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艺术论文 > 摄影论文

纪实摄影真实性与艺术性的对立与统一

时间:2015-04-08 来源:未知 作者:傻傻地鱼 本文字数:3812字
摘要

  0 引言

  与所有的艺术创作一样,成功的纪实摄影必须具备审美的特性。在纪实摄影中,虽然真实性的原则是首位,但艺术表现力的影响绝对不能忽视。很多摄影者为了追逐名利,在原来摄影作品的基础上,为了想更完美的展示作品的艺术性,不惜一切去改变它的原貌,只为了突出作品的美感,但这恰恰是纪实摄影的“雷区”。在第八届中国摄影金像奖中,有两位作者的参评金像奖创作奖纪录类作品存在着通过电脑软件修改原始影像的现象,违背了纪录摄影真实性原则,从而被取消获奖资格。这说明,正确把握纪实摄影的真实性与艺术性是非常重要的。

  1 纪实摄影的概念与特征

  1) 纪实摄影的概念。纪实摄影,顾名思义就是真实的记录、反映事件和对象的摄影。真实就是不干涉被摄对象,不破坏现场环境气氛,原原本本地用照片记录被拍摄对象,这应是纪实摄影的本质特征[1]。换句话说,纪实摄影有记录和保存历史的价值,所以,纪实摄影具有作为社会见证者的独一无二的资格。可能有人会说:“只要有点摄影知识的人都可以去拍纪实摄影了。”此话并不是没有道理。纪实摄影并不注重太多的创作技巧,而是着力于最直接地纪录社会存在,只要用照相机“凝固”住那特定的时空以及那特定时空所承载的有价值的信息。

  但是,现在有些人拿着数码相机去大街小巷走马观花地拍些东西,然后做个系列,就称之为纪实摄影,那样的作品大多是画面苍白空洞,思想内涵和新闻价值不高,也谈不上什么艺术性,只是一种随意性和盲目性的表现。因此,首先应对纪实摄影的相关知识有所了解,为踏上纪实摄影之路做好准备工作。

  2) 纪实摄影的题材。纪实摄影是对被研究的社会状况的视觉描写,其中流露出拍摄者的关心,并表明可能需要做哪些变化。所以,纪实摄影的题材很广泛,它是一种人与人、人与生活、人与环境、人与时代和社会发展的解说性照片。日常生活中人们接触的大量摄影作品,都是以其纪实性作为主要特征与主要功能存在的。常见纪实摄影主要有以下几种:见证重大历史事件、关注特助人群、定格当下生活、捕捉重要现象、记录社会文化等。[2]比如组照《“9. 11”恐怖袭击事件后续报道》就是见证“9. 11”恐怖袭击事件的纪实摄影,那种真实的画面给人带来的视觉冲击力,触目惊心,使人震撼。另外,一些特殊的题材因具有特殊的社会意义和历史意义,也能够引起人们的喜怒哀乐,并产生一定的共鸣。

  3) 纪实摄影的真实性。中国当代艺术家邱志杰说过:“摄影的尊严在于纪实”。[3]纪实,顾名思义,首先当然必须是真实的,真实性都不能保证又谈何纪实性呢? 真实性是一切纪实摄影共同的根本特征。纪实摄影之所以具有震撼力的重要原因也正源自其不可回避的真实性。[4]纪实摄影确切地再现现实生活的能力乃是它的一个根本长处,在其发展的早期,这一长处并没有得到评论家、甚至是摄影家自身的正确评价,直到了 19 世纪末、20 世纪初,当社会上需要一些形象性的报道、各种画报得到蓬勃发展的时候,人们才意识到纪实摄影真实生活的能力。

  2004 年召开的第七届全国摄影理论研讨会对纪录摄影的本质特征进行了定义:“纪录摄影的主要目的在于对客体(即客观世界中存在的人、物或发生的客观事件)的视觉形象进行记录,并用以向社会群体或个体传播信息,或用作社会档案文献资料。

  基于这一目的,纪录摄影作品必须真实。”近几年来,我国历史最悠久、规模最大、影响最广的全国摄影艺术展览(简称“国展”)推行了摄影作品分类评价体系,也对纪录摄影的真实性做出了规定,明确要求参展的纪录类摄影作品不得修改原始影像,国内其他多个重要影展也做了类似的规定。

  4) 纪实摄影的艺术性。艺术性是指文学艺术作品通过形象反映生活并表现思想感情所达到的准确、鲜明、生动的程度,以及形式、结构、表现技巧的完美程度。摄影的艺术性就是其现实性的高层次再现,一张好的纪实摄影作品,不仅要拥有真实的好的题材,观众在为其反映的内涵而震撼的同时,也要被作品表现形式上的新颖、生动所感染,这才能称之为优秀作品。在越来越追求真善美的今天,艺术性已经成为纪实摄影作品真实性的必要表达载体不可或缺。摄影又称“拍照”,纪实摄影要获得其艺术性,意在“拍”而不在“照”,摄影者无论看见什么就按快门,没有自己的思想融入其中,最终只能成为照相机的奴隶,此为“照”;而“拍”就不同了,它是摄影者通过仔细观察和大脑的形象思维,然后用一定的表现技巧,通过照相机的定格,来反映摄影者自己的思想内涵。就像一篇文学作品,通过作者笔下的文字,来表达出自己的情意。所以,要表现出摄影的艺术性,在练习摄影基本功的同时,一定要注意摄影的艺术表达方式,比如快门与光圈的配合、用光与构图、拍摄技巧、意图理念等。摄影作品《半个世纪的爱》中,摄影师从中国各民族中寻找超过五十年的夫妻,用相机记载了他们的故事,以独特的审美追求给人以震撼,通过每一幅作品,人们都可以细细品味出温馨动人的夫妻长情与中国半个世纪的沧桑史。因此可以说,纪实摄影的美,是一种内在的美,是一种需要去“发掘”的美,是经过思考才能感受到的美。

  2 纪实摄影真实性与艺术性的对立

  在纪实摄影中,首要的任务是将客观发生的真实影像记录下来,而且这个影像是具有价值的。但是现实中很多事情转瞬即逝,不会再重复发生一遍,往往拍下来的图片会构图跑偏,清晰度不好甚至有点虚;或者按快门时正好错过了那精彩一瞬间,但这毕竟是真实的纪实摄影。当然,有时还会涉及一个摆拍的问题,纪实摄影并不绝对排斥摆拍,但必须符合事情的真相和事物发展的规律。而且,摆拍的照片比较呆板,缺少艺术性。

  一般来说,纪实摄影出一张优秀作品很难,好不容易抓拍到的照片却存在着瑕疵,因此,有些人想通过后期的修改点缀一下,使作品更加完美。近年来,随着数码影像技术的发展,连续出现一些获奖摄影作品造假现象。2006 年第二届华赛奖获奖作品《中国农村城市化改革第一爆》被发现楼房同时倒塌的瞬间是 PS 拼贴而成;2008 年,获得某媒体“影响2006”的新闻图片《青藏铁路为野生动物开辟生命通道》被发现是 PS 合成图片;同年发现,以前获得的首届华赛获奖作品《广场鸽接种禽流感疫苗》被曝图中鸽子也是 PS 上去的。之所以认为这些作品造假,是因为它严重违背了纪录摄影的真实性。虽然说可以适当修饰一下,但这个度却无法把握,到最后有的甚至将整个数码摄影作品改头换面。所以,在纪实摄影中绝对杜绝造假。

  这就提出了一个严峻的问题:纪实摄影的真实性和艺术性之间是否具有不可调和的矛盾? 是不是留住了真实的一瞬就不可能有艺术性? 答案当然是否定的。优秀的纪实摄影就是用最佳角度的静止画面留住一个动感的瞬间,一个震颤人心的瞬间,一个无法复制的瞬间,虽然不是件轻而易举的事,但也不是不可以做到的。

  3 纪实摄影真实性与艺术性的统一

  纪实摄影的真实性和艺术性的关系,相辅相成,相互交融,既对立又统一。一副好的纪实作品是有一定的艺术性的,同样好的艺术性作品也是离不开现实这个根的,两者不应该也不可能孤立存在。纪实性是原则,占绝对的指导地位;艺术性服从和服务于纪实性。艺术表现要追求但不可强求,不能破坏和歪曲作品的真实性。因此在拍摄纪实摄影的时候,应保持一颗善感的心,勤于“扫街”,并尽可能走到拍摄对象前面去,让镜头对着他。

  在多数情况下,拍摄对象是陌生的,不可能要求被摄对象停下来配合你,因此必须靠抓拍,即在瞬间捕捉到最能代表和反映事件或人物精神状态、最能表现拍摄者意图的精彩画面。[5]这就是法国摄影大师亨利·卡蒂埃·布列松 1952 年提出的摄影美学观念“决定性瞬间”。“决定性瞬间”这个代名词至今已经成为摄影界抓拍的最高境界,亨利的作品《男孩》就充分体现了这种风格。题材并不重大,却成为一幅脍炙人口的名作。一个男孩的两只手里,各抱一个大酒瓶,踌躇满志地走回家,好像完成了一个光荣而艰巨的任务。照片中的人物,情绪十分自然真实,将男孩心里的喜悦透过笑脸和轻快兴奋的脚步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令每个观者为之感染,显示出布列松熟练的抓拍功夫。因此,抓拍需要深厚的摄影功底,不仅要有“敏锐的眼光”,还能在一个最佳的角度“快如闪电般按下快门”,通过捕捉精华瞬间,寻找最能体现真实的典型画面,并保持足够清晰度。正是这种不可替代的原生态,说明了纪实摄影瞬间抓取的巨大魅力。

  因此,纪实摄影要采用恰当的艺术表现手法,达到良好的视觉效果,首先,其真实性不可动摇,这是纪实摄影的固有属性;其次,艺术表现力起到催化作用,使作品得到升华;最后,切不可为了表现艺术性而将照片进行后期处理,哪怕只是针对瑕疵。在实际拍摄中,有经验的摄影者,在拍摄时往往会自然而然地融入艺术表现力的元素,并非为艺术性的表现而表现。

  4 结束语

  总之,一幅优秀的纪实摄影作品,一定是真实性和艺术表现力完美的结合。要练就一双慧眼,去捕捉稍纵即逝的精彩瞬间;要勤于实践,磨练敏锐的眼光和快速的反应能力;还要保持应有的职业道德和良知。在数码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纪实摄影的真实性正经受越来越多的挑战,每一位纪实摄影师必须明确,纪实摄影的艺术性是拍出来而不是处理出来的,只有追求真实自然的艺术性,这才是纪实摄影的永恒魅力。

  参考文献:
  [1] 董庆波,李志强. 摄影基础及应用[M]. 长沙: 湖南大学出版社,2009: 143-144.
  [2] 薛以平,曾勇. 现代摄影教程[M].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8:90-93.
  [3] 邱志杰. 摄影之后的摄影[M].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45-46.
  [4] 顾欣. 专业摄影[M]. 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08: 75-77.
  [5] 卜新章. 数码摄影必备手册[M]. 福建:福建科学技术出版社,2008:158-160.

    相近分类:
    • 成都网络警察报警平台
    • 公共信息安全网络监察
    • 经营性网站备案信息
    • 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 中国文明网传播文明
    • 学术堂_诚信网站