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社会学论文 > 社会工作论文

社会工作实践总结论文(热门推荐8篇)

来源:学术堂 作者:王老师
发布于:2020-02-28 共10469字

  社会工作是一种帮助人和解决社会问题的工作,其在工作实践过程中必定会遇到各种伦理困境需要工作人员做出伦理抉择,在伦理困境中,自身利益、集体利益和社会普遍的价值伦理困扰着工作人员的抉择.本文通过对社会工作的伦理困境中的研究,提出伦理决定.下面是社会工作实践总结论文8篇,供大家参考阅读。

社会工作实践总结论文第一篇:1例脑瘫患儿的社会工作支持实践回顾

  摘要:医务社工在病房走访过程中发掘到此个案,通过前期的资料收集进行了接案评估,主要以社会支持理论作为指导,助力服务对象及其家庭获得有形支持与无形支持,从而向其提供应对当前困境的资源、增强其应对的信心。

  关键词:脑瘫患儿; 社会支持理论; 医务社工;

  一、基本资料

  服务对象姓名:阳阳(化名)

  性别:男

  年龄:3岁

  二、个案背景

  (一)接案原因

  工作员在走访儿保康复科时接触到服务对象的妈妈,当时服务对象妈妈抱着服务对象来做康复训练。工作员观察到,服务对象身体状况与其他同龄小朋友不一样,不会说话也不会走路,姿势异常。于是,工作员与其妈妈进行了简单接触。服务对象妈妈告诉工作员,出生时缺氧造成其肌张力高,医生建议做康复训练。经过评估,工作员决定开展介入服务。

  (二)家庭资料

  服务对象一家来自四川重庆,服务对象爸爸来广东深圳已有十几年时间,在长途客运站工作;服务对象妈妈是全职家庭主妇,没有工作,主要负责服务对象的日常生活与康复治疗,服务对象还有一个12岁的姐姐在四川老家上学,由爷爷奶奶照顾。

  (三)健康状况

  服务对象目前3岁,2017年,服务对象妈妈怀孕7个多月时早产生下他,出生时非常危险,紧急抢救过来,并且在新生儿科住了一个多月才出院。在5个多月时查出肌张力高。根据医生的建议,服务对象一直都在广东深圳龙岗区妇幼保健院接受康复治疗和训练。工作员咨询医生得知,服务对象的疾病属于脑瘫的一种,需要长期的康复训练,训练也只能缓解症状,并不能根治。

  (四)经济状况

  服务对象爸爸妈妈来深圳十几年,有一定积蓄,经济状况能维持一家目前的日常生活及服务对象每月的康复费用。

  (五)情绪及心理状况

  服务对象是一个3岁的小孩,能听懂工作员跟他说的话,但自己说话不清楚。一般情况下情绪比较平和,但做运动时会哭闹,一哭闹身体容易发硬。服务对象妈妈对于服务对象以后的成长比较担心和忧虑。

  (六)支持网络

  服务对象有家庭的支持系统,虽然脑瘫不能根治,但是父母并没有放弃对他的治疗,坚持每天都带他来医院做康复训练;服务对象的父母都是外来劳务工,不知道也不懂寻找和利用资源,因此,除家庭支持外,服务对象没有其他社区支持。

  三、问题分析及理论运用

  (一)社会支持网络是个人生命过程的组成部分,每个人都拥有自己的社会支持网络

  支持系统对个人应对困境有重要的支持作用,他们可以在行动上和情感上给予服务对象一些支持,协助服务对象解决面临的危机事件,恢复服务对象在社会功能中的重要作用。一个人面对环境能否适应,最重要的是看个人拥有资源的多少。个人资源包括自我功能和适应能力,社会资源指个人关系网络的广度与网络中的人能够发挥支持功能的程度。

  本个案中,服务对象的家属家庭支持系统相对薄弱,服务对象无自理能力,平时只有妈妈一个人照顾,压力较大,同时,由于是外地户口,不能在工作单位得到相应的救助支持,因此,需要社工与服务对象家属一起分析当前的处境,并且鼓励服务对象家属充分地寻找和动员身边的资源来获得帮助。工作员可以通过寻找“天使家园”的平台,动员社会资源和力量帮助服务对象及其家庭。

  (二)人本治疗模式并不注重具体的技术方法,而更注重特定氛围的营造

  人本治疗法强调人的主体性,尊重人的价值,推崇人的自我实现。罗杰斯认为,案主问题的真正解决不是依靠社工,而是依靠案主自身,只要案主能够打破内心深处的自我防御机制,增加自我了解、强化自我表达,就能解决问题。工作员要注重个案辅导过程中的关系和过程,明白激发人的潜能是真正的目标,引导案主自我实现。

  在本个案面谈过程中,工作员努力创造这种适宜的环境气氛,使服务对象妈妈体会到自己在咨询过程中的主体地位,使其积极主动地讲述自己的心理问题,并在工作员的引导下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工作员要相信服务对象妈妈是有能力面对和解决自己当前的困难的,并且给予真诚、无条件的关注,引导其寻找解决的办法,给予服务对象妈妈心理上的支持。

  四、服务计划

  (一)服务目标

  (1)通过工作员的行动,给予服务对象妈妈心理上的支持,缓解服务对象家庭的压力,提升其应对问题的能力。

  (2)协助服务对象妈妈积极挖掘资源,为服务对象康复及整个家庭提供帮助。

  (二)服务策略

  (1)在与服务对象妈妈沟通和面谈中,为其提供精神上的支持和鼓励,有效缓解服务对象妈妈的焦虑情绪和心理压力,增强其积极面对的信心。

  (2)积极联系“天使家园”脑瘫互助组织及其他资源,鼓励服务对象妈妈积极参加活动,学习照顾宝宝的能力和技巧,扩大其社会支持网络。

  五、介入过程

  (一)第一阶段

  1. 介入重点:收集资料,关系建立

  建立良好专业服务关系,收集服务对象信息,进行问题初步评估。

  2. 主要内容

  服务对象目前3岁,没有生活自理能力,因此需要专人照顾。在家庭分工中,服务对象爸爸负责赚钱养家,服务对象妈妈主要负责服务对象的日常生活照顾及病情治疗等。在与服务对象妈妈接触的初期,虽然服务对象妈妈每天带宝宝来做康复训练,但对服务对象的病情并不是非常了解,显得很无力,不知道该怎么办,也不太与其他的家属沟通和交流。工作员在这期间主要就是了解基本情况,与服务对象妈妈建立良好的信任关系,以确保后续工作的开展。

  在这一过程,工作员积极进行探访,运用个案工作中的面谈和观察技巧,初步了解服务对象的需要和现状,特别是对其病情、家庭情况、心理状况等进行了解;同时,进行同感和沟通,认真聆听服务对象妈妈的倾诉,给予同感和支持,以达到相互信任的目的,建立较好的专业关系。

  (二)第二阶段

  1. 介入重点:心理支持,资源挖掘

  为服务对象妈妈提供必要的情绪支持,协助服务对象妈妈加深对服务对象所患疾病的认识,增强其康复自信心;同时,积极寻找合适的社会资源,并邀请服务对象妈妈加入“天使家园”互助群体。

  2. 主要内容

  在此时期,工作员定期去探望服务对象,与服务对象妈妈建立了更深厚的关系,并且在这一过程中运用倾听、同理心、支持等技巧给予服务对象妈妈心理上的支持,积极引导服务对象妈妈认识服务对象的病情,增强其信心。同时,因服务对象妈妈一个人照顾服务对象,压力大,支持不够,工作员积极联系“天使家园”脑瘫互助组织。这是一个针对脑瘫患儿家庭提供支持的互助组织,为生活在深圳的0~14岁脑瘫(脑伤)患儿及其家庭提供预防性、支援性、发展性社会公益服务。工作员积极了解加入的要求及流程等情况,并详细向服务对象妈妈介绍活动内容,鼓励服务对象妈妈加入他们的QQ群,参加“天使家园”的微康复室活动。但是,服务对象妈妈由于环境因素及害怕担心等原因不愿意参加,对此,工作员对服务对象妈妈的决定表示理解,但并没有放弃对“天使家园”活动的关注,同时积极联系其他资源。工作员还帮其申请“劳务工子女关爱基金”,由于服务对象的一些材料没有办法准备齐全,因此服务对象妈妈放弃了申请。

  (三)第三阶段

  1. 介入重点:坚持不懈,资源链接

  定期探望,给予服务对象妈妈心理辅导和支持,鼓励其坚持康复;带领服务对象参加“天使家园”南联微康复室的活动。

  2. 主要内容

  经过工作员长期的跟进,服务对象妈妈已经与工作员建立了良好的关系,愿意向工作员倾诉。首先,工作员通过运用个案沟通和面谈技巧,服务对象妈妈慢慢有了改变,脸上的笑容多了,对服务对象有了更多耐心,愿意与其他人沟通,工作员也鼓励服务对象妈妈学习康复训练的手法,在家里帮服务对象做训练。通过这些,服务对象也有了一些变化,习惯了做康复运动,不会做训练就哭。其次,经工作员评估,“天使家园”这个组织对服务对象很重要,因此,工作员并没有放弃对资源的了解和跟进,积极关注“天使家园”脑瘫互助群上的消息,并将其分享给服务对象妈妈,鼓励服务对象妈妈带领服务对象去参加。最后,在工作员的带领下,服务对象妈妈跟服务对象一起参加了“天使家园”南联微康复室的活动。在这里,服务对象得到了免费的康复指导,服务对象妈妈也认识了同类型的家庭,并与他们取得联系和沟通,得到同路人的支持,服务对象妈妈也很开心。

  (四)第四阶段

  1. 介入重点:互助支持,融入集体

  运用面谈技巧鼓励服务对象妈妈,肯定其为服务对象所做出的努力;鼓励服务对象妈妈带领服务对象多参加“天使家园”的康复活动、生日会。

  2. 主要内容

  首先,工作员定期探望服务对象,并与服务对象妈妈进行沟通,运用专业的沟通技巧和方法给予服务对象妈妈心理上的支持,肯定他们的努力。其次,工作员了解服务对象妈妈参加“天使家园”活动的感受和想法,并鼓励服务对象妈妈多参加他们的活动,与“天使家园”脑瘫互助群建立紧密联系。经过一段时间,服务对象妈妈告诉工作员,现在自己跟龙岗区互助群体的负责人关系非常密切,经常一起前往坂田街道等地参加“天使家园”举办的活动,在活动过程中,加深了对服务对象病情的了解,也学习到如何更好地照顾服务对象,自己的生活有了一些乐趣。并且,得到了“天使家园”物资上的帮助,在参加生日会中,得到部分生活用品及食品,且“天使家园”成立了“天使宝宝”关爱基金,工作员也积极打电话帮其申请。在这一过程中,工作员也协助服务对象妈妈积极准备各项材料,确保其顺利申请。

  (五)第五阶段

  1. 介入重点:回顾收获,后续跟进

  回顾工作人员介入的过程,并总结取得的进步;服务对象后续情况的跟进。

  2. 主要内容

  在与服务对象家庭刚接触时,服务对象妈妈只是每天带服务对象来医院做康复训练,与其他人少有交流,支持系统薄弱。在这半年中,工作员运用个案面谈技巧,资源整合及链接等方法来协助服务对象家庭解决面临的问题。服务对象现在继续坚持做康复治疗,并且有所进步;通过社工的协助,服务对象妈妈与“天使家园”建立了联系,并积极参加他们举办的活动,在他们的支持下,服务对象妈妈也找到了归属感,经常与他们沟通交流,压力得到一定程度的缓解,也能积极面对服务对象的情况。就像服务对象妈妈说的一样:“他们宝宝的情况跟我们差不多,更了解我的心情,多与他们沟通能更清楚地知道宝宝的情况该怎么办。”

  工作员与服务对象妈妈回顾了这段时间的一个过程,并总结了其所做的努力和改变;鼓励其继续参加“天使家园”的活动,与他们多交流。通过评估,工作员和服务对象妈妈都认为目前的问题已经解决,当初设定的目标基本实现,在肯定了服务对象妈妈的改变后,决定结案。虽然已经结案,但是针对这样的特殊家庭,工作员还是应该多给予关注,关注服务对象的康复情况及服务对象妈妈在“天使家园”群体的参与情况,还有其家庭以后的发展状况。

  六、评估

  (一)目标达成情况的评估

  工作员定期探望服务对象,并在这一过程中运用专业的面谈和沟通技巧,给予服务对象妈妈情感和心理上的支持,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家属的心理压力,增强其自信心,目标达成。

  工作员积极寻找资源,协助服务对象妈妈加入“天使家园”脑瘫互助群,通过这个组织得到免费的定期康复训练,日常生活物品的资助,还有“天使宝宝”关爱基金的申请。

  在探访过程中积极关注服务对象的病情状况及康复情况,与服务对象妈妈一起关注服务对象的治疗过程。

  (二)工作人员自评

  在个案服务过程中,工作员运用了专业的方法和技巧,运用专注、倾听、同理等技巧与服务对象妈妈建立相互信任的专业关系。并运用人本治疗模式给予服务对象无条件关注和支持,缓解了服务对象妈妈的心理压力。同时,运用“社会支持网络系统”积极帮助服务对象妈妈挖掘资源,协助其加入“天使家园”互助群体,获得同路人的支持,并且给予了一些物资帮助。通过这些,增强服务对象家庭面对困难的自信心,使其找到归属感,也让其能更好地面对接下来的生活。

  (三)服务对象的评估

  工作员介入后,通过关注、倾听、支持鼓励、同理心、建议等技巧,给予了服务对象及其妈妈心理上的安慰和情感上的支持,并且帮其联系“天使家园”脑瘫互助群体,帮助其找到归属感。服务对象妈妈,表示工作员经常过来探望让其很温暖、很感动,也让其在一定程度上有了带宝宝继续坚持康复的动力。通过工作员联系的“天使家园”,自己认识了很多同类家庭,在这一过程中也得到了很多支持,非常感谢工作员的帮助。

  七、结案

  (一)结案原因

  工作员在评估了服务对象及其家庭情况后,了解其家庭经济情况尚能维持目前的生活,“天使家园”帮其申请的“天使宝宝”关爱基金也在办理过程中。服务对象一直在努力坚持做康复,支持系统也得到了有效改善,“天使家园”也一直关注他们的家庭,给予他们支持。通过评估,服务对象家庭现有能力解决所面临的问题,没有特别需要社工介入的地方。因此,在与服务对象妈妈沟通后,予以结案,但是结案后,工作员还会继续关注他们,必要时给予他们支持。

  (二)结案处理

  工作员提前告知服务对象家属即将结案,做好结案准备,并且减少探望时间,工作员还表示会继续关注,如有需要可以联系工作员。

  八、专业反思

  本案例中,服务对象妈妈最大的改变就是从刚开始不愿意参加“天使家园”的活动,到后面主动走出去,利用“天使家园”的资源解决所面临的问题。在这个过程中,工作员主要是协助者的角色,帮助服务对象链接资源,提升服务对象妈妈解决问题的能力。充分体现了社工“助人自助”的理念。“助人自助”即是帮助服务对象认识自我,提升服务对象适应社会的能力,激发服务对象自身潜力的发挥,本着服务对象自决原则,让服务对象自己学会自己解决问题,当服务对象有了解决问题的能力,就有能力有信心面对各种问题。

  本案例的服务对象是一个3岁多的脑瘫患儿,对于这样的家庭来说,康复训练是非常重要的,但又不得不面临另一个重要问题,长期的康复训练很有必要,但费用又比较昂贵,且家长又需要耗费时间和精力,还要面临生理和心理压力。本案例中,工作员虽然协助服务对象链接了一些资源,对其生活有一定帮助,但是并不能解决其根本问题。现实社会对这类群体的关注度普遍偏低,工作员在帮助服务对象的同时可以积极发挥其倡导作用,利用媒体等宣传手段加强社会大众对脑瘫家庭的关注,帮助他们顺利适应社会、适应生活。

  参考文献

  [1] 王思斌,孙莹,顾东辉.社会工作综合能力[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15.

社会工作实践总结论文第二篇:拟剧论的基本构成及其对社工实践的作用

  摘要:拟剧论从宏观层次指导分析问题,也从具体环节指导认识问题发生的环节。社会工作的对象是人,通过拟剧论指导实践,有助于社会工作者分析案主问题,并对症下药。

  关键词:拟剧论; 社会工作; 印象管理;

  戈夫曼拟剧论给我们呈现出如同戏剧般的表演模式认识社会问题,在《日常生活中的自我呈现》这本书中,考察个人与社会关系是该理论的恰当理解。关于“表演”的一系列事件,应用于人际关系的观察、发掘、建立、维持等等应当是与普通人最契合的,当然着眼于构建社会关系模式也是该理论在实际应用中分析社会关系的一个重要作用。

  一、拟剧论的基本构成

  (一)拟剧论的基本理解

  对于拟剧论的理解实际上可以用戈夫曼所给出的一个词汇进行概括,即“印象管理”。《日常生活中的自我呈现》中尽管从“表演、剧班、区域和区域行为、不协调角色、角色外沟通、印象管理艺术”等六个方面进行论述,但是这一系列的论述均是围绕着“形象的塑造与被塑造”,也就是对于“印象”的管理。拟剧论的整体构成可以分为两个部分进行,一个是“戏剧分析”,另一个是“印象管理”。

  从戈夫曼的对于拟剧论的解释看,拟剧论实际是进行自我形象塑造的过程。从整体看拟剧论,关于戏剧分析部分可以着眼于几个关键点:社会情境、社会规范、角色期望(或定位)、角色差距、角色特征等;关于印象管理部分主要在于“表演”,即如何表演自己或他人所期待的角色。

  (二)理解“戏剧分析”

  戏剧分析,是将表演者放入一个“舞台”,我们要分析这个舞台所呈现出来的台前幕后是什么样的状态。分析表演者的行动,或者说表演者在舞台上所要呈现出来的状态需要哪些前台、幕后等的互动。关于在舞台上的表演即呈现给观众的部分可以理解为“印象”的表达,对于“印象”表达在第二部分理解。

  1. 剧场

  拟剧论将社会人生看做是一个表演场,在这个表演中离不开“舞台”这一设置。对于表演,从戏剧学角度可理解为“人生如戏”。正如莎士比亚所说的“全世界是一个舞台,所有的男女都是演员。他们有各自的进口与出口,一个人在一生中扮演许多角色”。剧场作为舞台的代名词,呈现一处完美的戏剧需要一定的场合来衬托戏剧的发挥。回到拟剧论,戈夫曼建立一个统一的理论视角,无疑更好理解“戏剧”的发生。这种剧场的建立成为一种共识,即“互动”是一种共识。在符号互动论中,拟剧论在理解互动过程中具有创造性,可以理解为互动是人际沟通的重要环节,也是剧场背景的设置,我们所处的剧场即为“互动”,剧场因而也可理解为“社会情境”,即戈夫曼所说的“情景定义”。

  2. 前台

  前台是表演者在特定时间内,向观众展示的一定情景,并借助于一些标准的、有规则的设置和道具,在这个表演区域被称为“前台”。在“前台”设置中有两个关键点,即布景和个人门面。布景,就像表演戏剧一样,需要一个舞台来容纳表演。布景也就是需要提供一个场合给表演者,场合中需要进行相应设置,使其能够符合表演需求。个人门面包括个人的外表与举止,外表是呈现给他人的第一印象,此印象就需要个人的自我包装所带给他人的一种标识感。正如戈夫曼所说“在告诉人们表演者地位的社会地位时起作用的标识”。举止是告诉人们表演者在表演的过程中所扮演的角色含义。通过个人门面给人们形成自我可能想要表达的印象。前台的构建是被动性的,“当个体充当某一建构好了的角色时,他(她)通常会发现,某一特定的前台已经设置好了”。即在互动过程中,表演者往往是被设定在某一前台中,根据前台所赋予的意义进行表演。在这个前台中存在着制度化的或规范化的环境,因而表演者在表演中需要融入“社会规范”或是“社会道德”。

  3. 后台

  戏剧表演中存在后台部分,后台是观众不能够随意进入的且是观众很难能够看到的。拟剧论中的后台也是如此。后台部分是更加私人化的区域,在这一区域里一般不存在外部介入,因而处于后台这一时期内,表演者能够更加自由的展示真实的我。对于后台的理解,可以认为是表演者进行思考、分析、模拟等的场合,为前台表演做准备。同时后台也是表演者在前台表演结束后回到后台休息区域也就是对于前台表演的总结区域。当然前后台看似泾渭分明,但是并非绝对固定,如果观众闯入后台,后台就会变为前台,也就是说通常保持前台与后台的关系时需要注意可能会发生的前后台的突然间变换,在变换中又需要如何表演。

  4. 剧组

  戈夫曼把“彼此协作以形成某一特别情景定义的表现”叫作剧组。所有剧组演出的最基本问题是在观众面前保持特殊的情景定义。戈夫曼强调剧组与社会结构或社会组织无关,而与维持相关的情景定义的互动有关,也就是说如何保持对于情景所赋予的意义的维持或发展。剧组作为一个小组,其内部成员有两个基本特点,一是彼此间的互惠互利的契约,即剧组在进行表演时,任何成员都有可能做出有损于表演质量的行为举止,因而为了更好地促进表演进行,相互间建立密切关系是保证小组顺利表演的一个重要手段;二是剧组内成员可以说是“秘密的共享者”,也就是知情人,在此,每个人都了解彼此要表演的内容同时会做到保密。为了保密,剧组成员也会与其他人或观众保持一定的社会距离,以避免“秘密”被窥探。戈夫曼将剧组称为“秘密社会”,即某一群体形成的内部共识。

  (三)印象管理

  印象管理是拟剧论的核心,印象管理是指个人如何在他人心中塑造一个符合自己心里预期的形象的过程。“表演”是印象管理的形式,因而“表演”的地位举足轻重。当然,表演需要戏剧分析的相关内容进行支撑。表演主要可以分为三类:理想化表演、神秘化表演、补救性表演。理想化表演并不是说随心所欲地表演,而是满足符合社会公认的价值、规范、标准等角色期待的表演。在表演过程中,表演者会掩饰掉与标准不一致的内容,并且会想方设法完善、弥补需要表演的内容,通过理想化表演最终呈现给观众的是所谓的完美的表演。神秘化表演,可以理解为保持社会距离,通过保持社会距离让观众对表演者产生神秘感,建立神秘感往往会形成“盲目性”的尊崇,这种尊崇的建立会使人只知其优不知其瑕。补救性表演是表演者通过多种方式弥补在互动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与“理想”的印象设置的差距。换句话说就是完善或克服表演中的不足以达到对于预期角色设置的期待。当然,在补救措施中需要表演者自己、观众或他人进行一定的配合,并且在补救过程中除了自我完善一部分外,观众对于你所表演的内容的重视程度也有关,即观众若忽视一些影响你角色扮演的细节,可能表演者不需要进行过多的弥补,相反则要花费更多的努力去弥补。

  拟剧论围绕着“表演”即“印象塑造”而进行,在这一系列活动中,如何运用社会情境,将社会情境赋予意义,伴随社会规范或道德要求进行塑造自我的角色期待,并通过表演缩小或扩大某种角色差距,达到符合期待的角色特征。

  二、拟剧论在社会工作实践应用中的影响

  大卫·豪将社会工作理论类别划分为“社会工作理论”和“为社会工作理论”。社会工作理论即“本土”性理论,纯粹属于并应用于社会工作的理论。“为社会工作理论”是既可以服务于社会工作又可以服务于其他学科的理论。戈夫曼拟剧论即是“为社会工作理论”,它不仅可以服务于传播学、心理学等也可以服务于社会工作。拟剧论关注人与社会的互动,更多的是从微观层次理解互动的含义,因而分析拟剧论对于社会工作的实践应用将更多的从实务方面理解拟剧论,应用于实务关系中的人际关系。

  刘战旗在《拟剧论对我国社会工作论述的启示》中曾运用拟剧论理解社会工作实务关系,但是其运用拟剧论探讨社会工作关系时更多的处于宽泛的范围进行,是试图将社会工作及与之相关的职业性群体纳入研究中,因而更多的是从宏观建设考虑,在工作者与服务者之间进行了简单的划分,并指出所表达的前台与后台的有效链接缺乏及时性以及社会工作本质与实务处境之间的洞察性。拟剧论更多的是考虑关于人与人、社会之间的关系的表达,更趋从微观介入,探讨社会工作形态与本质,与拟剧论连接似乎有牵强附会之嫌疑。该文章更多从如何发展社会工作行业包括教育所应当进行的调整,尽管可以理解为一切措施皆是在后台这一大背景,但是后台所承载范围似乎用系统理论理解为更好。

  以《学校社会工作案例评析》一书中第五篇《告别孤独——朋辈交友指导》为例,理解拟剧论相关概念设定在该小组活动中的应用。

  该案例讲述了上海某中学社工经过调查后了解关于学生交友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并开展活动。此次活动主题为“告别孤独——朋辈交往指导”。着眼于几点关键点:

  情景定义。主题的设定及各活动小节的主题设定可以理解为情景定义,也就是要赋予整个系列活动和小节性活动意义,即通过情景设定明确主题意义所在。

  如“告别孤独——朋辈交往指导”主题的情景定义就是要扩展学生人际关系,通过调查发现这些学生具有的“孤僻”现象为“未曾意识”和“缺乏意识”两个部分。对于此,根据戈夫曼将表演者纳入活动筹划体系理解的完全筹划者、部分筹划者与自然状态做出有关情景判定者三种状态,在这十名学生中“两个意识”的缺乏可以理解为部分筹划者身份,或是无意识沟通。对于情景定义自我尚未有意识进行,换句话说就是缺乏交往间必要性条件的认识。

  目标设定是表演者需要达到的某种印象,活动安排是印象管理中的表演过程,这一过程依据情景定义进行表演,具体活动内容的表演者处于部分筹划者的状态,整个活动的大致模块即小组阶段是完全参与筹划,小组工作中强调服务者参与,这是对于完全筹划的理解。

  前台。根据社会工作通用过程模式,即“接触问题、进一步了解和确认问题、分析和诊断、提供服务、评估服务”。这五项内容中根据社会工作者和服务者所处位置不同,社会工作者和服务者的角色表演随之转换的。如前期收集资料过程中,工作者多处于主动地位,即通过问询获取服务者资料,这里工作者即是表演者,也就是如何通过问询获得工作者想要的资料,同时工作者要注意自我身份特征。对于服务者,若是主动给予表达自己,即主动寻求帮助,这时服务者更多趋于表演者,工作者是协助人员进行记录。因而在整个活动中,前台部分是能够随时发生变化,这种变化与角色位置存在关联。

  后台。以评估为例,在前期准备中会准备相关评估资料已备后面评估使用,这也是后台的作用。在活动中进入小组的评估再次转为前台。前期相对于表演者参与活动,对于评估资料的准备是为后台。在前期资料准备中也为前台,这一阶段工作者为主要表演者,主要是前台的表演活动。

  通过此处可以理解,前台与后台的变化虽然与外界介入有关,同时也与表演者此时角色转换有关,处于表演状态中占有角色地位有相关联,但是并不能说角色地位的变化就一定将前台后台进行转换,同时也到看其工作性质等其他因素。

  参考文献

  [1]欧文·戈夫曼着,黄爱华,冯钢译.日常生活中的自我呈现[M].浙江:浙江人民出版社.,1989.
  [2]王思斌.社会工作概论(第二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3]文军.学校社会工作案例评析[M].上海: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2010.
  [4]刘战旗.拟剧论对我国社会工作论述的启示——兼论社会工作的形态与本质[J].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14(6):18-23.
  [5]孟蔚.戈夫曼戏剧分析理论述评[J].黑龙江史志,2008(5):58-59.
  [6]王晴锋.重返戈夫曼的拟剧论与自我分析——一种社会批判的路径[J].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44(5):33-38.
  [7]谭祖雪,吴金斌.戏剧理论在青少年社会工作实务中的运用——以“小童大义”项目为例[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34(4):72-80.
  [8] 社会工作实务中级复习笔记(一)_百度文库. https://wenku.baidu.com.

社会工作实践总结论文(热门推荐8篇)
第一篇:1例脑瘫患儿的社会工作支持实践回顾 第二篇:拟剧论的基本构成及其对社工实践的作用
第三篇:社区独居老人问题处理中社会工作的实践 第四篇:优势视角养老院失独老人的社会工作干预
第五篇:农村残障人士救助服务问题社会工作对策 第六篇:牧区迁移城市老年人社会适应个案介入探析
第七篇:Q社区治理问题与社会工作介入实践 第八篇:青少年校园欺凌的特点、成因及个案介入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