因素的影响形成了偏颇的需要层次结构。政策导向也可能是一项因素。我们的脱贫标准在制定的过程中过度关注了可测量性的外显行为(生理需求、安全需求),扶贫工作也更多的关注了给予式政策的宣传和落实,对激发脱贫内生动力所做的工作不够。对脱贫工作的验收与成效考核,都很少关注脱贫内生动力这一因素。

  3.2 、归因理论

  缺乏内生动力的贫困户认为自己不能脱贫致富的主要原因是未能享受足够的国家扶持政策,或者认为乡镇和村级领导不负责任、不公平。他们把贫困归因于外部环境,甚至产生了逆向理论,认为只要自己贫困,就应该得到政府的帮扶,自身的贫困是政府的过失,进而产生了严重的依赖思想。

  这种外在归因衍生出了许多问题。部分贫困户认为自己没有学历、运气不好,脱贫难度太大,将不可控的外部因素看的过于重要,导致自卑和依赖心理。部分贫困户认为精准识别、精准施测的过程存在不准确、不合理的现象,通过“上访”问题得到了解决,可能部分领导考虑脱贫验收和社会稳定,没有向上访者耐心解释宣传政策,而是采取了不恰当的以利益换取个人满意度的错误行为(“息事宁人”),这不仅使贫困户对下次外在性归因进行了强化,还会导致贫困户之间的效仿,影响了贫困户更多人的归因方向(内-外在性)。

  4 、激发脱贫内生动力的对策与建议

  4.1、 积极增加就业、科学谋划产业,改善贫困地区的生活水平

  我们不能只简单的开展“输血式”扶贫,要尽量通过“造血式”扶贫项目,调动贫困人口参与积极性。减少直接给予扶贫资金的方式,积极引导贫困人口劳动力通过就业创业来脱贫,广泛开展合适的、急需的就业技能培训、创业政策宣讲等活动。对于村内有偿劳动岗位(保洁员等),可以优先考虑合适的贫困户,积极拓宽贫困户脱贫增收的途径。

  4.2 、建立一定的贫困承担机制,缓解心理失衡

  适当地对贫困人口的奢侈化高消费进行限制。这样从心理层面让贫困人口对脱贫产生向往,不再虚假申请贫困户。比如优渥舒适的交通方式、昂贵的智能手机等等,应予以限购。村集体的一些公益岗位,贫困户应该优先报名,不能嫌脏怕累而直接等待救济。可以对贫困地区进行劳动能力普查,具备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口,无故不参加劳动的,可以减免帮扶,甚至取消贫困户资格,杜绝帮扶“懒汉”。

  4.3、 加强荣誉激励,鼓励能人带动,引导贫困户正确归因

  对依靠自身努力脱贫致富的贫困户大力进行表彰宣传,加强扶贫荣誉激励[6],树立楷模标兵;帮助贫困户分析自身特点,因人施策,寻找适合自己的产业、职业,潜移默化地帮助群众树立正确的归因思路。对能够带动贫困户脱贫增收的致富能人可以采取适当的方式予以奖励,比如帮助务工人员联系工作岗位,为种植、养殖户联系金融支持等等。

  4.4、 提高群众对基层干部的满意度

  首先政务要公开透明,要公平公正,要继续加强基层党组织的党风廉政建设,夯实建强基层党支部这一脱贫攻坚的战斗堡垒作用。政务公开,可以减少群众的无端猜忌、攀比。其次,培养贫困户之间、贫困户与基层干部、扶贫干部间的良性社会关系。应该对村级干部、驻村扶贫干部、乡镇干部等进行统一要求,遇到群众反映问题,要清楚、准确、及时地解释政策,不能互相推诿,不能含糊其辞,提升执政服务能力,提高服务意识。各级政府对扶贫政策的解读要保持一致,不能朝令夕改。

  4.5、 建立健全群众反映问题的渠道

  精准扶贫期间,部分贫困村群众上访频率明显增加。尽管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是我们应该建立健全群众反映问题的渠道,对于合情合理的反映,要及时查证处理;对于蓄意滋事,甚至是恶意中伤报复的,要给予严肃处理。由于各项扶贫政策的惠及,部分群众难免产生攀比心理,加上对政策的理解不深,容易造成村内不稳定现象。渠道的建立可以增加群众对扶贫工作开展情况的了解,增强贫困人口对政策的熟悉和使用,帮助贫困户尽快脱贫。

  4.6、 加强扶贫过程考核与指导

  对扶贫成效的考核应该加强过程性评价。要建立科学合理的过程评价体系,针对不同的扶贫项目分类精准考核;要将脱贫内生动力加入考核指标,贫困户的观念不扭转,即使达到了脱贫线也会再次返贫。过程考核的目的是加强指导,使得扶贫工作更加精准有效,对过程考核中发现的问题要及时给出指导意见。

  参考文献

  [1]韩晓杰,陈丽国,郭静深度贫困地区脱贫内生动力研究一基于燕山- 太行山部分县的调研[J]经济研究参考, 2018(10):28-32.

  [2]何家慧贫困文化理论下的文化扶贫研究[J]经营管理者中旬刊, 2016(9).

  [3]郭永田.创新产业扶贫模式增强脱贫内生动力一内蒙古兴安盟产 业精准扶贫调查[J].农村工作通讯, 2016(21):41-44.


作者单位:北华航天工业学院教务处
原文出处:高虎子.激发脱贫内生动力的心理学分析和对策研究[J].北华航天工业学院学报,2021,31(04):31-33.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