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体育论文 > 武术论文

太极拳与人的社会化与社会行为

来源:学术堂 作者:姚老师
发布于:2016-07-26 共5687字

    本篇论文目录导航:

【题目】太极拳的社会功能探究
【导言】基于社会学的太极拳研究导言
【第一章】太极拳概论
【第二章】社会学分析的理论视角
【3.1 3.2】太极拳与人的社会化与社会行为
【3.3 3.4】太极拳与社会互动及其初级社会群体
【3.5 - 3.7】太极拳与社会分层、控制及问题
【3.8 - 3.10】太极拳与和谐社会及其自身发展
【结语/参考文献】太极拳的社会学解读结语与参考文献

  三、对太极拳的社会学分析

  (一)太极拳与人的社会化。

  太极拳在人的社会化中有着重要的作用,这里的"社会化"指的是一个人从生物体变成社会人的过程就是人的社会化的过程,而不是说面向社会和动员社会力量开展的活动。社会学关于社会化的研究有三种角度,即个性发展的角度、文化的角度和社会结构的角度。从个性发展的角度看社会化,则社会化是人的个性形成和发展的过程。这是社会学中的社会心理学的立场。从文化的角度来看,社会化是社会和社会群体(在社会学中,社会群体是指人们通过互动而形成的某种社会关系连结起来的共同体,在这个共同体中,成员具有共同身份和某种团结感以及共同的期待。)向个体传输文化,个体学习和认同文化的过程。从社会结构的角度来看,社会化就是使个体变得具有社会性,而其结果是培养合格的社会角色。

  从功能主义的视角看太极拳在人的社会化中作用,人是被社会所塑造的,每个人都希望自己能成为社会所希望的人,为社会所承认以便实现个人价值。在本文的解读太极拳文化部分已经谈到太极拳的五种文化思想,分别为中庸、适欲、内外相兼、百折不挠、和谐的文化思想。对人尤其是青年人来说,这些文化都对促进社会化有相当的帮助,这是说太极拳具有塑造人的前提条件,但并不能因此说人们就会参加这项运动。

  是否参加这项运动还有许多条件,这些主要是指参加太极拳运动所获得的社会支持,如父母、老师、朋友、同事等,其中最重要的是"重要的他人",这个"重要的他人"对被社会化的人具有重要的影响。

  对于学习太极拳来说,这个"重要的他人"指教师或群体中威望高的人,首先教师的人格魅力是关键,不但是技术的榜样,而且是道德、涵养和理论上的榜样。面对高尚的人,一般来说,人们会有一种崇敬和爱戴,而后是人们希望能成为这样的人,这就是社会学上所说的"人际吸引".当被吸引到这种运动中,人们会随着教师的要求逐渐去领略太极拳的奥妙,品味这种承载丰富文化思想的传统体育运动。在此过程中,可以获得归属感、被尊重感、成就感等快乐元素。按照"成功命题"(霍曼斯在其社会交换理论中提出的一个命题是成功命题,"认为个人的某种行动越是经常地得到相应的报酬,那么,他就越可能重复这一行动。")的理论,人们还会重复这种行为。如此便由仅仅是处于对榜样的崇拜内化到自己的一种自觉活动。

  上述我们谈到的是学习型群体(学习型群体指老师教授,学生学习的群体。),其中教师起主导作用。另外,我们谈一下互助型群体(互助型群体指成员们已经掌握技术,大家聚集到一起练习,切磋技艺,交流思想和互谈体会等的群体。),在这种群体中,群体的无形力量和权威都是很重要的。在互助型群体中,对新成员社会化的力量是强大的,当然这是在新成员对太极拳基本认同的基础上而言的。

  对新成员不断地熏陶和影响,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个"重要他人"和太极拳群体已经在对他社会化了。如果从个性的角度看社会化,那么在此过程这个"重要他人"对其个性的影响是重要的,是通过人格魅力使其受到影响的。在此过程中被社会化者可以学到高尚的品德、合适的处世原则和坚毅的意志品质。如果从文化的角度看,互助型太极拳群体对个体的影响是通过传输太极拳文化,个体学习和认同文化的过程。从社会结构的角度看,个体由于受到太极拳群体的多方面的影响,自己的社会性更强,使自己培养成比较合格的社会角色,如太极拳伦理道德对个体的熏陶,久而久之,对个体合格的社会角色的培养有很大的帮助。

  1、社会化的机构。

  从纵时态的角度看,人的社会化机构主要体现在五个方面,这五个社会化的机构是:家庭、同龄群体、学校、工作单位和大众媒介。以下分别对其进行分析:

  (1)家庭。

  对于任何人来说,家庭是非常重要的,尤其对未成年人来说更是如此。家庭是人生的第一课堂,父母是启蒙教师。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的形成与家庭有着直接的关系。如果在启蒙时期得到太极拳文化适当地渗透,将会使儿童终身受益。我们说太极拳有一种百折不挠的文化品质,这是非常重要的。通过适当学习太极拳,从中品味百折不挠的精神,因为在练习太极拳过程中,其要求连绵不断,不焦不躁,一步一个动作,一步一个脚印。所以能培养儿童的百折不挠的精神。

  (2)同龄群体。

  同龄群体是年龄相同或相近的儿童,具有共同志向和兴趣,能在玩耍中找到"共同".彼此认同,从社会大群体中分出"我们".愉快和良好的童年,将为一生打下一个很好的基础,对人格的培养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追求和谐是太极拳的要求,所以这种特点能为儿童创造一种氛围。儿童可以从小去感悟、理解和谐,从小朋友的身上寻找和谐,欢乐和笑声就是和谐的体现;霸道、任性和无理取闹便是不和谐的表现。对于儿童,我们无法也不必去讲太多太深奥的太极拳哲理,主要能或多或少地理解和谐的大致意思就可以了。

  (3)学校。

  学校是正式地传播知识和文化的场所,当然也是传播思想和政治立场的地方。

  在此,可以系统地学习太极拳文化,实际上通过太极拳这个文化载体来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由于太极拳是显形的,故更便于理解文化。把太极拳作为媒介,能从拳中感悟文化的力量。更是可以弘扬民族精神,通过学生太极拳协会的活动,树立集体主义思想和爱国主义情操。

  (4)工作单位。

  工作单位是人实现自我价值,为社会做贡献的场所,同时也是压力较大、关系复杂的地方。处理社会关系显得更为重要,和谐是十分重要的。不断地从练习太极拳中进入静态,寻求和谐和放松身心,将可以提高人对生活和工作的热情。

  (5)大众传播媒介。

  在人的社会化中,大众传播媒介始终都在起着作用。人们会自觉不自觉受媒介的影响。媒介对人的影响是多方面的,正确的分辨和吸收有益的影响是相当重要的。由于太极拳的练习和熏陶,可以有意识的注意优秀的传统文化,可以为树立良好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奠定扎实的基础。

  2、太极拳与道德社会化。

  所谓道德社会化,是指社会成员通过社会互动学习道德规范,内化道德价值,培养道德情操的过程。道德是社会规范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重要的社会动员、整合和控制功能。太极拳受文化的影响是不言而喻的,而且太极拳的道德要求受到传统主流道德规范的影响也是很深的,太极拳的道德体系中承载着广泛的中国社会的道德要求。与此同时,通过弘扬太极拳的道德要求也可以渗透到社会中去。对太极拳道德体系中优秀的符合时代需要的道德,也是可以为当今社会所用的,作为一种鲜活的表现形式,太极拳的道德可以显形地表现出来,更容易为我们今天的社会所用。

  太极拳对道德的要求是很高的,通过弘扬太极拳道德品质的过程,希望能起到道德社会化的作用。所谓武德,是指长期以来在习武群落中形成的对习武者的行为规范的要求。它协调着习武者之间的人际关系,影响着习武者的各类活动。核心的武德同样也是太极拳的道德规范。太极拳习武者的日常道德表现在很多方面,如武术谚语中有"未习武,先观德。"《太极拳论》中的"十不传"等都是对练习者的道德要求。

  太极拳对道德意志品质的要求也是相当高的,技艺上的每一次进步都是常年累月的刻苦的磨练。武术谚语上说:"习武者须经过三冬三夏,三膘三瘦。""三年一小成,十年一大成。"太极拳的人伦规范具体表现为,对师辈,要尊敬师长,对同辈,要克己和众。很显然,这是社会日常伦理中所谓"孝敬父母,和睦乡里。"的观念在习武群体中的折射。正如万赖声先生所说:"是以武功一道,非有坚忍不拔之志者,难得有大成功;非忠义纯笃者,难得有大造就;非谦和恭敬者,难得有好善终。"太极拳的道德也表现出崇高的狭义精神,狭义精神是武术道德的组成部分,也是人们经常传诵的。匡扶正义、除暴安良、见义勇为、无私奉献等都是狭义精神所指的内容。这里主要体现出社会责任性。

  (二)太极拳与社会行为。

  在社会活动中,人们的行为(或行动)具有社会性,这表现为人们的行为是有目的的,这种行为指向他人,并以他人的符合自己预想的反应为目的的行为被称为社会行为。德国社会学家马克斯·韦伯把人的社会行为分为四类:"目的理性行为、价值理性行为、情感行为和传统行为。目的理性行为也称为工具理性行为,它是人们对作为手段的自己的行动和达到目标的可能性都进行过认真算计的行为,这种行为的核心是最有效地达到自己的目的。在这里,自己和对方的行为都是实现自己目的的手段或工具。价值理性行为是为了追求某种价值--伦理的、美学的、宗教的信仰而采取的行为。情感行为是基于情绪、尤其是感情而采取的行为。传统行为是由传统的、约定俗成的习惯所决定的行为。"作为社会中的一种类型的太极拳群体同样有其特定的"行为"模式,以下我们具体探讨太极拳群体的"行为"模式。

  1、太极拳群体的价值理性行为模式。

  伦理思想、美学思想是太极拳练习者的追求,所以说太极拳练习者的社会行为是一种价值理性行为。'仁、义、礼、信'是武德的重要内容,是习武者的指导思想和行为规范。爱人、诚实厚道、宽宏大量、尊师重道,是太极拳者对"仁"的追求。为正义与真理奋斗的过程是对"义"的追求。对于礼节的格守一直是太极拳练习者的行为规范,比如抱拳礼几乎每次上场、较量都要使用,拳谚有"为武师,须教礼。"讲究信用是太极拳练习者的内在要求,一言既出,驷马难追。

  柔中有刚、刚中有柔、刚柔相济、起伏跌宕、连贯流畅等是太极拳的运动特点,同时也是太极拳的美学思想的表现。流畅美、线条美、激荡美、柔刚美、变化美等都是对太极拳美的说明,但都没法穷尽。时而如小桥流水,时而又如千军万马在奔腾。对美的追求和享受是太极拳练习者在练习中不断地感悟而求得的。

  天人合一、物我两忘是对境界的追求,是最高层次的美,称为境界美。

  2、太极拳群体的情感行为模式。

  众所周知,在太极拳的练习中,只要按照要求来做,是可以逐渐进入静界和境界的。因此,习拳者在感悟中可以达到心平气合,感受太极拳的美,感受太极拳的境界。只所以练习者对一个动作能千万次的练而不厌烦,是因为他们已经对动作产生了感情,许多动作都是有感而发,都是洋溢着一种激情。所以说,动作是有表情的,身体是会说话的。几乎所有的太极拳练习者都对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动作有一种特殊的感情。感受动作之美、感悟境界之妙无疑可以陶冶情操、修身养性,逐渐到达崇高。另外,太极拳对个体的型塑将有利于增进其对太极拳群体的情感。因此,太极拳群体的行为是情感行为。

  3、太极拳群体的传统行为模式。

  太极拳群体的传统行为在有"武术之乡"之称的地方表现得尤其明显,比如河南、山东、河北等地。以河南温县为例来给予说明,作为有着长期练习太极拳传统的温县,其群众基础是相当好的,所以许多习拳者的行为带有明显的传统行为模式的特点。武术伦理道德的制约作用、习俗的力量都是很强大的。人们的日常行为规范与习武规范在很大程度上是重叠的。日常行为规范中有武术道德规范的要求,同时武术道德规范中又包含着日常行为规范的要求。所以,以太极拳为纽带组成了人们生活中的许多交往方式。如平常习武中,既是在练习太极拳,同时又是在进行社会交往。而且,比赛和社会活动也多与太极拳有关,通过太极拳会朋友,通过太极拳进行文化交流。

  太极拳群体多是非工具理性社会行为,成员之间的社会交往,多以寻求团体感、归属感为目的,甚至其结群就是目的。在练习中可以寻求"社会性宁静",所谓"社会性宁静"指紧张的人们需要放松身心,但人是社会人,所以又需要与人交往,那么太极拳这种以"静"为特点的群体就可以满足成员的需要,因此可以获得在交往中放松的目的,获得社会交往中的宁静。在练习中,人们参与就是目的,练习太极拳也是目的,获得那种交往的快乐,同时也能体悟到太极拳中的奥妙。在这种群体中人们可以忘记身份、地位、职业和经济收入等等。

  4、太极拳群体的工具理性行为模式。

  为了使太极拳能健康地发展下去,应该防止这种群体过度的工具理性社会行为,例如有些人为了和某个有地位的人成为"朋友",以便日后可以为他所用,所以积极地参与到这种群体中,其目的不是为了练拳而是为了交"朋友",这种"朋友"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朋友,而具有很强的工具理性色彩。这些人仅仅把练习太极拳作为一种手段,而真正目的是其它方面。所以,他们在练拳中得到的快感就要打折扣。另一种带有工具理性色彩的社会行为是一些拳师一味以赚钱为目的,其不会太多地考虑在传授过程中的成就感,而多是想方设法地考虑如何挣钱,所以这种人也就较少地体会到太极拳的魅力和快乐。与此同时,学生也感到人情之淡,本是带有浓郁色彩的师父徒弟或老师学生关系,而却因为钱变成了赤裸裸的交换关系,从人文关怀的角度讲是欠缺的。当然,发展太极拳产业的经济效益也是应当被鼓励的,但应该把握适度性原则。

  在社会的现代化过程中,工具理性、经济理性占有一定地位,这本无可厚非,但其应用领域必须限定在经济领域。当然,我们承认以"利益"为纽带的社会行为方式推动了经济的快速发展,国民生产总指一度攀升,人民生活水平也日益提高。但这决不能作为工具理性蔓延的理由,正确的做法是应该把经济理性、工具理性限制在经济领域,而在生活领域和社交领域,尤其是感情领域,一定不能以是否"有用"来判断做事的标准。

  值得肯定的是,太极拳的群体行为多是非工具理性行为,但应该防止极少数过度工具理性行的发生。笔者希望,我们应该力图建构太极拳工具理性社会行为群体成为非工具理性关系的社会群体。建构这种非工具理性社会关系,首先体育界、武术界和太极拳的权威们应率先起模范带头作用,为基层群体宣传传统武术伦理道德,培养一批武术、太极拳社会指导员义务为群众普及太极拳,当然很多地方已经做地很好了,其经验值得借鉴。例如,一些高校武术系的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教授其它院系的学生练习太极拳,为普及太极拳起到很好的作用。这种普及纯属义务性的,不仅其它院系的学生免费学到了太极拳,而且作为未毕业的武术系的大学生来说,也是锻炼自己的好机会,岂不是一件一举双得的事情。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