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体育论文 > 体育史论文

安徽西部民俗体育肘阁、抬阁的历史演变

来源:学术堂 作者:王老师
发布于:2014-05-21 共3487字
论文摘要

  民俗体育是由民众创造,为民众所传承和享用,融入并依附于民众日常生活习俗之中的一种集体性、模式化、传统性、生活性的体育活动川,它依托民俗节日而发展,并在一定时空范围内流传的与健身、娱乐、竞技、表演有关的活动形式叫。皖西肘阁、抬阁始于明清时期,至今己有好几百年的历史。肘阁、抬阁是一项集表演、娱乐、健身于-体的民俗体育项目,能够提高参与者的协调性、灵敏性、力量素质和力量耐力,有助于提高参与者的空问感和配合意识,具有极高的健身价值。

  1 皖西肘阁、抬阁及其功能特点

  1.1 皖西肘阁、抬阁的来历

  肘阁、抬阁究竟源于何地,目前己无从考证,但大部分认为其源于河洛地区的平阳。平阳是人类发祥地之一,肘阁、抬阁亦可谓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史料记载,寿县正阳关肘阁、抬阁据说是明清时期从中原地区的山西、河南经皖北地区的申阳传入,沿颖河流域,后又传入寿县正阳关。关于肘阁、抬阁的来历,众说纷纭,较为一致的看法认为,肘阁、抬阁是由古代一种祭祀活动的仪式逐渐演变而来的。肘阁、抬阁俗称“社火”,是祭祀土神与火神的一种活动川。祭祀时,大伙儿抬着“土神”与“火神”的土木倡像的活动就叫“社火”,因而“社火”就伴随祭祀活动得到了发展,后来演变成抬着坐有倡像的亭台楼阁或人扮神,所以就产生了肘阁、抬阁活动叫。

  1.2 皖西肘阁、抬阁发展的历史背景

  肘阁、抬阁作为一项外迁于此的民俗体育项目,在皖西地区广为流传数百年,究其根源,主要是正阳关这一特殊而重要的地理环境推动了肘阁、抬阁的传承和发展。

  到清朝时期,正阳关作为皖北唯一的商埠,商业辐揍于此,淮岸的盐和各省及外洋的杂货,均取道长淮经正阳关输送至皖西、豫东各地;正阳关得水运之利,舟车四达,户目殷繁,帆船竞至,商贾沓来,被誉为“皖北秦淮”。在陆路交通尚未发达的封建社会时期,大部分物资流通和人目的流动主要依靠水路。正是这一特殊的地理位置和便捷的水路交通,使正阳关成为重要的水上交通枢纽,人目的流动为民俗体育的迁移提供难得的载体。地处黄河流域的河洛地区是农业文明最发达的地区之一,也一度成为中华民族政治和文化的中心,河洛地区在长期农耕文明发展过程中积累的民俗习惯和各种民俗体育有力地影响着周边的区域,成为其他区域效仿的典范。皖西肘阁、抬阁正是借助这一有利因素外迁于此。

  1.3 皖西肘阁、抬阁的健身价值

  肘阁又名肘阁戏,它集杂技、舞蹈、戏剧艺术以及历史故事、神话传奇于一体,是一种综合性的民问文艺活动形式,小演员们在道具上表演民问传统节目,配以锣鼓和箫、笛、管伴奏,整个表演高、难、险、美,被誉为“空中芭蕾”。肘阁、抬阁是“姐妹式”的表演艺术,他们的共同点是均采用上下配合的表演模式;不同点主要集中在演员的数量、支撑的底座和道具上。肘阁是一人顶一人演,底座上的小演员最多不超过三个。抬阁则是多人抬多人演,四至八个人用杠子支撑,共同抬起-张四力一大桌,小表演者站立其上,边走边跳。肘阁、抬阁的“阁”指的是民问工匠精心设计制造的木质框架,以规模及剧情不同分为二层阁和三层阁两种,阁体外面按剧情需要彩饰成亭台楼阁、石桥彩虹、山川、渔船、云端或花卉等,虽层层叠叠而浑然一体、相得益彰,各层阁体上均有柔性支柱,巧妙地隐立于阁体彩物问川。肘阁、抬阁具有极高的健身价值,在整个肘阁、抬阁表演过程中,对抬阁者和表演者身体素质要求较高。一是要有一定的力量素质,要能够抬起上百斤的铁衣和铁架,还要抬起1-3个甚至更多的小演员,对力量要求较高。

  二是要具有较好的耐力素质,抬阁者要连续工作数小时,没有特殊的原因不能随意更换,以确保上层儿童的安全。在上面表演的儿童一般要求身材轻盈,反应敏捷,柔韧性好,要求不仅能够在固定的位置摆出各种形象逼真的造型,同时还要和抬阁者互相配合,随着抬阁者节奏的改变而改变。相比较而言,对上面的小演员要求更高,在整个演出过程中,要保持身体姿势的稳定,不能出现大幅度的晃动,以避免从高空落下的危险,同时也避免给其他演员和抬阁者造成伤害。整个演出过程中,抬阁者和上面表演的儿童互相配合,上下形成气势宏大的立体场面。经常参加肘阁、抬阁表演,可以全面增强体质,提高机体的力量、耐力、柔韧、灵敏等素质,全面发展机体的健康体能,增进健康;而在台上表演的儿童可以发展机体的平衡、灵敏、柔韧等素质,促进少年儿童机体的全面发展。

  2 社会变迁下皖西肘阁、抬阁的流变

  特点

  民俗体育是一定社会生活的反映,随着近年来中国城镇化步伐的加快,民俗体育发展面临诸多挑战。传统以农耕为主的社会发生巨大变化,农村大量人目向城市转移。城镇化导致农村传统生产和生活方式发生变化,这样就致使民俗体育发生深刻变化,民俗体育在传承方式、表现形式、组织方式等力一面上,都体现出了社会变迁对民俗体育传承和发展的影响川。民俗体育在新的形式下也体现出新的流变特点。皖西肘阁、抬阁的发展同样受社会的变迁和城镇化发展的影响,面临着巨大的生存危机,给肘阁、抬阁的传承带来严峻的挑战。

  2.1 传承形式的流变

  中国的民俗文化从根本上说具有农耕社会的性质,民俗体育是依附农业社会和农耕文明发展起来的,许多民俗体育活动与当地的民问宗教、祭祀仪式以及驱邪攘灾仪式活动相伴随,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并随着重要节日而发展。其主要功能是沟通人与人之问的感情、强化集体意识、烘托节日气氛、祈福来年平安吉祥川。历史上,皖西肘阁、抬阁在组织形式上主要由村里德高望重的长者或家族中有威望者组织。随着社会的发展,我国农村宗族意识变弱,取而代之是村委会负责管理村级事务,使肘阁、抬阁宗族意识减弱,组织力度弱化。由此导致大部分村庄肘阁、抬阁处于无人组织、多年不能开展表演的局面。

  2.2 肘阁、抬阁文化价值的流变

  民俗体育作为一种民问文化,通过融入居民的日常生活并伴随着节日的发展而发展,皖西肘阁、抬阁也不例外。皖西肘阁、抬阁由最初的节日庆祝和人们的自娱自乐发生改变。改革开放以来,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发展理念越来越被人们所看重,民俗体育由原来的娱乐、文化保护功能转向经济功能川。在“文化搭台、经济唱戏”的发展潮流中,皖西肘阁、抬阁由最初的节日庆祝转变为扩大地力-影响力、提升地力一知名度的地力一品牌,并成立了正阳关肘阁、抬阁演出团体,对外进行商业演出;或在政府部门重要庆典活动中进行肘阁、抬阁表演。

  由于过度开发肘阁、抬阁的经济价值,肘阁、抬阁的文化价值被削弱,使肘阁、抬阁仅存于形式上的表演,其影响力在表演之后随即消失。肘阁、抬阁文化价值的削弱,一定程度上影响肘阁、抬阁的传承和发展。

  2.3 传承心理的流变

  农业人目是民俗体育主要传承者,在精神文化相对匾乏时期,农村居民对传统民俗体育项目具有极高参与性,极大推动肘阁、抬阁的开展。近年来,随着农村文化市场的繁荣和电视、网络的普及,农村精神文化生活更加丰富,越来越多的人被现代生活方式所吸引,肘阁、抬阁逐渐失去昔日的魅力,仅能在传统庙会或者重大节庆日才能看到肘阁、抬阁的身影。民众在心理上对肘阁、抬阁的传承呈现出重欣赏、低参与的心理特点,即大部分民众喜爱肘阁、抬阁,但是并不是很乐于参与到活动其中。这种只愿当观众的心理特点,一定程度上制约了肘阁、抬阁的传承和发展。

  3 结语

  民俗体育作为农村土生土长的一种社会文化现象,与农民群众有着深厚的感情。农村在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浪潮下,己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农村经济社会的变迁引起了农村政治、思想文化等-系列的变化,推动农村由传统向现代化转变。市场经济的开放性,不可避免地冲击着农村固有的文化传统,出现了主体文化与亚文化的冲突、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交织困。皖西肘阁、抬阁和其他民俗体育项目一样,受到社会快速转型、多元文化的冲击,其生存根基和民众传承心理发生深刻的变化。

  皖西肘阁、抬阁只有选择适当的途径融入现代的生活方式,创新传承方式,扩大肘阁、抬阁参与人群,提高群体的认同感,才是肘阁、抬阁得以传承的最有效方式。

  参考文献:
  [1]涂传飞,陈志丹,严伟.民间体育、传统体育、民俗体育、民族体育的概念及其关系辨析[1].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7,41(8):24-31十51.
  [2]余万予.对中华民俗体育的初步探讨[J].一中国体育科学学会.第六届个国体育科学人会论文集,2000.
  [3]何标,汤仁长.皖西革命老区民俗体育传承与个民健身体系的构建[J].淮海工学院学报(人文礼会科学版),2012,10(5):1O2-104.
  [4]郎勇春.城镇化变迁中的孝桥镇民俗体育[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7.31(2):29-33.
  [5]许明思.我国民俗体育发展的现实困境及路径选择—以徽州村落中的“叠罗汉”为例[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28(7):118-110.
  [6]刘小明.非物质文化遗产视角下的民俗体育[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28(8):126-127.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