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管理学论文 > 物流论文

港口物流与区域经济相关理论概述

来源:学术堂 作者:陈老师
发布于:2016-11-14 共4015字
  2 相关理论概述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港口物流的概念
  
  港口物流是指港口依托其独特的区位优势、先进的软硬件设施,集运输、中转、仓储、装卸搬运、包装加工、配送及信息处理等物流环节于一体,优化整合港口资源,为客户提供涵盖物流产业链所有环节增值服务的综合物流体系[38].随着现代物流的快速发展,港口物流功能不断升级,发生了一系列变化,见表2.1.现代港口物流已不再局限于提供简单的“港对港”传统中转服务,而是把运输、仓储、装卸搬运、包装加工、配送、信息处理等功能有机结合,通过建立专业的配送中心和商品交易中心,形成一个完整的物流服务供应链,为客户提供全方位、一体化的综合物流服务。因此,建立现代化港口,大力发展港口物流,成为带动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
  
  2.1.2 区域经济的概念
  
  任何经济活动无论其处于何种发展阶段,都需要在特定的空间进行,而且总能在某一特定空间找到适合自己发展的位置,当这种经济活动与特定空间相结合,便产生了区域经济。区域经济属于综合性经济发展的一种地理概念,即按照自然地域、经济联系以及社会发展需要而行成的经济联合体,体现了一定空间范围内的社会化分工和经济协作[39].通常我们所说的区域经济即可以指多个国家之间的经济联合体,也可以指一个国家各地区集成的经济联合体。
  
  区域经济的发展过程中会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制约,比如自然条件、社会条件,技术条件和政府政策等。同时,区域经济也能客观反映区域性的资源开发利用现状及其中存在的问题,衡量区域生产力等资源配置的科学性和合理性。因此,区域经济产生的巨大经济效应,并不能单纯用经济指标来衡量,还要综合考虑投入状况和政策环境。
  
  2.2 相关理论基础
  
  2.2.1 区域经济理论
  
  区域经济理论形成于 20 世纪初,是从经济学的视角出发,研究在资源分配不均且生产要素不能完全自由流动的情况下,各个经济区域的差异以及它们之间关系的科学。比较有代表性的理论如下:
  
  (1)增长极理论
  
  增长极是 1950 年法国经济学家佩鲁(Francois Perroux)提出的一种抽象经济概念,用来描述经济空间中可以发生支配效应的推动性单元。后来许多区域经济学者将这一概念移植到区位理论中,将增长极理解为围绕推进性的主导工业部门而组织的,能够通过乘数效应推动其他经济部门增长的高度联合的一组产业。增长极理论的主要观点是经济增长并非均匀出现在所有地方,而是以不同强度出现在空间的一些增长点或增长极上,它们借助不同渠道向外扩散,带动整个区域经济的增长[40].美国经济学家赫希曼(A.O.Hischman)在佩鲁研究的基础上探讨了导致区域经济发展的极化机制,指出采取不平衡增长战略是不发达地区获得经济增长的有效途径,即优先选择若干重点战略部门投资,当这些部门的投资足以创造新的投资机会时,必然会带动整个区域经济的发展。
  
  增长极作为区域经济发展的新生主导力量,在自身形成强大的规模经济的同时,也会通过后向、前向连锁效应对周边经济产业产生支配效应、乘数效应、极化和扩散效应。增长极理论给我们的启示是,区域经济的发展需要依靠条件较好的少数地区和少数产业带动,从而使增长极所在区域享有并保持集聚经济的优势。佩鲁认为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是技术创新与进步,而创新主要来源于推进型产业,即那些规模大、增长速度快、与其他部门关联效应强的产业。港口物流即属于推进型经济部门,能够带动和影响周边地区和其他产业发展,并带来企业集聚、区位集聚和城市集聚等集聚经济。
  
  (2)规模经济理论
  
  规模经济理论起源于马歇尔(Alfred Marshall)的新古典经济学理论,该理论研究的是大批量生产的经济规模,指出在一定时期内,企业扩大经济规模能够降低平均成本,获得更多利润。规模经济分为内部规模经济和外部规模经济。其中,外部经济的形成依赖于具有分工性质的工业在特定地区的集聚现象;内部经济取决于单个企业的资源、它们内部的组织及管理效率。一方面,港口依托其特有的区位优势和政策优势,成为人流、物流、技术流、资金流的集聚中心,形成内部规模经济,降低港口物流成本。另一方面,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加深,促使港口物流向国际化、规模化、专业化发展,港口规模的不断扩大也促使该区域出现协同创新的环境,成熟的劳动力市场和完整的配套服务产业,进而产生外部规模经济,为区域经济增长做出重要贡献。
  
  (3)梯度推移理论
  
  梯度推移理论源于美国经济学家弗农(Raymond Vernon)针对工业生产提出的产品生命周期理论。后来区域经济学家将这一理论引入到区域经济发展中,认为区域之间的经济发展是不平衡的,各区域经济的发展水平取决于自身的产业结构,而产业结构又取决于区域经济的主导产业在整个工业生命周期中所处的阶段。若主导产业处于创新阶段,则说明该区域具备较大的发展潜力,属于高梯度区域,但随着时间的推移,生产活动会逐渐由高梯度到低梯度转移,使区域间的差距逐渐缩小,最终达到经济分布的相对均衡。梯度转移理论主张主导产业处于创新阶段的发达地区优先发展,然后通过生产要素流动向欠发达地区梯度转移,进而实现整个区域的协同发展。港口作为区域对外开放的窗口,聚集各种先进生产要素,在承接产业转移,调整产业结构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已经成为缩小区域间经济技术梯度,促进区域经济均衡发展的主导力量。
  
  (4)产业集群理论
  
  产业集群理论是 20 世纪 90 年代美国着名学者迈克尔波特(Michael Porter)创立的学说。他定义产业聚集是在特定区域内,通过公共性活动和互补性活动相互联系的企业、供应商、客户和专业化的服务机构在地理位置上的群集。这些集群企业共享公共设施、市场环境和外部经济,通过发挥区域集聚效应、规模效应、区域核心竞争力等降低交易费用和信息费用,形成高效率的市场竞争环境,提高整个区域的核心竞争力。港口是典型的产业集群聚集地,不断吸引上下游配套产业在港口周边集聚,产生规模经济效应,促进区域产业结构调整,带动区域经济快速发展。
  
  (5)投资乘数理论
  
  投资乘数理论是凯恩斯(John Keynes)提出的一种研究新增投资与居民收入之间关系的理论,用来验证新增投资对就业和国民收入的影响。该理论认为新增投资会引起生产要素需求的增大,使制造业员工收入增加,而员工收入增加又会提升其消费能力,从而导致消费品的需求增加,这一需求的增加又会引起该行业员工收入的增加,如此循环下去,最终国民收入的增长额将高于投资增加额数倍[41].港口物流业也存在1引更多的关联产业集聚在港口周边;另一方面港口物流还能提高区域资源的配置率,促进生产要素高效率流动,打造区域核心竞争力。此外,港口腹地区域经济也存在乘数效应。港口物流的快速发展为区域经济提供了大量就业机会,增加国民经济收入,这样一来,国家又会进一步加大对港口基础设施的投资,从而带动制造业的发展,制造业又会带动为其提供原材料、服务、机械等其他行业发展,最后增加的就业人口对消费品的投资又会在更大范围内推动区域经济发展,带来的经济效益远远超过对其投资的增加额。
  
  2.2.2 系统科学理论
  
  (1) 系统自组织理论
  
  自组织理论是关于自然界中的自组织系统的一般进化机制的研究。自组织是指远离动态平衡的系统内不同要素按照彼此的相关性或某种默契,最终形成某种特定结构和功能的过程,且这个过程是系统在特定条件下,根据事物自身运动变化的规律形成的,而不是按系统内部或外部的某种指令完成的。德国物理学家哈肯指出如果系统在没有外界干预的情况下,能够形成空间的、时间的或功能的有序结构,则称系统是自组织的[42].比如物理学中微光的协同现象,在闭值前后除了给定功率不同外,外界并没有给予任何关于原子如何协同的指令,协同现象完全是自发出现的,这是一种典型的系统自组织行为[43].
  
  自组织现象必须在一定条件下才能发生,竞争和协同是自组织运动内在的动力机制。在系统由无序向有序发展的自组织演化过程中,竞争与协同既相互制约又相互促进,促成新有序结构的形成。且这种新的有序结构的形成是以系统更好的生存为目的,是将原来的各种关系进行重新组合。耗散结构理论认为,系统必须是开放的、处于远离平衡的非线性区,才有可能产生一种稳定化的自组织结构[44].超循环论在研究生物大分子的自组织运动时指出,不能片面的认为只有竞争才是发展的必要条件,而忽略了只有通过竞争达成合作,进而形成协同整合的超循环结构,系统才能由混沌走向有序,由低阶向高阶发展[45].现实中的系统都是处在不断的发展演化过程中,竞争和协同是互相排斥又互相依存的,它们共同决定了协同的有序化水平,并在一定条件下,互换主导地位甚至相互转化,为系统发展演化提供动力支持。
  
  (2)协同学理论
  
  协同学是 1947 年德国物理学家赫尔曼·哈肯(Hermann·Haken)创立的,是系统科学的重要分支理论。协同学的核心思想即开放系统通过内部子系统间的有机联系、协作和配合,自发的形成时间、空间和功能上的有序结构。协同系统在相变点处的内部变量随时间变化的快慢程度是不同的,可以分为快、慢驰豫变量两类,当系统接近质变的临界点时,慢驰豫变量的个数会越来越少,它们是决定系统最终结构和有序程度的根本变量,也称为序参量。因此,序参量是描述系统的宏观行为并表征系统的有序化程度的参数变量。就本文而言,在港口物流-区域经济复合系统协同发展的过程中,序参量支配着各个子系统的行为,反过来又受到子系统运动的影响。序参量可分为良性序参量和非良性序参量,其中,良性序参量会在自组织作用下推动系统趋向协同方向发展,而非良性序参量则推动系统朝反方向发展,是系统形成有序化结构的阻碍因素[46].
  
  协同学理论揭示了复杂大系统的内部子系统是如何通过非线性的相互作用产生协同效应,使系统由无序向有序状态转化的一般机理。严格意义上来说,协同学研究的这种有序结构是系统由自组织运动形成的,序参量之间的竞争和协作是系统协同发展的内在动力[47].因此,我们可以考虑对影响系统自组织运动的序参量施加外部压力,改变系统自组织状态,促使复合系统协同发展,产生1 1 2的整体效应[48].图 2.1为系统的有序化过程图。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