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体育论文 > 武术论文

探析中国武术技术的分化演变

来源:学术堂 作者:韩老师
发布于:2014-09-01 共5613字
论文摘要

  谈及中国武术,我们常用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内容繁多、拳种丰富、形式多样等等一系列的词语来形容。今天的人们在认识武术、学习武术时,也多感到困惑,武术给人以模糊庞杂、包罗万象,却又使练习者感到单调乏味;理不清头绪的是传统武术的内容丰富,单一平乏是现代武术的竞技主线。在中国武术的古代与现代,传统与竞技,套路(练)与散打(打),民间与官方之间似乎存在着较多难以调和的矛盾;在武术套路、武术技击和武术功法的完整结构体系中,功法常常被遗忘,无论是相关的理论研究,还是对应的实践发展都远远落后于套路和散打。另外,社会大众对中国武术的直观印象也由于武术本身的这种复杂而变得模糊或片面。

  从时光穿梭、历史更迭的角度上看,在明清时期基本成型的古代武术形态向现代武术形态流变过程中,既有武术本身因素的影响,又有外在因素的推动和催化。明清之际,冷兵器被火器取代而渐渐落幕,武术由军旅搏杀走向独立的社会发展形态,技术逐渐体现多元,丰富的套路,各种形式的功力练习,形成多种不同的拳种、门派;有的拳种、门派注重短打,倡导“拳打卧牛之地”,有的则苦练放长击远,宣扬“手是两扇门,全靠脚打人”,武术的发展处处体现“术的张扬”。随着轰轰烈烈展开的社会革命,中国历史进入新纪元,武术也迈开了从古代迈向现代的脚步,而此时,古老、厚重的东方华夏文明不断受到西方文化的冲击,西方“更高、更快、更强”的奥林匹克竞技体育精神也强力影响着历史悠久的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武术被深深地印上了西方体育的烙印,这些因素共同推动着武术的现代竞技化转型。

  本研究力图剖开武术表层上的多彩内容,以武术从古代向现代的流变转型为线索,以武术的本源———技术为逻辑起点,深入探析武术技术的分化演变与中国武术在传统与现代交融中的流变轨迹。

  1 技术分化:中国武术流变的基本轨迹

  “武术是以技击为内容,以套路、搏斗为运动形式,”其主要的载体是技术,这也是中国武术的灵魂。邱丕相先生曾说“:自古而今,武术在它的慢慢长河中,形成了一个庞大而多姿的技术体系,可以令世界叹为观止。”究其本源来讲,中国武术是一项身体肌肉活动或者肢体活动,是“身体的文化”,其最小单位是由各种技术动作构成的。再者,置身于中国传统文化深刻影响下,历经中国社会的变革与时代的更迭,中国武术最显着的变化仍是体现在技术表现上,从战场搏杀,到社会普及推广,再到竞技比赛,技术表现由技击,到健身,再到“高、难、美、新”。因此,将中国武术的流变落点在技术动作的分化与重组以及流传与变化上,应是一条基本的演变轨迹,这也是揭开中国武术复杂表象而显示其血脉流动的不变主线。我们试图用图 1 来勾画出近百年来中国武术形态流变的基本概貌,无法涵盖其全部,仅仅表达最为突显的部分。【图1】
论文摘要
  
  2 拳种:中国武术的承载形式
  
  在武术交流活动中,我们常听到“打一套拳”、“你练的什么拳”等之说,“拳”在一定程度上是中国武术的俗称,而“拳种”则是“拳”在不同层面上的表述,是隐含于中国武术流变中的“暗线”,亦是武术称谓流变中的一个名称。拳种不仅具体表达着武术的众多技术内容,更是蕴涵着维系中国武术发展的人文基因。

  这种在一定程度上代表着武术形式并蕴含着文化基因的拳种形态主要成型于明清时期。不同的社会个人通过同习一个门派的功夫或同一个拳种,从而架起同门师兄弟、师兄妹之间亲情关怀的桥梁,共同推动着所习练拳种的延绵不绝。同时,中国传统武术在中华五千多年的农耕文明土地上赖以生存,所谓的民间武术师徒制传承、家族传承,也正是依靠拳种所凝集的血缘亲情与抱团生存的力量,而在各种环境下生生不息、愈显价值。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武术挖掘整理工作之后,初步查明流传至今的“源流有序、拳理明晰、风格独特、自成体系”的拳种有 120 余个。一些拳种通过改造进入了现代竞技武术,有些仍基本保留着原生的形态。

  3 套路、技击、功法:拳种(武术)的结构体系

  彭芳,吕韶钧等在《武术拳种的理论阐析》中提出:武术拳种是以独特的拳理为依据,以拳械的技击方法为内容,以“功、套、用”的多元集合为表现形式,具有清晰传承关系的武术门类。

  其中“功”即是“武术功法”,“套”,即“武术套路”,“用”则是武术的本质属性“技击对抗”。张志成在《武术三大运动形式关联性阐释》一文中指出:武术包括功法、套路、散打三种运动形式;并阐释了武术功法、套路、散打三种运动形式是相互联系、相互发展,一脉相承的关系。

  余水清在其着作《中国武术史概要》一书中也指出:明清时期是中国古代武术发展史上的鼎盛时期,主要表现之一就是确立了武术的基本技术有三个部分构成,即武术功法、套路技术,技击对抗。

  在其他的一些武术史书籍、相关武术辞书中也有论述武术之“路”、武术之“打”与武术之“功”完整体系的文段。此外,从众多的传统武术实践中,我们也可以看出:各门、各派的武术基本都有自己本门的套路技术、技击打法与练功方法。由此可见,武术套路、武术技击与武术功法,三者有机组成了拳种的技术结构体系。近百年来,三位一体的技术结构已经分化成三个独立的部分,如图 1 所示。只是有些民间地方性小拳种由于人文地理环境的相对封闭,仍保留着原生态的拳种面貌,即人们常说的民间武术,或称传统武术,她们仍保留着套路、技击和功法三位一体的技术结构体系。

  4 竞技套路:武术套路的主体,竞技武术的半壁江山

  纵观中国武术的现代流变历程,武术套路始终是发展的主流,是中国武术的主要组成部分。温力教授曾在《中国武术概论》一书中指出:“套路是中国武术的核心,是中国武术文化结构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武术套路的产生和流传是由中国传统文化背景所决定的,是各种形态的中国传统文化相互适应的结果。

  民国时期,国门洞开、列强入侵、国内战乱。当中华民族面临亡国灭种的危机时刻,武术上升为“国术”,担当着强我中华、振奋国人的使命,这尤以中央国术馆和各省市县国术馆教授的国术为显着,在国术的教授过程中,不仅注重真实的技击格斗,传统拳术套路也是其中重要的部分,拳种套路迈出了现代流变转型的第一步。在当时西方“兵式体操”的影响下,由军旅高官马良主持,将中国传统武术与西方兵操“带数口令”方式相结合,而创编的《中华新武术》之武术套路,也是武术套路现代流变过程中的重要一笔。新中国的成立后,体育运动逐渐被赋予“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的使命,武术也因社会发展的需要,并在体育竞赛制度的深刻影响下,通过党和政府有关部门的正确领导和大力支持,出现了武术套路流变进程中重要的武术套路新形式———武术竞赛套路,例如:初级剑术(原名:剑术练习)、甲组男子长拳图解、乙组棍术图解等;为了中国武术传播、普及和推广,官方的支持与推动指引着套路的流变方向。改革开放以后,再次迎来社会大变革,面对海外浪潮的影响,西方竞技体育和奥林匹克运动强力冲击着具有传统血脉而又新生萌发的武术套路,为了迎合武术国际传播与发展的竞赛需求,原国家体委主持、领导、创编了《第一套国际武术竞赛套路》,从此奠定了武术套路未来的发展方向———竞技武术套路。在深刻的社会变革和影响下,武术套路的竞技化程度不断加深,并为接轨国际奥林匹克大家庭,武术套路“高、难、美、新”发展方针的确立,进一步确立了现代武术的竞赛套路主体化发展路径。这种竞赛套路不仅包含长拳类竞赛套路、南拳类竞赛套路,还包括太极拳类竞赛套路、传统拳类竞赛套路。时至如今,竞赛套路与散打几乎共同构成了竞技武术的全部,两者不分伯仲,各自发展,但又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

  5 踢、打、摔、拿:武术技击的技法体系

  四击———踢、打、摔、拿,位置列于武术运动“二十四要”———“四击”“、八法”“、十二型”之首。踢、打、摔、拿即是武术技击中的四种基本方法,是构成武术技击的基本技法体系。在武术技击格斗中,要求相当熟练和准确地把握各种技击动作的技术要领,及踢、打、摔、拿动作的力点、方位和路线规律,并要灵活运用。

  踢法主要包括弹、蹬、踹、扫、摆等用腿的技击内容和方法。打法主要是冲、贯、抄、劈、砸、搂、掤、捋、挤、按、肘等手臂的技击内容和方法。

  值得注意的是其将太极拳的“掤、捋、挤、按、肘”列入打法中。除了常规的拳打法、掌打法之外,吴忠农,张华达在《踢·打·摔·拿:中华武术四大技击法》一书中,还将肘法、头撞、胯靠、肩撞等列入打法的范畴。

  由此,打法有以手进行技击,有以躯干、头进行技击,有以直接的力量打击为目的,有以破坏对手重心为目的。摔法包括搬、靠、背、别、抱、挒、采、顶等技击内容和方法。这其中把太极拳的技法“采、挒、靠”归到摔法之下。吴忠农等认为:摔法是双方在搏击过程中,身体相互扭抱、贴靠,想方设法将对手摔倒的一种技击方法,是武术“四击”中的主要组成部分之一,其形式有臂顶摔、过肩摔、挟颈摔、别腿摔等等。拿法包括刁、锁、扣、封、错、截等技击内容和方法。《踢·打·摔·拿:中华武术四大技击法》一书中这样定义拿法:是针对人体各部位的关节和穴位,通过反关节、筋、点穴、拿骨等方法,使对手失去反抗能力的一种技击法。而且,相对于拿法,还有解法,内容十分丰富。

  此外,还有学者将武术技击之“四击”———踢、打、摔、拿,丰富增添为“五击”———踢、打、摔、拿、靠。除了色彩缤纷的拳术技击技法外,武术还有很多种器械的技击技法,但是,器械的技法与拳术的技法是相一致、统一的,因为“器械是手臂的延伸”。可见,中国武术技击之踢、打、摔、拿之间并没有非常严格的划分和界定,在传统武术技击的实际运用中,她们也不是孤立存在、独立使用的,而是在最高境界的传统武术技击格斗中,根据实际情况而灵活、配合、协调、一体使用的,以达到最佳的传统武术技击效果。这或许也是传统武术的“神明之处”和最显着特点。

  随着社会事物发展的精细化程度加深,以及武术运动自身在新时代的发展需要,武术技击的技法体系发生了较大的发展变化,进行了部分技法要素的提炼与重新排列组合,最突出的便是代表中国武术搏击格斗形式的武术散打。武术散打于 1979 年开始试点实验,从“踢、打、摔”的技法中提炼部分要素,并借鉴国外搏击术的成功经验,进行规范化、标准化和竞赛化的整合与创编,经过三十多年的发展已成为我国竞技体育的正式比赛项目。

  目前,武术散打已经具有自己独立的发展模式,成熟的竞赛体系,是中国武术技击格斗的一张名片,将推动和加快中国武术走向世界的步伐。此外,除了徒手搏击格斗的散打,目前还在试点器械格斗搏击的短兵。而在中国武术流变过程中,技法体系中的“摔”与摔跤有着较为紧密的联系,它们交织、融合与相互促进。

  而且中国各民族形式的摔跤活动非常丰富,并且独立存在,难以辨析它们之间源与流的关系。对于“四击”之“拿”,则在武术的现代流变中独立发展为擒拿,并作为一项专业特色的技能在军警格斗领域广泛使用。

  6 武术功法:联接武术套路与武术技击的桥梁

  “功”是一个比较复杂且抽象的概念,在武术领域,“功”可以指基本功、硬气功、柔功、养生功、或直指“功夫”。拳种结构体系中的功法,就其目的与套路较为相似,最终主要是为了服务于武术的技击本质;就其形式,则不同于套路,而是与套路形式截然不同的一个训练体系。故而,武术功法主要是指为了达到武术技击或内养身体的目的,而采用的一类练习方法的总称。相对于武术套路和武术技击,武术功法的相关研究不但起步较晚、而且发展的程度也远远低于套路和技击。关于武术功法的分类,目前也暂未形成统一的共识。从技术分化与演变角度上看,武术功法仍是一系列训练方法的总和;主要有练习身体柔韧、增加关节灵活的柔功,提高肌肉力量、增加抗击硬度的硬功和调理身体、修养心性的内功。

  在武术功法的流变进程中,以柔功和硬功为基础而开发与举办起来的官办性质的全国武术功力大赛,对武术功法的发展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为此主管部门还配套编纂了《武术功法运动教程———竞技功法》,在传统武术具体功法的基础上,经过现代化的加工和创新,总结出长杆较力、石锁上拳、流星打靶等规定的、具体的竞赛功法项目,并加一些自选项目作为全国武术功力大赛的比赛项目。在该书中,将武术功法界定为:以掌握和提高武术套路和格斗技术、诱发武技所需的人体潜能为目的,围绕提高身体某一运动素质或锻炼某一特殊技能而编组的专门练习;按锻炼方式和锻炼效果的不同,分为:武术柔功、武术内功、武术硬功、武术轻功和感知功。

  在这种国家政府行为的指引下,部分学者开始关注这支曾被遗忘的武术花朵———功法,但侧重点主要还是在功力竞赛层面上,很少有见深入的探讨与分析。而且,新生的全国武术功力大赛并未形成规模、具备成熟的竞赛体系。

  随着社会发展的不断演进,各种危机和变革同样给武术及武术功法的发展带来挑战和机遇,为了满足人民群众对练功的需求和促进社会的稳定发展,主管部门还对传统武术功法的内功进行现代化改编,在已有的具体传统内功基础上,进行标准化、规范化改革而形成的健身气功,已进行独立发展与传播,但其与武术仍有着割不断的联系。总之,关于武术功法的研究仍是任重道远,它是构成武术结构体系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7 结语

  本研究试图以明清时期成型的古代武术拳种形态为逻辑起点,以古代武术向现代武术的流变转型为视角,期望通过探析中国武术在传统与现代交融中的技术分化与流变轨迹,能够理清百年来武术发展的基本形态。未来武术的路在何方?是不是就在我们的脚下,在我们的奋斗中。

  参考文献:

  [1]全国体育学院教材委员会编.武术[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9.
  [2]彭 芳,吕韶钧等.武术拳种的理论阐析[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3(9).
  [3]张志成.武术三大运动形式关联性阐释[J].搏击·武术科学,2007(12).
  [4]余水清.中国武术史概要[M].武汉: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
  [5]王 岗,邱丕相等.重构学校武术教育体系必须强化“拳种意识”[J].体育学刊,2007(4).
  [6]温 力.中国武术概论[M]. 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5.
  [7]弓云武.中国武术:习武练功 500 问[M]. 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0.
  [8]吴忠农,张华达.踢·打·摔·拿:中华武术四大技击法[M]. 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1992.
  [9]武术功法运动教程编写组.武术功法运动教程———竞技功法[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6.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