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生物学论文 > 心理学论文

国防院校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意义

来源:学术堂 作者:周老师
发布于:2016-06-24 共10250字

    本篇论文目录导航:

【题目】国防生心理素质提升探究 
【导论】国防生心理健康教育问题研究导论 
【第一章】国防生发展性心理健康教育及其特征 
【第二章】国防院校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意义 
【第三章】国防高校发展性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内容 
【4.1】营造“寓教于形”的发展性心理健康教育环境 
【4.2  4.3】健全“权时制宜”的发展性心理健康训练方式 
【结语/参考文献】国防生开展发展性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结语与参考文献


  第二章 国防生发展性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意义

  1998 年 7 月 21 日,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干部部与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签订依托院校培养我军后备军官的意向书,国防生制度由此而来。2000 年 5 月 30 日,国务院、中央军委颁布《关于建立依托普通高等教育培养军队干部制度的决定》,标志着我军国防生培养制度走上了正规化的道路。随后,先后有 110 余所高校与我军签署了国防生委培协议。按照预期目标,至 2015 年,高校毕业国防生将达到我军干部补充量的 70%.

  然而,从 2010 年至今,委托地方高校培养我军后备干部的数量锐减,部分院校还将取消对于国防生的培养。这些推进我军新军事变革的中流砥柱,为什么不能在部队建设中发挥自己的光和热?面对委培院校不断缩减的情况,积极研究国防生群体的特殊性、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发展性心理健康教育有利于提高国防生心理素质

  (一)国防生心理素质的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分析

  委托地方院校培养我军后备军官的本意是培养出掌握先进科学技术,同时又兼备过硬军政素质的新军事人才。但国防生制度施行十四年来,曾经规划中成为我军后备干部“主力军”的国防生逐渐被其它后备干部培养方案所替代?在走访甘肃省所有的国防生选培办以及部分国防生接受单位后,本人将国防生群体的特殊性,国防生能力素质、心理素质的现状以及不足之处做以梳理,从而进一步明确国防生发展性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国防生有别于普通高校大学生和军校学员,其特殊性主要体现在职业要求和学习生活环境两方面。与军校学员相比,其能力素质的不足主要体现在政治信仰、军事素质、作风纪律、自我认知程度等方面;与在校一般大学生相比,国防生能力素质的不足主要体现在专业知识的掌握和学习能力等方面。

  第一,献身国防事业的思想准备不足。现阶段,甘肃省部分国防生委培院校已经停招国防两年,教育部直属全国重点大学兰州大学也只招收少量我军军校尚未开设的少量几个专业的国防生。由于在校国防生数量不足,问卷调查不具有普适性。所以,这里引用向富生 2010 年与湖南省对于国防生基本状况的调查结果。在关于报考国防生动机的调查中,有 44.8%的国防生表示报考国防生是由于父母意愿、经济负担、就业考虑或是其他原因。只有 45.2%的国防生表示,之所以报考国防生是基于对军营的向往以及献身国防事业的渴望。其中,父母意愿影响报考的占 11.8%,经济负担影响报考的占 16.1%,就业考虑影响报考的占 20.4%.

  随着我国近年来国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在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奢靡之风这四大歪风的影响下,部分国防生在报考时的初衷是觊觎近年来越发优越的军官待遇。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动机可以由外界环境条件引发,如:

  社会地位、薪酬待遇、名誉职权等社会因素,也可以成为激发个体行为和活动的动机。动机和行动效果一般来说是一致的,即良好的动机会产生较为积极的效果,而不良的动机会产生较为消极的效果。但军校学员与之不同,我国军事院校基本上都继承了我军重视思想政治教育的优良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也占到了日常学习的很大比重,报考军校动机不积极的学员会被积极纠正,及时的树立起爱军习武的信念。此外,军校学员鲜少接触以互联网为主的新媒体,受到新媒体环境的影响较少,较少受到现今社会不良思潮的影响。可以想见,当报考动机有偏差、献身国防的信念不足的青年来到国防生的队伍中,在日常学习不自主、军事训练不积极、生活作风不过硬,没有积极融入到国防生角色。

  第二,建功立业在军营的内在动力不足。国防生作为部队未来的准军官,需要具备良好的军事素质,方能达到对一名合格军人的基本要求。而地方院校又普遍缺乏军事训练良好的环境和条件,国防生群体又缺乏部队的生活经历。致使相比起军校生,国防生群体对于我军武器装备了解较少、动手实践能力较弱、指挥和管理能力较差。

  据相关调查研究表明,约 85%国防生日常训练努力,在见习锻炼中表现积极,努力提升自身军事素质以成为一名优秀的后备军官。但仍有 15%的国防生在调查中训练表现消极、军事素质不够过硬。影响其内在动力的原因也不尽相同,基于对于兰州大学、兰州交通大学部分国防生访谈结果以及前人的调查研究结果,我将其原因归结于以下三点:

  一是报考国防生的动机不纯粹,此原因已在前文已有所阐述。二是动机强度过大。从教育心理学角度来看,人的学习动机不仅对学习行为起到了激发、定向、维持的功能,还直接关系到学习的效果。学习动机强度低很难产生理想的学习效果是显而易见的,然而动机强度与学习效率并非简单的直线性关系,而是倒 U 形曲线。这个理论在军事训练中也同样适用。大部分国防生都是怀揣着美好的憧憬以及家人热切的期望来到大学的。

  他们大多希望在国防生期间入党、受到嘉奖、获得奖学金以及“优秀国防生”或“国防生标兵”等荣誉称号。但在其受到挫折后,其焦虑水平必然会升高,在焦虑的状态下注意力和知觉范围都会变得局限,思维也受到了限制,军事素质的水平也很难提高了。

  三是个人意志的坚韧性不足。同意志坚韧性表现相反的是虎头蛇尾和执拗的情况。部分国防生遇到困难容易退缩,在短暂的热情过后,容易放弃、难以持之以恒。还有部分表面看起来有坚持性,但当情况发生变化时,习惯墨守常规,不愿积极去适应改变的环境,这是执拗的表现。这两种心理状况都是意志不坚韧的表现。意志是有意识地确立目的,调节和支配行动,并通过克服困难和挫折,实现预定目的的心理过程。意志的品质包括自觉性、果断行、坚韧性、自治性等。当意志品质不足时,军事素质也很难得到提高。

  第三,令行禁止的执行能力不足。国防生在校期间缺乏部队严格的作风养成训练,对我军的条令条例、规章制度认识不够深刻,军人气质欠缺、军人意识薄弱,军人作风养成不够。部分国防生没有积极进入军人的角色,也不愿在国防生期间以军人的标准要求自己,认为我军的条令条例以及规章制度“死板”、“不够灵活”、“束缚个人发展”等。

  其主要原因为:意志的自制性不足。主要表现为怯懦和任性。当遇到困难缺乏克服的勇气,总是试图躲避是怯懦的表现。而随心所欲、任意妄为,做事只凭兴趣则为任性的表现。这些都是缺乏自制性的表现。

  第四,适应环境的心理调适能力不足。现今国防生自我认识、自我定位趋于客观,成才意愿和自我意识也日益强烈。同时,在成长过程中他们内心又产生许多困惑和矛盾,但心理发展又未完全成熟。与军校学员相比,国防生长期生活在院校,生活环境与部队真实状况差距较大。所以部分国防生缺乏应有的心理适应能力和耐挫能力,一旦面临挫折和困难,难以从容应对。甚至部分国防生入职后出现思想消沉、情绪低落,社会功能受阻等情况。有评论认为对于部队和官兵缺乏了解的国防生,在面对部队严格纪律和条令条例时,身心都无法适应。当受到批评、指责或是遭遇失败和挫折后,容易变得脆弱、敏感,甚至对自己失去信心,从此一蹶不振。其原因主要是因为自我意识的形成是个逐步发展过程,国防生大多处于自我发展成熟和确立时期,在自我态度和自我体验等方面常常出现不稳定的状态,例如:自卑、自负、盲目、懒惰、逆反和自我中心等。

  国防生作为我军未来的军事指挥官和专业技术骨干,只有以理智、全面的态度认识自己、评价自己,客观的认识自身的优缺点,才能尽可能的让自身的短板得到最大限度地发展。

  第五,苦心孤诣的求知精神不足。国防生群体不存在毕业择业问题,只要在校期间能够完成学业、没有纪律处分,在通过毕业考核后就可以参加分配,成为一名军官。所以在访谈中,部分国防生表明了:“反正毕业后专业知识也未必用的上,又不愁工作,学习没什么用”的观点。此外,已经毕业参加工作的前国防生在向师弟师妹“传授经验”的时候透露:“大部分分配后的工作岗位都与所学专业不相关或相关较少”、“毕业后还会在军校接受相关专业的培训,在校学习不重要”等观点,部分国防生的学习积极性就更低了。更有甚者出现大量考试不及格的人,等待毕业清考。在 2011 年 10 月 29 日,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三次会议表决通过关于修改兵役法的决定。新《兵役法》指出:“国防生应当参加军事训练、政治教育,履行国防生培养协议规定的其它义务。

  国防生在校期间,按照有关规定不宜继续作为国防生培养的,经军队有关部门批准,可转为普通生。”自 2013 年国防生培养协议规定各项细则落实以来,面对考试不及格科目过多要转为普通生的相关规定,甘肃省各国防生委培院校国防生考试及格率有明显提升。但与此同时,又出现了国防生考试作弊的现象。归结其原因,国防生学习进取的积极性不高的主要原因是报考国防生的动机不纯粹和自我意识不成熟。笔者认为,相关法规制度确实能对国防生素质的提高起到积极的作用,但只有通过心理教育让国防生认清学习目的、端正学习态度,才是解决国防生专业学习不扎实的根本途径。

  (二)发展性心理健康教育对于提高国防生心理素质的意义

  第一,筑牢献身国防的使命意识。曾任中央军委主席胡锦涛同志在 2007 年年底召开的军委扩大会议上强调:“要坚持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指导构建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大力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先进军事文化,不断增强广大官兵的军魂意识、宗旨意识和使命意识,使我军听党指挥、服务人民、英勇善战的优良传统一代代传承下去。”当代军人核心价值观也由此而来--“忠诚于党、热爱人民、报效国家、献身使命、崇尚荣誉”.由此可见,通过发展性心理健康教育筑牢国防生群体献身国防的使命意识,对于强化国防生当代军人核心价值观,牢固国防生报国之志,提升思想境界、筑牢人格操守,使他们在践行党的创新理论基础上,确立高尚的人生追求和正确的价值取向,以及将个人理想信念同部队建设需要相结合,筑牢献身国防事业的理想信念等方面有着重要意义。

  斯大林说过:“伟大的精力只因伟大的目的而产生。”从毕生发展心理学来看,人最终的自我实现的需要是受到价值观所支配引导的。献身使命属于军人核心价值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它的支配指导下,军人会产生自觉主动的行为要求,从而适当的去克服某些需要。

  这里的需要指的是一种动机力量(motivational force),在前文,笔者简单阐释了马斯洛人的需要理论及学界对其理论不足之处的论述,即英国心理学家莱恩·多亚尔和伊恩·高夫在《人的需要理论》一书中所阐述的:在价值观的驱动下,马斯洛提出的有关动机的严格的时间顺序显然是错误的。

  发展性心理健康教育意在筑牢献身使命的使命意识,坚定使命感和责任感,帮助教育客体克服某些内在需要,从而激发个体潜在的力量,帮助他们积极发挥能动性,从而有效地克服困难、解决问题,最终在精彩的军旅生涯中留下璀璨的轨迹。

  第二,锻造迎难而上的意志品质。范长龙军委副主席曾于 2001 年 1 月 2 日,在解放军报《军事论坛》栏目中发表重要文章《紧紧把握新军事变革的走势》。文中指出:未来信息化战争的关键在于征服对手的心理和意志,新军事变革增加注重意志的力量。

  因为以往的战争强调“消灭敌人、保全自己”,而未来信息化战争意在“控制敌人、保存自己”,征服对方的心理、意志。自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美军先后在全世界范围内开展了十几场局部战争。刨除朝鲜战争、越南战争除外,基本上都取得了军事胜利。

  在总结朝鲜战争、越南战争的失利的基础上,美军对中小型国家提出了“快速占领”的新概念。强调摒弃传统消耗战的思想,利用新的战略和军事技术震慑对手,影响其意志。利用心理战、舆论战、外交战结合军事打击能力,以最小的伤亡瓦解对手的作战意志。

  国防生作为一名准军官,为适应我军新时期部队建设、满足信息化战争的心理要求,必须养成一种不畏艰险、百折不挠的精神。这既是军人意志的体现,也是国防生适应社会发展和自我实现所必备的良好心理品质。现任武警广西总队政委丁晓兵少将,曾在1984 年自卫反击战中,为掩护战友及被俘俘虏撤退炸断右臂,为行动方便,他毅然拔出匕首割下断臂别在腰间。在简单包扎后,丁晓兵凭借惊人的意志力,同战友扛起俘虏,冒着敌人的炮火翻山越岭历时四个小时才赶回后方部队,经过三天两夜的抢救才勉强从死神手中挣脱出来。因战场上的突出表现,丁晓兵荣立一等功,成为了武警部队人尽皆知的一名独臂英雄。军校毕业后,他放弃留校当教官的安逸生活,毅然要求到偏远基层连队当指导员。在基层部队期间,他要求自己方方面面都做得和他人一样,不搞特殊。

  系鞋带、打背包、整内务,立、跪、卧三种姿势射击,甚至单臂引体向上、单杠二练习他能高质量完成。唯一特殊的是,他是全军唯一用左手敬礼的军人。因此,锻造优秀的意志品质对于军人来说不仅能够提高心理素质、促进心理健康发展,还对个人成功、自我实现、发挥个人潜能有着关键作用。

  宋代大文学家苏轼说过:“古之成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以九零后独生子女为主构成的国防生群体所处的物质生活环境相对比较优越,他们普遍自我中心意识强,生活经历顺境多、逆境少,受宠多、吃苦少,吃苦精神以及心理承受能力都略显不足。通过发展性心理健康教育可以增强国防生群体意志品质、塑造军人性格、提高心理调控能力。帮助他们学会在军事训练、在校学习的疲劳期,从生理调控、情绪宣泄、压力缓解、挫折训练等方面去消解紧张、焦虑等情绪,逐步提升国防生群体的心理承受能力。由此可见,通过发展性心理健康教育锻造迎难而上的意志品质有着重要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良好的意志品质是国防生群体保持心理健康、提升心理素质的有力支撑。第二,良好的意志品质是国防生群体自我实现、建功立业在军营的内在要素。第三,良好的意志品质是国防生群体挑战自身极限、激发个人潜能的重要保障。

  第三,强化令行禁止的作风纪律。“纪律就是军人的生命”.早我军建军早期,《红军纪律歌》的歌词就写到:“红军纪律十分严明,凡我同志都要记清,这是我军主要生命。”在电影《开国大典》中有这样一幕:1949 年 5 月 28 日清晨,当宋庆龄女士披衣推开寓所大门时,看到在蒙蒙细雨中,街道两旁到处都是和衣抱枪、席地枕戈的年轻士兵时,她的眼睛瞬间湿润了。事实上,这一镜头并非艺术虚构,而是历史镜头的真实再现。

  1949 年 5 月 3 日,当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三野战军的十万官兵进驻距上海市约两百公里的丹阳古镇时,小镇里的两三条街道上人头攒动,挤满了身着黄军装的士兵们。入夜后,时任第三野战军司令员的陈毅开完会后走在丹阳的街道上,发现满街的士兵还在三三两两的到处闲逛。陈毅将军立即意识到事态严重,我们的子弟兵大多来自当时贫穷的农村,他们没见过洋人,没进过戏院,更没见过电灯、电车和街上涂脂抹粉的漂亮女人,如若十余万人的部队进驻上海后仍旧这样无组织、无纪律的满街乱窜,后果不堪设想。针对这一情况,由邓小平、陈毅、刘伯承、粟裕、谭震林五位组成的总前委专门制定了《入城十项守则》,守则对于枪支、进入民宅店铺、请销假等都有严格的规定。

  要求参加上海战役的第九兵团和第十兵团的所有官兵认真学习。陈毅司令员还强调两点:一是市区作战严禁使用重武器;二是部队进城后严禁进入民宅。整个上海战役我军伤亡共计 3.17万人,故有些干部提出异议:下雨时,伤员怎么办?但在陈毅的坚持下,不准进入民宅的要求最终无条件执行。5 月 27 日夜,经过 16 昼夜艰苦卓绝的战斗,第三野战军第九兵团的第二十七军、二十三军以及二十军的战士们在消灭盘踞在苏州河以北的最后一股国民党军队后疲惫至极,在细雨中和衣抱枪,全部卧睡上海街道两旁。英军着名将领、盟军最杰出的军事家之一的蒙哥马利在看到相关报道后说:“我现在明白了,为什么这支睡在泥路上的军队,可以打败经美国武装的蒋介石百万大军。”

  可以说,严明的纪律、过硬的作风是我军长久以来发展壮大、无坚不摧、战无不胜的重要保障。因此,通过发展性心理健康教育强化国防生群体令行禁止的作风纪律,是建设正规化部队、现代化军队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是我军坚强团结、集中统一和战无不胜的重要保证,对于加强新时期部队建设和完成革命军人历史使命都有着重要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严明的纪律、过硬的作风是党和军队意志贯彻落实的可靠保障。第二,严明的纪律、过硬的作风是维护军队团结和提升战斗力的重要途径。

  第四,完善客观积极的自我意识。自我意识又称自我或自我概念,是个体对其存在状态的认识,包括对自己的生理状态、心理状态、人际关系以及社会角色等的认知。

  个体自我意识包含的内容非常丰富,希金斯(Higgins)提出了自我差异理论(self-discrepancy theory),指出个体认识到自我概念(self-concept)包含三个部分:理想自我(ideal self)、本应自我(ought self)和实际自我(actual self)当这三部分产生冲突时,个体就会产生负面情绪,并导致长期的不良效果。罗杰斯认为,自我意识比真实自我对于个体的行为以及人格有着更为重要的作用,因为它是个体自我知觉的体系与认识自己的方式。

  所以,通过发展性心理健康教育,完善国防生群体的自我意识,帮助国防生理想自我、本应自我以及实际自我的统一有着重要意义,主要体现为:

  第一,避免自我意识偏差,树立正确的人生向导。一般来说,大多数国防生都已成年,经历了懵懂的青春期,他们的自我意识已经逐渐形成、发展起来。虽然他们的自我意识比起当初已经少了一些青春懵懂,水平有了很大提高,内容也有了极大的丰富和深刻。但国防生的军人意识普遍相对单薄,在生活环境巨大的变化之下,自我意识的成熟也受到了很大的影响。部分国防生对自身的行为特点、人格特点以及自己对他人、对环境的作用和影响认识尚不准确,因而影响了客观积极的自我意识的形成。所以,他们在个人发展方向、学习和工作目标的设定,以及人际关系等方面产生了一定的误区,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心理问题的形成。所以,帮助国防生群体积极地悦纳自我、健全自我意识、客观的认识自身,对于避免国防生产生自卑、自负、逆反、自我中心等意识偏差有重要作用。国防生群体通过正确的自我认识,确立良好的“理想自我”作为人生向导,这也是为未来发展确立的目标。合理、明确、科学的目标对国防生的认知、情感、行动、意志等方面都能产生很大影响,成为国防生心理健康水平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推动力。

  第二,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学会调节控制自身。社会心理学将自我意识归结到个性的调节系统,作为个性结构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自我意识是个性自我完善的心理基础。如果个体缺乏自立、自信、自制等意识,个体随客观变化对自身偏离目标的行为和意志的调节和控制就会减弱,本应自我、现实自我以及理想自我会互相冲突,理想自我的实现过程中势必受到各种阻碍。

  第三,增进社会适应能力,激励积极自我实现国防生群体如果自我认识不准确,自我意识不成熟,尤其是在自我评价以及自我概念与客观现实差距太大,就会对于学校或军营生活适应不良和人际关系不协调,从而影响其心理健康水平。正确的自我意识通过正确的自我评价产生合理的理想自我,并且通过正确认识自己与他人、个体与群体双方不同的地位和需要,从而采取不同的应对策略保持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和心理健康水平,有助于自我完善和自我实现。

  第五,塑造爱军精武的军人性格。性格是个体对现实稳定的态度和习惯化行为方式中表现出来的人格特征。它是在社会生活实践中逐渐形成的,具有一经形成相对稳定的特点,会在不同时间、地点表现出来。同时,性格又具有可塑性。性格的形成会受到历史文化、地域差异等因素的影响,并具有的社会道德评价意义,所以生活环境的变化也会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个体的性格特征。性格体现了个体的社会属性、反映了个体的道德风貌,体现了个体之间人格差异的核心。

  我军历来重视日常生活的养成,在养成中培育出适合部队生长生活的良好习惯,进而培育出优秀的军人性格。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我军的军人性格特点主要可概括为:勇敢、机智、果断、顽强、坚韧以及自制力和纪律性等。爱因斯坦曾说过:“优秀的性格与钢铁般的意志,对于一个人的成功而言,比智慧和博学更加重要。”所以,通过发展性心理健康教育塑造国防生爱军精武的军人性格有着重要的意义。

  二、发展性心理健康教育有利于健全完善国防生心理评估机制

  (一)国防生心理评估机制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分析

  以甘肃省国防生为例,较前些年相比,由于院校及国防生选培办对于国防生心理健康教育关注的提升,国防生心理测评也逐渐规范化:在调查研究中发现国防生心理评估主要依靠心理测验结果,再结合日常表现综合完成的,心理测验结果是国防生心理评估的重要参考依据。在国防生选拔、培养以及毕业考核过程中都会不定期的赴临近综合性三甲医院或其分院的相关心理诊室,完成心理测验。心理测验已成为国防生体检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结果直接影响国防生是否能顺利毕业入职。相关体检医院的心理诊室统一使用 SCL-90(90 项症状清单,又称症状自评量表),该心理测验得出最终结果--阳性症状均分,表示受测者在“有症状”项目中的平均分。反应该受测者自我感觉不佳的项目,以及其严重程度究竟介于哪个范围。当个体测验结果中的阳性症状均分偏高时,国防生选培办及培养院校会给予高度关注,必要时会送其赴医院进行进一步诊断。

  综上所述,现今国防生心理评估具有规范化、频率高以及培养单位重视程度高的特点。但国防生心理评估仍存在一些问题:第一,测评方向不全面。依靠心理测验进行心理评估本就具有一定局限性。此外,对于国防生的心理测验只进行 SCL-90 就更大程度上的影响国防生心理评估的准确性。首先,SCL-90 包含比较广泛的精神症状学内容,但量表的全面性不够,缺乏“情绪高涨”、“思维飘忽”等项目,使其在狂躁症和精神分裂患者的检测中受到一定限制。其次,SCL-90 通常适用于筛选是否存在心理障碍及障碍严重程度等,对于受测者的心理健康水平诊断有限。第二,测评适用性不足。SCL-90为自评量表,该量表本部具有测谎功能。心理测评依靠心理测验,心理测验直接关系体检是否合格,体检是否合格直接关系是否能顺利毕业入职。不能排除受测者可以隐瞒或弱化阳性症状均分或任意因子阳性项目数的可能性。第三,测评方式单一。心理测验本就是心理测评的重要方式之一,国防生群体基数大,完全使用晤谈法或观察法可行性不高。但相关医院在进行心理测验时所选测验方式过于简便单一,无法完整准确的反映受测者心理状态。

  (二)发展性心理健康教育对于健全完善国防生心理评估机制的意义

  第一,发展性心理健康教育对于国防生心理评估要求更全面。国防生发展性心理健康教育本就具有针对国防生群体、受众全面等特点。所以,心理测验也是评估国防生心理状况的重要途径。通常,心理测验是进行科学研究和解决实际心理问题的工具,测验的选择首先要满足测验的目的。发展性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本事帮助国防生更好的认识自我和适应部队需要,促进其人格完善和进行潜能开发。因此,对于教育对象人格和心理状态的了解程度具有更高的要求。人格测验、应激及相关问题评估都会纳入到发展性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范围内,是对国防生心理评估机制的完善。

  第二,发展性心理健康教育对于国防生心理评估要求更准确。进行评估时,还应考虑评估的标准化,以及评估的信度、效度。首先,在进行心理测验钱,介于国防生群体的特殊性,常模样本是否符合测试对象,常模资料是否对受测对象有效都是评估前的重要准备工作;其次,进行评估时需要建立协调关系(rapport),确保评估对象与评估者之间具有合作的、可信的关系,以提升心理评估信度。

  三、发展性心理健康教育有利于拓展国防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

  国防生是以培养高素质新型军事人才为目标的,决定了其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应以发展性为培养的第一要务。心理素质是国防生献身国防现代化,建功立业、成功成才的重要保证。它在国防生综合素质形成过程中起到了关键作用。为其军事素质、文化素质在部队的发挥和发展提供了心理基础和广阔的心理背景。

  国防生发展性心理健康教育是现行国防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延伸,打破了传统心理健康教育的界限,拓展了传统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从而更大限度的利用有限的在校学习训练时间提升其综合心理素质。

  首先,国防生发展性心理健康教育注重构建的本土化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国防生发展性心理健康教育强调的本土化主要指的是:国防生培养过程中要结合自身的专业特点、学生的身心特点,以及入职后的工作特点,探索适合自己的、行之有效的教育模式。

  国防生群体的生源地不同,在校的专业不同,训练的区队不同,拥有的人文教育资源不同,因此展现出来的自身特点、尚武精神、学生风貌也都各不相同,这些要素相互联系、持续发展而构成了国防生独特的群体内涵。从事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者要紧密结合国防生自身特点,探索有效的教育途径,把当代军人核心价值观、大学精神、校园文化等要素有效融入心理健康教育中来,而非一味地照搬、模仿书本理论和他人经验,要充分使学校和选培办各要素相互衔接,相辅相成,共同构建和发挥发展性心理教育的功能。

  其次,国防生发展性心理健康教育注重构建全员参与的网络化和立体化模式。国防生培养工作是一个系统工程,要真正形成“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工作格局,真正树立“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教育理念。国防生心理健康教育必须体现全面育人的原则。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