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体育论文 > 体育史论文

中国体育科学发展过程中体育留学生的贡献

来源:学术堂 作者:韩老师
发布于:2014-07-05 共5224字
论文摘要

  中国属于科学的继发型国家,科学在中国经历了传入、接受和整合的过程.与此相类似,中国体育科学也经历了学习、移植西方体育科学的历史阶段,逐步形成了现代体育科学体系,最终完成由传统体育向现代体育的转型。在这一历史过程中,许多群体如外国传教士、军人以及中国驻外使节、华侨、留学生等起到一定的作用。通过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等方法,对中国1903-1963年间出国的180位信息较全、影响较大的体育专业留学生(以下统一简称体育留学生)进行专门分析,以揭示体育留学生群体在中国体育科学发展过程中所起的作用。

  在中国体育科学发展过程中,体育留学生做出了积极贡献,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体育学术团体的建立和参与
  
  科学社团是现代科学发展的重要形式之一。体育学术团体是体育科学形成的依托力量和组织保证。体育学术团体的建立及其活动,在体育活动从感性体验走向理性思考、从经验总结走向科学研究过程中起了重要作用。近代以来,体育留学生回国后,借鉴外国人的开办模式,创建、参与了部分体育学术和研究团体,具体见表1(部分体育留学生回国后所做的贡献一直延续到改革开放后,为全面、系统揭示体育留学生的贡献,本表对1903-1963年间出国的体育留学生在改革开放后取得的部分成果也予以统计)。

  由表1可知,解放前,体育留学生回国后创建的体育学术团体主要有中华教育改进社附设全国体育研究会、江苏体育研究会、北京体育学会、中华体育学会、体育研究会等。这些学术团体的主要活动是定期或不定期召开学术会议、举办学术讲座、研讨体育发展规划、主办学术刊物等。其中,江苏体育研究会和中华体育学会分别反映了民国时期体育留学生创建的地方性和全国性体育学术团体的基本情况。【表1】
论文摘要

  吴文忠在其《中国体育发展史》一书中论述了江苏体育研究会召开的三次年会情况,《中国近代体育史资料》第九章“体育组织与学术活动”部分介绍了中华体育学会的简况。

  从这两条资料可以看出,这两个团体当时开展的主要学术活动涉及到体育教材、大纲和课程标准问题,体育师资培训问题,青年体质问题,运动技术、测验和运动竞赛问题,以及审定体育专业名词、举办学术讲座、发行学术刊物、设立专业图书馆、介绍体育新理论等诸多关于体育教学、训练、科研等实际问题。其中编制体育课程标准由体育教师讨论、设立体育专门图书馆等提议颇具新意,在今天仍具有借鉴价值。

  新中国的成立,为开展体育科学研究提供了全新的环境和条件。特别是1958年9月18日北京体育科学研究所(现国家体育总局体育科学研究所的前身)的成立,标志着我国开始有组织、有计划地开展体育科学研究,呈现出建国初期体育科学研究的雏形。

  在建国初期成立的体育学术团体中,有的体育留学生在其中担任重要职务,有的体育留学生成为其中的科研骨干。如中国运动医学专业委员会、全国体总体育文史资料编审委员会以及后来成立的中国体育科学学会等,体育留学生是其早期科研队伍的主要成员之一。另外,许多体育留学生不但在国内的体育科研活动中发挥作用,还加入了国际性体育学术团体。如马启伟(留美体育生)曾担任中国体育科学学会副理事长等职,还兼任亚洲及南太平洋地区运动心理学会副主席一职;杨天乐(留匈体育生)曾担任中国运动医学学会主任委员等职,还兼任亚洲运动医学联合会副主席、国际奥林匹克委员会医学委员会委员等职。在国际体育科研机构任职,表明国际体育学术团体对中国体育科研团队的信任和对体育留学生科研能力、科研成果的认可。

  2 体育学术期刊的创办
  
  举办专业性学术期刊是体育科学迈向体制化、现代化的基本标志之一。在中国体育发展史上,第一份体育学术性期刊是由体育留学生创办的,解放后第一份体育学术性期刊创办者之一和首任主编也是体育留学生。1909 年 4 月在上海创办的《体育界》,被公认为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份体育专业杂志。

  该刊由中国体操学校体育界杂志社编辑出版,中国图书公司发行,总编辑为著名体育教育家徐一冰(留日体育生).该刊以宣传体育学术、联络留日体育界同仁、交流心得为宗旨,设有论说、研究、教材、问答以及杂录等栏目。《体育界》曾在当时华东地区乃至全国体育界产生了重要影响,在20世纪30年代中期,还有人登文以重金收购。

  《新体育》杂志创刊于1950年7月,是新中国第一本专业体育期刊,也是我国唯一一本从20世纪50年代初延续至今的体育期刊。该刊由中华全国体育总会创办,刊名由毛泽东亲笔题写并沿用至今。《新体育》杂志面向世界40多个国家和地区发行,发行量曾经超过100万份。留美归国的体育生林启武(时任燕京大学体育教授)和管玉珊(时任北京大学体育教授),是《新体育》杂志的主要创办人员,林启武教授担任《新体育》第一任主编。

  近代以来体育留学生创办的体育学术期刊,秉承发展中国体育之宗旨,倡导体育学术研究之潮流,在宣传体育知识,总结体育实践经验,传播西方先进体育文化,促进中国体育走向科学化、现代化做出了积极努力。其中,《体育季刊》的刊载情况可以反映出体育留学生在近代学术期刊及学术研究中的影响。吴蕴瑞(留美体育生)主编、上海勤奋书局发行的《体育季刊》创刊于1935年1月,停刊于1937年6月,共出版三卷10期。对体育留学生在该刊发表的所有学术论文的统计表明:从文章数量来看,《体育季刊》从创刊到停办,共有学者发表学术性文章127篇,其中体育留学生发表 69 篇,占文章总数的54.33%;从文章内容来看,体育留学生所发文章主要集中在运动项目、技术、规则和体育测量的研究,外国体育和国际体育赛事的介绍,体育思想和理论的探讨,以及赛事总结、师资培养等方面。这些问题正是当时中国体育发展急需解决的现实问题,表明当时体育期刊和体育留学生在学术研究上的求实取向。

  3 体育著作的出版
  
  体育著作是体育专业人员在一定时期内科研成果的集中呈现。高水平体育著作的出版,是体育走向科学化、现代化的重要标志,也是衡量某一时期体育科研水平基本指标。近代以来,许多体育留学生回国后,经过反复实践,不断钻研,完成了一定数量的专业著作,主要包括专著、译著和部分具有开创性的经典教材。有些著作在当时具有奠基性、开创性价值,在今天也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这些体育著作具有以下特点:一是涉及内容丰富。这些著作所研究的内容,涵盖了体育总论(原理、概论)、体育基础学科(如解剖学、生理学、生物力学、心理学、社会学、统计学、管理学、史学等)、外国体育、体育教学、运动训练(运动项目和训练方法)以及科学研究(科研方法)等,覆盖面广,基本涉及到体育科学研究的主要方面。二是具有一定的开拓性。

  有的著作开创了国内相关学科领域研究的先河,为以后的深入、系统研究奠定了学术基础。如留日体育生吴文忠等人的《体育心理学》、留美体育生张汇兰等人的《人体解剖学》、林启武的《体育运动社会学》以及徐英超的《体育统计方法》等。三是早期学术性著作中体育概论类较多。在1945年以前,体育概论类著作多达6种,如留美体育生郝更生的《中国体育概论》(英文本)、陈咏声的《体育概论》、留德体育生江良规的《体育原理》等。1945年以后几乎看不到体育概论类的著作,代之而起的是各个具体学科的著作,如人体解剖学、人体生理学、运动心理学、体育统计学、体育社会学等。这可能是近代以来体育作为一门新的科学引进到中国,开始是综合、整体的初步介绍,然后才是具体、细化的分科发展,反映了体育科学最初在中国由总到分的传播、演进过程。

  4 体育学科的初创
  
  体育科学是一门新兴的综合性科学,是随着现代体育运动的发展和现代科学技术的进步而发展起来的,现已逐步形成了比较完整的学科体系。体育学科体系一般包括体育自然学科、体育人文社会学科、运动技术学科和体育管理学科。一个新的体育学科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积淀、创造和完善的过程。近代以来,体育留学生回国后,在体育学科的发展方面进行了一些探索,主要涉及到体育自然学科、体育人文社会学科和运动技术学科等方面。

  4.1 体育留学生与体育自然学科
  体育留学生在体育自然学科发展方面的贡献主要涉及到运动生理学、运动心理学、运动解剖学、运动医学、运动生物力学等学科。下面以运动生理学为例予以说明。

  留日体育生徐傅霖早在1909年出版了《体操上之生理》一书,论述了人体运动器、骨骼、躯干前头的运动、上下肢运动、运动的强弱、运动的性质、体操的基本形式等内容,是中国最早的一本运动生理学专著。新中国成立后,我国运动生理学界具有重要影响的人物当首推王义润(留美体育生)教授,她是我国运动生理学的创始人和首位博士研究生导师,在学科建设、人才培养、教材建设、实验室创建等方面为我国运动生理学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另外,陆绍中、黄瑞馨、韦俊文等留苏体育生回国后在运动生理学方面也有较多建树。

  4.2 体育留学生与体育人文社会学科
  体育留学生在体育人文社会学科方面的贡献主要涉及到体育概论(体育原理)、学校体育学、体育史学、奥林匹克学、体育管理学、体育统计学、体育社会学等学科。下面以体育史学为例予以说明。

  留美体育生章辑五、张詠和董时恒,留德体育生程登科以及留日体育生吴文忠等在体育史学科进行了早期的探索。章辑五在1936年出版了《世界体育史略》,为我国研究世界体育史之先声。尤其是程登科、董时恒、张詠三位留学生,为我国体育史学科的开创做出了一定的贡献。在程登科的直接指导下,创建于1942-1943年的四川省立体育专科学校(成都体育学院前身)率先开展体育史教学与研究工作,开设世界体育史课程,程登科撰写了《世界体育史纲要》,为成都体育学院体育史学科的形成奠定了基业;张詠在成都体育学院工作时,历经数年,耗费大量精力,于20世纪60年代翻译了美国普林提斯·霍尔出版社出版的巨著《世界体育史》,译后经油印作内部资料,多年来该书广为体育史学界参考[15]1-4,在学界产生了重要影响;董时恒与其他学者合作,在成都体育学院成立了“体育史研究室”(1986年改为“体育史研究所”),进行系统的中外体育史研究,这是我国第一个体育史学术研究机构,标志着体育史学科已渐趋成熟。台湾学者吴文忠先后出版了《中国近百年体育史》(1967)、《中国体育发展史》(1981)、《中国体育史图鉴及文献》(1993)等体育史著,在中国体育史研究方面产生了重要影响。

  4.3 体育留学生与运动技术学科
  在运动技术学科方面,体育留学生在运动项目推广、运动技术教学和创新、运动规则和裁判规则的翻译与介绍、以及相关教材和专著的翻译及撰写等方面付出了努力。

  近代以来,体育留学生主要在以下运动项目发展以及学科建设方面做出了贡献:篮球(如董守义、牟作云等)、“六人制”排球(如林启武、马启伟等)、足球(如陈成达、曾雪麟等)、羽毛球(司徒桐、林启武等)、网球(马启伟等)、田径(黄健、薛济英、田学易、田继宗等)、体操(陆恩淳、叶培基等)、技巧(张素央、姜龙南等)以及举重(黄强辉等)、登山(周正等)等。

  另外,体育留学生回国后,在部分运动项目上探索出一些新技术、新方法,并取得突破性成果,多次在国际大赛中打破世界纪录。如留苏体育生、著名田径教练黄健训练出中国第一个打破跳高世界纪录的女选手郑凤荣,留匈体育生、著名游泳教练熊开发训练出中国第一个打破游泳世界纪录的运动员戚烈云等。这些成绩,扭转了近代以来中国在国际赛事中“参而不胜”的窘境,也为中国走向竞技体育大国打下了基础。

  5 结论
  
  中国体育科学与其它科学的发展相类似,经历了学习、移植西方体育科学的历史阶段,逐步形成了现代体育科学体系。在这一过程中,体育留学生起了重要作用,主要体现在建立体育学术团体、创办体育专业期刊、出版体育专著、创建体育学科等方面。体育留学生是中国体育科学发展的先驱。

  参考文献:

  [1]黄小茹。中国近现代科学史研究中的体制化问题刍议[J].中国科技史杂志,2008,29(1):30-41.
  [2]吴文忠。中国体育发展史[M].台北:三民书局,1981.
  [3]成都体育学院体育史研究所。中国近代体育史资料[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1988.
  [4]黄汉升。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科技发展史[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2.
  [5]中国心理学会体育运动心理学专业委员会等。沉痛悼念马启伟教授[J].心理学报,2003,35(4):568.
  [6]罗世铭。中国体育通史:第 3 卷[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8.
  [7]朱萍华。中国近代体育报刊考[J].中国体育科技,1998,34(10):61-64.
  [8]刘 蒙。《新体育》杂志不同发展时期的报道研究[D].上海:上海体育学院,2009.
  [9]郝克强《。新体育》创办前后[J].体育文史,1984(Z1):15-17.
  [10]许义雄。中国近代体育报刊目录索引[M].台北:师大书苑公司,1994.
  [11]邵伟德,马楚红。体育学科分类体系的科学性探讨[J].中国体育科技,2004,40(1):62-64.
  [12]朱永和。世界体育大事典 [M].北京:中国致公出版社,1993:11.
  [13]田 野。运动生理学[J].体育文史,1997(2):60-61.
  [14]郝 勤。体育史课程介绍[EB/OL].[2010-12-26].
  [15]D·B·范达冷,B·L·本夸特。美国的体育[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1.
  [16]谷世权。我国体育史研究工作的历程、现状与前瞻[J].体育文化导刊,2003(11):58-61.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