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毕业论文 > 在职硕士论文 > 同等学力硕士论文 > 金融硕士论文

河北省绿色信用机制建设分析绪论

来源:学术堂 作者:韩老师
发布于:2016-04-07 共6283字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二十世纪下半叶至今,随着国内改革开放的深化和国民经济的飞速发展,我国社会也获得了一个较为稳定和良好的发展环境,一系列物质财富的极大丰富,带给我们发展成就的同时,也暴露了这样或那样的社会问题和弊端。时至今日,很多问题都成为了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的障碍,较为显着的生态环境持续恶化、资源利用不科学问题以及由此引发的环境问题,已经成为了世界各国政府和社会的发展难题,可以说,我们的生存与生活环境变得日益严峻。随着这些问题给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带来越来越大的压力,环境污染逐渐成为了我国政府机构、有关组织和公民越来越重视且不得不寻求解决之道的社会问题。尤其是近几年来,我国各大地区相继出现了不同程度的空气污染问题,其中以雾霾引发的呼吸道疾病显得尤为严重,这极大地增加了社会的医疗保险支出和资源损耗。来自世界银行于 2013 年发布的一份关于环境污染问题影响的报告中显示,中国由于环境污染造成的过早死亡、身体健康问题、医疗成本增加等造成的严重损失巨大,这一损失换算成经济成本以后,约占中国当年 GDP 的 5.92%,由于空气污染所引发的年死亡人数高达 70 万人。作为人口较多的省份,河北省紧邻首都北京,一直以来就被视为首都的绿色环保屏障,但在 2014 年内,河北省主要城市在全国 74 个重点城市空气质量调查中的排名情况让我们认识到其环境污染问题的严峻形势,河北省被调查城市中有 7 个位于全国空气质量相对较差排名的前 10 位。

  从经济学视角来看,我国现阶段是经济转型时期,越来越重视信用经济建设,由于信用已经在很多领域得到了较好发展,突显出对于资源配置优化的贡献,同时,信用还是社会经济行为中必不可少的确保质量和效率的一种标准。因此,我国在尝试性设计并发展绿色经济的道路上,就可以探讨性地引入绿色信用的概念,根据我国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工作开展的基本要求,构建绿色信用体系。这里的绿色信用体系在我国还处于一个设计和建设的初期阶段,我们应当将其视为环境保护的一种新型手段和优化现有经济发展资源配置模式的一个途径,通过建立合理的评价政策、标准与方法等,引导有限的资源朝着那些能够对生态文明建设和环境保护工作产生良好推动作用的方向集中,将大量的资金和资源投入到可有效控制环境风险并带来一定经济环境效益的领域中去。那么,绿色信用体系的设计和建设也就逐步被我国政府、社会和公众所认可和支持,进一步适应我国环境保护政策及其配套的法律法规和制度等的基本要求,与此同时,我们还应当将绿色信用体系的建设融入现阶段大力倡导的国家社会信用体系中,将其看做是社会信用体系的重要构成部分。

  近几年,河北省的以工业发展带动的经济得到快速发展,工业企业的各种废弃物排量逐年增加,其能源消费位于全国前列,这样的产业结构给环境造成了巨大压力。河北省的环境目前面临着水环境污染状况严峻、大气环境污染严重以及固体废物污染逐渐加剧等各种问题,要解决这些环境问题就必须要寻找一个合理有效的环境保护手段。

  基于此,本文对于河北省绿色信用体系建设现状和设计思路的研究,有着较为深刻的社会背景和现实依据,这也源于河北省整个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总体规划和发展目标的一种把握。在 2013 年,河北省政府就已经开始着手部署基于本省基本情况的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在河北省深入开展经济转型和产业结构调整的同时,设计和构建绿色信用体系,推动其建设步伐,也就成为了河北省信用体系建设工作中的一个重要环节。

  1.2 体系基本内涵

  信用的最基本含义是“遵守诺言,践行承诺”.绿色信用,也可以叫“环境信用”,是指被评价主体(本文中指政府组织、企业、金融机构)在环境问题上遵守法律法规及约定,践行其直接或间接环境行为上的承诺,并最终取得社会的信任的过程。绿色信用是随着社会对于环境保护认识上的提高而逐渐产生的一种新的标准,是判断被评价主体是否对环境负责的重要依据。

  绿色信用体系是建立在绿色信用概念上的,是指由国家或地方有关部门建立用于解释、证明与查验被评价主体环境行为的信用状况,并起到监督、管理和保障被评价主体在环境行为规范发展作用的具有法律效力的一系列规章制度与行为规范。

  1.3 国内外研究动态

  1.3.1 国外研究现状

  在世界各国的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中,不同地区和不同经济发达程度的国家有着区别较大的信用体系和政策,例如欧美发达国家由于国内经济较为发达,很早就形成了较为成熟的、科学的环境经济政策(有的国家直接称之为绿色政策),这主要是为了推动本国的环境保护工作的顺利开展,相关概念的出现,如绿色信贷、绿色财税、绿色采购等也成为了与之配套的政策性措施,对于环境保护工作的开展具有很强的“内在约束”性,这类经济手段极大地提高了社会环保意识,同时对于企业的经济行为也起到了环保投入鼓励和促进作用。

  本文对国外学者在绿色信用体系方面的相关研究情况进行了总结,相关研究主要有:

  Ostrom·E(1985)在研究小企业内在制度中,发现它是存在于市场制度与强制性制度二者之间的一种有效的制度形式,通过系统地分析发现,对于那些小规模组织,采取一种有别于非纯粹的市场机制,同时也并非那种依赖于政府行政权利的强制性控制制度,这种内在制度可以由使用者自发制定,并在组织内部达成一致顺利实施,类似于合约的性质。

  Swaney·J(1987)研究了后制度环境中的经济学要素问题,发现社会中普遍存在的环境问题大都突出地表现为个体之间的利益冲突,那么为了更好地解决这一利益冲突,需要把个体之间的关系来进行剖析,并通过制度安排来进行约束,进而实现最终的解决或降低冲突发生概率,那么环境政策及其一系列准则就成为了这一制度安排中必不可少的形式之一,这也可以通过制度经济学的视角来分析,那就是某一环境问题的有效解决,应当建立在各类正式和非正式的制度及准则之上,通过它们来实现对个体之间进行的经济活动和利益行为的必要约束,进而达到影响其环境行为的目的,这就是环境政策制定的依据。

  Maths·L 和 Bino·C(2001)在研究银行基本业务和功能的过程中,针对商业银行作为主体去评价企业的绿色信用行为所表现出的依赖关系进行了探讨。一方面,银行能够按照政府制定的或行业内普遍执行的相关绿色信贷方法和准则等手段来强制性地要求贷款企业和融资企业在资金运用上不得不做出对环境因素的考量。另一方面,银行还通过融资渠道去推动企业的环境行为,引导企业建立绿色信用,而银行则扮演着企业环境行为信用评估的角色,将企业的价值增值作用与环境影响之间的关系纳入绿色信用体系中,这是一个企业绿色行为的正向促进效应。

  Rodney·W(2002)探讨了环境金融的基本概念和所具备的特征,并对其展开了系列的案例分析与研究,认为企业在发展自身经济实力的同时,应当注重环境保护工作的开展,而政府和社会有权利对企业的这类绿色信用做出准确的评价。

  Thompson·P(2004)在研究中认为银行开展的绿色信贷服务其实是银行在向贷款者发放贷款环节,要求贷款者不得不将环境因素纳入资金运用项目中,进而通过这一绿色信用评价机制和措施去考量贷款者或贷款企业是否具备符合这一绿色信用标准的贷款资格。

  Marcel·L(2007)认为银行作为一般的金融机构,在社会资源分配中具有无可替代的地位,可以通过绿色信贷等方式刺激企业加大对环境保护的投入,对其开展绿色信用评价就是一个很好的选择。

  Phillip·S(2009)在研究中选择了问卷调查法,对企业的绿色环保行为进行了研究,在评价中选取了那些对于企业环境行为有着较大的影响因素,运用了 SPSSClementine 数据挖掘技术平台,对相关数据做出科学的统计分析,得到了环境调查信息关联性指标,他还借助于神经网络算法进行模型构建,并采用了 Logistic 回归分析的方法,综合评价了企业的环境行为,得到了较好的效果。

  通过分析国外学者在绿色(环境)信用方面的研究成果不难发现,不乏从政治、制度、经济的角度去考量企业绿色信用评价方法的应用对于环境保护及企业发展的影响,从金融机构角度去寻求激励企业在发展中注重环境保护投入,并将数学模型和算法应用在企业的绿色信用评价中,也有学者侧重于环境经济学视角去分析企业绿色信用评价问题,这些研究成果都可以作为本研究的有效借鉴。

  1.3.2 国内研究现状

  本文梳理了国内学者关于绿色信用及其体系建设的研究,主要可以分为如下三个方面,具体来讲:

  国内学者对于绿色信用体系主体多方参与模式进行了研究,例如施德国(2005)研究了铜陵地区的企业在进行绿色信用评价中应当坚持的制度方向进行了探讨,并根据这一地区企业的实际情况,认为通过企业绿色信用评价的指标体系简化设置可以提高评价效率,应当在评价过程中引入第三方评价机构,并在机制建设上要突出企业绿色信用评价信息的及时发布和资源共享,做好媒体、社会公众等的监督工作。李岩(2008)在研究针对企业如何构建绿色信用体系的过程中,主张引入社会公众参与,并由第三方机构来作为评价主体,突出其独立性和公平性,还应当对传统的环境管理体系作出适当的调整和变革,他强调了公众参与对于企业绿色信用评价的监督作用。黄蓓莉(2009)研究了现阶段我国存在的较为突出的企业绿色信用评价问题和缺陷,关于其改进对策,他认为可以借鉴生态经济盈利模式,也就是在企业绿色信用评价中引入外部咨询公司,实现参与主体的独立性和多样化,起到彼此监督作用。杨丽伟(2012)主张将企业绿色信用评价的实施者界定为无任何依赖作用的第三方评价机构。关于这一观点的探讨,关阳、李明光(2013)也通过研究认为在企业有关绿色信用评价措施方面,很有必要发展评价主体第三方化。

  国内学者对于绿色信用评价的现状进行了研究,例如李夕兵(2007)研究了企业绿色信用评价问题,并以重庆市为调查分析对象,发现重庆市在开展信用评价中出现了诸多问题,其中,缺乏必要的法律依据是一个较为突出的问题,这对于评价结果的有效性是没有保障的,因为不具备强制性。另外。在设置相关评价指标过程中,存在的局限性主要体现在评价过程中对被评价主体的不平等性上,那些参加信用评定的企业,主要涉及了工业领域的企业,其他领域则很少涉及,这不得不说是一个局限性。熊纬(2007)立足于九江市的绿色信用评价实践工作,认为参与评价的企业范围也较窄,相关评价标准的设置也不合理。杨兴、吴国平(2010)对于企业环境信用未被重视的原因进行了分析,认为之所以不受到重视,主要原因在于得不到立法上的基本保障,这也是大力发展符合企业评价需要的绿色信用评价制度的主要原因。关阳、李明光(2013)选取了广东省和浙江省两省下辖的部分试点城市的绿色信用评价问题进行研究,发现企业在被评价中并未触及主要的信用因素,所选取的评价指标缺乏必要的交叉关联性,在运用评价方法和步骤的过程中同样不太科学,也就是说,企业绿色信用评价并未在这些试点地区得到认可和普及,主要是缺乏相配套的法律依据保障,为能够设置合理的绿色信用被评价企业的被评价范围,而在主体参与方面,仅仅是环保部门,这样过于单一的参与主体无法真正发挥出绿色信用评价在企业发展中的环境行为干预作用。

  国内学者还就绿色信用评价成果应用进行了研究,例如李晓安、彭春(2009)在研究环境信用与环境价值之间存在的关系的过程中,重点对于信用的种类和功能进行了诠释和解读,认为我们应当坚持环境信用的法治化途径,充分发挥其在治理经济生态多元价值中的优势作用,所构建的企业绿色信用规制和评价措施应当侧重于企业环境信用的效力和公平性的方向。周曙光(2011)立足于企业环境行为内部参与主体之间的博弈论观点,认为应当大力整合企业环境保护行为中的动力因素,将其作为推动企业参加绿色信用评价的一种有效的激励模式,并规范主要的评价过程。陈英(2012)对于企业绿色信用评价的成果进行了探究,认为发展企业环保信用并以此来推动企业改善环境问题,已经是我国当前不得不选择的一条可持续的经济发展道路,那么,关于绿色信用评价成果的应用,她强调通过分类管理的模式来突出企业绿色信用评价成果的效用。李连甲(2014)通过分析上海市部分企业在绿色信用体系建设中的参与积极性,发现很多企业参与绿色信用评价的原因是为了通过绿色信用评价成果来获取更多的金融支持和政策倾斜,而企业绿色信用评价成果的信息及其公示在很大程度上都可以不断地去刺激企业去加大环保投入,以实现削减污染、改善环境的目的,反过来可以获得良好的绿色信用等级。周斌泉(2014)通过分析现阶段我国存在的环节信用评价体系的建设问题,提出的观点是绿色(环境)信用已经成为了现阶段我国建设生态文明和发展环境保护事业的一项技术性举措,同时也是企业环境保护行为的实现途径,可以把企业的绿色信用与社会信用管理以及我国大力倡导的环境保护行为联系在一起,互相借鉴其中的经验和做法,他还对当前我国在建设绿色(环境)信用评价体系中出现的一些典型问题做出了分析,并对绿色信用体系的可行性做出了探讨,并有针对性的提出了问题的解决对策。

  通过总结和分析国内外学者关于绿色信用及其体系建设的研究现状不难发现,学者们越来越重视将绿色信用评价技术或方法应用在企业环境保护行为中,无论是在绿色信用的理论和作用机制探讨方面,还是在实证分析方面,均取得了可供本研究借鉴的一些成果,但国内外学者较少从政府、企业、金融机构三个视角去考察和分析一个地区的绿色信用体系建设问题,这就为本研究的开展提供了一个思路。

  1.4 研究方法与研究内容

  1.4.1 研究方法
  
  1.文献阅读法:通过查阅与绿色信用体系建设有关的期刊、论文、统计年鉴等,得到相应的结论。

  2.归纳与演绎法:通过研究我国现有的整个信用体系建设所取得的进展,然后结合我国绿色经济的实际情况和一些地方绿色信用体系建设的实践,演绎并设计出河北省的绿色信用体系的构建机制。

  1.4.2 研究内容
  
  本文立足于河北省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现状,对其绿色信用体系的建设情况进行了深入剖析,运用绿色信用评价相关理论和方法,试图设计出符合河北省发展需要的绿色信用体系思路,主要研究内容如下:首先,阐述了本文的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国内外研究动态、研究方法与研究内容、主要创新与不足;其次,阐述了绿色信用体系建设的相关理论,即生态系统理论、绿色经济理论、外部性理论、风险管理理论、信用管理理论;再次,分析了绿色信用体系的功能;接着,从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的角度分析了河北省建立绿色信用体系的必要性;然后,分析了河北省绿色信用体系体制设计,从政府、企业和金融机构三个视角分析了河北省绿色信用评价指标的设计思路,并对绿色信用体系的运行机制进行了阐述;最后,从制度和政策角度提出了河北省绿色信用体系建设的配套措施,认为在制度建设方面,应当重点制定和完善责任制度、标准制度、评价制度、报告制度、执行制度,在经济政策方面,重点发展绿色信贷、绿色保险、绿色证券、绿色税收、绿色财政等,在行政政策上可以考虑绿色鼓励性政策、绿色禁止性政策等。

  本文的技术路线如图 1 所示:【1】

  
  1.5 主要创新与不足

  本文立足于河北省生态文明建设与环境保护这一视角,将绿色信用的概念和思想引入河北省社会信用体系的建设中,对其绿色信用体系的建设进行了探讨,提出了着眼于政府、企业、金融机构三位一体的河北省绿色信用体系评价的设计思路,并从相关制度和相关政策的角度试探性地提出了河北省绿色信用体系评价的配套措施,可为本省下一步开展绿色信用体系建设提供理论方法参考。由于本人知识水平和相关工作经验所限,所提出的以政府、企业和金融机构为方向的河北省绿色信用体系设计思路还不太成熟,对于政府和金融机构的绿色信用评价还有许多待完善的地方,这将在今后的研究和工作中进一步充实、加强。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