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社会学论文 > 社会工作论文

社会支持理论下高职社工专业人才培养体系构建

来源:学术堂 作者:韩老师
发布于:2016-01-14 共4590字

  在社会工作服务过程中,建立基于服务对象的社会支持网络是社会工作者改善服务对象社会功能的常用方法.在高职院校社会工作专业的教学中,分析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培养系统,以社会工作专业服务手法为学生赋权增能,有助于建立学生的专业支持网络,提升学生的专业认同感和社会工作实务能力.

  一、社会支持理论的基本内涵

  20世纪70年代,社会支持作为专业术语被正式提出,并在不同学科中得以运用和发展,来自不同国度不同学科的学者对社会支持理论的理解见仁见智.从社会行为性质角度看,有学者认为社会支持是个人对他人社会需要的反应,是人们整体参与水平、社会支持环境的来源,是能促进扶持、帮助或支撑事物的行为或过程.社会支持能为个人提供帮助,是社会环境促进人类发展的力量或重要因素.

  从社会互动关系角度看,有学者认为社会支持不只是一种单向的帮助或关怀,更多的是一种社会交换,是人与人之间双向互动的关系.社会支持不仅包括家庭内外的供养与维系,也包括各种正式与非正式的帮助与支援.从社会资源角度看,有学者认为社会支持是个人通过社会联系获取的,能减轻心理应激反应、舒缓精神紧张状态、提升社会适应能力的影响.所谓的社会联系就是指来自家庭成员、亲友、同事、团体、组织和社区的精神层面和物质层面的支持和帮助.总之,社会支持理论视域下的社会工作,强调通过干预个人的社会网络来改善个体的社会适应能力.持这种观点的人认为,良好的社会支持网络、相对稳定的社会关系有益于个人减缓生活压力,促进身心和谐发展;反之,则会导致个人社会适应功能失衡,影响身心健康,甚至导致个人日常生活陷入困境.

  二、社会支持理论视域下高职院校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培养系统分析

  社会支持系统由主体、客体和介体三要素构成,是一个复杂的多维体系.社会支持的主体即社会支持行为的实施者和发送者;社会支持的客体即社会支持行为的接受者和受益者;社会支持的介体指社会支持的内容与手段,是联结主体与客体的纽带.

  1.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培养主体.在培养社会工作专业人才的过程中,社会支持的主体主要来源于教育界和行业界.其中,学校是专业人才培养的主体,通过课程设计、课堂教学、实训指导等在社会工作专业价值观养成、社会工作理论知识传授以及社会工作实务技能提升等方面发挥着主导作用.社会组织是社会工作专业人才毕业后的主要就业对象,行业对社会工作人才培养的支持包括接受社会工作专业学生短期专业实践以及半年以上的顶岗实训、就业实习,承担部分社会工作实务课程,担任社会工作专业学生校外兼职教师等.社会组织支持专业人才培养有助于弥补学校重理论轻实践的教学"短板",培养社会工作服务岗位适切的人才.目前,由于社会工作专业在高职院校中大都属于新兴专业,学校在社会工作人才培养方面还处在探索期.整体师资力量薄弱,教师本身的社会工作实务技能有待提升.另外,社工机构也处在新兴发展阶段,缺乏与学校共同培养储备人才的前瞻视野,与学校的合作停留在较浅的层面.

  2.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培养客体.关于社会支持的客体,主要有两种认识.一种观点认为社会支持的客体是有指向性的,主要指社会弱势或者脆弱群体.另一种观点认为,社会支持是泛化的普遍性的社会行为,每个个体都可以是社会支持的客体.由于社工这个职业还没有得到社会的广泛认同,很多学生都不知道社会工作专业具象.在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培养中,学生是专业人才培养的受体,社会对职业的认同、学校的师资、课程设计、实训条件都将影响到专业人才培养质量,从教育和受教育的角度看,学生处于专业人才培养的弱势地位,是专业人才培养的服务对象.但学生是一个个鲜活的个体,个人的成长环境赋予每个人自身发展的资源.在专业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自我认知能力,挖掘每个个体的潜能,将被动学习转化为主动学习,显得非常重要.另外,朋辈群体是学生专业知识成长的重要伙伴.尽管大家同属于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培养对象,但因入学时间早晚、个人资质、入读学校的不同,其中不乏出类拔萃者.来自朋辈群体的支持有助于树立专业学习典范,共同面对成长过程中碰到的困惑,增强学生对专业的认同和归属.从高职院校社会工作人才培养现实看,学生主要是社会工作人才培养主体的培养对象,处于较为被动的学习状态,以专业学习为纽带建立的朋辈支持还非常欠缺.

  3.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培养介体.介体是联结主体与客体的纽带.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培养介体主要包括人才培养内容与人才培养模式.专业人才培养内容包括社会工作价值、社会工作理论及社会工作技能三个层面.社会工作是一个以价值伦理为本的专业,社会工作学者高登斯坦认为社会工作者是"价值注满的个人",价值伦理是社会工作存在和定义的重要基础,是社会工作技巧的支撑.因此,在人才培养内容上,价值养成是社会工作人才培养的"魂"和"神",理论和技能是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培养的"形"和"术".社会工作专业培养的是"助人自助"的社会工作者,特别强调社会工作价值和伦理.而社会工作价值和伦理的养成不能只是简单的理论说教,而要通过不断的教学实践,学生才有可能在助人过程中内化社会工作价值伦理,提升社会工作实务技巧,成为合格的社会工作从业人员,为服务对象提供高质量的服务.因此,在人才培养模式上,社会工作专业特别强调实践教学.一般来说,国外社会工作专业教育要求本科生修满800学时的实践学时,高职院校的学生修满400~600学时才能毕业.随着高等职业教育对实践性教学环节的日趋重视,高职院校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培养加大了实践教学环节,但从整体上看,高职院校社会工作专业教育沿袭传统的本科教育模式,以学科为中心,注重结构性、文本化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式,没有形成鲜明的职业教育特色.

  三、社会支持网络视域下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培养思考

  社会支持理论认为,当人拥有的社会支持网络越强大,应对外来环境挑战的能力就越强.对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培养来说,围绕专业人才培养所建立的社会支持网络越强大,人才培养就越符合社会对社会工作人才的预期.

  1.加强社会工作人才培养主体的协作,凸显人才培养的职业环境.教育部颁发的《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和《关于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引领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若干意见》明确规定高等职业院校要积极实施"双证书"制度,即高等职业院校的毕业生在取得学历证书的同时,必须要考取与专业相关的职业资格证书.根据《社会工作者职业水平评价暂行规定》和《助理社会工作师、社会工作师职业水平考试实施办法》,高职院校社会工作专业学生必须在毕业两年后才可以参加助理社会工作师资格考试,也就是说,高职院校社会工作专业的学生在毕业的时候无法取得与社会工作专业最相关的职业资格证书.为了让学生获得"双证书"顺利毕业,不少学校"曲线救生",在课程设计上增设秘书证、会计证等非相关专业的考证课程.从长远看,高职院校社会工作人才培养和职业资格认证脱节的现象不利于社会工作人才的职业发展.

  为了加大高职院校社会工作人才培养的力度,首先,应建立符合高职院校社会工作人才培养的职业资格认证协同制度,为高职院校社会工作人才的培养提供职业资格制度的保障和支持.其次,要赋予社会工作行业人才培养的历史使命,建立行业自觉参与专业人才培养的长效机制.2014年7月,在墨尔本召开的世界社工联合大会会议提出了国际社会工作发展的五大共同任务,其中"为实践和教育提供适合的环境"就是任务之一.可见,行业的发展和专业人才的培养是相辅相成的,专业人才培养是行业发展的基础,行业发展是专业人才培养的方向.

  只有加强社工行业界与教育界的对话,双方就人才培养的核心问题,如社工核心课程规划、实习教育规划、专业教育发展、专业生涯教育提出具体建议,确立共同的方向,才能为社会工作专业人才的培养奠定良好的基础.

  2.加强社会工作人才培养介体的探索,保障人才培养的实践基础".社会工作是以实践为基础的职业,是促进社会改变和发展、提高社会凝聚力、赋权并解放人类的一门学科."实践性、实务性是社会工作专业最本质的属性、最突出的特征.西方社会工作专业教育发展伊始,就特别重视实践教学.最早的专业实践教学可以追溯到19世纪七八十年代美国慈善会社时期,那时的学生以学徒身份学习社会工作,强调"做中学",重视经验的重要性.实习是实践教学最重要的环节.

  目前美国最常见的实习类型有整段实习和并行实习.整段实习是指学生在一个特定的时间段(如一个学期、两个学期或暑假等)内,每周4天在社会服务机构实习,1天回到课堂.并行实习是指学生的时间同时分配给课堂学习和专业实习.根据学生实习时间分配的不同,并行实习又分标准模式和扩展模式两种.标准模式是指在2年并行实习期间,每年实习28周,每周3天在机构实习,2天回学校上课;扩展模式是指2年并行实习期间,每年实习42周,每周2天在机构实习,3天回学校上课.香港的社会工作教育也非常注重经验学习理论,社会工作专业第一年暑假进行基础实习,一般为10周,每周5天;第二、三年实行并行式的专业实习,每周实习2天.无论是美国还是香港的社会工作教育,学生在机构实习期间,都有机构实习督导.机构实习督导扮演的主要是教育者的角色,帮助学生实现核心基础课程知识与实习所得之间的整合.

  相比较而言,我国高职院校社会工作人才培养模式还处在探索阶段,人才培养模式呈现多样化形式.但整体上说,以"并行式实习"贯穿社会工作人才培养的模式在我国尚未推广;集中式实习较常见,也常因学校实习管理不到位、机构实习督导缺位而饱受诟病."社会工作教育的职责不仅在于教学,同样在于组织实践者、服务机构和利益群体."高职院校需要和利益相关方建立相互支持的社会网络,在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模式等多层面开展深度合作和探索,建立多方合作共赢的专业人才培养机制,架构人才培养主体和客体的沟通平台,发挥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培养介体的桥梁作用.

  3.加强社会工作人才培养客体的互动,强化人才培养的同侪影响.心理学大师弗洛姆曾说:"人只有和他的友辈亲近和团结一致时,才能找到自我的满足和快乐."建立社会工作专业朋辈支持网络是专业成长中的重要路径.在高职院校社会工作人才培养中,建立学生的专业支持网络,将有助于学生拓展专业学习视野,链接专业学习资源,加强专业学习交流,增加社会工作专业实践,提高社会工作实务技能.

  朋辈支持网络分几个层次,其中最低的层次是同班同学之间的相互支持,主要是成立相对固定的专业学习小组,在学习中相互支持.第二个层次是跨年级学长支持小组,建立高年级学习小组与低年级学习小组的联结,通过"老生带新生",开展新生训练营、专业成长小组等,提高老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提升新生的归属感和专业认同感.当高年级学生顶岗实习时,组织低年级学生进入机构探访,不仅提前对低年级学生进行了实习教育,也对在岗实习的学生提供了强大的后盾支持.第三个层次是跨专业的学生支持小组,通常是以组建社工协会或共同完成服务项目为契机,将学校内不同专业的人员会聚到一起,通过为社区居民提供志愿服务践行专业伦理.第四个层次是跨校的学生支持小组,以社工协会为平台,建立校际的社会协会联盟,加强不同院校社会工作专业的合作与交流,建立校际专业支持网络.

  [参考文献]

  [1](美)戴维·罗伊斯,苏瑞提·S.多培尔,伊丽莎白·L.罗姆菲,等.社会工作实习指导[M].6版.何欣,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
  [2]何晓红.社会工作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建构与实践[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
  [3]史铁尔.社会工作实践教学探索[J].社会工作,2007(4).
  [4]王思斌.社会工作导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5]闻英.职业化背景下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郑州轻工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3).
  [6]袁继红.香港的社会工作教育对内地的启示[J].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2(3).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