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教育论文 > 德育论文

影响师范生师德教育的因素研究引言

来源:学术堂 作者:姚老师
发布于:2016-12-16 共7724字

  引言

  (一)选题缘由。

  1.教育改革大背景对师德教育的呼唤。

  首先,素质教育的落实需要加强师范生的师德教育。素质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的基本素质,其顺利实施是以教师素质为保障的,而教师素质的核心则是道德素质。一名优秀的教师,不仅仅要对学生进行知识教育,更要从言行举止上为学生提供标榜与示范。也就是说,只有全面提高教师自身的道德修养,把言传与身教结合起来,才能更有效的促进学生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因此,注重师德形成的职前培养,即加强师范生的师德教育,有利于师范生们在走上工作岗位后,牢固树立职业道德理念,发挥道德行为表率作用,进而为素质教育的顺利开展增添保障。

  其次,教师专业化的发展要求加强师范生的师德教育。"教师专业化是教师通过知识、技能与道德等方面的专业化提升,逐步成为一个良好的教育工作者的专业成长过程。"其中至关重要的一方面就是从教师"职业道德"向教师"专业道德"的转变,因为教师的专业化成长不仅仅是专业知识的增长以及专业技能的提升,而且也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专业道德水准的制约。

  由此可知,随着教师专业化的不断深入,大力加强师范生的专业化培养,包括作为教师基本素质的专业道德水平的提高,是十分必要的。

  最后,教师教育一体化理念的倡行要求加强师范生的师德教育。教师教育一体化是在教师终身专业发展的大背景下,反对人为地割裂教师职前培养与职后培训,倡导将教师教育看作是各阶段相互贯通的辩证统一体。由于师德发展在教师专业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把师德的发展纳入到教师教育一体化范畴内,从教师的职前培养阶段就开始重视师德的形成,强调对师范生进行师德教育,也就显得尤为重要。

  2.师范教育对师德教育的诉求。

  师范教育是学校教育的工作母机,师范院校的毕业生大部分都会进入学校,走上讲台,成为人师。教师是学生成长的引路人,是塑造学生成长的工程师,这种塑造不仅是知识与能力的塑造,也是品行与人格的塑造,教师的思想政治素养、价值理念、敬业精神、责任意识会直接影响学生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形成。正如着名教育家涂尔干所说,"教师是社会的代理人,是文化传递的关键环节,而且,创造一种社会的、道德的存在,也是他的使命。通过教师,社会创造出想象中的人。"因此,师范院校毕业生的综合素质会直接影响到未来学生的基本素质,师范教育的优劣直接影响到未来人才的质量和整个民族的发展。总之,师范教育的地位决定了必须加强师范生的师德教育,以培养具有高尚人格和良好职业道德的教师来影响年轻一代的成长,影响整个社会的公民道德风尚。

  3.师德修养现状对师德教育的警示。

  迄今为止,我国师德建设逐步受到重视并取得一定成效,但仍存在不少问题,亟需进一步加强师范生师德教育。笔者从在校师范生和在职教师两个角度进行简单阐述。

  (1)部分在校师范生的思想道德修养欠缺。

  人生观、价值观上有偏颇,奉献精神、纪律精神表现薄弱,拜金主义、个人主义成为一些学生的价值取向;公德意识、诚信意识较差,考试作弊、代考现象屡禁不止;对教师职业道德缺乏认识,教师职业理想不够坚定,在某项调查研究中,对'你愿此生献身教育事业吗?'持否定态度者有 286 人,占 43%,对'毕业时有机会你会跳出教育界吗?'回答有机会就跳出教育界的 200 人,占 30%,不会跳出教育界的 187 人,占 28%,酌情况而定的 279 人,占 42%.

  对教师职业认同度低,另一项调查研究显示,"认为教师职业'清贫'占 32.7%,居第一位;认为教师是'一般职业'的占 30.6%,居第二位;认为教师'职业崇高但不可取'的占 18.4%,处于第三位;而认为教师职业'崇高'的仅占 14.3%,处于第四位。"以上种种迹象表明,师范生的师德现状令人堪忧,其师德培养亟需引起社会各方面的重视。

  (2)在职教师的师德修养现状也不容乐观。

  目前某些教师学术风气不正,不安心于教书育人,执着于开办补习班、做兼职,追逐物质利益;对学生缺乏关爱,体罚现象频频出现;不能客观公正地对待所有学生,而以家长送礼的轻重衡量学生的价值,甚至变相向家长索取好处,以教谋私;责任意识不足,奉献精神淡薄,并不是发自内心地热爱教育事业,而只是把教师职业作为谋生手段;更为严重的是,有些教师出现违法乱纪现象,触犯法律。种种师德滑坡现象已经引起公众对教师职业的信任危机。虽然这种现状具有各种复杂的原因,但师范教育中的师德教育也难辞其咎。如若在师范教育阶段使未来教师牢固掌握师德知识,形成深厚的教师职业情感,树立坚定的教师职业理想,那当他们走上教师岗位后,便会满怀激情地献身于教育事业。因此,充分重视师范教育阶段学生教师职业道德素养的养成,可以很大程度上将师德滑坡现象扼杀于摇篮之中,对于我国师德整体水平的提高具有重要意义。

  4.个人对师德教育的兴趣。

  本人就读于师范院校,且从小立志于教书育人的伟大事业,对教师的光辉形象充满憧憬与期待。然而,近年来,张昭、王玉贵等模范教师的誉满天下与范跑跑等失德教师的臭名昭着,让教师媒体形象显现神圣与妖魔两极化的鲜明对比,也不禁让笔者开始反思:同为教师,为何有的让群众热泪盈眶,有的却令大家愤怒不止?教师仅有渊博的学识与卓群的能力就足够了吗?教师道德在教师形象的塑造中又处于什么样的位置?学校与社会各方面力量该如何促进教师道德素养的提高?在求学与任教的道路上,笔者又该如果鞭策自己逐步实现"学为人师,行为世范"的伟大理想?希望通过本文的研究,可以找到答案。

  (二)选题意义。

  1.理论意义。

  我国十分重视教师道德,自古以来,倡导师德的教育家不乏其数。近几年,更是把师德提高到师魂的重要地位,对教师道德的研究也有了很大的发展。但目前的研究大多集中于在职教师的师德建设,探讨在职教师的师德现状以及进行师德建设的目标、体系、途径等,而对教师职前教育阶段,即在校师范生的师德培养并未引起人们足够的重视,甚至有人认为师德是教师在从事教育活动过程中逐步形成与发展的,师范院校并不承担师德培养责任。而本文则认为师范教育阶段是师德形成的起点,对师范生进行师德教育是师范院校的主要任务之一。笔者希望通过本研究,充实教师职前道德教育理论,为师范院校发展师范生师德教育提供可借鉴的理论依据。

  2.现实意义。

  (1)促进师范生师德教育的发展。

  本研究在认知德育模式、主体性德育模式、体谅德育模式等理论指导下,结合知情意行和谐统一等师德形成规律及师范生阶段的学习特点等,对师范生的师德教育方法途径进行探索,希望通过本研究,能够引起大家对师范生师德教育的重视,丰富师德教育内容,探索师范生师德教育途径,提高师范生的职业道德素养,推进师范教育的发展,为各级各类院校输送具有良好职业道德素养的优秀教师,从而提高新生代人才质量,推动我国教育事业发展,为实现科教兴国的伟大策略尽绵薄之力。

  (2)提高未来教师的工作生活质量。

  在师范教育阶段丰富学生的师德知识,深化教师情感,不仅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教师道德素养,还可以启迪学生体悟教育事业的价值,使他们发自内心地热爱教育事业,形成教师自我认同感,树立教书育人的伟大理想,从而在走上工作岗位后,充满激情地献身于教育事业,真正体会到教师的快乐与尊严,过幸福的教育生活。

  (三)国内外相关文献综述。

  1.国内相关文献综述。

  我国最早对教师明确提出师德要求是在商周时期,该时期的师德规范主要体现在要求为师者忠诚于奴隶主阶级,为奴隶制度服务。对于师德较全面具体的论述则是从孔子开始,其在强调"尊师重教"的同时,对教师提出"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热爱学生"、"以身作则"等具体要求,开创了中国关于师德问题论述的先河。师范教育自近代发端以来,有关师德问题的研究日益增多,且突出表现为注重借鉴国外相关思想,重视对伦理道德的训导,对师德的要求多以章程等文件的形式阐述出来。1949 年新中国成立之后,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一直十分重视师德教育。除了继承师德教育的优良传统,强调对师范生进行敬业爱生、严谨治学、为人师表等教育外,同时也突出了思想政治教育、劳动教育、集体主义教育和纪律教育,赋予了建设新社会、培养社会主义新人的时代新使命。

  近年来,各类院校教师队伍中频频出现教师道德问题,师德问题已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学者们就师德教育问题展开广泛的讨论,出现不少相关着作、期刊。不过从理论成果来看,学者们更为重视在职教师的师德建设,有关职前师德教育的专着、论文则比较少。

  由于笔者能力有限,所以从以下几方面对作为教师职前的师范生阶段师德教育的相关文献进行简单梳理:

  (1)关于师范生师德教育必要性的研究。

  师范院校的特殊性在于它培养的是未来的人民教师,大多数学生毕业后都会从师任教,因此,师范生的素质直接影响着未来人才的质量和整个民族的未来。师范教育的特殊地位决定了必须加强师范生的师德教育。目前,很多学者都纷纷呼吁高度重视师范院校的师德教育。

  杨贤金在《师德新论--以德治教与师德建设》中强调"良好的师德既需要在教师的教育教学活动中进行规范和建设,又需要在教师学习做教师的时候加以教育,也就是说,师德建设既需要在使用教师的过程中进行,也需要在培养教师的过程中进行。师范教育培养未来教师,对师范生进行师德教育,是培养合格教师的必要环节。"闫小柳、赵忠义认为"教师职业决定了对师范生在道德上有较高的要求。教师职业道德应当从学生时代开始培养,对师范院校学生进行职业道德教育,应当是师范教育的主要任务之一。无论是着眼于提高学生在校时的思想品德,还是着眼于学生走上岗位后的未来发展,对他们进行教师职业道德教育,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胡忠仁则认为"师范教育的地位、教师职业劳动的特点、师范生的思想品德现状、教师所承担的社会职责以及社会所需人才的规格均决定了加强师范生师德教育的必要性。"总之,教师的职业特殊性以及师范院校的特殊教育职能,决定了师德在师范教育中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必须加强在师范院校中的师德建设,为我国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培养德才兼备的师资队伍。

  (2)关于师范生师德教育存在问题的研究。

  目前,师范院校的师德教育已取得很大进展,但仍存在不少的问题:

  第一,师范生师德教育未引起足够重视。当前,大多数师范院校认识不到对师范生进行师德教育的重要性,只重视以传授专业知识和培养专业能力为主要目标的专业课程和辅修课程的开设,而普遍不开设专门的师德培养课程。另外部分师范院校对师范类大学生较之于普通大学生的特殊性意识不到位,认为《思想道德修养》课程的开设已经足够,至于对教师职业的热爱、对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认同等良好师德品质是自然而然形成的,并不需要特意再花时间进行专门教育。

  第二,师德教育理念陈旧。马珍萍、胡建平在师德教育现状研究中指出目前我国师范院校在对师范生进行的师德教育中存在教育理念陈旧的问题。具体来说,一方面表现为忽视教师职业的特殊性,企图用政治思想教育完全代替职业道德教育,另一方面则表现为重视师范生职业技能的培养,而将师范生职业道德教育完全推给职后培训。

  第三,师德教育形式单一。当前师范院校所开展的师德教育无论从形式上还是在方法上都过于单一,主要采用课堂教学的形式,对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等师德知识进行硬性灌输,忽视学生主体的能动参与与情感体验,师范生难以理解师德的崇高及教师职业生活的意义。

  第四,师德教育管理不够完善。当前师范院校的师德教育师资队伍素质不高,缺乏完善的制度保障,评价制度、奖惩制度、导向制度不健全,缺乏有效的教育机制、资源配置、政策法规等方面的外部支持,师德教育组织缺乏独立性、持久性,所有这些管理上的缺失都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师德教育的实效性。

  (3)关于师范生师德教育改革策略的研究。

  鉴于当前师范生师德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学者们纷纷提出改进对策,主要有:

  第一,优化师范院校师德教育课程。邓声南认为"高师教育培养目标的特定性决定了教师职业道德和教师职业技能同样重要,科学的课程体系应体现从教知识、从教能力和从教素质三者的有机结合。"陈至立在"全国优秀教师师德报告团"首场报告会上强调:"加强教师队伍建设,首先要加强教师的职业道德建设……师范院校要把师德修养课作为必修课程,并在相关课程中渗透师德教育。"毛豪明等则强调要尽快恢复师范院校的师德课程,提高师范生的师德意识,强化其对教师角色的认同,自觉进行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内化,铸造理想的教师人格。

  第二,科学选编师德教育内容。张凯认为师德教育的内容要包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理论内容";王庚认为"要对师范生进行师德规范教育,还要引导师范生学习相关教育法规,认识教师的权力和义务";韦庆华在《新时期我国师范生师德教育内容探新》中指出:"一方面要对传统的教师职业道德教育内容进行扬弃,例如忠诚人民教育事业、诲人不倦、为人师表、以身作则、热爱学生;另一方面,又要结合时代需要增加新内容,主要有民主精神、竞争意识与合作精神、创新精神、自尊自强精神。"第三,改进师德教育教学方法。为提高师范生师德教育实效性,师范院校要克服单纯知识灌输的教学方式,采用灵活、多样的教育教学方法。冯文全主张为提高学校德育的科学性与有效性,应以开放式、疏导式、创新式教育为突破口,与时俱进、变革方法。

  宁静提出了"基础理论引导+参考资料剖析+疑难问题研讨+实践能力培养"的四步骤教学法,使师范生在这种主动参与、主动思考的教学方法下形成良好的师德品质。

  第四,拓宽师德教育途径。除课堂教学之外,学者们还提出拓宽师德教育途径,构建多方位的师德教育体系。熊刚、彭智平等认为"社会实践为师范生提供师德意识与师德行为统一的机会,创造了师德内化的平台。师范生的社会实践活动通常有教育见习、教育实习、社会调查和社会服务等形式。"张淑君在《高师院校应重视和加强师范生的师德教育》

  一文中指出:"高师院校应着力优化校园文化环境,努力营造良好的环境氛围,使师范生在耳濡目染中,自觉修身正己,养成良好的教师职业道德品质。"赵月娥则认为"只有将外在的教育转化为师范生自觉主动的自我教育,才能真正实现师德教育目的,提高师范生的师德修养水平,因此师范院校要重视师范生自我教育能力的培养。"2.国外相关文献综述。

  外国学者历来重视教师道德研究,苏格拉底、夸美纽斯、第斯多惠、杜威、苏霍姆林斯基等着名教育家的师德思想至今仍有很大影响。近代以来,师范教育普遍兴起,教师职业道德问题更是受到人们的关注。世界各国极其重视师德建设,并已取得了卓有成效的经验。本文尝试对美国、英国、德国、日本等发达国家的师德教育经验进行梳理,以期为我国师范院校的师德教育发展提供有益借鉴。

  "美国十分重视师德规范的制定,并认为各种师德要求的提出需以法律为准绳,各种行为规则的确定均在法律框架之下。"其于 1929 年通过《教学专业伦理规范》,并进行了四次修订,1975 年的版本沿用至今,该规范大体包括师德理想、师德原则、师德规则三个层次的道德要求,这不仅是美国教育界最具影响的专业伦理规范,而且还成为其他国家建立师德规范的范本。

  美国在教师职前培训过程中,注重师德教育在学校日常德育中全方位的渗透,而不以师德为名专门设课,部分州还专门开设"职业道德和法律"课程加强教师道德教育。另外,美国十分重视开展实践活动,认为单靠课堂教学不足以培养学生良好的品德,学生应在在实践中确立信念、深化感情、锤炼意志、规范行为。

  在教师教育过程中重视师德的养成是英国一贯保持的传统,且在师范教育阶段专门开设了培养师范生师德的课程,如"教师的道德修养课程,教育在精神、道德、社会和文化等方面价值的课程".英国非常重视师范生的职业态度问题,重视学生对有关教师职业职责与法律责任的法律条文的理解与掌握。另外,"英国的师德教育也注重在各学科教学和教学实践中的渗透,强调师范生对青少年身心发展、卫生安全、与学生及家长关系等方面知识的掌握。"德国师德教育的重要内容是学生对教育关系的理解,认为教育教学活动中师生关系的质量起着"催化剂"的作用,乃至具有决定性的影响作用。德国还主张加大教育科学理论和实践部分的比重,强调师范生教育学理念的培养,认为这是提高教师职业道德素养的前提,是解决教师职业道德素养问题的关键。

  "日本的师范生师德教育也是渗透在培养教师的学科教学之中,如在综合演习课中培养师范生关于培养儿童生存技能的能力;在培养使命感的课程中,使学生获得"教师是什么,教职是什么"的体验,树立教育信念;在其他教师教育类课程中,也均结合教学内容对师范生进行教师职业道德教育。"另外,"日本还非常注重在选聘新教师时严把教师职业道德关,要求其接受过长期专业性教育训练、具有教师许可证、自觉进行教师进修、具有教师使命感、深刻理解学生身心发展规律、有教养、有职业伦理等等。"3.对已有研究的简略述评。

  概览国内相关文献资料可知,师德问题已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众学者对师德教育问题作了许多研究。但目前大多数研究主要集中于在职教师的师德建设,强调良好师德对于教师发展、学生成长乃至教育变革、民族进步的重要意义,呼吁各类院校重视并采取多种有力措施提高本校师资队伍的师德素质。而作为教师职前教育阶段的师范生的师德培养并未引起足够重视,相关研究资料较少,且大多数停留在对师范生师德素质的现状描述上,如奉献意识淡薄、职业情感低、价值观念有失偏颇等,少数对此提出改善方法的,其建议也都略显宏观,例如倡导完善师范院校的师德教育、建设良好校园文化环境、加强师范生的教育实践,但就具体如何改进师德教育、培育文化环境、如何指导师范生的实践活动则未详细提及。师德的养成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完成的,更不可能是踏上教师工作岗位便自然而然形成的,教师教育一体化的倡行要求教师教育打破职前、在职与职后相互割裂的局面,师德教育不仅要关注在职教师的师德培训,更要高度重视师范生的师德培养,提高师范院校师德教育的实效性,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基础。

  通过对国外部分具有代表性的国家的师范生师德教育情况的了解不难发现,各国均较为注重教师职业道德的规范建设,注意划分师德规范的结构层次,并将师生关系作为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核心内容;重视师德课程的开设,并将师德教育广泛渗透于教师教育类课程及学校日常德育生活中;广泛开展校内外的实践活动,重视师德教育的内化与养成;严把教师职业入口关,注重对申请者的道德认知水平和道德修养水平的考核,保证教师队伍的整体道德素质,这些做法都是值得我国借鉴的。

  (四)研究思路及方法。

  1.研究思路。

  首先,了解师德及师德教育的内涵,并阐述认知德育、主体性德育及体谅德育等德育模式的基本理念,为师范生师德教育研究奠定理论基础;其次,结合众学者的师德研究情况,分析当前我国师范院校师范生师德问题和师德教育存在的问题,以及导致师德问题出现的原因有哪些;最后,结合当前师范院校师德教育方面的不足,从多维角度探索提高师范生师德教育实效性、提高师范生师德修养水平的可行性途径。

  2.研究方法。

  (1)文献分析法。

  利用学校图书馆、资料室以及互联网上的数据库,广泛查阅国内外道德教育主流模式及教师职业道德教育相关研究与文献资料并对其认真梳理,充分了解师范生师德教育的研究现状,在此基础之上构建自己的研究思路与方法。

  (2)归纳法。

  对已掌握的文献和资料进行分析和归纳,运用逻辑思维方法和系统科学方法对师范生师德教育进行研究与探讨。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