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艺术论文 > 摄影论文

纪实摄影的艺术性与真实性(4)

来源:学术堂 作者:朱老师
发布于:2016-12-29 共8851字
  四、结语:有主有次的多元发展
  
  传统纪实摄影提倡人文关怀,新纪实摄影则主张不加评判的中性立场;传统纪实摄影强调社会责任,新纪实则要求回归个人,以强烈的个性风格诉诸个人心境,从社会纪实转向心灵纪实;传统纪实摄影力求主题鲜明,新纪实则喜欢暧昧含糊、晦涩游移……在两者的矛盾对立中,后起的新纪实摄影是不是就可以占据主流、一统天下?传统纪实摄影是否就会因此没落而消失呢?答案显然是否定的。
  
  一方面,就目前来说,新纪实摄影并未占据主流,只是局限在少数人圈子里,占主流的仍是传统纪实摄影;另一方面,我国转型期的社会现实为注重社会批判与社会责任感的传统纪实摄影的继续发展提供了丰厚土壤。与已经实现了现代化的西方发达国家相比,处于快速发展以及经济、文化、政治等剧烈转型的我国,不仅社会心理、城乡面貌、百姓生活的变化大,而且这快速变化中产生的问题也不容忽视。这其实就提供了两大类拍摄题材,一是社会快速发展变化,必然导致一些社会现象的消失,需要抢救性拍摄;二是快速发展中产生的许多问题需要纪实摄影去揭示、反映,以使问题得到更好、更快的解决。在这两大类中,可拍摄的内容可谓是俯拾皆是,如快速扩张的城市化进程,贫富两极分化,农民工,环境污染,生态失衡等等,都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是当今标志性的社会符号。可以说,当今社会既为传统纪实摄影提供了巨大的机会与施展空间,也向摄影人提出了关注社会、关注现实的强烈要求,可谓是时不我待,沧海桑田,稍不留意就往事如烟,让历史留下空白。因此,在纪实摄影的研究中,要排除干扰,坚定摄影人纪录时代、干预社会的责任意识,引导并扶持传统纪实摄影的发展,使其保持主流地位。
  
  对于新纪实摄影,目前的研究显然是比较欠缺的。这主要表现为,第一,对新纪实摄影与传统纪实摄影的共性缺乏深入探讨,没有令人信服的成果出现。第二,对新纪实摄影与我国社会现实的关系缺乏研究,其重点有二:一是新纪实摄影的产生主要是由西方的摄影影响所致,还是确实有深厚的现实土壤。从目前新纪实摄影在画廊谋出路、难以走入社会的状况来看,似乎受西方摄影影响、且迎合西方当代艺术的成份更多些。西方发达国家与我国完全处在不同的发展阶段上,一个是后现代社会,一个是尚未实现现代化的发展中国家;发展阶段不同,面对的问题、养成的社会心理、社会趣味等也不同,因而对摄影的要求也不同,这也就引出了一味模仿西方趣味的新纪实摄影是否适合国内土壤的问题;二是新纪实摄影是否应保留对社会现实的关注与批判?西方新纪实摄影的先驱弗兰克的《美国人》在精神上其实是与传统纪实摄影一脉相承,包含着尖锐的批判,只是手法、风格及题材选择等迥异于传统纪实摄影而已;前文所引用的郭力昕的话也认为,有些新纪实摄影透露出对当代生活的尖锐批判,它们其实可以承载深刻的政治信息。既然如此,在新纪实摄影的研究中就应强化其批判锋芒,强化其与现实的关系,对存在的问题予以匡正。
  
  时代发展给纪实摄影研究提出的另一个课题是,在手机拍摄象素日渐提高、人人均是摄影者且随时随地可拍摄的情况下,纪实摄影有哪些新发展动向,纪实摄影应如何更好地利用这一科技成果,以及大众在QQ、微信中随拍随传的照片与纪实摄影的关系等。人人可拍,随时可拍,使摄影的生态发生了巨大变化,它一方面使摄影进一步大众化,大众的欣赏水平也将因自己动手拍摄而有所提高;另一方面,将促使摄影向深度、专题方向发展,以区别人人可为的随拍,这将利于纪实摄影的发展。目前这方面的研究相当匮乏,还是空白,亟需着手展开。
  
  总之,在纪实摄影的研究中,应从我国社会转型的现实出发,力求以传统纪实摄影为主体,同时强化新纪实摄影的研究,实现以传统纪实摄影为主、各类纪实摄影多元共同发展。
相关标签:纪实摄影论文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