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文学论文 > 文艺美学论文

新世纪以来我国大众的审美趣味

来源:学术堂 作者:陈老师
发布于:2016-12-30 共2655字
  第一章 新世纪以来中国大众的审美趣味
  
  新世纪以来,中国大众解放了感性意识,生活方式改变的同时,文化领域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随之影响着中国大众的审美趣味。中国大众的审美趣味随着社会的巨大变革越发的呈现出“世俗化”的特点。
  
  第一节 新世纪以来中国大众审美趣味的呈现

  
  中国大众的审美趣味在时代如洪水般的变化中与时俱进,每个个体都在一点点地改变着旧的审美方式,马克思说:“一切固定的僵化的关系以及与之相适应的素被遵从的观念和见解都被消除了,一切新的形式的关系不到固定下来就陈旧了。一切等级的固定的东西都烟消云散了……”
  
  当中国大众从“政治狂热”的时代中苏醒过来时,统一脱下绿色和灰色工作服,耳朵里灌满了靡靡之音,满眼的“小资小调”.也许是特殊时期抑制已久的欲望、情感、想象等情绪都在改革开放的时期同时迸发出来,大有势不可挡的趋势。大众文化就在琳琅满目、应接不暇的变更中走进了新世纪。
  
  变革中的社会和大众仿佛一夜之间产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如果说邓丽君的小情歌还轻柔地敲打人心,那么崔健的摇滚、港台和日韩流行音乐给中国大众就是当头一喝,现如今,中国好 XX 系列选秀节目也早已走进千家万户;当我们的父辈们还沉浸在金庸、古龙的侠骨柔情中时,我们早已抛开书本,对着电脑和手机中的各种网络小说如饥似渴;迈入新世纪的中国大众早已习惯各种社交软件中的晒饭菜和自拍、网络中的新闻轶事,随着这些新媒体的传播趋势愈演愈烈,当代人的审美趣味就在这潜移默化中发生了巨大的改变。
  
  这种巨大的改变对于中国大众来说,几乎是以欣喜甚至是狂热的态度吸收了这一切,当“现代社会祛魅般地摧毁了过去的神性原则,而转向了金钱至上的世俗教义,人们奔忙于可见的利益,而不再忙于来世的幸福。”
  
  文化领域的格局变化,将中国的大众文化推到风口浪尖上,这种塑造时尚流行意味,带着市场需求的文化将娱乐功能发挥到极致。好不好玩、快不快乐成为新的文化标准。与其说中国大众对于文化是一种审美行为倒不如说是一种世俗化的娱乐活动。大众的这种导向也让文艺创作者们无可奈何,又矛盾不已。大众的喜恶主导着文化的生产,当艺术家们将生存问题摆到眼前的时候,市场经济体制为其找到出口。“写作在今天是一种经济体制范围内的职业,或者至少是一种有利可图的活动,经济体制对创作的影响是不能不论的。在理解作品的时候,下面一点也是需要考虑的:书籍是一种工业品,由商业部门分配,因此受到供求法则的支配。
  
  总而言之,必须看到文学无可争辩的是图书出版业的‘生产’部门,而阅读是图书出版业的‘消费’部分”.
  
  商业利益的驱使,不管是文学家纷纷“下海”、电视、电影也都纷纷投靠大众们的口味。大众的审美文化与趣味的转变让文艺创作者们在适应的过程中做出了不同抉择,两难的境遇也让其对艺术创造发出了疑问。其实现代性本身就是一个世俗化的过程,这其中的审美文化是社会生活的展现,大众的审美趣味在发展与变革的过程中不自觉的呈现出世俗化的特征,这是必须接受的现实。中国大众正努力朝着勇敢取悦自我、追求自由、追求自身利益的生活愿望和理想奔去。
  
  第二节 新世纪以来中国大众审美趣味“世俗化”转变

  
  美国学者拉里·席纳尔在题为“经验研究中的世俗化概念”一文中,认为世俗化具有六种含义。第一表示宗教的衰退,即指宗教思想、宗教行为、宗教组织失去其社会意义。第二,表示宗教团体的价值取向从彼世向此世的变化,即宗教从内容到形式都变得适合现代社会的市场经济。第三,表示宗教与社会的分离,宗教失去其公共性与社会职能,变成纯私人的事务。第四,表示信仰和行为的转变,即在世俗化过程中,各种主义发挥了过去由宗教团体承担的职能,扮演了宗教代理人的角色。第五,表示世界渐渐摆脱其神圣特征,即社会的超自然成分减少,神秘性减退。第六,表示“神圣”社会向“世俗”社会的变化。
  
  可见“世俗化”的本质是以世俗诉求代替宗教精神,新世纪的中国大众的审美趣味正是在这激荡的时代变更中逐渐显现出“世俗化”的特征。如果说新时期中国社会的巨大变革引起了中国大众自我意识的觉醒,那么新世纪以来中国大众的觉醒早已变为冲动和期待。文化领域的全新格局早已将之前乌托邦式的生活理想驱赶的所剩无几。后现代文化的无深度、去中心、平面化、片段化等特征逐渐显示出来时,当中国大众的理想慢慢被束之高阁,商品经济大肆涌入到精神领域,再加上享乐思想闯入思想境地,也许追求一时的欢愉和以轻松娱乐的心态面对着生活中的一切才是最好的生活状态,而审美的日常生活化为审美领域带来了更多的“世俗化”内容,作为文化精英阶层的艺术家、作家、学者也逐渐走向世俗化的审美文化市场。以新写实小说为例,大众的日常市井生活成为其主要表现内容,如刘震云《一地鸡毛》,池莉《太阳出世》等写的都是平民百姓日常生活中的各种琐事,也许大俗即为大雅,这也许是世俗化取向的一种平民化的人文情怀。但不可否认的是,文学的世俗化导向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文化领域其他方面。
  
  中国大众的趣味慢慢对丰富多彩的世俗生活展现了极大的兴趣,包括中国大众的衣、食、住、行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追赶着各种潮流大步向前,发型、服饰、言谈举止仿佛一夜之间“脱胎换骨”般。广场再也不是简单锻炼身体的地方,玩滑板的少年、随着《最炫民族风》跳起广场舞的大妈、遛狗的男男女女;街边的酒吧和咖啡店充斥着爵士、民谣的轻柔歌曲;各种餐厅可以看到人们拿着手机拍照传到网络和朋友圈;qq、微博、微信等社交软件占据了大部分人们的生活;后现代的作家们如果不标榜自己是网络作家好像都要与这个时代脱轨一样;欧美大片的占领高地和谍战、家庭伦理、韩国电视剧也在不停的给中国大众洗脑;中国好声音、中国好歌曲等各式选秀和爸爸去哪儿、奔跑吧兄弟等综艺节目在电视台始终位居收视率榜首。把安逸和舒适、休闲奉为天堂,迫不及待的消费、旅行、娱乐、不放过一切。作为舒适现在承诺的消费已经取代了美好未来的各项政策。“[1]
  
  中国大众在这样快速消费的时代也忘记了问自己这些都从哪里来,都去向哪里。答案不重要,此时此刻的中国大众解放了自己,追求着放松、快乐、自由,也许在这些审美活动中,人的情感感受才得到重视,人的需求才上升到主导地位。
  
  审美趣味的世俗化某个方面也印证了鲍姆嘉通”美学即感性学“的思想。这显示出中国大众在迈进新世纪时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精神的追求都发生根本的转变,审美意识正是在审美趣味世俗化的进程中普及到所有的中国大众,这也是审美意识真正的融入到人们的生活中,成为当代中国大众新的生存寄托。那么车尔尼雪夫斯基”美是生活“的论断就恰恰印证了中国大众当下的审美需求,中国大众也正因为审美趣味的逐渐”世俗化“回归了人的本性。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