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毕业论文 > 在职硕士论文 > 同等学力硕士论文 > 金融硕士论文

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优化研究绪论

来源:学术堂 作者:姚老师
发布于:2017-03-15 共6643字

  第 1 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2008 年金融危机爆发,国际金融巨头如花旗银行、瑞士银行等都遭受了巨额资产减值和信贷损失,股价暴跌,雷曼兄弟银行破产,这次危机充分暴露了金融机构存在的巨大风险,是对全球银行业风险管理能力的实战演习。银行经营的风险主要有:信用风险,主要指客户违约风险;市场风险,主要涉及国内外经济形势;操作风险,主要是商业银行内部员工违规造成;利率风险,直接影响商业银行盈利水平;声誉风险等。随着金融市场发展,信用风险逐步成为金融市场中存在的最重要风险之一,纵观历史上发生的银行业危机,信用风险是产生银行倒闭的重要因素。

  同时,经营风险是商业银行的基本职能,只有承担风险,银行才有盈利的动机和可能,所以风险管理的能力和水平,决定商业银行管理的成败。

  近几年,我国金融改革持续进行,金融体制不断完善,国内商业银行从内部结构治理、内外部风险管理和经营业绩等方面均有长足进步。在肯定成绩的同时,也应清晰的认识到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存在的漏洞,主要表现在片面追求规模扩张而忽视了风险管理,面对市场变化不能及时决断,错失补救机会,管的太死,控的太严,缺乏应对市场的灵活性。近几年,金融危机余波尚存,世界经济依然下行,我国经济也未能独善其身,国内银行不良贷款陆续爆发,江浙、东北、山东不良贷款比率急剧上升。2012 年 10 月,在金融形势分析会上,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主席尚福林指出"部分行业的信用风险已经开始暴露",在 2013 年全国银行业监管工作会议中指出"守住底线,不发生系统性风险和区域风险",2014 年一季度经济形势分析会中强调"加强不良贷款余额和比率双控管理,积极防范化解突出信贷风险".由此可见,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由部分暴露已发展到靠政策进行余额管理的地步,而大案要案的频发也充分暴露了银行信用风险管理的薄弱,如齐鲁银行票据案件、农业银行北京分行票据案件,银行工作人员因违规放贷被捕入狱的也比比皆是。2015 年四季度,根据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发布监管指标数据显示,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 2015 年 4 季度数据为 12744 亿元,仅较上季末便已增长 881 亿元,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 1.67%,较上季末上升 0.08%.除此之外,还有 2.89 万亿元关注类贷款(按照监管规定,商业银行应按照风险程度将贷款划分为正常、关注、次级、可疑和损失五类,前两类为正常类贷款,后三类合称为不良贷款,正常贷款中,关注类贷款指借款人目前有能力偿还贷款本息,但存在一些不利因素可能对偿还产生影响的贷款)。可见,信用风险管理已是当前银行管理的重中之重。

  2007年 2 月 28日,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发布了《中国银行业实施新资本协议指导意见 》,我国开始了《巴塞尔新资本协议》项目的实施进程,但是,受内外部因素制约,我国银行业在短期内还不能够达到全面实施新巴塞尔资本协议水平。因此,建立了分类实施、分层推进、分步达标的基本原则。

  从目前国内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状况来看,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国内经济低迷,甚至持续下行的趋势,使客户违约增加。

  就单个企业客户而言,国内外经济持续下行,煤炭、钢铁、纺织、造船和出口型企业,尤其是以小型企业为代表的大面积的破产引发的信用风险陆续爆发。有点及面,以产业链、供应链的方式向上下游企业传播。致使大批企业因资金链断裂而违约,最终传递到银行系统,形成信用风险。就集团客户而言,风险的暴露存在隐蔽性,因为盘子大、业务板块多,如果部分板块业务停滞,便会占压集团内部资金,拖累收益较好业务板块,直到累计红利储备耗尽,集团客户隐藏的风险才会逐渐暴露,但集团客户风险暴露的破坏性极大。

  (2)宽松的货币政策,导致信用风险进一步集中。

  积极的财政政策和宽松的货币政策是各国应对金融危机的常用手段,为刺激国内经济,我国提出振兴重点产业的规划,增加关键基础设施的建设,扩大国内需求。在这个大背景下,一些商业银行提出"抓住机遇,加快发展,争取份额,赶超同行"的信贷策略。但目前的外部环境非常复杂,市场行情瞬息万变,对于政策解读,理解和掌握难度较大,投资效果分析难以把握等。而国家刺激投资主要集中在基础设施领域,项目资金主要依赖于银行贷款,信贷集中度较高。当政策红利耗尽,银行信用风险随时可能集中爆发。

  (3)信贷规模扩张及信贷产品创新,对商业银行操作人员要求加大 ,违规风险加大伴随着我国宽松的货币政策,商业银行信贷规模不断扩张,而信贷人员规模及质量难以维系,因此商业银行普遍采用审批权下放的方式解决发展与人员的问题。

  在"全民创业、万众创新"的历史背景下,政府出台各种支持小微企业发展政策,并积极倡导商业银行向中小企业提供信贷支持,更加重了业务、客户数量与信贷从业人员匮乏的矛盾。信贷产品创新,要求信贷人员专业技能提高,与商业银行信贷人员年龄结构偏大形成矛盾。信贷发展重数量轻质量和对信贷政策解读不到位激发了违规风险概率。

  综上所述,商业银行是我国经济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其面临的信用风险是最重要风险之一,因此,在当前经济形势和内外部金融形势下,将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作为研究提升对象,可以对我国经济发展起到稳定和促进的重要意义,本文的研究意义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对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的提升可以更好的适应内外部监管要求:WTO的加入,外资银行涌入,国内银行走出国门参与国际竞争,我国商业银行已全面与国际惯例接轨,要符合国际银行业监管的统一标准《巴塞尔新资本协议》的规定,以及公平竞争的要求。巴塞尔委员会指出,新政的各种基本原则在世界各地银行应广泛使用。作为国际清算银行的一员,我国将接受监管标准,积极推进商业银行转型。

  (2)适应我国经济形势:我国经济正处于经济增长速度换挡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和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的"三期叠加"时期,经济下行压力较大,部分传统产业和产能过剩行业受到明显冲击,内生增长动能不足,一些地区风险集中暴露,企业经营依然困难,违约风险上升。同时,随着我国金融改革的深化,利率市场化持续推行,民营银行等新型经营主体不断增加,互联网金融等新业态快速成长,市场竞争的加剧,要求各家银行进一步提升以信用风险管理能力为重要组成的银行核心竞争力。

  (3)降低潜在风险、提升银行声誉也对信用风险管理具有重要意义。分析信贷客户的风险成因,剖析信用风险管理中存在的各种问题,对于进一步强化新形势下的风险管控,稳步提升商业银行信贷资产质量,促进银行信贷业务稳健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客户选择存款银行的重要因素之一便是资金安全,因此稳健的银行可以更好的吸储,而风险事件发生较多的银行,会因存款业务的减少而导致银行其他业务无法顺利进行。

  1.2 国内外研究文献综述。

  (1)国外研究现状。

  纵观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的研究文献,国际上最早研究信用风险的是西方发达国家,研究主要分为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其中,定性研究包括专家分析法和信用分析法,定量研究包括信用度量模型与人工智能。

  ①国外定性研究Stiglitz,Weiss(1981)研究说明,信息不对称是商业银行信用风险产生的根本原因。借款人为了获得银行贷款,有时会故意隐藏不利信息,因此,在资源和信息方面,商业银行处于劣势[1].Broecker(1990)发现,商业银行数量增加,信贷供给增加,借款人向某家商业银行申请贷款被拒后,可以将不利信息进行调整,继续向其他商业银行申请,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随之增加,商业银行信用风险加大[2].

  Matutes,Vives(2000)研究得出,随着市场经济发展,商业银行竞争加剧,为抢夺客户,可能会出现调查不实,审查不严的贷款项目,导致商业银行信用风险加剧[3].

  ②国外定量研究。

  Beaver(1966)搜集 1954-1964 十年间发生危机的公司原始资料,并选取 79 家样本企业作为研究对象。以单因素分析的方法,将行业和企业规模与样本相比较,对 10 余个财务变量进行检测,为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研究奠定理论基础和模型基础[4].

  Altman(1968)率先将多因素分析法用于公司信用评级,创建了 Z 评分模型。

  同时提出,评级模型应随着市场环境的改变进一步完善[5].随之,以多元因素统计分析信用等级的理论模型逐渐增多,Zeta 模型便是将两个新自变量加入 Z 评分模型而得出。

  Ohlson(1980)以比较宽松的前提,用 Logit 回归分析的方法,创建了新的信用风险评级模型[6].McQuown(1993)指出,公司财务报表可以反映之前的经营业绩,通过市场价格人们可以推断出公司以后的发展前景,因此必须将这两类数据结合,信用风险度量模型才能够精确[7].

  Jing HE(2010)用两个例子说明信用衍生品的价值。商业银行可以使用信用衍生品来管理其贷款组合的风险。同时,从五个方面指出信用衍生品对风险管理的挑战。复杂的信用衍生品依赖复杂的信用风险模型[8].

  Imola DRIGA(2010)指出 信用风险可以简单地定义为借款人无法依照其同意条款履行义务的风险。信用风险管理的目标是信用风险暴露保持在目标范围内,以便银行风险调整后的利润最大化[9].

  Jiajia Jin 等(2012)通过工业和宏观经济因素的角度利用关联分析方法分析信用风险。同时指出信贷资产的质量问题是限制商业银行的进一步发展的障碍,对信用风险的研究是实现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同的行业对商业银行的信贷风险有不同的影响[10].

  (2)国内研究现状。

  国内学者在研究国外理论的基础上,结合国内行情,逐步演变出我国信用风险测度理论,以下按照时间顺序对国内研究进行阐述。

  荣悦(2006)通过分析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成因的基础上,指出当前我国商业银行主要风险为信用风险,而经济转型中,微观和宏观有效制度的缺失是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居高不下的根本原因[11].王雅琴(2007)通过研究金融全球化形势下的商业银行,指出 20 世纪九十年代以来,信用风险管理已成为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重中之重,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和金融开放程度不断提高,外资银行涌入和金融全球化的新形势,提高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能力,缩小与国外银行差距刻不容缓[12].

  汪办兴(2007)研究指出,即便在信用风险管理已经发展为以巴塞尔新资本协议 IRB 法为代表的模型管理阶段,我国商业银行依然以定性和经验作为贷款风险的判断依据。汪办兴通过对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模型和度量方法细致研究,并与发达国家信用风险管理模型相比较,指出改进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模型的方法[13].

  赵丹、陈哲(2008)通过对 KMV 模型和 Credit Metrics 模型比较,选择 KMV模型作为对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度量工具,并将 Matlab 微分方程应用在 KMV 模型中,对我国上市公司进行实证研究,提出用信用风险度量模型确定的信用等级来计算风险带来的收益,以确定贷款证券化发行利率,加快贷款证券化节奏,减少风险损失,降低商业银行信用风险[14].

  蒋鑫(2009)在搜集 1993-2007 年我国宏观经济政策和数据的基础上,通过模型,从宏观角度分析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受宏观经济影响的程度,对经济波动下,不同阶段商业银行信用风险进行实证研究,指出银行应对宏观经济变化的良策[15].徐春红,路正南(2010)进一步改善普通 Logistic 识别模型,使用主成分分析法,对数据信息进行压缩,应用于普通 Logistic 识别模型,提高模型的精确度和稳定性,为商业银行信用风险识别和评估提供有效方式[16].

  管杜鹃(2011)指出,商业银行信用风险评估的前提为建立合理的评估指标体系,指标体系的建设一是要遵守指标选取的一般性原则,二是需要对影响信用风险的各因素正确分析。对指标体系的充分应用和完善可以提高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水平[17].巴曙松(2011)对我国银行业实施巴塞尔新资本协议进展与趋势进行研究,指出 2008 年金融危机后,我国宏观经济复苏,为银行业推进巴塞尔新资本协议提供良好环境,我国监管当局应当明确宏观审慎与微观审慎兼顾、资本监管与流动性监管并重、资本数量和质量同步提升的改革道路,同时指出,银行自身和监管工具存在的问题会影响巴塞尔新资本协议在我国的实施进程[18].

  郭德香(2012)指出,在巴塞尔新资本协议监管下,我国在不良贷款管控、风险控制信息数据库等方面要借鉴西方成功经验,结合我国国情,在商业银行内部建立较为系统、科学的风险控制体系,创建良好的商业银行信用风险文化氛围,有效控制我国商业银行运营中的信用风险[19].凌江怀、刘燕媚(2013)以 10 家上市商业银行为研究对象,以 KMV模型为度量方法,检测 KMV模型对我国商业银行的适用性。结果证明,模型计算出的银行预期违约率与信用评级机构对银行的评级相吻合。商业银行在客户资信质量、贷款组合和差别定价以及违约数据库的建立等方面应进一步完善[20].

  顾海峰(2014)指出贷款企业是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的主要来源,因此,从贷款企业的财务和非财务两个方面设计信用风险指标体系,以模糊综合评判法构建信用平稳下商业银行信用风险度量模型,可以便利地解决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测量问题[21].赵薇、郑宏宇(2015)从法制体系、监管体系和金融结构三个外部环境和资本充足率、信用评级方法、风险防范措施三个内部环境对中美两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进行对比,指出我国商业银行应从信用评估手段、信息披露制度和法制体系入手提升信用风险管理水平[22].

  彭鹏(2016)提出利用"大数据、云计算、互联网平台、移动互联网"等技术,建立基于客户行为跟踪的信用风险管理新体系,以弥补传统信用风险测评的局限和弊端[23].张玉丽、何玉、陈莹(2016)运用大量数据,描述我国商业银行监管现状,通过分析监管中存在的问题,指出对银行监管的建议[24].

  (3)文献总体评价。

  综上所述,对于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的研究是稳定世界经济的重要手段,但基于信用风险的复杂性和经济形势变化的多样性,信用风险管理也在与时俱进。在研究方法上,既有定性也有定量分析,就定性分析而言,主要是综合性的描述,没有进行深入的案例分析。定量分析中,信用风险多从企业角度或期权定价模型中引申,忽略了商业银行的特殊性。在本文研究中,基于上述,在充分学习现有理论的基础上,与时政相结合,通过商业银行实际信用风险管理模式和典型案例,有针对性的提出提高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的具体对策,从而使结论更加可靠和实用。

  1.3 研究体系与内容。

  本文以农行为例,通过风险产生的根本原因和商业银行本身两个角度研究了商业银行信贷风险防范问题。本文主要由五个部分构成:

  第一部分以介绍研究背景和意义、国内外研究文献综述、研究体系和内容、研究思路和方法以及创新和不足为主;第二部分阐述了信用风险和信用风险相关理论;第三部分以农行为例,通过对农行基本情况、公司治理结构、信用风险管理流程、客户评级及信用风险度量方法以及信用风险管理现状的分析,以风险爆发的典型案例指出我国目前商业银行面临的信用风险管理问题;第四部分对发达国家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先进经验进行研究借鉴;第五部分基于上述,有针对提出了加强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的对策。

  1.4 研究方法。

  本文是通过借鉴前人研究成果,将其与自身十余年商业银行从业历程和近十年信用风险管理经验相结合,以小观大,利用农行信用风险案例,阐述经济形势下滑中,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现状、产生的原因以及存在的问题,并对此提出改善对策。主要运用的研究方法有:

  规范分析与实证分析相结合。先通过具体阐述信用风险管理理论的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方法,研究分析当前我国商业银行所使用的风险管理模型,以农行在信用风险管理方面案例进行实证研究。

  归纳与演绎相结合。通过对信用风险管理现有的理论成果进行归纳,借鉴国外先进管理经验及农行风险管理失败案例,对我国商业银行所存在的问题给出适当建议,为提高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水平提供参考。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从实际出发,通过对农行的风险管理实际现状进行分析研究,以大量的信用风险案例为例,结合我国当前的经济形势,找到一个适合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的实施计划。

  1.5 主要创新点与不足。

  一是基于商业银行信贷合规风险,有针对性的提出促进我国商业银行可持续发展和风险预防控制对策。

  二是案例新颖、突出,紧扣时代脉搏,通过深入分析,充分展现了当前信用风险管控的重点和难点。

  三是创新性提出在信用风险管理中引进"三个中心"和"互联网"模式,以提高信用风险管理质量。

  四是指出商业银行应建立基于客户行为跟踪的信用风险管理系统,通过描述客户不同特征,提供相适应的信贷产品,从而降低违约概率。

  由于商业银行信用风险问题比较敏感,在调查中获得的数据资料不够全面。因此,本文中有关商业银行信用风险与风险防范方面的问题分析尚欠深入,有待进一步调查。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