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体育论文 > 体育史论文

村落体育文化的发展现状与发展战略

来源:学术堂 作者:姚老师
发布于:2015-10-31 共5588字
摘要

  2011 年 3 月 5 日两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草案)》提出,在工业化、城镇化深入发展中同步推进农业现代化,完善以工促农、以城带乡长效机制,加大强农惠农力度,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和农民生活水平,建设农民幸福生活的美好家园[1].我国村落体育一直处于一个较为封闭的环境之中,随着我国城乡经济一体化的发展,农民收入逐步增长,农民的文化水平和技术水平的掌握在逐年提高,同时国家对农村体育事业的大力支持与投入。发展村落体育文化,提高农民身体素质无疑成为了我国新农村建设的又一里程碑。我们要围绕建设体育强国为目标,应以村落为中心,勇于创新,开拓思路,实现新农村体育的跨越发展。同时,我们也看到,当前我国村落体育发展还存在很多问题和缺陷,村民文化素质不高,体育认知差,体育公共产品供给不足,指导员空缺,组织管理不完善,政策制度不健全,村落体育发展难。因此,对分析村落体育文化的发展现状,制定科学合理的新农村体育发展战略具有重要意义。

  1 村落体育的历史变迁

  1.1 第 1 阶段:复苏后又停滞的村落体育--建国初期(1949-1965 年)。

  新中国成立后,由于政治上的原因(人民公社体制的建立)和经济体制的确立(主要是计划经济体制)。在原来乡的基础上成立了人民公社,在乡下设的各个行政村成立了生产大队,使原来的乡村关系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此时的乡村关系主要表现为人民公社与生产大队的领导与被领导关系[2].1958 年以后,在"大跃进""左"倾思想指导下,村落体育发展急于求成,为完成高指标而脱离实际的发展农民体育,村落体育出现了一个表面上轰轰烈烈的局面。各个村落在公社的组织领导下,开展了各式各样的村落体育活动,以保家卫国为主要目的,在村落开展的体育活动结合民兵训练(如行军拉练、刺杀、爬山、投弹等),并利用农闲季节,开展了多种农村体育竞赛,有利于增进人民健康的民俗体育。

  建国时期 1949-1965 年,初期无体育制度,直到 1951年 11 月,由教育部和卫生部和中华全国体育总等 9 单位联合发布《关于推行广播体操活动的联合通知》,指出了适合村民大众的广播体操。有关具体的村落体育发展政策没有出台,基本以县委为单位开展体育工作,没有专门的村落体育机构。公社和生产队的活动都是由县文教科、团委、工会发起,最终由公社或生产队干部组织农民进行。庆祝性活动有社火等,仪式性活动有舞龙、舞狮,但舞龙、舞狮主要由有一定技术、才艺的人完成。娱乐性活动有砸沙包、跳绳、踢毽子、抵杠子、拉人下马、打陀螺等,主要由小孩进行。全国性活动有广播体操,广播体操的参与性最广泛。活动场地没有专门构建的,主要利用现成的场地如房前、屋后、田间,设施则是就地取材设施易于制作或原材料取材丰富。

  1.2 第 2 阶段:被迫进行表面"轰烈"的村落体育--文革时期(1966-1976 年)

  "文化大革命"时期,在疯狂的政治背景下,人们的行为只有跟着"上面"的形式走,让你背诵《毛主席语录》你就要背,要你跳忠字舞你就要跳,让你练习游泳的时候你不练就是不响应毛主席的号召,村民原始的心理和生理需求也因政治运动被泯灭[3].一些地方政府对体育运动在主观上表现出异常的热衷。各个人民公社成立了专门的体育领导机构,并强制要求广大社员参加所谓的"体育活动".

  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村落体育的发展,出现了很多现代性的体育活动形式,如乒乓球、拔河、篮球等比赛形式。但是由于这一时期农村经济发展落后,用于体育活动的资金十分匮乏,即使手工做的体育器材也是有减无增。很多体育设施遭到破坏,采用"用穷捧子精神办体育"的方法,这种方式在一定程度上脱离了群众、违反了组织体育活动的实际做法。

  1966 年 7 月 28 日,国家体委为进一步贯彻毛主席指示,发通知开展群众性游泳活动。为响应毛主席号召,农民兴起游泳、跳忠字舞、唱语录歌、演样板戏,偶尔还会放电影。体育运动倾向于完成政治任务、文化指标,缺乏激情、锻炼意识渐息。大量体育相关部门面临停滞状态,由于没有资金、政策支持,体育制度荒废,体育活动减少,许多活动被禁止,一些活动强制号召表面轰轰烈烈地开展。政治指示、文化指标性任务主要由大人完成。原本脆弱的场地设施被破坏殆尽,手工制作器材大为减少,场地情况一穷二白,设施仍是就地取材。

  1.3 第 3 阶段:逐步恢复发展的村落体育--改革开放时期(1977-)
  
  文革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农村经济迅速发展,尤其是 1978 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以后,确立了农村体育新的发展路线,我国的村落经历了重大的制度变迁,导致了农村社会权威结构内部关系发生了实质性的变革[4].官方传统权威在农村明显削弱。传统集体经济被瓦解,人民公社体制被终结,在原有的公社基础上成立了乡镇政府,而在生产大队的基础上成立村委会,根据 1982 年宪法的规定,村委会是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在这一时期,传统的民族体育活动抬头,村落的文娱活动多种多样。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和改革开放,现代的体育场地设施步入农村,村民的活动空间范围不断扩大。

  1978 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解放了农村生产力、思想观念日趋开放。2004 年国家体育总局把该年定为"农村体育年",并提出"全面奔小康,身体要健康".2006 年在《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指出,要实施"农民体育健身工程"[5].生活条件的好转使农民积极起来,不仅兴起了原有的活动,而且越来越多的现代体育项目也被接受,人们开始自主选择自己喜欢的文体活动。原有的传统项目如社火等又大为兴盛,现代体育项目如篮球、羽毛球、乒乓球等被广泛接受。值得一提是近 20 年春节篮球比赛,已成为村民最热爱的项目之一,甚至有村民把篮球场建到自家院子,传统文化项目与现代文化相结合,体育项目日渐丰富,参与有小孩、年轻人、中年人及少部分老年人,体育活动全民参与。小群体活动特别是个体活动主体有了提高,参与人数明显增多。

  由于农村经济的发展,加上个体户的资金赞助,比赛标准化球场和体育器材建设也多了起来。

  2 村落体育文化的定位

  2.1 加强村落体育的文化普及,引导农民生活方式的转变

  现代社会随着人民群众体育意识的提高,体育逐步成为人在转型社会中不断冲突与平衡的文化精神的导流通道。费孝通先生曾说:一个民族总是要强调一些有别于其他民族的风俗习惯、生活方式的特点,赋予强烈的感情,把他升华为代表这个民族的标志。同样,村落传统体育文化也呈现出自己的文化特征,并使代与代之间、一个历史阶段与另一个历史阶段之间保持了连续性和同一性,增强了村落凝聚力和文化认同。同时,文化多样性是人类文化得以延续和保存的重要前提。因为,任何一种文化,都有自身的长处,同时也有其缺陷,村落传统体育文化也不例外。文化已经被看成一种国家实力,被称为文化软实力。

  他作为一个国家或地区文化的吸引力、凝聚力和影响力,在国与国之间不断地扩大影响,我国也逐步认识到了文化的重要性。十七大报告中明确指出:"源远流长的华夏文化是我们民族团结奋进、生生不息的动力。要争取对待祖国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使其与现代文明相协调,体现民族的时代性"[6].国家对文化的重视必然有利于增强民族凝聚力,有利于中华民族共同精神家园的建设,而在这种背景下弘扬村落传统体育文化,无疑对推动村落体育发展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经济发展水平是制约村落体育发展的一大因素,在发展村落体育的通知应该提高农民的经济水平,引导农民生活方式不断转变。可以通过整合社会资源,加强村落体育文化普及,围绕"农民主体",在农村中广泛开展文化、科技、卫生和体育等知识,结合不同地区村落的实际情况,开展有特色、有新意、有文化、有趣味的体育活动,培养村民良好的体育参与兴趣,通过电视、网络等手段广泛传播新的健身思想与观念,并且还要提供给农民不同的体育服务,激发农民群众的体育消费意识,引导农民生活方式的转变,推动农民群众良好体育生活方式的形成,使体育走入农民的日常生活。

  2.2 加大体育教育和宣传工作,规范村落体育文化的发展

  村落体育作为村民健康文明生活方式之一,是社会事业和精神文明建设的有机组成部分。文化是思想的阵地,村落体育文化如果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不良的习俗就会趁虚而入。目前,我国村民还存在文化素质不太高, 部分人信奉神灵,在广大农村仍然存在着大量的迷信活动,一些村民甚至把自己的身心健康完全寄托于神灵之上。受传统迷信思想的影响,民间信仰已经深入村民的生活方式,融入到民众的意识之中,严重影响了对体育的认知。目前,我国正处在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广大农村村落正经历着结构上的变迁,社会分层和贫富分化现象日益严重。中西文化的碰撞,传统和现代的交融。在多元化的利益驱动下,传统价值观开始发生微弱的变化。在一些村落有人借下棋、打牌、桌球等体育运动大兴赌博之风,还有的地方借舞龙、舞狮、习武等炫耀宗族势力、传播封建迷信,偏离了村落文化的正常方向与轨道。不利于规避村落社会秩序和实现村落稳定和谐[7].

  文化认知是制约人民行动的主要障碍,从表面上看村落体育的发展是受农村经济制约,但本质上则是文化认同问题,体育活动对人的文化转型可以产生重要影响,通过参与体育活动,可以充分领会体育的教育价值,既强体又键心,帮助人民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形成健康的体育生活方式。村落体育要发展就必须加强农民的体育文化知识学习,加强农村学校体育教育,提高农村体育教学的质量。因此,在新农村构建背景下,村落体育文化在村民自身以文化转型为核心的自身现代化过程中应该起到强大的精神动力。大力开展村落体育活动,要充分发挥体育的教育功能,突出体育的社会价值,用先进的体育文化占领这块阵地,引导村民形成科学文明、健康向上的生活方式,形成村落新风尚,注重村落体育的发展价值,协调好村落体育在培养农民科学、文明、法治的生活观,倡导健康文明的社会风尚。

  2.3 城乡统筹,着眼于村落实际,合理配置体育资源,科学发展村落体育

  发展村落体育,不能只是局限在农村,不能只是停留在乡镇一级,更多的关注村落里的"真农民".要充分发挥好城市乡镇的带动作用,做到城乡统筹,共同发展。可以在城市和农村之间合理配置体育资源,加强城乡区域间体育资源的搭配,可以以城带乡,城乡互动,城乡一体化为理念,发挥城市体育的辐射与引领作用,把场地设施和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等内容引入科学发展村落体育。

  村落体育需要学校体育辐射。村落体育应该让学校成为阵地,让学生成为火种。节假日期间,学校体育设施被闲置,而放假在家的学生和返乡的农民工迫切需要活动的场地。要充分利用农村的体育资源,发挥体育设施的作用,切实解决村落体育设施缺乏的问题。目前,对于数以万计的村落来说,体育基础仍相当薄弱,村民体育意识相当匮乏,村落体育发展相当滞后,这不仅是当前农村体育面临的实际问题,也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进程中急需解决的问题。2003 年 8 月 1 日起《公共文化体育设施条例》开始施行,《条例》的第六条规定国家鼓励机关、学校等单位内部的文化体育设施向公众开放。盘活现有的体育资源不仅有利于充分利用学校的资源,还能节省政府对体育的投入。

  到目前为止,全国具备开放条件学校的总体开放率已达1/3.

  但是村落学校一般不具备条件开放。同时,期待政府部门短时期内投入大量的资金重点发展村落体育的想法不现实。因此,政府对村落体育和村落学校的投入上要统筹考虑,最大限度地实现资源共享。

  2.4 为村落体育发展培训并投入指导人员,构建村落体育内容新体系

  (1)村民体育意识匮乏与缺少社会体育指导员有极大的关系。目前我国现有的65万名社会体育指导员主要集中在城市,人员构成以体育教师和体育骨干为主。必须经过自己申请,培训合格后方能持证上岗。他们相对于教会骨干来说要具备更高的学历和技能,认证也更为苛刻。纵观天主教、基督教等教会在农村的快速发展,我们可以看到:在教会骨干的引导下,满足村民的消遣娱乐、防病治病的目的,定期组织集会能够调动教徒的积极性,形成凝聚力,进而能够增加入教的人数。村落体育社会指导员的认定不妨充分考虑村民的体育热情与体育能力,着眼于村民强身健体、消遣娱乐的目的,真正把体育活动带动起来。

  (2)村民体育意识匮乏与村落体育活动不能成功的开展有极大的关系。村落体育要适应农情、村情、民情。村落体育活动的主体是农民,其次是节假日期间返乡的农民工和学生。开展村落体育要充分考虑到农村的生产生活特点,区别农忙和农闲,还要考虑到中国众多村落里风格迥异的风土人情和千差万别的传统习俗。因此,村落体育的组织形式、活动内容和方式也会因人、因时、因地而异。

  (3)村落体育的活动主体是农民,因此在发展村落体育运动的同时要充分考虑到农民的生产、生活、村落的传统习俗、风土人情,不能盲目的引入一些不切实际的体育运动项目。可以根据不同地区村落的特点,构建村落体育内容新体系,如,可以充分发挥民间传统体育内容,像放风筝、舞龙舞狮、秧歌、放风筝、踩高跷等,既能发挥当地农民的水平,又能达到增进村民健康、丰富村民文化生活的目的。开展村落体育活动时,必须找准村落体育与地域环境、民俗文化的契合点。

  参考文献:
  [1] 王建伟。新农村建设背景下村落体育文化的功能、变迁及定位[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14(1):31~34.
  [2] 余学好。新课程标准下体育教学改革的基本思路[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4(5):668.
  [3] 方曙光,郭敏刚,胡庆山。新农村建设中村落体育的文化诠释[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2010(5):39.
  [4] 李 静,刘 贺。新农村建设背景下村落体育发展若干问题的探讨[J]. 山东体育科技,2009(4):41.
  [5] 郭修金,虞重干。文化视野中村落体育的嫂变与发展[J].体育文化导刊,2008(4):24.
  [6] 罗湘林。村落体育研究[D]. 北京体育大学,2005.
  [7]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件[Z].2006,02,21.
  [8] 李留东,张文革。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视觉下发展农村体育的机电思考[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6(6):15~18.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