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体育论文 > 体育史论文

中国古代和近代教育中的体育及体育专业创办

时间:2014-07-03 来源:未知 作者:4号编辑 本文字数:3995字

论文摘要
  纵观中国教育史, 健康向上的体育教育是学校教育的一个重要的、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手段。 是学校教育正规课堂教学中一个重要的、有力的补充,同正规课堂教学相辅相成,共同达成即定的教育目的。 高校体育文化产生于高校体育教育, 所以当我们研究探讨高校体育文化产生的时候一定要结合中国学校体育教育史, 从中国学校体育教育史中去把握高校体育教育的历史脉搏。

  一、夏、商、西周时期学校教育中的体育

  夏商时期,物质生产较前丰富,社会有了进一步的分工, 在奴隶主阶段中开始有人专门从事教育,特别是商代出现了我国最古老的文字,有了教育工具,并积累了丰富的文化知识,为教育提供了便利的条件。

  夏代有了固定的学校“序”“校”“学”;商代有“序”“痒”(庠)、“教”“学”; 西周的学校又有发展,分为“国学”和“乡学”两种,国学设在国都所在地,分为“小学”和“大学”两级;乡学设在地方,又分“庠”“序”“校”“塾”四级。 如《周礼》所载:“乡有庠、州有序、党有校、闾有塾”. 可知在地方各级都各自设有学校。 《孟子·藤文公上》说:“夏曰校,殷曰序,周曰庠,学则三代共之。 ”说明夏、商、西周各代都有不同名称的学校。

  教育为奴隶主培养统治者的后继人才, 受教育的对象是奴隶主贵族子弟, 夏商学校教育的主要内容有家教祭祀、 军事和文字知识以及生产劳动经验,而西周又有发展,以合称“六艺”的礼、乐、射、御、书、数为基本教育内容。奴隶主认为,礼乐可以培养人的行为,有利于修养;射御培养统治阶级镇压奴隶反抗的军事本领,最受贵族教育的重视。

  国学习射的学校有 “射庐”“宣射”“辟雍”“泮宫”. 地方的州学“序”也习射。 西周是学在官府,教育为奴隶主阶级所有, 各级学校的教师即是各级行政的官员,不是官史,不得担任教师。射箭技术有五种,称为“五射”:“白矢”“参莲”“剡注”“襄尺”“井仪”. 御也有五种技术,称为“五御”:“鸣和鸾,逐水曲,过君表、舞交衢,逐禽左。 ”郑玄注:《周礼、地官 、保氏》)具体内容都是极其丰富的。夏、商、西周教育的内容有文有武,文武合一的,包括德、智、体几个方面。 对于身体训练的要求尤为突出,促进了古代体育的发展。乐舞,也是学校教育的内容之一,不同年龄学习不同的舞蹈。 《礼记·内侧》中有:“十三舞勺,成童舞象,二十舞大夏。 ”勺、象、夏都是舞台,勺是文舞,象夏是武舞,又按舞蹈的难易与规模,分大舞、小舞。

  学校教舞的目的有两个:一是“教之有舞,所以均调其血色,而收束其筋骸,条畅其精神,而涵养其心术,是以血气和平,耳目聪明,移风易俗,天下皆宁”;二是加强道德修养,“教国子以舞,使之委蛇曲折,动宫貌,习威仪,就其抑扬进退之节,以消其骄淫矜夸之习。 ”(郭希汾着《中国体育史》)通过对各种舞蹈的习练,使他们身体得到协调、完善的发展,增进身心健康,懂得各种礼仪规章,行为举止端庄大方。 这是我国古代礼仪教育中不可缺少的内容。

  二、近代中国高校的体育文化

  京师大学堂是北京大学的前身, 是旧中国最早的高等学府,其间经历了国立北京大学、京师大学校、中华大学、国立北平大学北京大学部、长沙临时大学、 西南联合大学几个时期, 创办于 1898年。 京师大学堂的设立,早在维新前就有议论,“新政”开始,便着手开办。 将原设官书局和译书局并入大学堂,利用官书局原址,按光绪的指令:“京师大学堂为各行省之倡,必须规模宏远,始足以隆观听而育人才。 ”办学要“参用泰西学规”“中西并用”“为广育人才,讲求务实”,要求教员“认真训迪,日起有功,用副朝延振兴实学”.康有为对京师大学堂的教育思想影响很大。康有为主张兴办学校,建立资产阶级的教育制度。

  他认为十六岁入大学院至二十岁,接受高等教育,此阶段学生在德、 智、 体几方面都要达到基本要求。 康有为是中国教育史上明确提出学生在德、智、体三方面协调发展思想的第一人。 他在《长兴学记》里指出了“学纲”“学科”和“科外学科”三个方面,在“学纲”下面又规定了若干学目,分别归属于“德育”“智育”“体育”. 而“科外学科”中包括“体操”和“游戏”内容。

  基于康有为的教育思想,1898 年,由梁启超参考日本和西方学制,起草了《京师大学堂章程》,共分八章五十二条。 此大学旨为“欲培养非常之才,以备他日特达之用”. 课程分普通学和专门学两类。 普通学为学生所必修,专门学每人各占一门,普通学有经学、理学、中外掌故学、诸子学、初级算学、初级格致学、初级政治学、初级地理学、文学、体操十种,并须于英、法、俄、德、日五种外国语选习一种,与普通学同时学习。 清朝派孙家鼎为管学大臣,管理大学堂事物。 由此可见,体育在我国最早的高等学府就被列为必修课程。 1904 年由张之洞等人主持拟定的《奏定大学堂章程》沿袭了全面教育的唯物主义办学思想,在体育方面,对教学内容、课时以及课余锻炼的时间都做了明确的规定。

  1905 年 4 月 24 日,京师大学堂举行了第一届运动会。 大学堂总督为此发布文告说:“盖学堂教育之宗旨,以树中国学界风气而已。 ”运动会共举办过两届, 比赛项目有: 一百米至八百米竞走(跑)、跳远、跳高、撑杆跳高、掷槌、掷球(铅球)、越栏竞走(跨栏跑)、犬牙形竞走(蛇形跑)、拉绳(拔河)等。 可以证明,京师大学堂已有现代体育的雏形。 根据部分图片资料,我们还可以看到当时的足球运动、网球运动、排球运动等体育活动。 由此可以看出, 当时的京师大学堂的校园体育文化也开展得极其丰富,是我国高校体育文化的发源地。

  三、最早创办体育专业的学校

  清朝末期,反映当时社会政治、经济的文化教育,主要有三种不同的性质,即帝国主义的奴化教育、封建地主阶级的旧教育和资产阶级的新教育。1901 年内外交困的清廷政府,为了缓和阶级矛盾,不得不宣布实行了“新政”,“新政”的颁布,使新教育得到了一定的发展。“新政”的内容中与体育关系较大的是编练新军,废科举、兴学堂、选派留学生、建立教育行政机构和颁布《学堂章程》等。 《学堂章程》颁布后,全国新学堂的数量猛增。 “体操课”列为必修课,国内又无培养体育师资的专业学校, 因此带来了体育师资奇缺的社会矛盾。

  1906 年,清政府学部通令全国各省,于省城师范“附设五个月毕业之体操专修科,授以体操、游戏、教育、生理、教授法等,名额百名,以养成体育教习”. 这一通令,对兴办培养体育师资的学堂和体育专业是有促进作用的。

  甲午战争以后, 出现了官费和私费留学的风潮。 在这股风潮中,有不少留学生专攻体育,特别是留日学生中,不少人进了“大森体育学校”. 这部分留学生回国后, 在国内兴起专门学校或担任师范学堂中的体育专修科教师, 他们对近代体育的传播起了桥梁作用。

  以培养体育师资为目标的体操学校中, 办学时间最长、贡献甚大的,要算是“中国体操学校”.

  中国体操学校, 于 1907 年 11 月由留日学生徐一冰和徐傅霖等六人创办于上海。 办学宗旨是:“提倡正当体育,发挥全国尚武精神,养成完全体育教师,以备教育界专门人才。”该校从 1907 年至 1927年(1920 年以后,校址迁移至浙江吴兴县南浔镇)的 20 年中,共毕业 36 届,学生达 1500 余人。

  民国成立后,教育事业有很大发展,随着教育事业的发展,体育教师相应增加,特别是 1919 年“全国教育联合会”通过 《改革体育方案 》,学校实行“双轨制”体育及 1922 年公布的《学校系统改革令》和次年公布的《新学制课程纲要》,废除兵操改以体操,田径和游戏为体育教学的主要内容之后,急需大量的体育师资,而清末兴办的一些培养体育师资的学校,因多种原因大多停办,体育师资十分短缺。 因而培养体育师资的学校,有了较大发展。

  民国时期,先后创建了不少体育专业学校和体育科系,其中影响较大的要算“南京高等师范学校”体育专修科和“北京高等师范学校”体育专修科。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前身是清末的西江师范学堂,1915 年改称南京高等师范学校,1923 年更名为国立东南大学,1927 年蒋介石上台后又改称国立中央大学,解放后改名为南京大学。1952 年全国高等院校调整,南京大学体育系、金陵女子大学体育系、上海体专三校合并,在上海成立华东体育学院,以后改名为上海体育学院。

  南京高等师范学校 1916 年开设体育科,修业两年,1918 年改为三年,1923 年改为体育系,修业四年。 课程分普通基础课程、教育课程、专业课程和选修课程四类。 课程繁琐重复,仅专业课程就有体育原理、体育概论、体育行政、体育测验、体育教学法、体育建筑与设备、体育史、生理学、解剖学、运动生理学、人体测量学、个人卫生学、运动裁判法、按摩术、改正操、急救术、童子军、体育实习及各术科。

  北京高等师范学校前身是优级师范学堂,1912 年改名北京高级师范学校 ,1930 年改名为“ 北京师范大学 ”,1931 年改名为北平师范大学 .1917 年创设二年制体育专修科,1919 年改为三年制,1922 年改为四年制,1930 年改称体育系。办学方式及课程设置,与南京高级师范专修科基本相同。以上两校的体育专业,在解放前是南、北方培养体育专业人才的“最高学府”,当时我国南、北方的体育工作者多毕业于这两所学校。

  综上所述, 我国的高校体育文化起源于清末时期的京师大学堂; 我国最早设立体育专业的学校是清末时期的“中国体操学校”、“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北京高等师范学校”. 历史是发展的,文化是延续的,高校体育文化随着历史的发展而发展。

  新中国成立后, 我国高校体育走过了辉煌而又艰难曲折的 50 多年。 进入 20 世纪 80 年代末期,我国高校体育文化活动呈现五彩缤纷之势, 高校体育文化成了促进教育方针的全面贯彻、 加强高校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抵制和清除资产阶级自由化的影响、稳定和促进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

  参考文献:

  [1]王炳照 ,等。简明中国教育史[M].北京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256.
  [2]舒新城。近代中国教育史料第一册[M].北京 :中华书局 ,1928:137.
  [3]刘绍曾 . 学校体育四十年的回顾与启迪 [J]. 学校体育 ,1989,(05)。
  [4] 王余 , 等 . 北 京大 学百 年体 育思想 [J]. 体 育文化 导刊 ,2002,(01)。
  [5]席焕之,等。体育人类学[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 ,2002:180.
  [6]徐永昌,等。体育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87.
  [7]刘恩允。大学生生命教育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

    相近分类:中国近现代史论文
    • 成都网络警察报警平台
    • 公共信息安全网络监察
    • 经营性网站备案信息
    • 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 中国文明网传播文明
    • 学术堂_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