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毕业论文 > 在职硕士论文 > 同等学力硕士论文 > 法学硕士论文

制约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有效性的主要因素(2)

来源:学术堂 作者:姚老师
发布于:2015-10-23 共8580字

  二是教育队伍主导性与大学生主体性失衡。在整个理想信念教育过程中,教育者无疑是关键性环节,发挥着主导性的作用,肩负着为党和国家的事业培养青年一代的历史重任。教育队伍的主导性地位是实施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现实需要,是教育者开启理想信念教育活动的基础性条件。作为受教育主体的大学生来讲,其主体性诉求愈发显现出来,表现在大学生对于自身自由而全面发展的现实渴求以及实现自身价值取向的优选。教育队伍的主导性与大学生的主体性应保持合理的动态平衡性关系,在教育实践中应表现为教育者积极主动的教育引导与大学生自觉主动的学习内化、实践外化的有效结合与统一,这是教育者与大学生在教育活动中的协调发挥各自作用的一种良性循环状态。在实际教育工作中,教育者往往容易放大其自身的主导性,进而上升为单一的权威性,片面强调"填"与"灌",只注重在教育过程中传达教育内容,极易弱化或忽视大学生的主体性地位,无法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能动性,学生对于教育内容的接受程度无法得到保证,从而削弱了理想信念教育的有效性,导致理想信念教育出现"空心"现象。

  (三) 家庭因素

  1. 家庭教育理念的"偏差"

  家庭教育理念对于学生的全面发展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面对着越来越激烈的社会竞争和生存压力,部分家庭的教育理念出现了种种"偏差".这种"偏差"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

  一是家长不能正确理解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性。部分家长对于学生的期望值过高,把学习成绩看得过重,片面地强调"分数至上",只重智育,不重德育。

  这也使得学生们片面地理解了"知识改变命运"这句话,而没有意识到思想道德素质的培养对于一个人成长成才发挥着更为重要的作用。这种家庭教育观念导致了学生迫于家庭的期望,只能将自身的专业知识技能学习置于重要的位置,而对于思想道德素质的培养则无暇顾及,渐渐予以淡忘。其结果只能是理想信念教育在家庭之中处于"真空地带",而学校的理想信念教育效果也在家庭教育的影响下消失殆尽。

  二是家长不能正确看待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衔接互动的重要性。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家长对于学生的关心更多的表现在物质生活上的满足,在生活上对孩子过分关心,事事包办代替,忽略了对学生精神生活上的引导与规范。

  家长理所当然的认为,学校应当承担教育学生的责任和义务,家庭只是辅助作用。

  教育似乎成为了学校一方的任务与责任,家庭教育没有发挥其应有的基础性作用。这样,家庭与学校的双向教育互动无法实现,理想信念教育的衔接中断,无法形成教育合力,因此,理想信念教育的效果无法在家庭中得到应有的延续和强化,其有效性受到很大程度的削弱。

  2. 家庭教育环境的"侵蚀"

  家庭教育环境是指学生在家庭中所受到的思想品德、道德行为规范以及文化知识等各方面教育的综合性条件,它的形成是以在一定的家庭经济条件下,家庭成员的特性以及其相互关系为基础的。在现代家庭中,家庭教育环境对大学生的教育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家庭经济条件的影响。一方面,家庭经济条件优越,家庭为子女提供了足够的庇护与支持,有可能对子女的独立能力产生负面影响,造成他们自我创造生活条件的意愿和能力有所下降,由此出现了一些"等"、"靠"、"要"的消极思想,使他们放松了对理想信念的向往与追求。另一方面,家庭经济条件贫瘠,家庭无法提供给子女必要的经济供给,在此种条件下,生存成为最大的问题。这种压力也给子女带来了无法摆脱的心理影响,家庭更加无法满足子女的教育需求,这种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的双重缺失使得他们对于理想信念的认识渐渐模糊不清。

  二是家庭成员个体特性的影响。这主要是指父母的思想品德素质、文化素质、个性特征等对子女的影响。在家庭教育环境中,父母占据着主导地位。他们的思想认知水平、道德行为规范都对子女起着示范和榜样的作用,他们的价值取向、言行举止、生活习惯都对子女产生着深刻的教育影响,这种影响是持续性的、潜移默化的,甚至是根深蒂固的。然而,往往较低文化层次的父母对于子女的教育影响容易产生忽略,自身的一些偏执思想和不良习惯在子女身上出现了映射,从而给学校思想教育工作带来了困难与阻力。例如,有些父母重眼前利益,忽略长远发展,思想境界不高,看重个人得失等等,这样无意识地灌输给子女的都是有局限性的思想意识,使他们的个人发展受到制约和局限。另外,较高学历层次的父母也容易出现一些官僚思想和权势思想,认为只有走仕途才能出人头地,才算是有本事,有能力。这样也会使子女萌发追求官位、追求权势的思想,导致他们无法正确认识自我,无法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这对于大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都是需要予以重视和纠正的。

  三是家庭成员之间关系的影响。这主要指的是父母的婚姻关系以及父母与子女的关系。婚姻完整、气氛和睦的家庭对于子女的健康成长是大有裨益的。反之,对于气氛紧张、冲突不断、成员结构不完整的家庭来讲,它对子女成长所带来的影响则是相当不利的。这将对子女的心理上产生严重打击,继而容易使他们产生对于婚姻和家庭的不信任和排斥,甚至是出现心理疾病,严重影响他们的健康成长。另外,父母与子女的关系是否融洽也关系着子女的成长成才。一般高压式的家庭关系往往容易使子女出现叛逆或者孤僻的性格。这样会压抑孩子内心的真实的需求和意愿,导致心理出现畸形,严重影响他们正常的学习生活。这些情况的出现都将给学校理想信念教育带来困难和挑战。

  (四) 学生主体因素

  1. 学生主体素质的差异性

  大学生作为理想信念教育的接受主体,其自身的综合素质对于教育效果的取得有着重要的影响。大学生的主体素质主要包括政治素质、道德素质、知识能力素质和心理素质。大学生个体的成长环境和个性特征的不同,使得每个人素质参差不齐。学生主体素质的差异性使得理想信念教育出现了异样的教育效果。具备良好思想道德素养的学生主体,更容易对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内容产生亲近感和信任感,能够更加自觉的配合教育者开展教育活动,教育效果自然会较为理想;反之,思想道德素养较差的学生本身对于思想道德素质的重视程度和要求不高,对理想信念教育内容表现的较为冷漠,甚至排斥,无法与教育者的教育引导产生共鸣,这样,学生也就无法接受和认同教育要求,教育效果必定不理想。同理,具有较为完善知识体系、能力水平较高、心理素质过硬的学生主体,在面对教育活动中出现的理论问题、实际问题时,能够利用自身的综合素质的优势,以稳定的心理状态和坚强的意志,通过分析、判断、整合等过程,将教育内容与要求内化为自身的个人需要,最终实现教育目的。反之,则异然。因此,在进行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时,既要承认和尊重学生主体素质的现实差异性,又要尽可能地以这种差异性为出发点,分层次、分类别地对大学生开展理想信念教育。

  2. 学生主体认知的局限性

  部分大学生对于一些理论问题和现实问题存在一些认识误区,在认识程度上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使得他们对教育内容产生质疑,影响到理想信念教育效果的实现。部分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出现的一些困难和挫折认不清、看不透,便质疑社会主义道路的正确性,从而渐渐对社会主义道路失去信心,对社会主义理论置之不理。部分学生将党内出现的不正之风和贪污腐败现象视为党的领导问题,对党的领导能力和领导地位产生怀疑,动摇了跟党走的决心和意志,对党的思想理论失去信心。类似情况的出现,从根本上讲,是学生主体认知水平的局限性所导致的。在开展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过程中,教育者一定要了解学生的认知水平,循序渐进地给予引导和教育,切勿盲目拔高,影响教育效果。

  3. 学生主体选择的盲目性

  当今,教育环境的日趋复杂化,思想观念多元化日益明显。大学生处在纷繁复杂的现实世界中,对一些消极思想缺乏防范意识,盲目加以选择,致使大学生偏离了教育轨道。面对激励的竞争和生存压力,部分大学生选择了个人主义、金钱主义和功利主义,忽略了国家和集体的利益,过分追求个人利益,视金钱为万能之物,凡事讲求索取,不讲付出。在这种价值观念的影响下,大学生变得自由散漫、自私自利,对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造成了极大的困难。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