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文学论文 > 文艺美学论文

西方哲学对崇高与优美的美学观点

来源:学术堂 作者:姚老师
发布于:2014-12-22 共2415字
论文摘要

  一、“崇高”与“优美”的美学起源

  关于崇高与优美的论述早在古希腊罗马时期就已经出现过,但这一时期还并未将崇高与优美分而论之。“崇高”的概念形成在古代的修辞学之中,在希腊文中“崇高”也被称之为“高度”“庄重”“雄浑”,是古希腊罗马时期十分流行的术语。但是在这一时期,“崇高”是被归为修辞学范畴的,而并不属于美学范畴。

  这一时期值得关注的是古罗马时期著名的修辞学家、哲学家朗基努斯,他的《论崇高》是西方艺术史上一部十分重要的著作。

  “亲爱的朋友,有一点你一定要了解,正如真正伟大的东西在生活中绝对不会受到鄙视,崇高也一样。”在朗基努斯看来,真正崇高的东西是神圣而伟大的,在崇高的事物面前,人的自身会感受到一种渺小与卑微;人们追逐崇高的事物,征服、追赶,从而在这个过程中提升自己,并体会到一种自豪感。

  随后,朗基努斯提到了崇高所应当达到的效果,他认为,“崇高”应当是不可抗拒的,拥有闪电一般的威力,人们面对崇高,会感觉到一种平庸与渺小。朗吉努斯的《论崇高》虽然在当时来看来是一篇修辞学著作,但是,在一定程度上,他把“崇高”纳入到了人性的经验分析之中,为“崇高”找到了人性的经验来源,从这一点看来,朗基努斯实际上已经将“崇高”归入到了美学的范畴。这其中所蕴含的意义是重大的。

  二、“崇高”与“优美”的情感基础

  朗基努斯之后,关于“崇高”和“优美”的探讨一直是西方美学领域的一个重要论题之一,当时的不少学者也多有著述,但“崇高”与“优美”在当时仍然被视为一个整体进行讨论,直到18世纪埃德蒙·伯克发表的长篇论文《崇高与美》中,才第一次对“崇高”与“优美”进行了较为深入的比较和区分。

  在《崇高与美》一文中,伯克认为人的情感可以分为自我保持的情感与社会情感两大类,前者可以看做是维持自我生命的体现,而后者则是两性以及人与人、人与物之间的情感以及维持种族繁衍的情欲。伯克将崇高归结为自我保持的情感,当我们有痛苦与危险的概念而不实际处于这种境遇时,也就是我们与危险相隔一段较为安全的距离时,就会产生一种感觉,这种感觉不是单纯的痛苦,它还含有一种快乐,这种快乐来源于和自然对立的满足或是在危险中侥幸逃脱的庆幸。伯克认为这种感觉可以看做是一种“欣喜”,并说“这种欣喜我称之为崇高,属于自我保持的情感是一切情感中最强烈的”。

  从社会情感来说,社会情感是维持种族生命的情感,这种情感被分为两类,一种是两性间的情感。这种情感不是单纯的情欲,而是混合了情欲与渴望社交的观念,他有别于动物间兽性的欲望,所以也称作“爱”;另一类是人与其它事、物之间的情感,这种情感不含有情欲,它的对象是美的事物。所以结合以上两种社会性情感的类别来看,社会性情感带给我们更多的是喜悦与快乐,从而鼓励我们的交流。而这种社会性的情感所产生的愉悦的快感,伯克称之为“优美”。

  论者对伯克所述的一些观点还是比较赞同的,相对朗基努斯而言,伯克并非单纯的论述“崇高”与优美所应具有的种种特点,而是首先从人性心理的角度对“崇高”与“优美”产生的根源进行了详细的阐述,从心理学的角度对人面对“崇高”或“优美”的事物时所产生的心理状态进行分析,提出了自己独到的看法,特别是他所提出的自我保持的情感与社会情感这一观念,已经具有了一定近代科学的成分,这对美学的贡献是我们不容忽视的。

  三、康德的“崇高”与“优美”

  康德作为西方艺术哲学的重要学者,其“崇高”与“优美”的观点对后世也产生了重要的作用。同伯克一样,康德同样将“崇高”与“优美”看做是两个各自独立的审美范畴。但是,相较伯克而言,康德还看到了“崇高”和“优美”的联系与统一。

  在《论优美感与崇高感》中康德就认为:“崇高的情操要比优美的情操更为强而有力,只不过没有优美情操来替换和伴随,崇高的情操就会使人厌倦而不能长久地感到满足3”。“优美”与“崇高”的区别在于“优美”给人以欢愉的感觉,而“崇高”却使人敬畏。但是,正如上面引文所说,两者的关系并不是互相排斥的,而是互为补充的。崇高如果没有优美来调和,就不可能持久,它会使人感到可敬而不可亲,会使人敬而远之而不是亲而近之;另一方面,优美如果不能升华为崇高就无法得到提高,就会陷入低级趣味的危险,虽然可爱但却不可敬了。

  总的来说,康德对于优美感与崇高感的观点较之先前的学者提高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同时,康德将崇高与优美的特性与道德联系在了一起,比如在他看来,人性自身的美丽和尊严引导着自己的道德生活,康德认为这本身就是崇高的体现。康德的观点在西方美学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前人对崇高理论的研究给康德留下一笔精神财富,使康德进而丰富和扩展了崇高的内涵,对崇高的研究达到一个新的水平,康德对于崇高与优美理论不仅影响了同时代的席勒、黑格尔等人,还影响到了车尔尼雪夫斯基,可以说其对后世的影响是巨大的。

  四、总结

  论者认为,由上面三位学者可以看出西方哲学对崇高与优美观点从起源到发展,再到相对完善的过程。由此基本可以将“崇高”看做是实践主体在征服和掌握现实客体并且已经或必将趋于实现的条件下产生的。崇高所表现的不是和谐统一的静态美,而是互相对立冲突后所产生的动态美。而优美则恰恰相反,正是事物的和谐统一才给人带来了美的愉悦。

  崇高与优美所蕴含的哲学内涵同样蕴含于我们当代的美术创作之中,崇高的艺术作品能使作品摆脱浮于表面的时弊;而优美则能使作品为更为人所亲近,给观者带来更多的审美愉悦和精神享受。

  关于崇高与优美的问题仅仅是开了一扇窗,对其观点的研究似乎使我找到了朦胧的方向,但是,更多的内容还依然值得我们琢磨、探究。而这就需要以后有更多理论学者的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1]朗基努斯著,马文婷,宫雪译.《美学三论》.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09.7.第1版.
  [2]伯克著,李善庆译.《崇高与美》.上海:三联书店出版社,1990.11.第1版.
  [3]康德著,何兆武译.《论崇高感和优美感》.北京:商务印书馆出版,2001.11.第1版.
  [4]康德著,邓晓芒译.《判断力批判》.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12.第2版.
  [5]邓晓芒著.《康德<判断力批判>释义》.北京:三联书店出版社,2008.7.第1版.
  [6]鲍桑葵著,张今译:《美学史》.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4.第1版.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