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体育论文 > 武术论文

苌乃周武学中的理论观点及其意义

来源:商丘师范学院学报 作者:王辉
发布于:2020-06-02 共3655字

  摘    要: 苌乃周创苌家拳,具有独特的苌氏武技之技术体系与理论体系,其武学中的德育治学思想、修身养生价值、中气理论及方法、技击学理、习练层次论等理论观点为后世的苌氏武技学习与研究奠定了基础,对后世的武术发展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 苌乃周; 拳学体系; 武学价值;

  1、 苌乃周其人

  苌乃周(1724-1783)字洛臣,号纯诚,河南汜水人(今河南荥阳),苌家拳派的创始人.他出生于书香门第,其父苌仙湄,邑痒生;其兄苌仕周,乾隆戊午科举人,壬戊科进士;其长兄苌佑周,是着名的《易》学家,所着《易经讲义》被收于《四库全书》.因在家排行第三,故乡人称其“苌三”.[1]苌乃周自幼熟读经史,通晓《易》理,对于武技尤为喜好,并勤加研习,其拳学理论以培养中气为主要观点,并创出以二十四字拳为基本技术风格独特体系的内功拳派.《培养中气论》和《武备参考》两部着作为其理论的代表作,是专门论述武术技法与学理的武学专着.苌乃周是位文武双全的武学大家,有“儒拳师”之雅号,被誉为“ 中国武术史上旷古罕见之通才”.

  苌乃周习武志向专注、勤学苦练、虚心求教、积极进取的意志品质,成就了他的拳学事业.他能够克服困难,摆脱封建思想的束缚,潜心研究武学.在其遗着中是这样说的:“余成童苦嗜武,读书之暇,他务不遑,专以舞蹈为乐.虽先兄屡训,私爱终难自割.”可见,苌乃周的家人是不愿其习武的,而他本人却不顾家人的反对,冲破思想的束缚,其坚强的意志与反抗精神是值得称赞的.

  苌乃周一生谦虚好学,曾言“从师四十余年”(《拳法渊源序》),因而从师者数人,而有据可查的师承有四人,分别是张八、禹让、阎圣道和梁道.其记载如下:一、《重修汜水县志·人物·苌乃周》:私淑虎牢张八,尽得其术;二、柴卓如《儒拳师苌三》:初学于禹让.《禹氏族谱·禹让》:行一.精于神枪张八之技,世罕其匹云云;三、苌乃周《二十四字拳谱序》:后十年,遇河南府洛阳县阎圣道指点一二,颇觉进益.陈泮岭《苌家拳之源流考》:其师阎圣道,洛阳人,系少林拳者,所传罗汉拳法是也;四、陈泮岭《苌家拳之源流考》:后又师蜀梁道人.苌乃周从师梁道学习棒术在《二十四势猿猴棒谱序》中有详细记述.[2]
 

苌乃周武学中的理论观点及其意义
 

  2、 苌乃周的德育治学思想

  万事德为先,文有文德,武有武德.苌乃周非常注重武德修养,恭敬谦逊,不与人争,韬光晦略,不轻自见.苌乃周不但对自己要求是这样,对自己徒弟要求亦是如此.苌乃周《合练中二十四势》提出“三不传”,即“非其人不传,非其时不传,非其地不传”.《十二成法》中“凡传道者,必须择人,始免逢蒙之患.羿所以有罪也,有罪则人不端”,指出了择人而授的重要性.苌乃周及传人恪守“择人而授”“受必择人”的原则,不但对授业者有要求,同时对学习者亦有要求,在《十诫》《三箴》中均有论述.苌乃周为人谨慎,在其书中《初学条目》二十六条,是这样说的,“学拳宜以涵养为本,举动间要心平气和,善气迎人,方免灾殃.”“学拳不可轻与暴虐人比试,轻则以为学艺不高,重则触其恼怒.见时以奉承为主,不可贬刺,则彼心悦意解,彼亦乐推戴我矣.”“学拳宜作正大事情,不可恃艺为非,以致损行败德,辱身丧命.《阴符》曰:君子得之固躬,小人得之丧命,不可慎欤.”据此可见,苌乃周在言行与择受的选择上都具有较高的武德修养与严谨的治学思想,这些为后世的习武者武德学习提供了借鉴.

  3、 苌乃周武学系统丰富的理论体系

  古代拳术多注重对经验实践的积累,而轻于理论研究,苌乃周和他的苌氏武学却做出了突破性贡献,即建立了苌家拳较为系统完备的武学理论体系,为苌氏武技的延续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和技术基础.苌乃周自身文化功底深厚,熟读经史,并对《易》理由较深研究,同时其本人热衷于武术技击,也是深有研究.通过其对武学的实践与文化底蕴,着述了较为系统丰富的苌家拳理论体系,其具体表现有以下几个方面:其一,苌乃周深谙功夫的层次性,总结出循序渐进的练习方法,使其由实践上升至理论层面,这对后世武术训练具有科学的指导价值.苌家拳注重循序渐进的练习规律,其苌氏遗着中《十层功夫》一篇,较为详细地说明了每层功夫应该达到的要求与境界,并指出了相应的功法理论与拳术套路,为苌氏拳法的练习提供了的指导性框架理论.其十层功夫为:第一层练形;第二层练引气;第三层练身气;第四层练内气;第五层形气合练;第六层练浮气;第七层练沉气;第八层练神气;第九层练变五行;第十层练元气.其二,苌乃周所着《培养中气论》与《武备参考》两部论着,是古代文献中最系统地论述如何进行内外合一的修炼及为何这样的拳派论着.而《中气论》是苌氏拳学理论的精华所在,通过中气与所创动作的结合,使其创造了具有内外双修、形气合一、攻防一体、刚柔相济的拳法.苌家拳的拳学理论体系以“培养中气”为主要理论,在其所着的《苌氏武技书》中,其共含74小篇,而专述拳理就有64篇之多,其他有拳法6篇及论述剑、枪、棒的4篇.在专述拳理的60余篇文章中,主要论述了中气练习与拳技理论等问题,总结如下:“中气”学说的理论根据;武术拳功与中气运炼的内在渊源;精气神运练要领;拳技学理精要等.[4];除《中气论说》中的功法外,还着有《五行气》等功法和功法理论着作,这些着作蕴含了武、道、医、易等多家的精华,成为苌氏武技的功法绝技.其三,苌氏拳派的养生理论.《中气论》写到“中气者即仙经所谓元阳,医者所谓元气,以其居人身之正中,武备名曰中气,次气即先天真正之气,文炼之则为内丹”[3]道家称中气为元阳,中医则称之为元气,武术内功术语则称为精气,三者均属于同义词.《中气论》阐释了通过内炼中气原理以达到内炼养身的目的.在二十四字气拳中,对于其单字的拳理,其表述是“阴阳字之祖,应为气之先,阳者耸乎上,其势不可攀;阴者伏乎下,如云之复山”.在苌氏桩功亦有健身养生的功效,其静桩可抛去杂念、养身修性;而动桩则舒缓连绵、轻盈随和,气随意动、形气合一,并通过与动作的结合使体内阴阳二气在中宫交融,气沛周身.这与中医五行脏腑及道家内气炼丹的原理相合.据此,可以说苌氏拳派理论体系应用中医的知识原理,通过对内气的修炼,使人在气血、精神、脏腑等方面得到修养,以此达到健身养生的目的.这使得苌氏武学成为一门以内炼中气而达到养身目的的拳学体系.

  苌氏武技的拳学理论是对古代优秀拳技精华的提炼与总结,蕴含了丰富的古代武术技法理论信息,能够反映出中华武术的根本特点.

  4 、苌乃周武学的拳术、训练体系较为完备

  苌氏武学拳术技术体系较为完备,其中单练、对练拳械等套路有数十种,可分为拳法、棒法、剑法、枪法、春秋刀法、弹法、镰法、锏法、鞭法等.拳术套路有《二十四势》《二十四字拳》《二十四大势》《猿猴拳》《四十八法》《大罗汉拳》《黑虎拳》《白虎拳》等.器械套路有《行者棒》《七十二棒》《二十四式猿猴棒》,单剑套路《剑指七星》双剑套路《纯阳十二剑》《双剑名目》、双剑对练套路《双剑谱》《单剑对枪》,苌氏枪法套路有《四枪》《八枪》《十七枪》《花枪》《锁枪》等等.但从流传的资料来看,苌氏拳械中,有些是苌乃周原创,而有些则是由原来的套路经其修改而来.他在《张夫子蛇矛谱序》中说:“精益求精,并非蔑视前辈;审又加审,实又指路后人”.在《三十六枪序》中说:“弱冠后,遇人演二十一名枪,名不称实”,“于是,静心揣摩,就原式而更进一层,易宽为仄,易斜为正,易远为近”.诚然,虽是经苌乃周改正修补后的拳式,当应视为苌氏拳学的内容.苌乃周不主张多学套路,他认为“拳不在多而在精”.

  5 、技击原理独具特色

  在其所述的技击理论中,具有较为完善的学练体系.这些来自其长期的习练与实践的理论,在今天看来,对于后世苌家拳的习练与学习也不失为具有现实科学的指导意义.苌乃周在《论外形》中谈到:“头似蜻蜓点水,拳似山羊抵头,腰如鸡鸣卷尾,卷则气由后往前收而不散,脚似紫燕穿林,裆口前开后合中间园.”这并非只重外形,而是对内劲与外形的协调结合,认为形气合练是习练武技的根本途径,突出对习练者整体功劲的要求.在《初学入手法》一文,专门论述了初学交手时应注意的事项,如“大凡初学入手时,两肩务要松活,不可强硬.……两脚务要足尖着地,决不可平放,平放致起脚不利.……凡出手,要比何势,打人何处,我眼神所注,手之所打,脚尖所进,需一齐俱到 ……”.另外,苌氏理论中还有许多交手理论,如“讲出手、打法总论、讲点气、内外合一、打拳须知、讲打法等”.在《夺气》中有三门之说即“夫交手而拦其手,谓之头门;拦其肘,谓之二门;制其膀根,谓之三门.”交手三要、交手十失、借行气、老少相随、落点等理论,均是对交手中时机、用力方法、技击时的注意事项、交手技巧等经验与方法的总结,为其拳学体系的交手训练与学习提供参考依据.交手时,《行气论》这样描述“手一出,气必偏于一面,不能四面俱着力.直出者无横力,我截其横;横出者无直力,我截其直;上出者无下力,我挑其下;下劈者无上力,我打其上;斜正屈伸,无不皆然.此捣虚之法,攻其不备也.”[2]

  苌乃周创立了独具特色的苌家拳派,其武德治学观点、“中气”理论、内劲功法学理、拳术习练方法、招法技击理论、拳术器械体系等等,是古代武学着作中较为详实、丰富、系统的拳学经典,对后世的苌氏武技发展与武术发展具有重要的价值参考.

  参考文献

  [1]江百龙,林鑫海.明清武术古籍拳学论析[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8:291.
  [2]陈万卿.苌家拳[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09:18-22,77.
  [3] 徐震.苌氏武技书[M].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1990:1-66.
  [4]江百龙,林鑫海,等.《苌氏武技书》的拳学成就与特点[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2(1):35-38.

作者单位:商丘师范学院体育学院
原文出处:王辉.清代苌乃周武学价值探析[J].商丘师范学院学报,2020,36(06):91-92.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