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经济学论文 > 微观经济学论文

从财务学视域分析国民收入初次分配

来源:学术堂 作者:韩老师
发布于:2014-07-08 共2686字
论文摘要

  初次分配指国民总收入(即国民生产总值)直接与生产要素相联系的分配。任何生产活动都离不开劳动力、资本、土地和技术等生产要素,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取得这些要素必须支付一定的报酬,这种报酬就形成各要素提供者的初次分配收入。

  国民收入的初次分配是在创造它的物质生产领域进行的分配。经过这次分配得到的收入,也称原始收入。初次分配主要由市场机制形成,政府通过税收杠杆和法律法规进行调节和规范,一般不直接干预初次分配。

  在主流认识上,国民收入初次分配问题一直被认为是政治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的研究内容,鲜有学者将其作为财务问题专门研究。近几年国内再次掀起了一股研究收入分配的热潮,在规范的成果之外,实证的成果也出了不少。但不管是规范的,还是实证的研究,基本都是宏观视角。实证分析数据也多来源于宏观数据,鲜有使用微观数据的。宏观领域的收入分配研究从福利、收入分配的未来趋势和现实状态出发,给出了收入分配合理性的判断标准,也对收入分配和经济增长之间的关联进行了理论探讨(金振宇,2011)。其成果对我们认识初次分配的重要性和分配原则有重要的意义。遗憾的是,虽然经济学对初次分配的关注较为系统,但却更多地停留在宏观和理论层面,针对“按劳分配”、“按生产要素分配”等分配形式在市场经济中的活动主体---企业框架内实现形式的研究则相对薄弱(张广科,2009),因而其对微观企业分配实践的指导性大打折扣。不过如果据此将板子打在经济学的头上,将收入分配中存在的各种问题没有得到很好解决的原因归咎于经济学,则实在是“不公”的,至少在初次分配的领域如此。在微观领域,初次分配应该是财务学研究的对象,提出初次分配相关理论并对实践作出指导是财务学义不容辞的责任。

  至此,财务学初次分配理论缺位已是不争的事实。财务学是应用经济学。由于缺乏微观领域初次分配理论的配合和承接,导致经济学分配理论难以传导和转化为对微观企业分配问题的有效指导,初次分配中一些重要的原则,如公平正义原则难以在企业中实现。

  初次分配是一个财务问题。首先,这是由财务管理的内涵所决定的。我国著名财务、财政学家张国干教授在1979 年就提出,“财务的实质是一个分配问题,分配是财务活动中存在的特殊矛盾,体现了财务关系的性质,制约着财务活动的内容”.申波(1986)则强调,企业财务之所以成为一个经济范畴,从根本上说,是由企业财务分配所形成的经济关系决定的。如果忽视了财务分配,那无异是取消了作为经济范畴的企业财务,剩下的仅仅是财务管理的业务技术方法问题。这些观点在我国改革开放初期,市场经济的地位没有明确之前是占主流地位的。随着市场经济的逐步确立,美式以公开市场为依托的财务学理论逐步占据主流,人们对财务的认识与先前有些不同。但尽管如此,分配仍然被视作财务管理的应有之义。在我国的财务学教科书中,基本都体现了这一点。如杨丹等(2009)指出,财务管理就是“在微观层面上,企业筹集、配置、运用现金资源开展营利性活动,为企业创造价值并对创造的价值进行合理分配”的活动。可惜的是,教科书的内容在展开时,没有一以贯之地将完整意义的价值分配贯彻到底,而是仅仅局限于股利分配这一狭窄领域的内容。

  其次,初次分配是在企业层次上决定的。能在微观层面上对分配发挥实际重要作用的是财务管理。考察一下企业利润的一般形成过程即可看出这一点。企业通过生产经营活动首先取得主营业务收入等收入,在弥补生产经营耗费,缴纳流转税之后,其余部分成为企业的主营业务利润。主营业务利润和投资净收益、营业外收支净额等构成企业的利润总额。利润总额首先要按国家规定缴纳所得税,净利润要提取公积金和公益金,分别用于扩大积累、弥补亏损和改善职工福利,其余利润作为投资者的收益分配给投资者或暂时留存企业或作为投资者的追加投资。

  最后,初次分配影响企业的现金流。现金流是财务的重要特征。王庆成等(1988)指出,财务的实质是“企业再生产过程中客观存在的资金运动及其所体现的经济关系”,这种财务的“资金运动论”在今天仍能较好地反映企业财务管理的实践活动。随着分配过程的进行,资金或者退出或者留存企业,它必然会影响企业的资金运动,这不仅表现在资金的规模上,而且表现在资金运动的结构上,如筹资结构。

  财务分配问题的现状与我国财务分配的历史沿革有关。新中国企业财务是在全盘照搬苏联企业财务模式基础上逐步发展的。“一五”时期,财务管理和其他工作一样开始起步,在理论上学习苏联,在实践上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和措施,构建了国营企业财务管理体制及其基本内容。1958 年和“文化大革命”时期,财务管理曾两度受到冲击,企业的财务制度被冲击,甚至被取消,财务管理陷入了混乱和无序状态。在这个时期,财务无思想、财务无理论,财务管理几乎不存在成了这个时代的特征(杨雄胜,2007)。从实践上看,这一时期,企业在财务收支上几乎是政府的出纳,国家统负企业盈亏,企业费用开支由国家详细规定,成本如何核算也由政府统一明确;企业盈利往上交,企业亏损国家补。企业收入分配实际上是财政分配。

  随着经济改革和企业自主权扩大,企业财务的分配职能日益突出。

  企业有权参与利润分配,企业的留利要分配为后备基金、生产发展基金、新产品试制基金、职工福利基金和职工奖励基金。财务管理在初次分配中的实践范围扩大了。然而这种情形并没有保持多久。随着我国市场经济改革的不断深化和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我国的财务管理逐步由苏式财务转向美式财务。在主流的美式财务学领域,对分配的关注则集中在公司与股东的利益分配方面,即股利分配理论。然而若将公司视为股东的公司,则这种分配只是资本要素自身收入的再分配。显然,主流财务学的分配理论不仅不能解决初次分配问题,更使资本对劳动的侵占合法化,在劳动者缺少维权手段的情况下,使劳资矛盾恶化。由于缺乏系统完善的微观收入分配理论指导,企业等微观主体很难科学合理、公平正义地实现初次分配,企业的分配更多是在政府(通过法规)和内部人(通过制度)的安排下完成的。

  面对社会上存在的分配不公等问题,学者们关注的更多的是二次分配、三次分配,而忽视了从源头即初次分配解决上述问题才是治本方法。为了将经济学关于初次分配的研究成果有效地运用于企业中,必须在经济学与企业实践间架起一座桥梁,而财务学无疑是这座桥梁的最恰当人选。因此,初次分配是一个不折不扣的财务问题,构建基于价值创造的以初次分配为研究对象的广义财务分配理论十分必要。

  参考文献
  
  [1]张广科。按知分配与企业剩余分享研究[M].经济科学出版社,2009.
  [2]张国干。 论社会主义国营生产企业财务的本质与财务职能[J].财经论丛,1979(3/4)。
  [3]申波。略谈企业财务分配[J].财政研究,1986(5)。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