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社会学论文 > 社会工作论文

牧区迁移城市老年人社会适应中个案介入探析

来源:智库时代 作者:张琦;郭志伟
发布于:2020-02-28 共4438字

社会工作实践总结论文第六篇:牧区迁移城市老年人社会适应中个案介入探析

  摘要:城市化的不断加宽,让越来越多的牧区老人也迁移到城市,经过笔者的调查研究,牧区老人进入城市之后面临着许多的问题,很难适应社会,在适应的过程中,不仅受到家庭的影响,还受到生活环境以及社会政策的影响。本文通过分析牧区迁移城市老年人社会适应中遇到的问题,提出社会工作在进城牧区老人适应社会中的应用,分别通过个案工作、小组工作、社区工作的方式以及社会政策层面来提出相应对策。

  关键词:进城牧区老人; 社会适应; 社会工作;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一)研究背景

  我国目前是社会转型的时期,越来越多的农牧区人口向城市流动。《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第一号)》显示,人口流动这一部分,中国大陆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人口中,户口登记地所在地与居住地不一致并且离开户口登记地半年以上的人口为261386075人,其中市辖区内户口登记地与居住地不一致的人口为39959423人,不包括市辖区内为221426652人。

  与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户口登记地与居住地不一致且离开户口登记地半年以上的人口增加116995327人,增长81.03%。《中国流动人口发展报告2012》显示,我国2011年人口流动数量已接近2.3亿,农牧区户籍流动人口约占流动人口总量的80%,在全国流动人口中,青少年和老年流动人口数量不断增加。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越来越多的牧民迁移到城市,农村牧区的人口结构也在发生变化。同时,牧区医疗体系的不完善,生活不便利,让许多老年人也跟随子女随迁到城市,于是,社会上又多了一个群体——“进城牧区老人”或“随迁老人”。目前我国进城老人这一弱势群体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关注,而牧区老人是这一群体中更特殊的存在,他们离开熟悉的牧区,跟随子女来到城市生活。一个家庭在城市中一起生活是一件幸福的事情,对于老年人来说能够解决他们单调的生活,并且能够解决儿女在照顾老人和工作中的矛盾。但经过对呼伦贝尔市陈巴尔虎旗的调查研究,“进城牧区老人”也面对着许多的问题。子女将父母接到身边,本应该是让老人享受天伦之乐,但在一个家庭生活的背后也有很多的无奈和问题。除了老年人本身,“进城牧区老人”的社会融入还受家庭和生活环境的影响。牧区随迁老年人是带有双重身份的人群,对他们而言,从牧区迁移到城市,不仅仅是从一个地方迁移到另一个地方,更是生活和文化的改变。

  作为一个外来者,进入城市的老年人融入城市,城市中不可避免地存在各种社会排斥。如何让牧区迁移城市的老年人更好地适应环境、适应社会,是笔者要讨论的。

  (二)研究意义

  第一,本研究对于进城老年人的社会适应问题提供了较为清晰的认识,能够引起社会对于进城老年人的关注,进而使得进城老年人在这一生活环境中感到平等和谐。

  本研究对牧区老年人第不适应情况进行归纳总结,并运用社会工作中个案工作方法介入,在普遍存在的问题中探讨独特的个案,为这一类群体遇到的问题提供多样性,为后面问题的解决提供帮助。第二,探究牧区进城老人社会适应问题有利于其家庭的和睦以及身心发展,甚至于整个社会和民族的和谐发展。第三,运用个案工作方法通过家庭治疗等对牧区进城老入社会适应进行介入,发现他们的兴趣爱好,挖掘他们的潜能,対他们能够尽快融入城市,并且健康地生活提供更多帮助。牧区老人是一个少数民族群体,本研究有助于加强对牧区进城老人这一特殊群体的了解,促进城市管理部门、城市原有居民与牧区老人之间的沟通与理解,帮助牧区老人更好地适应城市,促进城市民族关系向更为和谐团结的方向发展。

  二、牧区迁移城市老年人社会适应面临的问题

  (一)家庭矛盾引起的难适应

  1. 生活习惯引发的家庭矛盾

  年轻一辈的生活观念和老一辈的生活观念本身就存在着差异,在生活中这些差异会逐渐引起两代人之间的矛盾。两代人之间的消费观念、生活方式、教育观念、兴趣爱好等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年轻一代能更快地适应社会,能更快地习惯社会的节奏,与后来融入社会并且不能很快地适应的老年人产生差异,这种差异可能会出现家庭冲突,老年人可能会遭到家庭排斥。

  2. 经济资源不平等引发的家庭矛盾

  老年人进入城市,与子女一起生活,进入新建的子女家庭结构,他们在家庭中的地位逐渐减弱。同时,由于老年人从牧区迁移到城市,原先在牧区的经济来源中断,完全依靠子女供养,使其在家庭中的自主性和独立性降低。

  经济能力的下降以及经济价值、社会价值的忽视,使得子女忽视老人生活上的感受和意见,家庭地位的降低导致老人对于家庭生活和管理缺少发言权。以至于老人的自尊感和自我效能感下降。老人觉得自己毫无用处。在情感上,两代人的代沟以及子女忙碌,都导致缺少与父母的交流。如此进城牧区老人更会觉得子女疏离自己,感到孤独无助。

  (二)人际交往障碍的难适应

  中国是一个人情社会,人际交往影响着人们的健康和生活质量。良好的人际关系使人心情愉悦,而不良的人际交往则会使人感到心情抑郁、孤独无助,甚至影响人们的身心健康。

  牧区迁移城市的老年人一般都说蒙古语,他们对于汉语不能很好地理解和运用。在社区生活中,与他人沟通能力较弱,人际交往受到阻碍。而且,牧区的生活方式与城市的生活方式不同,在城市生活中备感孤独。牧区老人认为“城里退休的人有文化,和人家讲乡下的事情人家不太听,城里人一起聊天,我插不上嘴就不聊了”。同时,城市的许多活动,例如广场舞这样的人际交往方式,牧区的老年人也很难适应。

  除此之外,牧区关系很和睦,与牧区相比,日渐忙碌的城市以及网络的发达使邻居间都不一定熟识,更显得冷漠疏离。而且进城牧区老人与城市老人经济文化上有一定的差距,使进城牧区老人在邻里间难以寻找到情感的支持。

  (三)地域文化不同的难适应

  1. 语言上的差异

  牧区老年人的民族文化与城市中的文化之间存在很大的差异,语言的差异使进城牧区老人与他人沟通时感到不自在,既要跨越语言障碍,又要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情绪,这对于牧区老年人来说是很困难的一件事。久而久之,进城牧区老人逐渐减少与别人之间沟通,无法发泄自己的情感和情绪,压抑自己,而后影响老人的身心健康。

  2. 生活环境的差异

  牧区的老年人更习惯自由的生活,在城市中,老年人的生活受到限制。在牧区,地域宽广,空气清新。而在城市中,老年人居住在楼房,相比于牧区来说地域狭窄,出门不便。周围的生活环境以及缺少与他人的交流,使牧区老人缺乏城市认同感。

  (四)社会政策的不完善

  牧区老人进城的难适应大多数来自社会政策的不完善,进城牧区老人面临的是牧区这个身份带来的不平等,在城市生活的老年人应该享有的福利因为牧区这个身份享受不到,在这一方面社会政策不完善体现在社会养老政策的不平衡,牧区老人相对于城市老人来说缺少经济支持。

  三、个案工作介入牧区迁移城市老年人社会适应的策略

  社会工作者需提高进城牧区老人的自我效能感和自尊感,提高其生活能力,使进城牧区老人感受到自己的价值。牧区的老人自身需要改变自己的价值观,并适应城市的生活环境。

  (一)进城牧区老人

  社会工作者引导进城牧区老人树立自信心,经常运用支持和鼓励的技巧,社会适应不仅是一种生理上的适应,也是一种心理上的适应,引导老人调整心态,积极面对生活。激发老人的兴趣潜能,进城牧区老人大多数都承担着看管孩子的义务,培养老人的兴趣,丰富老年人的生活,提高对生活的满意度。

  介入内容:(1)社会工作者在介入过程中首先要与案主建立信任和专业的工作关系;(2)社会工作者引导牧区老年人认识并接受老年;(3)帮助牧区老人重新整合过去生活的意义,更积极、乐观的面对未来的生活;(4)支持牧区老人积极参加社区活动,与社区其他老人多交流沟通,丰富牧区老人生活的同时建立其支持系统,社会工作者在旁观察记录;(5)为牧区老人组织与争取权益以及寻找各种社会资源;(6)介入过程中社会工作者需要运用专注、真诚、同理心等技巧。

  (二)进城牧区老人及其家庭

  家庭是老人生活中最重要的场所,家人的陪伴和鼓励是转变老人价值观念的一个重要因素。社会工作者引导家人陪伴和鼓励进城牧区老人,促进家人和老人的关系,建立老人的支持系统。在激发老人的自我效能感,建立自信心的同时,家人扮演者极其重要的角色,家人要鼓励和支持老人,协助他们进行力所能及的事,鼓励他们去参加一些集体活动,让他们体会自己很有用的感觉,以此来提高自我评价。

  1. 介入内容

  社会工作者在介入过程中可以运用萨提亚家庭治疗模式,萨提亚家庭治疗模式是由美国家庭治疗专家维吉尼亚·萨提亚女士创建的理论体系。

  家庭治疗是心理治疗的一种方法,从家庭、社会等系统方面着手,更全面了解案主所遇到的问题。萨提亚家庭模式主要着重提高个人的自尊、改善沟通及帮助人活得更“人性化”而不只求消除“症状”,治疗的最终目标是个人达致“身心整合,内外一致”。

  2. 介入技巧

  在一个家庭中,尤其是老年人因家庭其他成员产生的心理问题,家庭治疗模式是很有必要的,它以家庭为重心,在了解老年人和家庭成员的关系基础上来做评估,评估进城老年人心理问题形成的原因,评估这类方式对进城老年人的影响,其次来改善和协调家庭关系、强化家庭成员对进城老年人的重视以达到解决老年人心理问题的目的,并且通过家庭关系的整合和成长为进城老年人提供社会适应的支持系统。

  在对进城牧区老年人进行家庭治疗中,可以运用空椅子技术,空椅子技术主要是帮助案主体验自己和他人的情感,以达到同理心,使案主内射外显。空椅子技术分为倾诉宣泄式、自我对话式、他人对话式三种形式。社会工作者可以让一名家庭成员独立操作,其他家庭成员在一旁观看,操作时就可以摆放三张椅子,让案主坐在一张上扮演自己,坐在另两张椅子上扮演子女,三者展开对话,发泄心中的不满、情感以及自己的期待。

  同样可以让子女进行操作,在表达自己的同时理解父母的感受。从而缓和家庭关系,解开心结,为进城牧区老人建立家庭支持系统。

  【相关链接】

  牧区是指以畜牧业生产为主的地区。它是相对于以种植业生产为主的农区、以林业生产为主的林区、以渔业生产为主的渔区而言的。是生产牲畜和役畜的饲育、生产基地。我国牧区主要分布在西部及西北部边缘地带,多属天然草原。牧区应突出草地农业的重要特征,充分发挥牧草业草地生态系统中的作用,把种草与养畜、养地结合起来,把土地与家畜结合起来,增加草地生态系统的多样性、稳定性、丰产性,同时不断地把生态系统向外延伸,渐趋复杂化、扩大化,使之更加富有弹性,建立起一个在生态上主要依靠自我维持、低输入,经济上有生命力的草地生态系统。

  参考文献

  [1]付敏红.增权视角下的进城老人社会适应问题探析[J].社会工作,2013(2):77-82+153.
  [2]牛菲.进城老年人城市适应问题研究——以保定市为例[D].保定:河北大学,2011:34.
  [3]曹娟.社会工作介入农村进城老年人社会适应问题的研究[D].西安:西北大学,2014.
  [4]陈勃.2010,对“老龄化是问题”说不[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5]宁玉梅.进城老人的社会排斥与整合社工介入探讨[J].学理论,2013(27):87-89.

点击查看>>社会工作实践总结论文(热门推荐8篇)其他文章
作者单位:长春工业大学
原文出处:张琦,郭志伟.个案工作介入牧区进城老年人社会适应研究[J].智库时代,2019(52):238-239.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