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社会学论文 > 人口学论文

老年过程观的理论基础、核心内容及现实意义

来源:学术堂 作者:周老师
发布于:2014-09-03 共7193字
论文摘要

  随着老年人口的增长,与人口老龄化相关的老年供养系数增加、代际间冲突等问题日益严峻.这些问题的解决需要以积极的态度去重新认识老年人和老年阶段,并对老年人的能力、社会角色和社会责任进行新的思考.2002 年第二届世界老龄大会提出"积极老龄化"概念,为老年理论的发展提供了空间.过程论是对积极老龄化观念的理论探讨和阐释.

  一、对既有老年社会学理论的评述

  既有老龄化社会学理论为我们认识人类衰老现象及老年群体提供了一定的阐释.这些理论对老年阶段的阐释既有消极的,也有较为积极的,但总体上,悲观性的理论解释具有更广泛的影响.

  ( 一) 偏消极的老年社会学理论及其缺陷

  所谓偏消极的老年社会学理论,是指不能为老龄社会问题的缓解提供积极帮助的理论观点.其主要代表有脱离理论、社会交换理论、角色理论及"健康老龄化"理论.

  1. 脱离理论: 偏消极的理论.脱离理论认为: "能力不可避免地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下降和普遍期待死亡.脱离的过程可能由老年人也可能由社会启动.不管脱离社会的过程如何开始,都可以假定是相互起作用的,对社会和个人都会产生积极的影响.社会服务-如果有的话-不应该谋求恢复老年人的生气,应该鼓励他们退出社会."[1]

  在脱离理论看来,老年人脱离社会既有利于其晚年生活,也有利于社会的发展,老年人的退出及年轻人的进入是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

  在现实社会中,许多政策和制度都在支持着脱离理论,最明显的就是世界各国普遍实行的退休制度."强制性退休标志着社会启动了老年人脱离社会的机制"[2].退休制度是由社会启动的使老年人脱离社会的机制,而老年人自我评价下降等因素也导致大量老年人自己选择了脱离社会.全国城乡老年人口状况抽样调查数据表明,城市老年人中有 58. 6% 不愿意从事有收入的工作,农村有 47. 5% 的老年人不愿意继续干农活[3].脱离理论忽视了这样的事实,即无论撤退到哪里,老年人都扮演着社会角色,都无法完全撤出社会.

  2. 社会交换理论: 老年人社会地位下降的原因.J 詹姆斯·多德将社会交换理论用于分析老年人,从权力和资源不平等的角度去理解老年人所处的社会地位,认为老年人地位下降的原因是缺乏可供交换的资源.该理论的缺陷在于,现实生活中完全理性的人是不存在的,社会也没有纯粹的交换环境,同时,许多老年人并不缺少资源或权利.

  3. 角色理论.科特雷尔提出的角色理论认为,人的一生会经历不同的阶段,每一个人生阶段都有对应的角色; 进入老年阶段后,人们面临的不是如中年人那样的角色变换或连接,而是不可逆转的角色丧失或中断.首先,从职业角色进入到闲暇角色.其次,从主导角色转变成为依赖角色.再次,老年人的角色越来越单一,社会关系网络不断缩小.最后,老年人可能会从配偶角色转变为单一角色[2].角色理论有其合理性,但其对老年人的角色变化的认识比较消极,认为老年人要想成功适应老年生活,必须调整自己去适应老年期的角色变化,其对比的标准仍然是职业角色中心论.

  4."健康老龄化"理论.1987 年世界卫生大会首次提出了"健康老龄化"的概念,并指出"健康"的五项标准,即躯体、社会、经济、心理和智力健康.在 1990 年的世界老龄大会上,世界卫生组织把"健康老龄化"作为应对人口老龄化的一项发展战略.虽然健康老龄化这一认识已是应对老龄化社会的一个积极的进展,但它强调的内容主要集中在老年人的生理、心理和智能方面,含有老年人是弱势人群、被照顾者、被动的接受者以及纯粹的消费者之意,只注重老年人的社会消极影响,却忽视了老年人对社会的积极作用[4].

  ( 二) 偏积极的老年社会学理论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逐渐认识到人口老龄化既是问题,也是机遇,一些较为积极的老年社会学理论开始涌现.

  1. 社会活动理论: 参与成为成功老年人.凯文( Cavan) 等人提出的活动理论认为,社会生活有助于帮助老年人重新认识自我,保持生命力; 老年人应当在新的社会参与中重新认识自我的价值; 那些与社会环境保持积极互动关系的老年人最可能成为成功的老年人.老年活动理论认识到了中年和老年之间的延续性,强调社会活动对老年人享受生活具有积极作用,也对经济、社会生活有持续性贡献.社会活动理论也有不足之处,它忽略了社会环境、经济条件及老年人个性这些因素对老年人活动的影响.

  2. 连续理论: 老年是人生中不可分割的一个阶段.美国社会学理论家纽加顿( Neugarten) 、罗伯特( Robert) 和阿齐利( Atchley) 等人提出的连续理论用连续性来阐述老年社会问题[5].连续理论看到了"脱离"的片面性,认为脱离理论及活动理论均忽视了老年群体差异性的问题.立足于个性研究,连续理论认为老年期的生活方式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其中年期的生活方式的影响; "老年"并不是一个独立存在的阶段,而是人生的一个后续阶段; 一个能在老年时仍保留中年时代的个性和生活方式的老年人比较容易拥有一个幸福的晚年[2]235.连续理论认识到了人生的连续性,但这一理论的最大缺陷在于忽略了外部社会因素对人们个性及对衰老过程的影响.

  3. 积极老龄化: 健康、参与和保障."积极老龄化"是指人到老年时,为了提高生活质量,使健康、参与和保障的机会尽可能获得最佳机会的过程.老年人不仅要保持身心健康,而且要参与社会建设.一方面,"积极老龄化"不再将老年人单纯地定义为弱势群体,从而使其被边缘化和隔离化,认为老年人能够成为家属、亲友、社区和国家的积极贡献者.另一方面,如果说活动理论过于强调活动,而忽略了老年人参与活动的主客观因素,连续理论看到了人的个性特征,却又忽略了社会环境的作用,那么,积极老龄化则既着眼于老年人自身,也着眼于社会环境的支持.

  二、老年过程观的理论基础和基本观点

  老年过程观是一种积极的老年社会学理论,它是在过程论的基础上,对积极老龄化观念的理论探讨和阐释.

  ( 一) 老年过程观的理论基础

  1. 老年过程观立足于生命周期的客观规律.人的生命周期是一个客观规律,这是生物体从产生、成长、成熟、衰退到死亡的全部过程.老年过程观认为,老年是完整的生命的必经过程,老年生命的主要任务依然是要创造一个美好的老年角色,参与并积极推动社会发展,完成代际文化转换的终极任务.

  2. 老年过程观采纳了海德格尔"向死而生"的生存观.海德格尔在《存在与时间》一书中阐释了自己的生死观.首先,在海德格尔看来,死是生的一种"可能性"."在此在中,始终有某种东西悬欠着,这种东西作为此在本身的能在尚未成为'现实'的,从而,在此在的基本机制的本质中有着一种持续的未封闭状态.不完整性意味着在能在那里的悬欠."[6]

  也就是说,人的一生需要实现多种可能性,而"死"就是其中的一种可能性,一个人的生命要想完整,就必须把诸多可能性变为现实,而"死"这种可能性也是完整的"生"所需要讨回的债务,以让完整的生命不再悬欠.其次,由于"死亡绽露出最本己的、无所关联的、超不过的可能性.作为这种可能性,死亡是一种与众不同的悬临"[6]300 -301."死"是一种不可替代的必将到来的可能性,一个人只要"活着"就注定逃不过"死了"这个可能性.最后,人是"向死而生"的.海德格尔说: "死亡作为此在的终结存在于这一存在者向其终结的存在之中"[6]310.人一出生就意味着死亡,人是在走向死亡的旅途中生存着的.从更深层次的意义上来看,就意味着我们人必须立足于"死"从而来谋划"生".这种"向死而生"的生存观正是老年过程观的主要思想支撑.正是因为"死"是生的必然结果,所以,老年过程观才认为老年阶段不应刻意在意这个"生"而知之的结果,越到老年越应该以过程取向建构完美人生.

  3. 认知理论和社会建构理论是老年过程观成立的理论依据.认知理论认为,认知可以帮助我们建构主观意义的生活世界.社会建构理论认为,世界是客观存在的,但是对世界的理解和赋予的意义却是由每个人自己决定的.人们是以自己的经验为基础来建构或解释事实的,由于每个人的经验不同,因此对外部世界的理解便也迥异.从少年到老年,人们赋予人生阶段不同的意义,进入老年阶段,人们也会建构出自己的老年生活所应包含的意义.角色理论、活动理论、老年亚文化理论、交换理论、健康老龄化、积极老龄化等都是人们赋予的或消极、或积极的老年生活的意义.传统的消极认知忽视了老年生命的意义,既不利于老年人的成功老龄化,也不利于社会的成功老龄化,因此,通过改变传统的消极认知,建立新的积极认知,挖掘老年过程的精彩和社会价值是对积极老龄化的理论回应,而这种指导性的积极认知就是老年过程观.

  ( 二) 老年过程观的基本观点

  老年过程观的价值立场和基本观点在于: 老年过程依然要创造一个美好的老年角色,参与并积极推动社会发展,完成代际文化转换的终极任务.首先,老年过程观认为老年人是有能力与价值的,他们并没有完全退出社会,而是继续扮演着各种社会角色,因此承担的社会责任也是多样的.老年人的能力与价值不仅是自我生活、自娱自乐,更体现为参与社会和服务社会.其次,老年人应积极转变社会角色.

  老年人不仅要感知周围环境的变化,并且要根据环境变化做出适当的角色转换.比如,从关心自身发展到关心他人,从关注个人发展到关注社会公益.在新的场域中,老年人的主导角色并未消失,老年人的社会角色也并非单一化.随着社区活动、社会服务及网络的发展,老年人仍然可以扮演众多有意义的社会角色,与此相随的是老年人承担的多种社会责任.本研究调查了老年人应当承担的社会责任,通过统计发现,开展公益活动、为后代树立榜样、为家庭和社会提供智慧这三项是最主要的,维护公共秩序和公共道德、文化传承、创造社会财富等也被人们所认可.

  三、老年过程观的核心问题及过程内容

  ( 一) 老年过程观的核心问题

  老年过程观的最核心的两个问题,一个是过程与结果孰轻孰重的问题,一个是老年生活的目标和途径的选择问题.

  论文摘要

  对于一个正常的生命来说,从出生到死亡要经历一个过程,我们可以把"生"与"死"看作是一个连续谱的两个端点( 如图 1) ,无论是少年、青年,抑或是中年、老年都是这个连续谱中的一部分,都是从出生到死亡这个过程中的一个子过程,因此,可以说人出生后的每一天都是在过程之中,直到死亡这个唯一的、一定的、不可替代的结果的到来.

  1. 强调过程重于结果.过程和结果是一对统一体.人是向死而生的,有出生就有死亡.对于青少年群体而言,死亡这一结果相对较为遥远,他们为光明的前途拼搏奋斗,更注重追求阶段性的结果,或者说是过程的结果.人们在追求过程的结果时,收获了成功、满足、幸福、尊严、对社会有贡献,等等.而对于老年人来说,由于离最后一定的、不变的、无法避免的结果越来越近,此前的一切阶段性结果都成为了过程.而老年阶段已经没有追求结果的必要.因此,对于老年人来说,结果已经不是那么重要了,重要的是如何去对待这一过程,怎样去享受这一过程.在过程与结果之间,"老年过程观"重视过程.

  2. 老年生活目标: 享受过程.选择不同的人生目标就会选择不同的实现途径.选择平静地对待生命的终结,以追求美好的老年过程为目标,与之对应的是一种实现途径; 以不安地面对结果,从而去追求改变结果或延迟结果的到来为目标,与之对应的是另外的实现途径.在现实生活中,因恐惧"死亡"这个结果的到来而采取各种手段以期改变结果或延迟结果的老年人普遍存在,这些老年人面对死亡总是伴随着恐惧和焦虑.与之相反,老年过程观主张淡然面对死亡终结这一最终结果,人们进入老年阶段的目标不是盲目地延长寿命,而是享受老年过程.实现这一目标的途径则是珍惜老年过程,让老年阶段的生命更充实、更有意义.

  日本心理学家井上腾也等人研究了日本老年人生死观后,提出了一个平凡的---"为今天而生"的结论,这就是老年人幸福生活的准则[7].英国哲学家罗素在《怎样度过晚年》一文中提出,老年人恐惧死亡是没有出息的,并提出克服恐惧死亡的办法,即是"使你的兴趣渐渐广泛而博大起来,自我之墙一点点地倒塌,直到你的生命慢慢融进无限的宇宙之中"[8].选择什么样的目标,就会采取什么样的途径去实现这样的目标.老年过程观非常明确地支持以享受老年过程为目标,以"快乐生活每一天"为实现这一目标的手段.

  ( 二) 老年过程观的"过程内容"

  老年过程观所提倡的过程不是简单的过程,而是有丰富内容的.总体说来,老年过程应该是健康的、快乐的、充实的和积极参与社会的.

  1. 健康的过程.老年过程观认为,老年过程的第一个重要内容就是"健康".虽然老年过程观不提倡人们以延长寿命为整个老年生活的目标,但是,这并不代表对老年生命健康的忽视,相反,老年过程观认为身体健康是实现老年人积极转变社会角色、承担社会责任、享受老年过程的资本.老年人的生理功能下降,储备力、适应力、活动力降低,身体健康开始成为问题[9],与此同时,老年人的心理健康问题也随之而来.脱离理论认为生理上的衰弱是老年人脱离社会的生理基础,提倡老年人应该脱离社会.然而,老年过程观认为,老年人的健康问题并不可怕,老年人应该调整认知,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加强对疾病的预防,这样做并不是以长生不老为目标,而是为了更好地享受老年过程.

  2. 快乐的过程.快乐是老年人精神生活的重要内容,也是老年过程观所提倡的基本内容.快乐是由对老年生命的积极认知而产生的积极心态.在老年过程观的指导下,老年人不再恐惧生命终结这一结果,而是注重过程,以快乐代替忧虑.而这个"快乐",一方面是一个心态上的,即主观上认可老年生命,并愿意享受老年过程的积极心态; 另一方面,是在老年过程中注重生命质量的提高,在生活、工作、学习中获得快乐.

  3. 充实的过程.老年人应该以创造并享受美满的老年过程作为老年生命的主要目标,因此,老年过程观所提倡的老年生命过程一定是充实的.我国老年工作政策中提倡的"六个老有"中的老有所乐、老有所教、老有所学、老有所为四个方面是老年过程充实的最佳体现.老年过程观认为,老年人可以通过参加多种活动和多种组织,使老年过程更充实.

  4. 社会参与的过程.老年过程观提倡的最核心、最重要的一个过程内容是社会参与.一般认为,老年人的社会参与是指老年人通过各种形式与社会保持联系,参加社会活动、参与社会发展[10].老年人主动参与社会的内容主要包括娱乐休闲活动、经济活动、公共秩序与公共道德的维护、社会公益事业四个方面.其中,参与娱乐休闲活动已被广泛认可,属于传统的参与,这里主要阐释其他三个方面:

  参与经济活动.着名学者邬沧萍教授指出: 人才缺口严重地制约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而解决人才不足的措施有四: 一是扩大学校培养,二是加强在职培训,三是从国外吸收,四是开发老年人才资源[11].其中,以开发老年人才资源的成本最低,收效最快,所以开发"银发资源",让老年人主动参与社会经济活动有利于我国的经济发展.与此同时,老年人参与到经济活动中来,可以增加其收入,缓解老年供养系数上升给年轻人带来的负担,进而缓解代际矛盾.

  参与维护公共秩序与公共道德.老年过程观认为,老年人是维护公共秩序与公共道德的重要力量,老年人应该积极参与到公共秩序与公共道德的维护中来,这样,一方面,可以通过实际行动维护公共道德,另一方面也可以通过对自身的严格约束,以言传身教的方式实现维护的目的,这是一个对社会发展十分有利的过程.

  参与社会公益事业.传统的观点认为,老年群体是公益服务的对象,事实上,很多老年人也是社会公益事业的参与者.尤其是低龄老年人拥有较好的身体素质,有时间、有耐心、有爱心及意愿去从事社会公益事业.据北京市不完全统计,全市有老年志愿者队伍 3000 余支、6 万余人,老年人互助服务"一帮一"17000 多对.在 2005 年市老龄办组织的"三下乡"活动中,共有 85 名医疗、教育和艺术方面的老专家,为基层民众提供了文艺演出、健康体检、医疗讲座、英语讲座、书法讲座及健身操培训,受益人近3000 人[10]348 -349.

  四、老年过程观的现实意义

  老年过程观从重视"过程"这一新的视角来认识老年生命,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1. 有益于老年人.老年过程观有助于改变老年人原有的消极的生命认知,进而建构积极的老年生命认知.老年过程观引导老年人采取积极的行动享受老年过程,有利于老年人的身体健康.美国密西根大学对 1200 名高龄老人进行调查发现,做义工的老年人比不做义工的老年人长寿; 每年担任义务工40 小时以上的老年人比不做义务工的老年人更长寿.在美国,有越来越多的老年人自愿到学校、医院、社区活动中心等地方做义工,他们既帮助了他人,又广交了朋友,对自己的健康也是十分有益的[11]129.

  2. 有益于老年人家庭.老年过程观强调老年人要有一个健康、快乐、充实的老年生命过程,这样的生命过程观不仅使老年人心情舒畅、身体健康,也有利于减轻家庭的负担.老年过程观认为有能力的老年人还可以继续参加经济活动,从这个意义上讲,老年过程观也有利于减轻老年人家庭的经济负担,缓解家庭矛盾.

  3. 有益于社会发展.第一,老年过程观可以改变社会对老年人的消极认知.在老年过程观的指导下,老年人能够通过自己的积极行动,树立良好的老年形象,形成尊老的良好社会风气.第二,老年参与经济活动可以减轻代际冲突,提升老年人的社会地位,有效缓和社会矛盾.第三,老年过程观将老年人视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财富,认为老年人应该科学合理地运用其智力、知识、经验和技能,因此有利于解决我国"未富先老"的困境.最后,老年过程观提倡老年人积极参与公共秩序及公共道德的维护,提倡老年人参与社会公益事业,为构建和谐社会贡献力量.

  [参 考 文 献]

  [1] [美]N. R. 霍曼. 社会老年学[M]. 北京: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2: 68 -69.

  [2] 陈涛. 老年社会学[M]. 北京: 中国社会出版社,2009: 230 -233.

  [3] 中国老龄科学研究中心. 中国城乡老年人口状况一次性抽样调查数据分析[Z]. 北京: 中国标准出版社,2003: 51,58.

  [4] 孙钦荣. 不同老龄观的老龄工作策略选择分析[J]. 中国老年学,2011,( 1) : 357 -359.

  [5] [美]Atchley R C. The Social Forces in Later Life: An Introduction to Social Gerontology[M]. Belmont,Calif: Wadsworth,1972.

  [6] 海德格尔. 存在与时间[M]. 陈嘉映,王庆节,译 . 北京: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7: 284 -310.

  [7] 陈金香. 试析当代中国老年人生死观与生死态度之矛盾及其解决途径[J]. 江西师范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8,( 2) : 36 - 41.

  [8] 姜德珍. 老年人应树立正确的生死观[J]. 解放军保健医学杂志,2003,( 1) : 55 -56.

  [9] 张仙桥,李德滨. 中国老年社会学[M]. 北京: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 291.

  [10] 张恺悌,郭平. 老年社会工作实务[M]. 北京: 中国社会出版社,2009: 335.

  [11] 曲江川. 老年社会学[M]. 北京: 科学出版社,2007: 119.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