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文学论文 > 现当代文学论文

胡学文作品中小人物的苦难生活研究引言

来源:学术堂 作者:姚老师
发布于:2016-07-15 共4074字

    本篇论文目录导航:

  【题目】胡学文小说的精神力量探讨
  【引言】胡学文作品中小人物的苦难生活研究引言
  【第一章】底层小人物的悲苦人生
  【第二章】直面苦难的生命力量
  【第三章】作家小说创作的艺术探索
  【结论/参考文献】胡学文底层小说创作的情怀研究结论与参考文献
  
  引 言
  
  胡学文是我国当代文学非常优秀的一位作家,从 1995 年处女作《骑驴看唱本》(《长城文艺》1995 年第 1 期)开始,他的创作一发而不可收。在三十多年的文学创作中,胡学文发表作品三百多万字,先后在诸多文学刊物,如《北京文学》、《长江文艺》、《小说月报》、《天涯》等发表中短篇小说百余篇,结集出版中篇小说集有:《心急吃不了热豆腐》、《麦子的盖头》、《飞翔的女人》、《在路上行走的鱼》、《婚姻穴位》、《命案高悬》等,长篇小说:《燃烧的苍白》、《天外的歌声》、《漩涡》、《私人档案》、《红月亮》。这之中一些优秀的作品还被改编成影视剧,深受老百姓所喜爱。

  胡学文,一个土生土长的张家口人,日益成长为中国大地上一颗璀璨的明星。他的作品大多反映平凡生活中小人物的喜怒哀乐,并以他们的生存困境为基点,着力展现小人物精神世界的复杂性,但胡学文对笔下底层人物的苦痛生活描写绝不仅仅只是作家站在悲天悯人的角度上对于人物悲苦生活的简单陈述与廉价同情,他通过对"一根筋"人物的塑造,表现他们和命运的抗争,即便其中有苦难、茫然与挣扎,但他们依然不屈不挠,作家冷静直观地解读小人物的精神痛处,揭示深刻的人生哲理。虽然生活中有太多的残酷,作家在痛诉苦难焦灼人心的同时,又让希望点燃。作家通过书写不同的人生百态,在城市和乡村、男人和女人、成人和孩童之中往来穿行、选择材料,他的小说体恤人生、触动心灵,展现作家对于生活的独到理解,揭示人物心灵的善和美,体现了一代知识分子的社会责任感和精神向度。

  胡学文取得了可观的文学成绩,这一切不但源自作品的思想主题,来源于作家的人格力量,同时也和作家在创作道路上的艺术探索有密切的关系。艺术的进步使得作家的创作才华有了更广的驰骋空间,大大提升了作品的张力和感染力。他在现实主义创作手法中适时吸收了现代主义的创作特点,通过虚实结合、时空颠倒、心理描写、荒诞、重复等现代主义的写作方法,使作品思想更深刻,内容更丰富、真实地呈现在读者面前;胡学文非常善于讲故事,他通过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将读者带到小说之中,引发读者的共鸣;此外生活化、地域化,充满个性且幽默的语言风格同样也是引人深思、发人深省。随着作家年龄的增长,阅历的增加,他作品所体现出来的深刻内涵和思想的厚重感日益凸显,学术界也更加关注胡学文的作品内容、思想意蕴、创作艺术及作家精神。总之创作艺术的不断革新,极大拓宽了作家的文学道路,提升了文学创作的水平。

  胡学文作品多以底层老百姓为叙事主人公,关注他们的命运及生存状态,反映了作品深刻的思想意蕴,展现出一个优秀作家的精神向度和人格力量,他与刘建东、李浩、张楚被称为"河北四侠".在三十多年的创作中,他的创作成绩斐然:《秋风绝唱》荣获2000 年度《长江文艺》方圆文学奖;中篇小说《极地胭脂》获大红鹰杯佳作奖殊荣;2004年他被授予河北省"德艺双馨"文学家称号;2005 年获得河北省第二届"十佳青年作家"荣誉称号;他在《小说选刊》"贞丰杯"文学创作评奖活动中荣获全国优秀小说奖;首届中国小说双年奖及全国读者喜爱的小说奖;收获第十二届、十三届、十四届、十五届《小说月报》文学创作百花奖;《十月》文学奖;《北京文学·中篇小说月报》奖;《中篇小说选刊》奖;《中国作家》首届"鄂尔多斯"奖;青年文学创作奖;河北省文艺振兴奖;特别是中篇小说《从正午开始的黄昏》使得作家收获了对于他文学创作意义深远的第六届鲁迅文学奖。他的小说多次入选中国小说学会全国中篇小说排行榜,新近出版的小说《红月亮》成为中国作家协会 2011 年重点作品扶持项目。

  胡学文的名气从河北渐渐被全国所熟知,评论家、读者越来越多的人感受到其作品的文学价值。雷达、吴秉杰、李敬泽、吴义勤等评论家都给了他极高的赞誉和评价。现今以来,胡学文的创作更加呈现良好的趋势,学术界对他的研究不断涌现。中国知网等收录了专门研究胡学文创作的学术论文近 70 篇,其中硕士论文五篇,另外,在互联网上也有很多关于胡学文作品的研究和对作家的评价。笔者通过梳理发现,胡学文小说创作的研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第一,胡学文小说的乡土特色。中国知网所收录的关于胡学文研究的硕士论文郭维芬的《乡村的悲歌--胡学文小说论》着眼"乡村"与"悲歌",通过胡学文小说创作的乡土特色,诠释胡学文小说对乡村苦难的认识,唱出乡村文明的挽歌;在王向东《论胡学文的乡土世界》、赵惠莲《文化两难中的乡土书写--胡学文小说<失耳><极地胭脂>

  赏析》、《胡学文小说的塞外地域文化特征》、《谈胡学文现代乡土文学创作》等论文中,评论界从"乡村"的角度剖析胡学文的底层叙事艺术,分析其笔下的乡村世界;马淑贞《我们如何"叙述"农村--以胡学文的小说创作为例》、《"寻找"主题与乡村现代化转型的两种叙事考察--胡学文小说创作意义管窥》解读了文化转型时期,农村所面临的危机,以及底层百姓的生活态度;李美善的硕士论文《李文求与胡学文的农村小说比较研究》更是从不同的地域来探讨中韩农民在文化转型及现代文明下自身的命运及现状,表现困境之下,人性的复杂、思想观念的冲突变异及价值观念的变化。

  第二,胡学文小说的底层叙事。胡学文一直被认为是中国当代文学底层叙事的代表作家,他的作品更多关注社会底层小人物的悲苦生活,因此评论界对他的底层叙事也有很大的关注,肯定他底层叙事的独特性。《文艺报》主编范咏戈在 2005 年"胡学文小说创作讨论会"上对胡学文底层叙事给予了高度评价,并撰文《胡学文中篇小说<荞荞的日子>等五篇底层写作:对小说的一种召唤》分析胡学文的底层叙事;赵惠莲在硕士论文《乡土人生的现代书写--胡学文小说创作论》中从农村底层人物的生活状况出发,叩问造成这种苦难生活的原因,由此点亮人性的精神之光,并从艺术的角度谈到了胡学文在底层叙事艺术上的革新;金赫楠在《独特的底层叙事--胡学文小说论》中更是详细分析了"理想与现实同在,善良与卑鄙共生"的境遇下胡学文作品中的底层世界;王伟在《底层表述的焦虑与反思--评胡学文<宋庄史拾遗>》分析了胡学文对知识分子如何通过自己的语言和思想代言社会底层的认识;也有一些评论论及胡学文底层人物的精神困境,如:韩传喜《个体生存的两难困境与诗意消解--读胡学文的中篇小说<落地无声>》、刘荣林《对农民人生命运的"寻根"--兼谈阎连科、石钟山、胡学文的小说》、赵惠莲《直面百姓苦难的民众情怀》;此外,更多的评论肯定了底层人物在面对苦难挫折时所展现的人格魅力和精神大美,如:刘聪颖《困顿中的生命超越--评胡学文的<飞翔的女人>、<向阳坡>、<命案高悬>》、王莉莎《人性的救赎与回归--胡学文小说<命案高悬>评析》、景俊美《坚守的力量--读胡学文小说新作三篇》、张显凤《隐匿与照亮--胡学文的<隐匿者>及其启示》、李婷《论胡学文农村题材小说的"底层叙事"》、梁海《揭示灵魂隐秘与生命秘境--评胡学文<从正午开始的黄昏>》等等,硕士论文《苦难叙事的坚守与变异--论世纪之交的苦难叙事》,也辟出专门章节来谈胡学文的底层叙事。

  第三,胡学文笔下女性的悲苦人生。胡学文在作品中着力给我们刻画了一个个生动形象的底层女性角色,作家不管是对这些女性形象生命悲剧的拯救,还是对其在乡土世界中的展现,亦或是对其人性内涵的挖掘,都使其女性形象的精神内涵大放异彩。她们可能是被侮辱和被损害的对象,但同时也是生命力量抗争的隐忍者和坚持者,因此,他作品中女性形象的价值不容小视,也正因为此,很多评论家从不同的角度剖析了胡学文笔下的女性形象,勾画出社会生活中女性的不易与抗争,如:李雪梅《胡学文小说的底层女性世界》、朱航满《在悲剧之中寻找温暖--读胡学文小说<飞翔的女人>》。包莉秋《活在"圈套里"的人--胡学文短篇小说<离婚>评析》通过秦月娥与赵步旺的六次离婚,写出了乡村女性的命运不幸,展现其执着、自尊、善良的乡村女性特点。李徽昭在《乡村女性身体书写的现代性反思--以五个小说文本为例》给我们展现了作品对于女性的关爱,相比诸多小说将底层乡村女性作为廉价的交易工具来进行书写,胡学文的作品彰显女性的尊严和自爱,使她们高贵的形象跃然纸面。

  第四,胡学文小说中的人物悲剧。有评论家认为,胡学文的作品悲剧色彩浓郁,几乎作品中的每一个人物都有一段苦难经历,成为作品悲剧的主人公。王坤《雾霾笼罩的城堡--评胡学文的作品》透过作品主人公的经历,解读他们的悲剧命运。朱满航在《生命中不能承受之重--胡学文小说中的苦难叙事和悲剧意识》与《在悲剧之中寻找温暖--读胡学文小说<飞翔的女人>》中阐释了这一观点,但他同时揭示了作家对这些普通百姓的苦难人生所寄予的深切同情,肯定了作家对生命价值的探寻,对生命迷津的揭示,以及对苦痛生活中坚守美善生命的关注。

  第五,胡学文小说的艺术特色。在胡学文作品的相关评论中,还有一部分对其创作艺术进行了探讨。如陈福民的《胡学文的意义和他的困难--兼谈现实主义的可能性》、焦会生的《胡学文小说中的现实品格与精神操守》都对胡学文的现实主义创作特点进行阐述;王向东《坚硬的圈套--胡学文小说模式论》谈胡学文小说中的模式化倾向之弊端;李浩《两个胡学文》从胡学文为人和为文的角度谈其作品的艺术特点;喻向午《性格冲突中的人物形象塑造--读胡学文小说<风止步>》从小说要素之一的人物塑造来看胡学文的创作艺术;桫椤《在呈现与遮蔽中行走--读胡学文长篇小说<红月亮>》从叙事结构来看胡学文小说的艺术革新。

  但到目前为止,纵观对胡学文的评论,在诸多的评论作品中,评论家大多通过对胡学文一篇或多篇代表作品对其创作的某一方面来进行阐释、评析,对胡学文创作经验、主题思想、精神向度、艺术创新全方位考量的深度还不够,本论文从胡学文小说的悲剧主题、悲剧艺术形象、作家在作品中所表现的精神向度、所揭示的悲剧力量以及为了更好诠释其作品思想内涵而在艺术上进行的探索创新等角度出发,全面阐释胡学文底层小说创作的知识分子情怀,借以丰富胡学文小说研究内容。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