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管理学论文 > 物流论文

服务于中部经济一体化的现代物流开展方法

来源:学术堂 作者:刘老师
发布于:2014-05-23 共6233字

论文摘要
  1 引言

  当前,区域经济一体化已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主流趋势之一,它不仅表现为伙伴国家之间的市场一体化,而且在国家内部的区际经济中也呈现出纵深化的发展势头。

  在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影响下,竞争的范围、程度、手段和影响因素空前复杂,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机制和路径也不尽相同。

  在这种大背景下,现代物流的战略意义更加凸显出来。

  作为全球经济的新利润源和区域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现代物流已经成为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先导驱动产业和加速发展的润滑剂,也是衡量区域现代化水平与综合实力的重要标志。

  物流发展策略是否科学、合理,不仅是现代物流规划的核心问题,对区域经济的发展也起着关键作用。如果物流发展模式无法与区域经济相协调,那么这种模式就是低效,甚至失败的。也就是说,发展现代物流必须以区域经济需求为导向,既要满足当前区域经济发展的需要,又要为未来区域经济发展提供支撑。

  本文以我国中部地区为例,从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角度来研究现代物流的发展策略问题,从发挥、利用、培育和增强区域优势的目的出发,对物流发展模式进行决策分析。

  2 区域经济一体化与现代物流的关系

  关于物流业与区域经济之间的关系,已有了大量的定性和定量研究。

  以韦伯的工业区位论为代表的经典区位理论第一次开始认识到了区域物流系统的规模、效率在区域经济中的作用和影响。20 世纪 50 年代起,伴随大规模区域经济研究的兴起,西方理论界开始重视物流系统的区域经济效益,并将物流系统构建与区域经济发展联系到了一起,物流系统的社会效益由此开始显现。我国对区域经济的相关探讨始于 20 世纪 80 年代,在以“点轴开发理论”为先河的研究中,学界对物流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能动作用给予了充分关注,并从不同层面、多个领域提供了协调物流与区域经济之间关系的思路和方法。
  总的来说,学界普遍认为区域经济与物流是相互依存的统一体。区域经济是区域物流产生并发展的源动力,其规模、发展水平和产业结构决定着物流的发展水平和层次,没有区域经济的支撑,物流业就没有充足的发展理由和动力。而服务于经济发展的现代物流是区域经济发展的强大动力、利润源泉和不可或缺的纽带,是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内在要求和动力保障。尤其在经济全球化、一体化的背景下,传统的区域经济理论和经济发展模式遭遇空前挑战,提高区域物流的效率、成本以及服务水平已经成为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关键抓手。而要让物流系统更有效地发挥作用,就必须使物流的发展策略最大程度地体现区域特色,并满足区域经济发展的实际需求,保证物流活动与区域内的企业、产业有效协同。

  因此,探讨经济一体化格局下的物流规划成为最基础也最重要的问题。

  3 区域经济一体化视角下中部物流发展现状.

  我国中部地区包括山西、安徽、江西、河南、湖北、湖南六省,作为人口大区、经济腹地和重要市场,中部地区凭借重要的地理区位和战略地位,成为我国平衡区域发展的关键。

  目前,中部崛起的重大战略已经进入实质性实施阶段,武汉城市圈、中原城市群、长株潭城市群等六大城市群的发展也为区域经济整合提供了宝贵经验和良好基础。

  为了尽快从中国的“经济凹地”转变为国民经济的新增长极,推动中部地区一体化在板块竞争格局下有着重要的战略意义。

  而为了实现这个目标,首先就需要进行产业整合和资源的优化配置,物流产业作为先导驱动产业自然成为关注的焦点。

  中部地区属于内向型经济区,虽然各成员都已形成并不断完善各自的物流产业规划,物流能力、物流规模、运行效率均有所提高,物流产业对区域经济的支撑和促进作用日渐明显,但与东部发达地区甚至全国平均水平相比,物流对区域经济发展的贡献依然比较低。

  也就是说,物流的发展与中部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要求有一定距离,不但没有充分发挥出区域经济一体化“助推器”的功能,反而制约着中部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进程。

  具体表现为:

  (1)区域经济一体化下的物流政策与标准体系缺失。由于缺乏统一规划,中部区域性的物流网络体系尚未形成。

  不科学的管理制度、政策法规以及条块分割、行业垄断和地方保护主义等问题,使得跨行业、跨地域的复合型区域物流产业缺乏环境政策支撑,再加上标准体系的缺位,导致区域、部门及企业之间的协同性较差,布局不合理、重复建设现象严重。

  (2)区域经济一体化下物流系统的市场环境仍未形成,运行机制尚待完善。中部六省目前依然是各自独立的行政区,这就决定了区域整体经济目标要受到各行政区目标的制约。而区域协调能力的不足,导致各地政府在决策时,尤其是当自身利益与区域整体利益发生冲突时,自然更偏向自身利益。与上海这样的经济发达城市相比,中部的翘楚城市中无论郑州还是武汉都还不足以担当龙头城市的重任。辐射区域的经济中心城市缺位,统一公平的物流市场迟迟无法形成,最终影响区域经济一体化运作。

  (3)物流发展的产业基础不完善,技术水平不高。目前中部的物流基础设施相对陈旧落后,且各地发展不均衡,总体规模不大,欠缺全局考量,许多物流规划仅考虑物流本身,而没有从与其他相关产业以及区域整体发展配合的角度出发,因此对区域经济发展的支持效果不佳,甚至不能发挥基本作用。

  在产业政策方面,受“大而全”观念的影响,区域之间封闭竞争和重复建设造成极大的资源浪费,导致产业结构趋同,也妨碍了区域之间物资的高效流通,使产业发展面临困境。另外,区域之间物流设备的兼容度和标准化程度低,公共物流信息平台也尚未建立,企业之间、区域之间的信息共享程度难以提高。

  (4)缺乏骨干企业,物流市场微观基础实力薄弱。物流企业作为物流业的运作主体和物流市场的微观基础,其运营能力直接影响着区域物流的整体服务水平。

  据统计,目前中部地区自营物流的比例很高,物流企业的规模普遍不大,服务范围单一,对现代物流的认识也不足,能提供完整供应链服务的物流企业极少,无法充分满足客户在时效和服务质量方面的要求,造成高端客户严重流失。同时,中部地区物流企业的经营运作也存在问题,时间、空间的资源浪费较大,不仅直接阻碍物流系统运作效益的提高,而且成为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的包袱。

  4 基于区域经济一体化的中部地区现代物流发展策略.

  优化物流产业,使其适应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要求,可以有效促进产业链的发展,提高区域成员之间的协作效率,提升区域经济的一体化水平。

  对于中部地区而言,现代物流的发展应突出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4.1 建立高效的区域物流协作机制

  作为一个复合型产业,物流的发展涉及的行业、部门、运输方式众多。中部各地长期以来各自为政,纵向部门分割和横向地区封锁问题突出,跨地区的物流产业难以实现良性发展,无法适应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要求。因此,只有从区域经济一体化的高度对区域物流进行统一规划、建立区域物流协作机制,才能真正实现区域内物流资源的合理配置、整合和共享,形成层次清晰、梯度分明、功能明确的一体化物流体系,全面提升区域合作水平。

  中部区域物流协作机制的建立应该从地区政府、相关部门、行业协会等多个层面入手,使区域各地互为一体,共同参与市场竞争:地区政府主要负责建立统一、高效、权威的物流宏观调控机制,包括制订中部区域物流协作纲要和综合物流体系规划,进行重大物流规划、项目的决策等;相关管理部门要统一协调物流标准化体系、统计体系、法律体系、市场准入等全方面的具体工作,形成区域内物流相关部门联动机制;物流行业协会和相关民间组织应充分发挥组织和桥梁作用,在物流活动中进行协调、沟通与服务,协助政府推动中部区域物流的发展。

  4.2 拓展区域内的现代物流综合运输网络和结点体系

  4.2.1 构建中部大交通网。中部大交通网络建设作为中部地区现代物流发展的重要基础,一直是人们关注的焦点。目前中部地区已基本形成由铁路、公路、水运、航空、管道运输组成的、以长江经济带和京广经济带为主轴的综合运输通道格局,但离大交通网络的要求仍有一定差距。

  具体而言,中部地区要形成以郑州、武汉、长沙、太原、合肥、南昌为中心的 6 个综合运输枢纽组群。在内河水运方面,要依托长江黄金水道,形成航道干支通畅、布局合理、功能完善、技术先进的中部地区内河水运体系,并进一步提高武汉港、岳阳港、九江港等港口的地位,使其物流功能和临港产业开发功能进一步强化,形成层次分明、功能完善的中部港口体系;公路交通方面,要注重公路主枢纽与物流结点的配套基础设施建设和区域内部的高速公路通道网建设,同时加强路网改善,扶持国道改造升级和农村公路网发展,最终形成以多个国家公路运输枢纽为核心、其他集散型公路运输场站为支撑的通道能力充分、网络结构合理、枢纽功能完善、管理运营高效的公路运输枢纽体系;铁路方面,在提升现有铁路运输能力的同时,进一步完善区域内的铁路运输网络和铁路货场,充分发挥铁路的运输优势,扩大物流服务范围;航空货运方面,在继续建设区域内机场的基础上,要积极发展航空货运业务,完善国际国内航线、航班,扩大现代化国际机场的辐射范围,推动港口、航空联动。

  在构建中部综合运输网络体系时,应该坚持适度超前原则,从区域整体出发,对新建铁路、港口、公路、机场转运设施等进行统一规划,完善中转联运设施,尤其要注意各种运输方式、运输网络的无缝对接,以发挥整体优势,实现协同发展。

  4.2.2 构建完善的物流结点体系。加快区域内各层次的物流结点建设,形成集运输、仓储、流通加工等功能为一体的完善的物流结点体系,是中部地区物流发展的另一个重要基础。

  一方面,要以产业带、都市圈等为重点,建设以农产品、有色金属、汽车及汽车零配件、电子产品等具备区域特色、具有国际国内物流及配送能力的现代化综合型物流园区,用先进的技术和装备将所有物流活动有效整合起来,扩充和延伸物流园区功能,壮大园区的区域辐射功能,配合物流大系统的需求。

  另一方面,要以区域内城市圈及重点城市为中心,以物流园区、配送分拨中心等为依托,以物流企业为主体,构筑若干区域性物流服务圈和层次清晰、梯度分明的物流服务通道,服务于辐射地的工业生产、商业贸易及居民生活消费,优化物流配送通道,推行共同配送,根据各区域内各成员的特点建设多功能、信息化、优质服务的配送体系。另外,还要改善海关服务,将区域经济体内的报关手续由“串联式”改为“并联式”,将查验手续由“多站式”改为“一站式”,实现联合通关,加快区域内的转关、通关速度,打造国际物流与国内物流的快捷接口。

  4.3 推进区域物流信息化和标准化

    物流信息化作为区域物流发展的技术支持平台,能够大大提高整个物流作业过程的透明度和可控性,提高物流资源利用率,实现规模效益,加快区域物流一体化进程。推进中部区域物流信息化,就是要建立一个覆盖中部地区的全面、系统的物流信息网络,从而促进企业间的合作和区域间的协同,并为区域内互动工作机制的建立及科学决策提供支撑。

  中部区域物流信息化建设是一个庞大的工程,应由政府联手进行初期投资,以开放、可适应、可扩充、可交互、安全为原则,以为区域内企业提供技术支持、提高物流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率为目标:首先要积极推进中部地区企业物流管理信息化,并扶持一批物流信息服务企业,推广信息技术;其次要构建覆盖整个区域的物流信息平台,推动政府部门、物流园区、物流企业等主体与信息平台无缝连接,实现信息的有效传输和高度共享;再次,要把物流信息化建设纳入区域信息化发展总体规划,从体制上打破条块分割和地区封锁的局面,统筹考虑、协调发展;最后,要在先进的信息技术和信息共享标准的支持下,促进电子商务、社会化配送、第三方物流等发展。

  物流信息化乃至整个区域物流系统的高效运作,都应该建立在物流标准化的基础之上。我国虽然已建立了物流标识标准体系,中部各省也出台了一些相关物流标准,但仍存在着许多问题,如:基本设备没有统一的规范,设备标准间缺乏有效的衔接,严重影响了物流过程中的机械化、自动化水平及协调对接;由于缺乏公共数据接口的编码标准,中部地区物流相关主体的信息数据库互不兼容,成为一个个信息“孤岛”,数据无法自由交换和共享,严重影响了物流效率。因此,应贯彻“标准先行”的理念,通过建立通用标准体系,提高中部地区的物流效率和区域成员间物流协作水平,增强与国际物流接轨的能力。

  4.4 培育区域物流市场,扶植重点物流企业

    区域物流市场的壮大以及现代物流企业的成长,可以大大增强区域物流的整体服务能力,从而推动区域经济的发展。

  4.4.1 培育和壮大区域物流市场。多管齐下,打造全新的区域物流市场空间是物流乃至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重要前提:(1)壮大支柱产业物流市场。中部地区是我国重要的原材料工业基地、有色金属工业基地、钢铁工业基地、化工基地、建材工业基地等,充分考虑这些行业的物流存量资源,并对其进行优化配置,使其逐步剥离传统的运输仓储体系,大力发展行业性和专业性物流,是壮大区域物流市场的有效手段。(2)构筑商贸企业物流市场。中部地区的现代流通方式和新兴业态发展迅速,已形成一批规模较大、辐射带动作用强的批发、零售市场,这些都为现代物流提供了巨大的空间。因此应该建立针对大型商贸企业、连锁经营企业、大型批发市场的物流服务体系,鼓励现有物流资源的剥离,组成第三方物流企业,促使他们结成战略联盟。(3)构筑中小企业物流市场。中部地区企业规模总体偏小,因此针对中小企业的物流服务仍然是重点。可以采取协作联盟的方法,积极推行共同采购、共同配送和物流外包。同时,应该提高第三方物流企业的服务质量,使中小企业能从第三方物流服务中得到真正的效益。

  4.4.2 扶植重点物流企业。任何产业的发展都是以企业为基础的,物流产业也不例外。目前,中部地区物流企业规模偏小,运营成本偏高,盈利能力不强,不利于区域物流的发展。因此需要对现有的物流企业进行资源整合,积极培育和建立跨地区、跨行业的物流龙头企业,使中部物流企业向大型化、规模化、品牌化、协调化的方向发展。(1)改善投资环境,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吸引一批国际、国内的大型物流企业在中部地区建立总部或分支机构,参与中部地区物流项目建设。通过发挥这些企业的借鉴和示范作用、消化吸收先进物流技术和管理经验,提高本土企业的竞争力,促进中部地区物流产业的跨越式发展。(2)对有一定基础的物流企业进行技术改造,或者通过参股、控股、兼并等方式建立战略联盟,推进运输、仓储等传统物流企业转型升级,打破地区封锁和行业封锁,实现企业间的互补和共享,扩大物流服务的品种和区域范围,提高资本运营效率和抗风险能力,降低运作成本,培育一批具有竞争力的现代物流企业和区域物流集团公司。(3)剥离大型企业的物流资源和物流企业,加强业务整合,培育一批现代第三方物流企业,组建对行业具有影响力的物流集团。鼓励有条件的第三方物流企业参与国内外市场竞争,拓展物流企业进入国内外市场的渠道,推进物流业的对外开放进程。

  [参考文献]

  [1]迈克尔·波特.国家竞争优势[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2.

  [2]闫秀霞,孙林岩.物流能力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分析[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6,16(10).

  [3]胡树华,侯仁勇,杨洁.区域战略与中部发展[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

  [4]阿尔弗雷德·韦伯.工业区位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

  [5]黄军根.中部地区物流产业与区域经济联系研究[D]南昌:南昌大学,2007.

  [6]孟倩.中部地区经济一体化的制度变迁与对策研究[D]南昌:南昌大学,2009.

  [7]中华人民共和国交通部.促进中部地区崛起公路水路交通发展规划纲要[EB/OL].

  [8]尹继东,彭迪云.中国中部经济发展问题研究[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3.

  [9]卢仁山,赵海峰.现代物流产业与区域经济核心竞争力[J].北方经贸,2006,(3).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