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教育论文 > 德育论文

师范生师德教育存在问题及原因探析

来源:学术堂 作者:姚老师
发布于:2016-12-16 共7678字

  二、师范生师德教育存在问题及原因探析

  近年来,师范院校逐步加大对院校学生师德培养的重视程度,并取得一定成效,但仍然存在许多问题,笔者将其归纳为师范生自身的师德问题与师范院校师德教育存在的问题两个方面,并尝试探析导致师德问题出现的各项原因,以期为促进师范生师德教育发展提出有针对性的对策建议。

  (一)师范生的师德问题。

  1.师范生师德知识欠缺。

  一定的师德知识储备是师德养成的重要前提,缺乏必要的师德知识,师范生在将来走上教师岗位后面对错综复杂的教育情境,难以正确分辨何种行为是符合教师职业道德要求的,何种行为又是有违教师职业道德操守的,正确的师德认知与师德判断就无法形成,师德情感的培养、师德意志的磨砺以及师德行为的养成也就无从谈起。然而,有调查发现,"近半数在校生对教师职业道德的基本内容和要求不甚了解,半数以上在校生不能保证毕业后在教育岗位上有合格的教师职业道德。据统计资料显示,被调查的 666 名在校生中,对教师职业道德基本内容和要求能够讲完全、讲清楚的有 345 人,占 51%,讲不全、讲不清的有 321 人,占 49%.毕业后走上教育工作岗位,能够保证教师职业道德合格的有 298人,占 45%;不能保证教师职业道德合格的 368 人,占 55%."也有研究发现,"有一半以上的学生不熟知与教师职业行为有关的法律法规,有一点了解的学生也仅仅局限于对相关法律法规名称和表面化的了解。"从这些调查可以看出,当前我国部分师范生的师德知识是相当欠缺的,尤其是与教师职业相关的法律知识亟需增长。

  2.师范生教师职业情感不高。

  作为一名师范生,其对教师职业的情感最直接地表现为毕业后想要成为一名教师的愿望以及发自内心地为作为一名人民教师而自豪。然而,众学者关于师范生教师职业情感的调查却表明,师范生的教师职业理想并不坚定,对教师职业的认同度也偏低。"在'您理想的职业是什么?'中,只有 42%的师范生选择'教师'.而其他 58%的学生,尽管已经处在师范院校,却认为公务员、商人等职业更为理想。""在'您愿意终身从事教师这一职业吗?'中,有 57%的师范生选择'非常愿意'和'比较愿意'."也就是说,有 43%之多的师范生并不想走上教师职业道路。"而在对教师这份职业的态度上,认为教师职业'清贫'的占 32.7%,认为教师是'一般职业'的占 30.6%,认为教师职业崇高但不可取的观点占 18.4%,而认为教师职业'崇高'的仅占 14.3%."甚至,"在'报考师范院校的原因'

  中,有 57.3%的师范生选择了'工资较稳定,有寒暑假(带薪休假)'."这些数字均表明并非所有师范生都真正想要加入教师行业,有相当一部分人是由于父母的安排、高考分数限制、就业形势的考量甚至是懵懵懂懂盲目跟风等各种理由而无奈选择了师范院校,即便是经过认真的职业规划,自愿报考师范院校并选择从事教师职业的学生,也有相当比例的人并非热爱教育事业,而是出于工作稳定等其他目的而选择迈入教师行业,教师职业理想不够坚定,教师职业情感低。

  3.师范生师德意志薄弱、师德践行能力有待提高。

  目前,大部分师范生能够认可师德价值,展现出良好的师德愿望,但师德意志不够坚定,师德行为习惯还未养成,对自身能够做到在将来的教育生活中践履教师职业道德持不确定态度,师德水平仍待提高。如在'教师做不到热爱学生诲人不倦,只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就可以'这一问题中,选择不太认同和完全不认同的人数占 77.79%,也就是说认同度比较低;而在'教师很难做到平等、公正、民主地对待学生,可以理解'这一问题上,有42.16%的学生是表示认同的。

  这两个问题显示出的认同度上的矛盾,说明大部分高师生对对待学生的师德要求还是表示肯定的,热爱学生、诲人不倦被认为是教师应该具备的师德品质,表达了自己对于将来在工作岗位上做到热爱学生、诲人不倦的主观愿望,但同时他们又表示这一主观愿望在具体实现上是有一定难度的,认为做不到平等、公正、民主地对待学生也是可以理解的,其对于将来在具体的工作中很难达到师德要求所表现出来的理解与肯定,表明师范生的师德成长还有很大空间,师范院校应综合采取各种措施,在培养师范生教师职业理想与情感的同时,也要重视师范生师德意志的磨砺与师德行为习惯的养成,切实提高师范生的师德践行能力。

  (二)师范生师德教育存在的问题。

  师范院校的任务就是为社会输送优秀的人民教师。所谓的优秀,就是指其除了要有广博的文化基础、精深的专业知识以及高超的教学技能,还要具备对教育事业的不悔追求、对教育对象的无私关爱,亦即师范院校的目标是培养德才兼备的未来教师。然而,从上述师范生的师德现状来看,师范院校师德教育的开展虽然取得一定的成效,但仍然存在不足。

  1.师德教育依托课程较少,课时不多。

  师范生师德的养成是一个深化认知、陶冶情感、磨砺意志、养成行为有机结合的复杂进程,需要专门的师德课程作为载体。然而反观当前各师范院校的课程设置,在教育专业课中强调教育学、心理学等课程,在公共基础课中突出政治思想教育,培养师范生良好师德的专门教师职业道德课程却呈现被边缘化的趋向;同时,即便是仅在其他课程的讲授中穿插进行师德知识的教育,其所占的比例也非常少,几乎不足以进行关于教师职业特点及师德规范要求的讲授,深入的师德情感体验和师德行为锻炼更是成为空想,显现出师范专业职业道德教育的大面积"荒漠化"倾向。"有学者对我国七所师范院校或设有师范专业的综合性大学进行了调查,发现明确设有师范生修养课的只有华南师范大学一所,而其他学校则未单独开设专门进行师德教育的课程,仅将相关师德内容纳入大学生就业指导课(如陕西师范大学)、思想道德修养课程(如宁夏大学师范专业)之中,且其所占比例不多,较好的如宁夏大学,师德内容约占思修课程的 1/6,即 5 个多学时,有的学校则仅设2-4 个学时,师德教育呈现出较为严重的贫弱现象。"2.师德教育内容选编欠完善。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与时代的不断发展,教师职业道德的内涵也日益丰富。然而当前我国的师德教育内容选编不够完善,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首先,关于师德的教材大多集中在在职教师的师德建设方面,能把教师职业道德与师范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思想特点结合起来的教材却不多,致使许多教师在有针对性地培养师范生师德方面有些无从下手,给师德课程的有效实施造成一定的困难;其次,目前讲授的师德内容大多停留在教师职业规范的层次上,忽视了教师思想、教师幸福、教师公正等方面的教育,且要求大多抽象笼统,不够具体,缺乏现实的人性基础,导致师范生难以深入情境、用心体悟;另外,目前我们更倾向于从理想的层次入手,从应然的角度出发,阐述作为一名人民教师应该有哪些师德,缺乏在教师专业生活现实的师德情境中提炼师德知识,忽视了与教师现实生活需要和时代特色的联系,激不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对学生解决教育实践过程中出现的道德冲突的能力培养并无多大效果,学生大多只能停留在对这些词句的空洞复述上,难以理解其所蕴涵的师德精神,无法内化为自身的师德信念,师德教育效果不明显。

  3.师德教育形式单一。

  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经济、文化、科技等各方面都显现出日益多元的变化趋势,师范院校也应该顺应时代潮流,探求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教育形式,以追求师德教育效果的最大化。然而,当前我国师范院校的师德教育无论是在方法上、还是在形式上都比较单一,影响了师德教育的实效性。具体表现有:教育途径单一,单纯依靠课程载体进行师德知识的传授,不注重结合校园特色文化创新性地开展趣味性浓、教育性强、感染力深的校园文化活动,忽视了寓教于乐的绝佳载体;教育实践环节薄弱,不注重组织适宜的社会调查、社会实践、社区服务,教育见习时间短,对学生教育实习中出现的问题缺乏相应的指导,实践效果不明显;教学方法死板,过分注重知识的硬性灌输,忽视了对学生思想道德基础及师德养成规律的适应,不能结合学生个性特点灵活地调整教学策略,教学效果不佳;教育手段更新慢,不注重结合科技的发展及学生需求的增长选用合适的教学媒体,真正意义上的现代教育手段使用不多。这也不难解释某学者在对辽宁省三所师范院校的 600 位应届毕业师范生进行"您认为高师师德教育形式多样化吗"问题的调查中,有过半的同学选择了"单一".

  4.师范院校师资素质有待提高。

  车尔尼雪夫斯基说:"教师想要把学生造成一种什么人,他自己就该是这种人。"然而,目前我国部分师范院校的师资素质并不高,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师德教育的效果。

  一方面,承担师德教育任务的教师素质不高。在一般师范院校,承担师德教育工作的教师主要有两类:一类是学校的党政干部、思想政治教师等,该类教师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经验丰富,但对教师职业的特殊性把握不够,难以针对性地对师范生进行教育,师德教育容易出现泛政治化倾向;另一类是教育学、心理学等教育专业课的教师,该类教师虽然具备充分的专业教育理论知识,但对师德教育工作意义的领会未必深刻,反而更加重视师范生教育专业知识的增长及教育专业技能的形成,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师德教育的效果。

  另一方面,部分教师的师德水平有待提高,表现出与师德要求相悖的不良行为:部分教师对教师职业的崇高性理解不深,意识不到教师所承担的传承人类文明、培养社会主义优秀接班人的伟大使命,把教师职业看做谋生手段,得过且过,不思进取;部分教师对教师职业的把握不够全面,认为教师的任务就只是传播知识,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对师范生的师德培养则是一种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态度,认为学生人文素养的提升、师德水平的优化是学校领导和行政部门的任务,与己无关;还有部分教师深受拜金主义、功利主义的毒害,一心追求金钱利益,跑点讲课、热衷于第二职业赚钱,心思完全不在学生身上,不仅不能为促进师范生的师德教育贡献力量,反而对学生造成极不好的影响;也有教师自身素质不达标,上班迟到早退,课堂上举止粗俗,仪表仪容不端正,在学生面前大发牢骚,甚至还有教师违法乱纪、败坏道德,给学生以极其恶劣的表率;另外还有部分教师不关心学生发展现状,与学生缺少交流,难以及时对学生显现出的不良师德倾向进行正面引导……教师以上种种不良表现,都对师德教育的开展造成负面的影响。

  (三) 师德教育存在问题的原因探析。

  师德教育问题的存在是由各种复杂因素综合造成的,通过对问题的分析,大致将原因归结为以下几个方面:

  1.社会影响造成部分不良反应。

  人都是具有社会属性的,没有人能够像活在真空里一样,完全不受他所处的社会和时代的影响。要分析师范生师德教育存在问题的原因,首先考虑其所处的社会大背景。

  (1)市场经济的深入。

  恩格斯说过:"人们自觉或不自觉地,归根到底总是从他们的阶级地位所依据的实际关系中,从他们生产和交换的经济关系中,吸取自己的道德观念。" "一切以往的道德归根到底是社会经济状况的产物。"市场经济自建立以来便取得巨大成就,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为我国教育事业奠定了良好的经济基础,这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师范院校师德教育的发展。然而,市场经济同时又是一把双刃剑,给我国师范生的师德教育带来了一些不良反应。

  首先,市场经济所固有的趋利性在调动教师积极性、更好地投入教育教学工作的同时,也使部分教师误入过分追求物质利益的歧途:为了职位晋升而在学术材料上弄虚作假的现象频频出现,利用教师职位便利获取不当收入、向学生家长索要好处的例子也比比皆是,有偿家教开始盛行,甚至还有教师为了利益违法乱纪、触犯法律……这些负面的事例必然会影响到教师整体在社会上的形象,也会潜移默化地对学生造成影响,使得他们放弃将来走上神圣的教师岗位的美好憧憬。另外,市场经济所标榜的按劳付酬、等价交换等价值观念,在一部分人生观、价值观并不完善的师范生面前,也被解读为对"红烛"精神的抨击。

  教师职业的奉献精神被弱化,取而代之的是功利主义的风行。甚至,市场经济所宣扬的竞争意识还使得部分价值观念采择能力不强的师范生将个人利益与他人利益对立起来,个人利益至上,集体主义精神被抛之脑后,这些无疑都会降低师范生对于教师职业的认同感,对师德教育产生负面影响。

  (2)多元文化的盛行。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不断深入,我们正面临着来自世界各个国家的不同文化、价值观念。

  "不同文化之间既可能和合共处,如费孝通所言'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也可能造成如亨廷顿所言的'文明的冲突'."而我们的师范生师德教育,正处在这样一个两可的情境之中:各国之间的文化交流,使得我们有机会了解别国的师德培养模式,这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我国师范生师德教育的发展,但与此同时,当这些令人晕眩的文化与价值同时向我们袭来的时候,我们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矛盾与困惑。

  在这样的浪潮下,西方国家所标榜的个人主义、享乐主义渗透到我国的价值观中,而我们传统文化中所信仰的集体主义、奉献精神却逐渐被淡化。部分师范生就在这样的文化冲击之下,表现出两种令人担忧的倾向:其一,没有了信仰,失去了理想,转而重名轻义,讲求功利,淡漠奉献;其二,自私自利,不参加集体活动,不帮助关心他人,只着眼于个人利益的满足,刻意追求物质上的享受,讲求人生苦短,需及时行乐。这样的一种价值误导,势必会影响师范生在精神境界上的追求,降低师德教育的效果。

  (3)重教却不尊师的社会风气。

  当今社会,教师职业大概正面临着这样一个矛盾的状况:一方面,人们越发意识到教育的重要性,从而对教师提出愈发高的要求。教师职业在被赋予太阳底下最崇高事业的光环时,教师集体也承载着无限的期望与压力。人们既希望教师能拥有渊博的学识、高超的教育教学能力,从而保证学生优异的成绩和令人满意的升学率,同时又要求教师拥有完善的德行,像父母一样关爱学生,像朋友一样了解学生,像"圣人"一样在各个方面给学生以端正的典范和正面的引导,致使教师负载着来自家长、来自社会、来自制度、来自工作环境以及来自升学等的种种压力。而另一方面,社会把教师职业的奉献精神视为理所应当,在强调教师的责任和义务时,却极少提及社会应给予教师职业的尊重与保障。教师在付出大量的心血之后却得不到与劳动相当的报酬,利益得不到满足,个人需求受到排斥,社会地位也不如人意。这样一个负担重、回报少的职业在讲求实惠、追求利益的当今社会大环境下吸引力逐渐降低,导致部分师范生对教师职业望而生畏,转而寻求其他出路,即便是走上教师岗位的师范生,也有相当比例的人选择得过且过混日子,对师德修养的提高全无兴致,安贫乐教、为教育事业献身的传统精神似乎已经被社会风气磨损地所剩无几了。

  2.师范院校理念把握有失偏颇。

  师德是师范生全面发展为合格教师不可或缺的重要素质,师范院校承担着师范生的师德培养任务。因此,师德教育出现种种问题,必然要从师范院校寻找原因。

  (1)培养目标把握不全面,重才轻德。

  师德教育实效性不高,在一定程度上要归因于师范院校对师范生培养目标的把握不够全面。当前大部分师范院校更为关注师范生在才能方面的培养,开设《教育学》、《心理学》

  《学科教学论》、《现代教育技术》等多门课程以使师范生获得教师职业所需的知识与技能,第二课堂活动中也经常围绕师范生专业知识的增长和职业技能的提升举办诸如"大学生说课比赛"、"课前十分钟"等活动。然而,师范生师德的培养却未引起师范院校的足够重视,他们普遍认为学生在以后自然会热爱自己所从事的职业、成为一名好老师,而且很多学生将来未必会走上教师岗位,为避免造成教育资源的浪费,师范院校不必开设专门的师德教育课程。关于师德的知识一般是纳入教育学中作为一个章节呈现或涵盖在思想道德修养课程之中,其所占比例也很小,一般只有两三个学时。在有限的时间内,教师很难系统地阐述清师德知识的内涵与外延,更不要谈结合学生的经验、贴合教育实际与学生进行深入讨论,并在活动中锻炼学生的师德能力。这就造成学生对师德知识一知半解,难以体会其精神,更不知道如何将之付诸实践,在实际教育教学过程中践行教师职业道德。师范院校对师德教育的忽视,直接导致师范生对教师道德重视不足,师德教育成效不高。

  (2)教育理念把握不准确,重师轻生。

  我国师范院校当前所进行的师德教育之所以存在形式单一、方法落后的问题,很大程度归因于对教育理念的把握存在偏差,即重视教师的主导作用,忽视学生的主体参与,正如鲁洁教授曾指出的,"我国目前的道德教育中存在着一种人学空场,即我国当前的道德教育是一种'无人'的教育。"要知道,道德教育的实质是道德教育对象在正确的价值引导下不断内化、并在原有的经验系统基础上自主建构的过程,忽略学生的主体参与及情感体验,脱离学生的生活经验,通过简单的问答、空洞的说教,对学生进行师德知识与规范的硬性灌输,只会禁锢学生的思想、扼杀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这样的教育方式方法下,学生只能停留在对这些知识的肤浅理解上,无法与自身的生活实际相联系,也无法将其纳入到已有的经验结构中,体会不到崇高的教师精神和深切的教师职业情感,将来走上教师岗位后面对复杂的社会关系和各种教育教学过程中出现的突发事件依然手足无措,存在严重的知行脱节。因此,要树立正确的教育理念,以学生为中心,围绕"如何调动学生的主体参与?""怎样唤起学生的积极情感体验?"等问题的解决来设计教学方法、组织教育活动,才能真正提高师德教育的实效性。

  3.师范生自身存在种种问题。

  在分析问题时,我们不能一味地将责任全部推到外部原因上,对师范生自身的内部因素进行检讨也是有必要的。

  (1)个体一般道德素质不高。

  职业道德是个人道德的子系统,它的形成与发展要受到个人一般道德的制约与调节。

  只有具备一定的道德修养,才能为师德的养成提供坚实的发展基础和良好的发展前景。一般道德不佳的人,很难设想他的师德会有多么高尚。正如一个自私自利的人,绝不可能做到热爱学生,献身教育;一个公德意识差的人,也不可能会自觉爱护学校的公物。然而,受社会大环境和一些负面因素的影响,部分大学生的一般道德发展水平令人担忧:某些学生存在诚信方面的问题,作业抄袭,考试作弊,为争取荣誉而在个人材料上弄虚作假;拜金主义盛行,大学生频繁聚餐,衣食住行互相攀比、追求大牌;个人主义严重,自私自利,不为他人着想,难以与同学友好交往,打架斗殴频频发生;公德意识差,拾金不昧、见义勇为的做法越来越少,甚至还会遭到同学的嘲笑……这样的例子在师范生中也比比皆是,无一不反映出当前部分师范生的一般道德水平偏低,在这样的个人道德支配下,师德问题重重也就不难理解了。

  (2)对提高师德修养兴致不高。

  由于受到各方面的影响,并不是所有师范生将来都准备走上教师岗位。部分具有其他就业意向的师范生便将师德教育视为一种多余,认为既然不当老师就完全没有必要培养师德;还有部分具有教师意向的师范生主张在校期间应努力学习教师专业知识和教师职业技能,以便在教师招考中能脱颖而出,顺利找到工作,师德的养成完全可以在新教师的入职培训中完成;甚至还有一些同学对师德的重要性意识不到位,认为博学多识、教学能力高对教师才是最重要的,师德修养高不高都能当老师。在种种错误思想下,很多师范生对师德的学习积极性不高,不注重把握师德内涵、内化师德精神,更不愿意积极强化自己的师德意志、培养良好的师德行为习惯。这种对师德学习的抵触和敷衍,必然会影响师范院校的师德教育效果。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