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管理学论文 > 物流论文

新常态下物流行业如何创新发展(3)

来源:中国流通经济 作者:翁心刚
发布于:2017-06-21 共12166字
  三、物流业的性质与现代特征。
  
  (一)物流业的服务属性。
  
  物流业基本上属于生产性服务业,其基本运营单位是物流企业。物流企业为生产制造和商品流通等货主企业提供物流服务。货主企业的物流服务需求属于派生需求,例如,生产制造企业经营活动中的原材料采购、生产制造和产品销售需要包括实物运输、仓储、配送、库存管理等物流功能的支撑。物流功能活动既可以由企业自己来承担,也可以在市场上购买物流企业的服务,或以合约的方式委托给物流企业承担。物流企业是以货主企业的物流需求为市场开展经营活动并获取收益的经营主体,货主企业的物流特点和需求变化,直接影响到物流企业的服务内容和运营模式。物流服务属于无形产品,并不改变商品的使用功能,但可以增强商品的经济功能。
  
  物流业提供服务的基础是服务资源,具备现代服务理念、懂管理、会经营的高层次人才是物流企业创新发展的第一资源。物流业的服务对象是货主企业,作为物流经营者不仅要通晓本行当范围内的业务,还要精通对象企业及所在行业的产品、技术、市场等方面的特点和发展趋势,只有这样才能够为客户提供更加贴切的物流服务,才能够在传统物流服务的基础上,为客户提供更为全面的、更加精细化的物流服务,在为客户提供高水平物流服务的过程中获得良好的经济效益。
  
  物流业的服务属性,还决定了物流企业在经营实践中,在基础服务之上可以尝试服务范围的延伸,提供更多的增值服务。特别是有实力的物流企业,可以在商品流通领域通过提供代理采购、代理报关、贸易融资、库存管理、面向末端的客户服务等方式,进一步密切与客户的关系,打造更加具有竞争力的供应链物流服务链。
  
  (二)物流业的系统属性。
  
  如果物流业仅仅是运输业、仓储业和货代业等行业的集合词,类似一个行业类别的概念,那只是提供了称呼上的便利,其实质并未发生什么变化。现实中,由于运输是物流的核心功能,也就将运输活动同物流活动画了等号,说起物流业想到的却是运输业,运输量指标也常作为代理指标表示物流规模,运输物流或物流运输的叫法也很难区分清楚。
  
  实际上,物流概念一经提出,便具有追求系统化的经营管理理念,因此,与物流概念相对应的物流业概念也就内含了系统性属性。当物流业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待时,物流业不是物流行业内部运输业、仓储业以及货运代理业等的简单集合,其系统属性体现在物流业内部各种运输手段之间、各种行业和业态之间形成的相互联系、相互支撑、协调运作和发展的产业生态,在促进社会物流合理化方面发挥重要作用。物流业不仅要具备硬件条件和提供基本服务的能力,而且要具备站在货主企业的立场上,以物流专家的角色对物流功能进行效率化组合和运营的运作管理能力,只有这样,才意味着作为系统化物流概念下的物流业的真正形成[ 3 ].
  
  (三)物流业的现代属性。
  
  对应现代物流概念的出现和发展,作为物流服务供给侧的物流业也具有了现代特质。“现代”一词本身是一个相对概念,也会随着时代的发展赋予其新的含义。我们对当今物流业现代属性的认知,要充分意识到物流业作为生产性和生活性服务业对先进生产制造业和现代流通业的重要支撑作用,对企业国际化经营的重要支撑作用,对广大居民不断增长的服务性需求的重要支撑作用。作为具有现代属性的物流业,以贯穿于商品流通过程中的合理化物流活动为对象,通过向客户提供合理化的综合物流服务而发挥作用。
  
  物流业的现代属性还体现在,区别于运输时代或前物流时代只能提供单一运输服务或单一仓储服务,而且运营方式简单、缺乏信息化支撑的传统运输业和仓储业,现代物流业在运营中广泛使用先进的信息技术,依靠管理信息系统和互联网平台以及自动化、智能化的物流作业技术和手段,提供高效率的物流及相关信息服务,使各种运输资源在现代物流运营系统或平台上得到有效整合。现代物流业的发展与一批新型业种业态的出现是分不开的,如第三方物流服务提供商、道路货运无车承运人和多式联运代理人、物流市场资源整合平台,包裹快递服务商、电商配送服务商等新的业种业态就是现代物流业的主体。一部分传统物流企业也通过信息化改造和服务升级转变成为具备现代物流服务能力的现代物流企业,传统的物流服务资源在整合到现代物流运营平台之后,也可以作为现代物流业的有机组成部分而发挥更高水平的专业作用。
  
  四、我国物流业进入转型升级和创新发展的新阶段。
  

  从物流国际比较的视角看,我们今天所处的环境和状态,在某种程度上类似于日本20世纪70年代中后期以及1990年以后的状况。日本经济在20世纪70年代中期结束了高速增长,滑向低速增长的轨道。与此同时,以居民消费升级、电子和加工组装产业兴起为标志,经济社会进入相对成熟阶段。也正是在这个时期,物流业从量的增长进入质的发展的新阶段,“重、厚、长、大”货物被“轻、薄、短、小”货物所取代,卡车运输取代火车运输成为主要的运输手段,货主企业和物流企业都提出了物流变革的口号,以客户服务提升为导向的物流革新不断涌现,物流服务向精细化发展,电子数据交换(EDI)等电子信息系统开始运用,传统的保管型仓库向物流中心、配送中心等流通型仓库转型,现代物流业取得实质性发展。
  
  进入20世纪90年代,在规制缓和以及企业经营国际化的世界大背景下,日本进入物流改革的新阶段。为应对劳动力不足、环境污染等问题,提出了改善劳动环境、放宽市场准入、推广公铁多式联运等战略举措,以增强物流业的活力,提高物流效率,更好地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对物流改革的要求。此外,在放松市场管制的同时,加强对运输的社会性管制,杜绝疲劳驾驶等不安全驾驶行为。作为法律支撑,日本政府1989年12月出台了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新“物流二法”,即《货运汽车运输事业法》(货物自动车运送事业法、かもつうんそうじぎょうほう)和《货物运输(多式联运)代理事业法》(货物利用运送事业法、かもつりよううんそうじぎょうほう)。1997年4月,又颁布了《综合物流施策大纲》,以降低物流成本提升物流服务为宗旨,制定了物流业发展目标,并从放松市场准入、完善物流基础设施、物流系统升级、政府部门协调机制以及政策扶持等方面制定了一系列措施。进入21世纪以来,为促进我国现代物流事业发展,国务院有关职能部门相继出台了若干政策,采取了许多措施,特别是2004年建立了全国现代物流工作协调机制,2009年出台了《物流业调整和振兴规划》,2014年制定了《物流业发展中长期规划(2014-2020年)》。2016年,在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的背景下,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交通运输部、商务部等政府职能部门,围绕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要求,以降本增效和实现物流业转型升级为目标,出台了专项计划和指导意见,交通运输部在部分企业开展道路无车承运人试点,物流业创新发展进入一个新的历史阶段。
  
  物流是流通过程的一部分。在短缺经济和买方市场时代,商品的买卖交易活动即商流活动在流通中占主导地位,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流通的效率、时间和成本。但是,到了过剩经济和买方市场时代、信息化时代、电子商务时代,交易成本大幅下降,交易效率大幅提升。特别是在我国,物流的相对落后性与信息化的先进交易方式形成巨大反差,物流成为决定流通整体效率和费用的主要因素,成为流通中的主要矛盾,在流通中的地位显着提升。也正因为如此,物流问题被放大并引起全社会的高度重视,而伴随着电子商务兴起而迅猛发展的快递业更是吸引了全社会的目光。
  
  日本物流学会副会长丹下博文教授在其2010年所着的《企业经营国际化研究--从marketing走向logistics的时代》一书中针对营销(或商流)与物流关系的变化,这样写道:伴随着信息化的进展、运输手段的发达、生产能力的扩大以及经济的全球化,在21世纪急速持续发展的企业经营和市场全球化的背景下,从顾客满足、顾客关系、供应链管理的视角出发,也许要在营销中融入更多的物流要素。这意味着,20世纪的营销时代朝着21世纪将要到来的物流时代的结构转移[ 4 ].
  
  进入复杂经济时代,随着消费升级带来的商品种类的多样化和个性化,技术进步导致的商品更新换代速度的加快,交货期和快速反应就成为企业间竞争的重要因素。在这样的环境下,仅仅依靠单个企业物流系统一体化难以应对市场对时间和速度的要求,因而需要横跨上下游企业,在结成伙伴关系的基础上,通过信息共享有效控制从上游企业的原材料、零部件一直到下游企业的生产加工以及产成品分销等全产业链处于不同形态的存货有效流动,高效率地组织供应节点企业间以及生产到消费者之间的运输和保管活动,加快供应链物流的响应速度,缩短供货期,消除“牛鞭效应”,降低成本,实现供应链整体效益的最大化。这个时候的企业物流系统,就是基于供应链一体化的物流系统,也就是说,企业的物流系统走向了供应链管理的时代。企业物流系统和物流管理理念的变化,也会反映在对物流业服务的需求上。物流企业只有顺应货主企业物流需求的变化,有针对性地创新物流服务,才能保持健康发展。
  
  我国经济发展已由30多年的持续高速发展转为中高速发展,进入新常态。如果说,“降低物流成本是企业的第三利润源”,在过去还只是停留在理论上和口头上,那么到了今天,当生产要素成本不断升高、靠规模扩充获取的利润空间逐步缩小的时候,降低物流成本才真正成为大多数企业追求利润的重要源泉,物流业也将随之从量的增长朝着质的提升方向转变。调整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降本增效等一系列新常态下的战略举措,为物流业的转型升级和内涵式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营造了新的空间。随着企业对物流服务质量和档次需求的不断提升,以及消费结构升级和电子商务等新型流通业态的兴起,物流服务业的支撑作用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显得更为重要,大力推动适应当代经济发展特点和要求的物流业创新发展已成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
  
  参考文献:  
  [1]RONALD H Ballou.企业物流管理--供应链规划、组织和控制[M].王晓东,胡瑞娟,等译。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2:61.  
  [2]武城正长,国领英雄。现代物流--理论与实际[M].东京:晃洋书房,2005:103-105.  
  [3]市来清也。物流经营论[M].东京:株式会社ぎょうせい,1988:320.  
  [4]丹下博文。企业经营的国际化研究--从marketing走向logistics的时代[M].东京:中央经济社,2010:286-287
原文出处:翁心刚. 对我国物流业特征及创新发展的再思考[J]. 中国流通经济,2017,(03):8-15+2.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