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体育论文 > 体育史论文

近代上海城市马拉松的发展回顾

来源:学术堂 作者:姚老师
发布于:2015-05-20 共5333字
摘要

  上海城市马拉松赛事最先是由西人体育协会倡导,并于 1929 年 4 月成功举办首届比赛。在之后的发展中,马拉松促进会、虹口越野队这样的本土体育组织逐渐成长壮大,先后成为该项赛事的组织方。在近代上海城市马拉松的发展过程中,42.195km 的标准全马一直是赛事举办方努力实现的奋斗目标,但限于参赛选手的水平和路线划定的困难,最终全马比赛没能在上海市区上演。

  1 “上海体育协会”主导时期

  最早产生在上海举办马拉松比赛想法的是旅于 1908 年 11 月的上海业余体育协会(ShanghaiAmateur Athletic Association), 后更名为上海体 育 协 会(Shanghai Athletic Association), 在1909 年便曾筹备首届上海马拉松比赛(ShanghaiMarathon Race),但因为报名人数仅有 8 人,这场比赛最终没能举行。在总结失败的教训时,上海业余体育协会认为赛程距离过长是主要原因,并希望在秋天能够举办距离稍短的比赛[1],但直到年底,这样的比赛也没有举行。1911 年,时任上海业余体育协会秘书的 Frank White 曾再次提议举办上海马拉松比赛,并将距离缩短为 20~22 英里,但这一次尝试同样也是无果而终[2].

  1926 年,上海体育协会召开了首届国际田径赛,关于本次比赛的项目设置,《大陆报》曾提议增设全马项目,最终虽然没有满足《大陆报》的要求,但一万米长跑比赛被列入了赛程,以便测试在上海举办城市马拉松赛事的可行性[3].实际比赛中,这一新增的万米项目获得了极大的成功,成为两天赛程中最富趣味的比赛项目。有鉴于此,《大陆报》更加强烈地表达出举办 26 英里马拉松赛事的呼声,“既然上海体育协会向来以推进体育为己任,而上海公众又愿意倾其所能,共襄盛举,为什么不共同成就首届上海马拉松比赛的举办呢?”[4]

  对于这一建议,上海体育协会进行了认真的讨论,并初步确定于 1927 年早春举办上海马拉松比赛,但不是标准的全马,而是修改版的马拉松(Modified Marathon)[5],但这一计划最后还是没有实现。

  上海的首届城市马拉松赛的举办时间是 1929年 4 月 28 日上午 8:45,由上海体育协会主办,比赛地点位于上海租界区,比赛线路一仍万国竞走,全程距离为 17 英里。赛事组委会主席为 C.M. Bain,副主席有七位,包括万国竞走赛事主席M. Speelman,赛会秘书为 T. McKenna[6].首届马拉松的比赛时间适逢上海万国商团的年度教会游行(Church Parade of Shanghai Volunteer Corps),不过,因为时间已经定下来了,组织方觉得不便更改时间,提议观众们可在出发时观看马拉松,然后去参加教会游行,等到比赛结束的时候,再到终点去观看马拉松赛事最后的争夺。在比赛当天,赛事组织方还希望能够邀请到百代电影公司(Pathe)来拍摄影像资料[7].根据赛前报纸上所公布的参赛人员名单,我们可以知道参赛人员分别来自英国布鲁斯舰、中国精武体育协会、上海体育协会、英国皇家陆军、英国威尔特郡兵团、美国海军、韩国体育俱乐部、日本体育协会等十一个团体。比赛结果,“参赛者四十一人,华人原有黄胜白、陈虚舟、刘祥堃、鲍子弼等六人,因临时一人未到,只五人与赛,结果葡人李梅迪(Remedios)荣居首席,成绩为一点四十八分十五秒,吾国黄胜白第五,陈虚舟第十一”[8].

  第 2 届上海马拉松于 1930 年 4 月 21 日上午8:50 举行,参赛选手有 19 名,14 名选手在规定时间内完成比赛,3 名选手在规定时间外完成比赛,尚有 2 名选手没有完成比赛[9].比赛结果,“法国佛登第一,第二李梅迪,二人相去仅二三码耳,时间为一点四十九分三十五秒,华人第一位陈虚舟(居群体之第四名),辽宁健将赵德新因缺少经验起初一鼓作气,再而衰,衰而竭,至虹桥路同文书院门前已气力衰尽而退出”[10].

  第 3 届上海马拉松的举办没有上两届那么顺利。1931 年 4 月 17 日,在马拉松赛举办前,上海马拉松的参赛者和组织者曾专门召开会议,讨论是否继续举办该项赛事[11].最终会议达成决议,如果接下来一周,有足够多的人报名参赛并获得必要的经费支持的话,第 3 届上海马拉松将于 5月 24 日开赛[12].1931 年 4 月 24 日举办的特别会议中,赛事筹委会最终敲定了比赛日期为 5 月 24日,因为当日跑马场已经预订给中国业余体育联盟(China National Amateur Athletic Federation)举 办 国 际 田 径 赛(International Field and Trackmeet),赛事筹委会特意致函中国业余体育联盟,让他们将日期改为 6 月 6 日和 7 日,并最终确定跑马场大看台为比赛终点。本次特别会议还将赛事名称改为“上海马拉松公开冠军赛”(ShanghaiOpen Championship Marathon),将该项赛事打造成十足的个人赛,与以往依托某个团体的报名方式不同,这次比赛允许选手以个人名义的报名参赛[13].最终 70 位报名者中有 64 位选手参赛,葡萄牙人李梅迪以 1 小时 50 分 15 秒成绩第二次获得冠军[14].本届比赛中,参赛的中国选手和观众都表现出极大的热情。比赛共有选手 68 人,中国选手占 28 人,虽然中国选手无缘冠军,但却包揽了第 2 至第 6 名。比赛适逢雨天,沿途观众热情却丝毫不减,“雨后全路俱为水泥,难行异常,而观者仍极拥,沿途不断,跑马厅大看台约有数千人,可谓盛矣”.

  2 “马拉松促进会”主导时期

  自 1931 年 4 月西人所组织的第三届上海马拉1段时期。虽然,西人上海体育协会也曾多次发起动议,但最终都限于经费压力而没有办成。20 世纪 30 年代肇始于美国的经济大萧条,对上海的经济也产生了一定程度的影响,一时间,筹款成为了当时上海举办马拉松赛事的最大难题。1934 年3 月《大陆报》便一针见血地指出:“虽然有很多热衷的跑步爱好者,但马拉松赛事光靠他们的支持是不够的,足够的资金支持是这种大型大赛能否成功举办的关键所在。在经济大萧条的背景下,上海体育协会认为不应该再给这些商业人士增加额外的负担”.

  1936 年底,华德灯泡厂厂务主任马文钧,足球健将徐步云、吴祯祥及黄一飞等,为提倡马拉松长跑赛,成立了马拉松促进会。该组织在成立初期,便为上海马拉松赛事的发展制订了详细的阶段性计划。“市马拉松促进会发起之马拉松长跑赛,自十三英里开始、,以后循序递增三英里,共分四次增至二十二英里,俾参加之赛员、得循序渐进,不致因漫漫长途,而畏难退缩”.马拉松促进会的目标是,希望能够在 1937 年举办四次比赛,逐渐增加赛程,从而达到马拉松比赛的标准,之后便可以在上海举办正规的年度马拉松比赛了。

  马拉松促进会所举办的第 1 届城市马拉松比赛于 1937 年 1 月 1 日举行,参加选手多达 160 余人。本届比赛得到了上海各界人士的大力支持,“奖品方面蒙本市党政各界惠赠甚多,已收者有吴市长银杯、潘局长银鼎等计约二十余座”.比赛路线,由沪西白利南路、忆定盘路口起步,经中山路、林肯路、霍必兰路、白利南路、北新泾罗别根路、郑家桥虹桥路、交通大学、海格路、忆定盘路,回至起点为止。比赛时,赛事组织者邀请曹家渡救火车开道,少勇及滨海中学童子军维持秩序。经过激烈角逐,长跑名将王正林以一小时十五分二十六秒的成绩获得冠军,二、三名分别为吴文林、凌学文获得。因为比赛后,适逢《申报》休刊 3 天,比赛的详细情况在报刊上并没有太多的记载。

  马拉松促进会所举办的第 2 届城市马拉松比赛,初定时间为 4 月 18 日,但那一天细雨迷蒙,参赛人员只来了半数,比赛日期便推迟到 4 月 25日。一周后,因连日下雨,路面仍旧泥泞不堪,赛事组织方不得不临时更改线路,将原定的十六英里赛程缩短为十四英里半,121 位报名选手只有62 人前来参赛。比赛开始时,赛事组织方还设置了放飞信鸽的环节,用以激发选手们的比赛热情。

  比赛过程中,不但滨海中学童子军、曹家渡保卫团团员及警察局警士前来协助维持秩序,曹家渡救火会也派出救火车作为先头引导。鸣枪开赛后,选手们一涌而出,跑到凯旋路时刚好赶上火车经过,木栅关起,大队人马多数都挡在了铁路线的一侧,只有李度安、马日吉提前越过,不过在赛程接近终点时,长跑名将王正林突然发力,获得冠军,而提前越过铁路线的李安度获得亚军。

  3 “虹口越野队”主导时期

  在举办了两届上海城市马拉松赛事后,马拉松促进会便在报刊上销声匿迹了,他们有关发展马拉松赛事的计划也从此搁浅。虽然这一组织对发展中国马拉松运动有着美好的愿景,但他们密集的赛事安排以及对参赛人员不收报名费的做法也确实有些不切实际。此后,勉励推进上海城市马拉松赛事的组织变成了虹口越野队。虹口越野队成立于 1933 年 12 月 18 日,首任队长为陈宏才,副队长为王烈狄,梁耀庭任书记。这一体育组织以推进长跑发展为己任,主要吸纳工商学界青年加入,与白虹、华光、邮务、流星、中华同为民国时期沪上知名长跑队。虹口越野队成立后,不但多次举办队内练习赛,与沪上复旦大学等高校举办友谊赛,还致力于在江湾越野赛上为国人争得荣誉。

  与上海体育协会和马拉松促进会不同,虹口越野队所组织的首届马拉松赛事主打公益牌,他们将赛事的名称定为“中西公开马拉松长跑慈善赛”,获奖选手所得奖金直接以现金的形式转给难民救济会。为了能够成功举办这项赛事,虹口越野队至少举办了 5 次筹备会议。为了能够确保报名者都能按时参赛,这样马拉松赛事起初规定:报名者虽不收报名费,但需交纳保证金国币二角,赛后当场发还,临阵逃脱者没收保证金。不过这一做法最后未能实施,在随后刊发的一封延期通告中,虹口越野队取消了保证金这一规定:“即日起开始报名,至本月底截止,下月二十四日晨举行、并不征收任何费用,上次已报名者亦一律有效,并定今日起发还上次报名参加赛员保证金”.

  对于马拉松运动的发展,虹口越野队也有着一份逐步实现全马比赛的计划:“本市素负提倡长跑盛名之虹口越野队,所主办之廿六英里三百八十五码正式马拉松长途赛,其计划分为二年举行,春冬二季(即四次),第一次距离为十三英里”,“该队所举办之二六英里三百八十五码全程正式马拉松赛,将于五月下旬完毕全程”.虽然这份两年的计划比马拉松促进会一年四次的计划更为从容,但最终也没能实现全马比赛的梦想。

  首届比赛的时间为 1939 年 6 月 11 日。比赛线路由静安寺路、同孚路口起步,经愚园路,向左折入凯旋路,至惇信路,过大西路及地丰路,朝西再入愚园路、凯旋路、惇信路、大西路、忆定盘路、海格路,沿福煦路转入慕尔鸣路、静安寺路、白克路,朝南折入成都路上海中学,环绕运动场一圈为终点,计程十三英里又一百九十一码。比赛报名者共有一百四十七人,临阵逃脱者有六十人之多,故实际参赛者仅八十人,名将管友文、毕斯、张良、凌学文等均缺席比赛,这令比赛的激烈性减少许多。鸣枪出发后,参赛选手队伍由工部局警务当局派车开道,沿途观众人山人海,达万余人,盛况空前。结果冠军一席为王正林所得,成绩一小时六分三十四秒,赛毕由周家骐给奖。第一王正林得袁履登奖,第二刘广发得陈济成奖,第三黄金富得高怀德奖。

  第 2 届比赛时,赛事名称初定为“全沪公开十七英里马拉松长跑锦标赛”,后又改为“国际十七英里马拉松跑”.但最终比赛时,几位西人参赛者英国人格利孟斯和赫特逊,俄国人飞定等,均告缺席,赛事又变成完全由华人参加的马拉松赛了。因此,《申报》中便又用“全沪公开十七英里马拉松长跑锦标赛”称呼此项赛事。比赛路线,由静安寺路、同孚路口出发,经戈登路、海防路、星加坡路、胶州路、愚园路、凯旋路、安和寺路、哥伦比亚路、大西路、地丰路,再入愚园路、凯旋路、安和寺路、哥伦比亚路、大西路、福煦路,而返慕尔鸣路光夏中学,环绕运动场一三圈达终点。这次比赛缺席率更高,报名参加者原有九十五人,临阵缺席者竟达四十一人之多。比赛结果,长跑名将王正林毕竟不凡,首达终点,成绩一小时二十分九秒二,赛后由张嘉箴小姐颁奖。

  第 3 届 比 赛 初 定 1940 年 2 月 25 日, 距 离增加到二十一英里,赛事名称定为“中西公开二十一英里马拉松长跑锦标赛”.然而,随后《申报》中有关这届比赛的报道都在重复同一主题-延期通告。先是由 2 月 25 日延至 3 月 31 日,再延至 4 月 12 日、5 月 19 日。最后《申报》中有关这届比赛的报道定格在了下面一段话:“第三届全沪中西公开二十一英里马拉松赛原定于本月十九日举行,惟值兹田径季节展幕,各健儿皆准备于田径场中为国争光,该会干事梁耀庭有鉴于此,决展延至秋季耀行,日期再行决定”.这以后,虽然《申报》中曾两次提到虹口越野队有再续马拉松赛事的意愿,但最终都没能变成现实。

  综观近代上海马拉松赛事的发展,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在城市中举办马拉松赛事所需应对的诸多困境,如选手发动、经费筹措、路线划定、志工招募等。旅居上海的西人最先在上海开展城市马拉松赛事,与此同时,他们也举办有江湾越野比赛。但一段时间下来,他们对城市马拉松的坚持仅仅勉强维系了 3 年,而他们对江湾越野赛则坚持了数十年。尽管在城市郊区更容易举办马拉松比赛,但从赛事的推广来说,这样观者寥寥的比赛对发展马拉松的作用自然是微乎其微。因此,不管上海马拉松赛事的举办方换成哪一个组织,大家都努力在城市中举办这样的赛事。从近代上海的政治社会环境来看,依照万国竞走所划定的比赛路线到是最有利于马拉松推广,进而打造国际马拉松赛事品牌的。但随着跑马场拒绝作为比赛终点,赛事路线由公共租界腹地向沪西迁移,西人参赛选手日渐减少,上海城市马拉松赛事的国际化程度大为降低。尽管近代上海最终没能实现举办全马比赛的梦想,但各个组织对上海马拉松赛事不遗余力地推广,不但造就出王正林这样的优秀运动员,还为建国后上海城市马拉松赛事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